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與「大統一」為何不能混為一談?國學專家這樣解讀

2021-01-09 北晚新視覺網

公羊高,戰國時齊國人,其所著的《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

最近,電視劇《大秦賦》熱播,引發了人們對「大一統」的思考和討論。

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有人常常把「大一統」解釋為是自上而下地建立一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君主專制、高度集中、整齊劃一的龐大帝國,意味著思想、觀念、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統一性。「大一統」的「大」很容易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大小」的「大」,「一統」被理解為「統一」「同一」。

要正本清源地理解「大一統」:這裡「大」本是尊崇、重視,有褒獎、尊美之義;「一」是元,本源、根本之意;「統」本來指絲之頭緒,許慎《說文解字》釋曰:「統,紀也。……紀,別絲也。」段玉裁注曰:「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後來又引申為總領、統管、統合、綱紀等義。「大一統」的本意就是尊崇自下而上的立元正始。從公羊家的解釋來看,一是元,統是始,一統就是元始,元始就是天地萬物,包括政治社會的形而上根基,用今天的話就是本體。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大一統」與「大統一」有本質不同,前者是儒家推崇的王道政治理想;後者是法家實踐的霸道政治模式。

「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從中國歷史上看,「大一統」思想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過,對於一些細節,學界也有不同說法。顧頡剛說:「中國的統一始於秦」。他的觀點影響很大,幾乎成為學界主流。也有學者認為「大一統」源於西周封建,從歷史上看,夏商周三代遞嬗演變,「大一統」觀念逐漸形成、發展,至西周形成了「大一統」思想。「周代的『大一統』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產物,它源於西周分封諸侯的歷史實際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認同觀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華夷之辨的民族認同、尊尚禮樂的文化認同。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觀念由西周封建所開創,是西周王朝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之一」。

追根溯源,司馬遷寫《史記》將黃帝作為五帝之首,後人將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始祖」,以炎黃子孫自居,就有了追求共同的血緣和文化根源的意識。《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天下平定,他把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域,稱為九州,標誌著嚮往「大一統」的思想傾向和心理狀態已經有了明確的地理載體。到商周時期,「天下一統」意識已十分明確,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念,王者即天子。

孔子對「一匡天下」的肯定

春秋時期,孔子針對天下無道,「禮樂徵伐自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執國命」的混亂局面,提出重建「禮樂徵伐自天子出」,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下有道」的社會秩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王道政治,但他對春秋時期霸道興起,客觀上維護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夏夷「大一統」也表示認同,儘管他批評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但對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合乎他心目中的仁道。孔子對管仲的肯定實質就是對「一匡天下」的肯定,實質上就是肯定其對維護西周「大一統」的貢獻。

孟子的「定於一」

由春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到戰國無禮無天,戰亂不休,孟子針對諸侯之間徵戰不休,周天子名存實亡,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的殘酷現實,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惡乎定」的問題時,孟子回答:「定於一。」王又問:「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說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這裡的「一」不是「政治統一」之意,而是如何使天地萬物包括人類社會維繫於本始、本源之意,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王道政治。

荀子的「以一持萬」

荀子處於戰國末期,在思想上以儒為主,綜合百家,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國家設計了「以一持萬」「無為而治」的理想治道:「法後王,統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今持古,以一持萬。」他把「天下」歸於「大一統」作為最高學術和政治追求,主張「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這似乎是在期待現實中出現一位能夠效法古代聖王的君主,「以一持萬」,統一天下,普天之下,莫不服從。在他心目中,古代聖王還是「大一統」的理想和標準,他對湯武之世稱頌有加,認為「一天下」者,可「名配堯、禹」。

公羊家的「大一統」尊崇的「一」,也就是「道」

《春秋公羊傳》繼承發展了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大一統」這個概念就首見於《公羊傳》,「大一統」思想也成為公羊學派的核心思想。魯隱公元年,《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元年是什麼意思?是諸侯國國君執政的第一年。春是什麼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為什麼先說王然後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曆法的正月。為什麼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王道統一於元(道)、天下統一於王。何休在《解詁》中說:「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統者,始也,總系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施政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繫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唐朝徐彥《公羊傳疏》:「所以書正月者,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今萬物無不一一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唐顏師古說:「一統者,萬物之統皆歸於一也……此言諸侯皆系統天子,不得自專也。」所以,公羊家的「大一統」就是尊崇宇宙初始那個天地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本源、本始的「一」,也就是「道」,具體到政治上就是指王者(天子)秉受天命,歸依於形而上的本體(元)推行政教,從而使錯綜複雜的政治活動能夠一統於超越的價值源頭,獲得超越的存在價值,並以此作為新的一統天下的開端。

「大一統」的思想實質是尊崇王道,高揚王道政治理想。公羊家認為,在天下無道,王道衰微的時代,要重建王道政治理想。

漢代董仲舒論證「大一統」是以王道政治為理想的

漢代董仲舒系統發揮《春秋》大一統思想,他說:「《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這是說,《春秋》經的大一統是天地古今的常道常法,天經地義,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針對當時社會現實,他認為有了大一統的國家,必須具有適應這種大一統國家的思想,只有上下統一,才能保證法制號令規章制度的暢行。不過,如果我們把董仲舒的「大一統」思想看成是意識形態和政治的統一,那就簡單化了。如果理解成維護封建專制,那又誤解更深了。其實,董仲舒論證「大一統」是以《春秋》公羊學為基礎,以王道政治為理想的。在給漢武帝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發揮《春秋》的思想,他說:「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於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於天。」臣仔細考察《春秋》裡「春王正月」的意思,尋求王道的開端,得到了「正」。「正」次於「王」,「王」次於「春」。春是天的作為。正是王的作為。它的意思是說,君主上面奉承天的作為,下面用來端正自己的行為,「正」是王道的開端啊。

(原標題:不能把「大一統」與「大統一」混為一談—— 「大一統」辯證)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韓星(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流程編輯:L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大一統究竟是什麼意思?
    「大一統」是一個整體性的詞彙。大多數人對於這個詞彙,都是單純地認為是地域上的統一,國家統一,領土完整。理解較深的人們,則會想到歷史上,古代中國在國家政治上的整齊劃一,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高度統一。「大一統」的人文思想,早在黃帝時代就開始形成,即:應該以怎樣的形式組建國家政權。這是古代中國,國家觀念的濫觴。
  • 國學大師蒙曼為何從文化神壇跌落?三首唐詩的解讀,讓她現了原形
    蒙曼是通過《百家講壇》火起來的一位「國學大師」。自32歲成名之後,一直活躍在各大電視臺的文化類節目當中。最近,她在一檔文化類節目上,對三首國民耳熟能詳的唐詩,作出了一些「個人解讀」,結果招致輿論譁然。不信你看一看《楚辭》和《詩經》的各種譯本,白話翻譯的內容差別之大,簡直讓人無語凝噎。而這些,還都是北大、復旦專家的水平。現代人讀唐詩其實也是一樣。雖然它們多數是古代白話寫成,但是不知道創作背景,不知道詩中引用典故,讀起來總是讓人一頭霧水。
  • 國學典籍為何分為經史子集?
    有學過或者了解過國學的朋友們一定對經史子集這樣的稱謂不陌生。那麼究竟為何,並且是從何時開始,國學的一應書籍被劃分為經史子集?經史子集又是各自包括哪一些內容呢?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經史子集的具體內容,再次簡單的介紹一下經史子集各自的含義。經,古人觀點:永恆真理,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恆久之至道"。也就是絕對真理。
  • 為何秦國用了500年,而劉邦、李淵等人數年之間就統一了天下?
    兩年後,趙國發生大地震,第二年隨之而來的是大饑荒。 但即使如此,秦軍仍舊遇到了趙軍的激烈抵抗。趙軍主將李牧等人遭遇反間計而死,趙都邯鄲被攻破,但趙王子嘉竟然北逃至代,再立趙氏宗廟。 就在滅趙的前一年,秦內史騰攻韓,韓王安投降。這幾乎是唯一一個沒怎麼抵抗就投降的戰國。
  •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其餘國家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什麼?
    為何前三個文明發源地都有古字,而中國沒有,那是因為只有中國歷史和文明沒有斷層,一直延續和保留下來。今天小編來聊聊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大一統朝代。對於中國歷史,大一統朝代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國歷史第一個大一統朝代是秦王朝,開國君主秦始皇帝嬴政,這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常識,此後中國歷史陸續出現西漢王朝、東漢王朝、西晉王朝、隋王朝、唐王朝等大一統朝代。
  • 美國專家找到成吉思汗墓陵,發生一件怪事,專家至今無法解釋
    美國專家尋找成吉思汗陵,竟發生一件怪事,至今專家都無法解釋引言:天下地土寬廣,河水眾多,你們盡可以各自去擴大營盤,徵服邦國——成吉思汗眾所周知,在中國五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湧現出不少舉世聞名的帝王,值得一說的是,在歷史中,除了秦始皇之外,實際上還有一位差點統一天下
  • 專家解讀習近平為何重提「上海精神」
    兩次重提讓「上海精神」備受矚目,那麼,習近平為何要一再強調「上海精神」?今日,人民網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解讀1: 「上海精神」起源於「上海五國」機制 前駐吉爾吉斯斯坦大使王開文說:「『上海精神』的內涵非常豐富,體現了上海合作組織新型的安全觀、合作觀和發展觀,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上海精神」起源於「上海五國」機制進程。
  • 李零:文字大一統和國家大一統是配套的
    現在,「文字離不開國家,但國家可以沒有文字」,在國際學術界被視為定論,但國和國可大不一樣。種地的跟騎馬、航海的不一樣,小國和大國不一樣,鬆散聯合和高度集中也不一樣。中國大一統,沒有文字,不可想像。其實,我們應該分析的是,什麼樣的國家不需要文字,什麼樣的國家沒文字不行。
  • 劉祺庸談《易經》用途與國學使命:深度解讀參天盡物 崇德廣業
    象辭乃取象比類開示易理之辭,既是風險警示的忠告,也是品格操守與道德修養的法則,是每一卦中最有價值的核心理念,是學習《易經》時必須牢牢把握的核心和關鍵,如果疏忽或偏離了它,就會偏離大旨與要義;爻辭可以理解為現代學術論文的序列及分層次解讀。 《易經》每卦中的象辭為揭示本卦核心啟示的畫龍點睛之筆,直接強調加強道德修養的相關卦的核心啟示。
  • 為何專家卻嗤之以鼻?
    武亦姝,這個名字,近兩年火遍了文化圈,才貌雙全,文理兼的,成為了徹徹底底的著名文化人物,然而當網友們高喊著她滿足了人們對古代才女所有的幻想之時,為何有些專家卻對此嗤之以鼻?武亦姝相對於很多同齡的孩子,或許還在高中奮鬥,然而出生於2001年武亦姝,完全可以憑藉這樣的分數,挑選一所自己心滿意足地高校了,不過進哪個學校,武亦姝早已經有所準備。
  • 歷史上九個大一統王朝,十二位末代皇帝,他們各是什麼樣的結局?
    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統一六國算起。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當中,一共出現過九個大一統王朝。這九個大一統王朝,分別是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
  • 潤典南岸國學研究院第一批100堂國學線上課程即將上線啦!
    潤典南岸國學研究院旗下在線國學微課品牌——潤典南岸網上國學院,由著名國學教育專家劉孝聽先生指導創立,並親自參與課程開發。秉承「傳承南岸學脈,研習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的理念,匯聚了一批文、史、哲等領域的資深學者,達成了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共同研究開發課程,致力於打造全球正統、專業及全面的國學微課平臺。
  • 佛教的「四果」不等於「四禪」,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有人把佛教的「四果」與四禪八定的「四禪」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有一定的關聯,因為禪定的功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起觀,但絕對不能當成一個東西。四禪八定實際上並不是佛教獨有的,當年佛陀創立佛教,也不是憑空創立一些詞彙,如果那樣的話很難融入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
  • 國學《周易》元派新說――大畜卦
    文化·國學·《周易》元派新說——無妄卦溫馨提示:本文是深度解讀元派易學,內容相對枯燥,分享給感興趣的有緣朋友。大畜卦:山天大畜卦辭大畜卦是屬於宏觀層面的。通常規劃比較長遠,比較宏觀,看起來如同煙雲夢幻。
  • 兩德統一後,德國為何將首都選擇在了柏林?
    柏林 為何要遷都柏林 在分裂期間,東德與西德分別在蘇聯和美國的領導下採取了不同的政策,西德採取資本主義制度和政策
  • 秦並天下後,中國歷代王朝的統一戰爭,為何都是由北向南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併吞八荒,橫掃六合,將分裂割據的華夏版圖再次一統,第一個大一統國家在中國建立。自此以後,分久必合,統一潮流便如同歷史潮流一樣不可逆轉,無論是漢人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會不懈的追求統一,家國意識如同烙印刻在中華民族的骨髓中。但是,在結束分裂的統一戰爭中,為何基本都是北方統一南方,而不是南方統一北方呢?
  • 著名國學周易講師謝享霖籤約舜緣文化!
    著名國學周易講師謝享霖籤約舜緣文化!擔任舜緣文化國學易經講師!機緣巧合之下謝老師與舜緣文化結緣。更是敬佩舜緣文化在國學傳統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謝享霖老師希望通過一個大型的、正規的傳統文化平臺為更多的用戶進行服務,讓更多的人愛上傳統文化之美。
  • 專家:恐怖主義定義涉及國家利益 各國難以統一
    攝影:中國網 王銳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在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時談到反恐問題畢竟在當前國際的大背景下,各個國家在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中的國家利益有所不同。李偉認為,恐怖主義定義的爭議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而是涉及國家利益,即這樣界定恐怖主義是最符合本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真的有一個統一的關於恐怖主義的定義標準,需要什麼樣的前提?有兩點:第一點,國家主體不存在了,到達了共產主義,全球真正的是地球村,那麼關於恐怖主義問題的定義可以達到統一。
  • 原來國學經典可以這樣取名字!
    下面一起來看看國學經典裡《孟子》、《論語》、《菜根譚》裡的好名字如何取吧?女孩篇念然出處:若果一念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物乎-評議-菜根譚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心念清靜明白,淡泊無欲,那麼天地也不能改變他。「念然」在文中所表達的情感是心念如是。心裡想的和做的都是一致的。
  • 毛澤東的詞《枕上》與《別友》,為何專家們對其解讀都各執一詞?
    而這首詞裡所描寫的情緒波動比較大,能讓毛澤東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事情,必定是煩心事兒,必定是還沒捉摸透的事。如果僅僅是對遠方妻子的思念就讓他焦躁不安、無法就寢,這難免也小瞧他了。所以,我比較贊同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在楊開慧對毛澤東明確表達心意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