皇帝逆行向手下臣子行賄,給予的不是官位,而是實實在在的珍珠首飾,而且還是裝在酒罈子裡以酒的名義,就像心懷鬼胎的老百姓將金項鍊之類的塞進魚肚子裡一樣去行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有必要像一般人低三下四的行賄、偷偷摸摸的幹見不得人的事嗎!歷史上還真有這麼回事,就是宋真宗與宰相王旦之間幹的「好事」。
在歷史上,宋真宗的業績在歷代皇帝們中還是不差的,應該排在中上流的水平。如果把他放到今天的世界舞臺上,趙恆先生就憑「澶淵之盟」,在局勢完全有利於北宋時,趙恆卻為了和平而率先舉手,一反常態地以每年給遼國一定銀絹為條件,於澶淵達成和解的盟約,與遼國稱兄道弟,這「澶淵之盟」應該是歷史上最講和平的事件之一。趙恆理應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並且是第一人才對。
宋真宗也許是借叔叔趙匡胤、父親趙光義的餘威,作為大宋的第三位皇帝趙恆在「澶淵之盟」之後,基本解決了北方和平問題,大宋國內進入了發展經濟和文化事業的高潮,北宋很快就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但趙恆先生在位後期,背不住王欽若、丁謂等馬屁官員的瞎忽悠,整天在歌功頌德中陶醉。這二人還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趙恆和朝廷內外,愛虛榮的趙恆更是樂得沉溺於其中,然而對皇帝歌功頌德最高檔次就「封禪」,按照老黃曆這既要自身有突出的業績和舉國上下一致擁護,還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不是一件鬧著玩的小事。
如果不搞「封禪」這事,如果只是寫一寫歌功頌德文章,畫一畫歌功頌德畫兒,也無所謂了。舉國上下,喜歡吹牛拍馬的文人墨客多了去了,也不費什麼過大的資金投入,把糖抹這些人的鼻尖上就行了,個個小狗一樣歡快而勤奮,讓怎麼吹就怎麼吹。可是,搞封禪就不一樣了,要舉全國之力廣建宮觀等,實在是勞民傷財的花架子。這麼一來,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贊成的拍馬派,反對的務實派,做和尚撞鐘混日子的中間派,說什麼的都有。但務實派還是佔上風的,當官就要為社稷著想,其代表人物就是王旦,不支持搞封禪。
王旦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權任東京留守事。澶淵之盟後,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並監修《兩朝國史》。他善於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力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但受真宗恩惠及王欽若等人的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頗受後世詬病。這詬病,轉折點就是被一壇珍珠首飾給拿下的,實在是太輕浮了。
面對封禪,其實宋真宗心裡也很虛,他知道自己不太夠格,也知道這樣做得不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和支持,可又不死心。當朝宰相王旦就很冷淡不支持,怎麼辦呢!叔叔趙匡胤留下規矩「不殺士」,王旦工作又不錯,也不好為封禪之事擺了他的官。但趙恆有趙恆的辦法。有一天,宋真宗請王旦喝酒,用酒文化改善一下,關係融洽到一定程度什麼事就都好辦,皇帝與大臣同老百姓之間是一樣,常用這種方法。王旦覺得皇帝把自己真當人物了,心裡爽快極了。宋真宗一點也沒端皇帝的架子,兩人如兄弟般親密,喝著吃著,其樂融融。宋真宗不愧是官場高手,他並沒有提封禪的事,而是吃完了酒,對王旦說:「王愛卿既然如此愛喝酒,我就送給你一壇,帶回去與妻子兒女共同享受吧。」
這可把王旦感動到骨子裡了,吃了喝了,還拿了,他連忙叩謝萬歲,然後帶著酒,美滋滋地一路哼著家鄉莘縣的小調。回到家裡,打開罈子一看,他大吃了一驚——我的天啊!這罈子裡面哪裡是什麼美酒呀,而是一壇價值連城的珍珠首飾。王旦是聰明人,而且在官場上混了這麼多年,他馬上就明白了皇帝的良苦用心。也就是這一壇東西,他徹底地被打倒了,從此以後,凡是宋真宗提議封禪,搞天書祥瑞,他不再表示反對了,還十分積極地參與,從而上演了宋真宗封禪泰山的鬧劇。
在歷史上,真正搞過封禪的皇帝有六位,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宋真宗、唐玄宗、唐高宗。排排隊,宋真宗應該是站在隊尾的吧!拎一拎分量,一隻小雞似的感覺特濃。這都是一壇珍珠首飾搞定的,王旦也跟一塊兒成為歷史笑話,實在是不值得。這正是我們的社會存在的一大通病,至今依然存在,哪裡存在賄賂,哪裡就不會幹出好事。這自古存在的毒瘤,為何一直沒有革除!值得整個社會、家庭和每一個人深思。(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