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十大謠言盤點:喝酒能預防新冠、糧食緊缺需搶購、庚子年是災...

2021-01-11 澎湃新聞
導語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全球,新冠病毒肆虐,無數人因此喪命。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與之相伴的謠言:吃大蒜可預防新冠肺炎、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在舉國抗疫之時,它們卻在製造恐慌。涉疫謠言之外,在2020年新冒出的謠言依舊不少,它們或危言聳聽,或誇大其詞。

人不信不立,謠不治無安。值此年終歲尾之際,科技日報盤點出2020年十大謠言,為你擦亮雙眼、解疑釋惑。

1、吃蒜、喝酒可預防新冠肺炎

二者皆無此功效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伊始,網上就傳出「喝酒可預防新冠肺炎」。隨後,網上又傳出多吃大蒜可殺菌,預防新冠肺炎。

真相: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表示,她曾向公眾科普「濃度為75%的酒精能夠殺滅冠狀病毒」,這一言論被曲解成「喝酒可以預防新冠肺炎」。

「醫用濃度為75%的酒精,可用於消毒醫療器械,但喝酒並不能防治新冠肺炎。」李蘭娟解釋道。

對於「吃大蒜能預防新冠肺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副研究員高超表示,大蒜富含糖類、蛋白質、胺基酸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提高機體免疫力和抗癌的功效。不過,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食用大蒜可預防新冠肺炎。

2、蚊子、柳絮傳播新冠病毒

缺少特定條件,不具傳播可能

今年春夏之時,隨著氣溫升高,我國南方地區蚊子數量逐漸增多,而北方地區柳絮也開始漫天飛舞。隨之,有傳聞稱,蚊子和柳絮會傳播新冠病毒。

真相:

對於「蚊子傳播新冠病毒」一說,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表示,新冠病毒在高溫環境下的存活率比較低,夏季到來後,該病毒的活躍度會下降。蚊子叮咬可以傳播很多疾病,比如瘧疾、登革熱等,這些病在非洲地區比較多見。但截至目前,尚無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能夠通過蚊蟲傳播。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曉光認為,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雖然有可能進入血液,但蚊子並不能傳播人類血液中所有的病毒。蚊蟲要與某種病原體長期相互作用、相互適應後,才能傳播該種病毒。病毒對宿主特異性的要求很高,目前尚無證據表明,冠狀病毒可以感染蚊子,並通過蚊子傳播。

對於柳絮是否會傳播新冠病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鼻科副主任王成碩表示,根據現有科學研究,尚無證據表明柳絮中存在新冠病毒。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呼吸與危重症中心主任李琦表示,新冠病毒生存,需要特定的溫度和溼度,離開這些它們難以存活,而且它們也不會在空中停留過長時間。即便病毒停留在柳絮上,也不足以達到構成使人感染的濃度。

3、新冠病毒系人工合成

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動物

今年2月,網上一篇名為「俄羅斯政府文件:新冠病毒非天然形成」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中稱新冠病毒或為人工合成。

真相: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其官網發布報告,表示目前所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界動物,並非由人工合成。

該報告稱,從人類早期感染病例中獲得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以及從世界各地獲得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均表明,新冠病毒的生態起源可追溯至蝙蝠種群。

而今年5月,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教授史衛峰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等科研團隊在美國權威學術雜誌《細胞》的子刊《現代生物學》上發表研究成果。這一成果證實,新冠病毒是蝙蝠和其他野生動物中存在的病毒的多重自然重組的結果。

4、國內糧食緊缺需儘早囤糧

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

今年上半年,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國家開始限制或者禁止糧食出口,造成國際糧價上漲。在全球糧食形勢緊張的情況下,一則「中國糧食供應面臨危機」的消息在網上流傳開來,很多人因此開始瘋狂囤糧。

真相:

對此,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表示,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即使在年初國內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市場上的糧食以及各類副食品都是貨足價穩,老百姓家裡都是米麵無憂,現在更沒有必要去搶購囤積食品,糧食還是吃新的好。

「這些年我們國家糧食連年豐收,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是13277億斤,創歷史新高。2010年以來,我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過470公斤,遠遠高於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的標準線。」魏百剛介紹道,目前我國糧食庫存充足,特別是兩大口糧,小麥和稻穀庫存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

5、紅外線測溫儀會灼傷眼睛

僅接收紅外線熱輻射,對人體無害

出於防疫需要,今年在很多公共場所,紅外測溫儀都成了標配。各種謠言也隨之而來,例如頻繁接受紅外線測溫儀檢測,會傷害視網膜。紅外線測溫儀真會損害身體健康嗎?

真相:

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馮錄召表示,紅外線測溫儀的工作原理是當人體的紅外熱輻射聚焦到檢測器上時,檢測器把輻射功率轉換為電信號。這個電信號在被補償環境溫度之後,以溫度為單位顯示出來。因此,紅外線測溫儀並不是向人體發射紅外線,而是接收人體發出的紅外線熱輻射,對眼睛和身體其他部位都是無害的。

6、人工降雨想降就能降

自然雲已降水或近於降水是前提

今年2月13日,在燃燒了足足210天之後,澳大利亞大火終於熄滅了。這場大火讓澳大利亞損失慘重,數億隻動物喪生,1170萬公頃土地被毀。有網友因此提議,要是早用人工降雨的方式,這場火早就滅了。那麼,人工降雨真的想降就能降嗎?

真相:

人工降雨也被稱為人工增雨,一般在自然雲已經降水或者近於降水的條件下,人工降雨的方法才能發揮作用。簡而言之,人工降雨並非憑空造雨,而是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景曉琴博士介紹道,人工降雨主要有兩種方法:暖雲催化和冷雲催化。暖雲是指溫度高於0攝氏度的雲,主要依靠雲滴的碰並機制觸發降水,0攝氏度以下的冷雲想要降雨則需要適量的冰核。如果沒有這樣的物理條件,即便天氣形勢再好,水汽條件再好,也很難實現降雨。

人工降雨的過程並不複雜,常見的方式是將裝好催化劑的炮彈打入雲團。景曉琴總結人工降雨有「三適當」,即適當部位、適當劑量、適當時機。

7、庚子年、白元年易出現災害

屬偽科普邏輯,缺乏科學依據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迎來強降雨,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引發廣泛關注。同時,一則信息開始在各大微信群被大量轉發:「2020年,真正的天道輪迴,我們遇到了60年小輪迴的庚子年,更遇到了180年周期的白元年。太陽、地球、木星、土星和銀河面併到了一條線,讓地球引力場、磁場紊亂,太陽風、等離子流會更猛烈地撲向地球。接下來幾個月是併線最高峰,還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災害……」

真相:

對此,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回應稱:「從目前來看,這一說法缺乏科學依據。太陽是太陽系的主宰,能對地球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只能是太陽,土星、木星的影響微乎其微,來自銀河系的影響更不值一提。」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林雋說,目前,太陽整體上處於一個非常穩定的階段,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大約50億年裡,也將保持這樣的狀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認為,把兩個不相干的事實扯在一起,引出一個謬論,是一種典型的偽科普邏輯。

8、1種疫苗可預防12種癌症

目前單靠疫苗調控基因難以防癌

今年7月有媒體報導,一種可預防12種癌症的「天價」疫苗,正在富裕人群中悄然走紅。相關消息稱,該疫苗由香港MDX醫療集團發布,可預防包括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12種以上的癌症。WT1基因是誘發腫瘤的基因,所有癌症都與該基因突變有關。通過接種該疫苗,可讓人體產生抑制WT1基因突變的記憶T細胞,進而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

真相: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教授支修益對此表示:「單就肺癌來說,就有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之分;非小細胞肺癌又包括鱗癌、腺癌、鱗腺癌和大細胞癌;有些癌細胞是來源於上皮細胞,有些癌細胞是從間胚細胞層來的……光是預防肺癌這一種癌症都不太可能,更別說一起預防12種癌症了。」

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點之一,其大致可被理解為,即便被劃分為同一種腫瘤,它們也可能完全不同。有學術文章指出,異質性分兩種:一種是在腫瘤發生的不同時期,同一個病人的腫瘤細胞的基因突變情況不同;另一種是不同病人得了相同的腫瘤,但是那個「相同」未必真是相同,僅僅是表型相同,不代表著基因型也相同。

因此,即便該疫苗中真含有能調控WT1基因的物質,單靠控制該基因預防癌症,目前來看也是不可能的。

9、數字人民幣將取代第三方支付工具

分別是錢和錢包,二者不在同一維度

微信、支付寶等第三方行動支付工具的出現,為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支付體驗,隨手一刷,輕鬆消費。而數字人民幣的出現,令不少年輕人認為,它將會取代微信、支付寶。

真相:

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表示,微信、支付寶和數字人民幣,三者不在一個維度上。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錢包裡的錢。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這兩個錢包裡裝的是人們在商業銀行裡存儲的人民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後,大家還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只不過錢包裡裝的錢,增加了數字人民幣。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黃國平認為,國家推出數字人民幣的目的,並非要取代微信和支付寶,圍繞數字人民幣構建的新支付體系將成為現有電子化支付的重要補充。

「現在用第三方行動支付工具進行支付時,我們的很多個人信息,都有可能被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獲取。但如果換成用數字人民幣進行交易,個人隱私則不會被第三方支付平臺獲取,進而保證交易雙方在匿名情況下進行交易,確保個人隱私不被洩露。」黃國平說。

10、貼「金屬片」能增強手機信號

貼片會影響信號接收效果

只需將一張金屬貼片貼在手機背部的「有效位置」,便可增加手機內置天線接收信號的波長,進而使信號從1格變3格,讓玩遊戲、刷視頻不延遲……今年以來,號稱能「全場景」增強手機信號的「增強貼」熱銷網絡。還有部分商家表示,該手機信號增強貼同時具有提升手機性能、降低輻射水平、延長電池壽命等功能。

真相:

「貼附在天線上的物體,大多會對手機信號造成一定影響,所以這個貼片不但沒有增強信號的功效,反而會影響手機接收信號的效果。」上海電信物聯網實驗室無線網優專家曹弘毅表示。

上海市無線電協會專家沈衛朝也認為,手機終端廠商已經將天線性能調到最優狀態,天線的物理形態(包括長度)要與手機終端所使用的網絡頻率相匹配,隨意改變天線長度和布局是不科學的,所以這個原理在實際應用中是不成立的。

此外,手機信號增強貼也不能降低輻射水平。相關專家表示,真正能屏蔽輻射的方式,是用錫箔紙將手機緊緊包裹,而這麼做的後果是,手機信號也被屏蔽了。

「真正能夠吸收輻射的塗料,常被用在偵察機上,這種塗料的成本絕對不可能是幾元、幾十元。」曹弘毅解釋道,「大自然中的陽光、生活的各個角落都有輻射,只要輻射值在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內,消費者就不用過多擔心。」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喝酒能預防新冠、糧食緊缺需搶購、庚子年是災年……2020的這些「坑」你踩過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飛絮藏新冠病毒、吃香椿致癌... 4月又有新謠言上榜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發出警告,如不儘快採取措施維持全球食品供應鏈,那麼4月至5月份,將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似乎在一夜之間,全球的糧食供應就緊張起來了,於是許多人就準備囤糧了,有這個必要麼……  4月,讓我們看看有哪些傳言正在刷屏朋友圈。楊柳飛絮中存在新冠病毒  吹面不寒楊柳風。
  • 新冠病毒肆虐於2020年庚子年,歷史上的庚子年都發生了什麼呢?
    新冠病毒肆虐於2020年庚子年,歷史上的庚子年都發生了什麼呢?庚子年60年一輪迴,從歷史上看,庚子年的確不是太平年:1.2020年庚子年:新型冠狀病毒全球爆發;2.1960年庚子年: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0、1961三年被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智利9.5級大地震,死亡14萬人左右,美國介入越南戰爭;3.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印度大饑荒,歐洲罷工潮;4.1840年庚子年: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 新「冠」怎麼讀?杏林還是杏壇?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公布!
    5日下午,《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20年度「十大語文差錯」。其中包括「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戴口罩」誤為「帶口罩」等等。具體則有以下十大差錯。一、 「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新冠」幾乎每天都在各類媒體中出現,常有人將「冠」誤讀成guàn。「冠」是個多音字:讀guān,名詞,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東西;讀guàn,動詞,指戴帽子。
  • 新冠疫情影響下,2020年庚子年清明祭掃宜忌須知!
    明天就是春分,還有16天,就是2020庚子年清明節了,對於咱們中華民族來說,祭掃是這個節日最重要的事情,有些禁忌和避諱,還是知道的好!本文主要兩個部分:每年清明祭掃通用的禁忌和避諱!2020庚子年清明祭掃的禁忌和避諱!規避觸犯禁忌的小方法!
  • 庚子鼠年的「庚子賠款」絕不會重演
    六十年庚子一輪迴。民間流傳著庚子年的預言、庚子之災的說法。2020年,又是一個庚子鼠年,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這次疫情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還難以估量。近期,網絡上流傳一張圖,圖中歷數近代鼠年大事件。回望歷史,鼠年的確發生了很多大事件。
  • 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0年招聘緊缺人才(第二批)
    經市公開招聘綜合管理部門核准,無錫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緊缺人才通過電子郵件直接投遞《2020年無錫市疾控中心公開招聘緊缺人才報名表(第二批)》(http://hrss.wuxi.gov.cn/uploadfiles/202011/17/2020111716115129732160.doc下載)及相關報名材料原件電子版的方式報名,郵件名為「崗位代碼+姓名」。
  •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歲暮天寒 且將謠言「雪藏」 來源: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作者:殷熒 時間:2020-12-31 22:19:00 臨近歲末謠言也來刷存在感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盤點12月網絡熱傳謠言澄清謬誤 以正視聽讓謠言止步
  • 易經真的能預測到2020年的災難嗎?
    那麼,易經對2020年庚子年的預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呢?另外就是瑪雅人預言2020年3月20日,我想當時也是嚇到了很多人吧。還有火星男孩預言2020年會發生什麼,想必大家對這些預言都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謠言,比如火星男孩預測2020年會有一次大災難,火星男孩也已經承認說謊這。易經對2020年庚子年根本沒有相關預測,這些謠言請大家切勿相信,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傳播正能量。
  • 庚子年過了大半,下半年還要注意什麼?
    文:湯天德庚子年過去了一半,前半年新冠疫情及洪澇著實給全我們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後半年呢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庚子年是怎樣的年頭,要如何平安度過!首先,北宋邵雍在皇極經世書裡早有預測,2020年的流年卦是」明夷」卦,上地下火,太陽沒入地平面, 光明受損,前途不明,環境困難。子夏在易傳解釋為:」誅」,」誅」這個字就說明了一切.
  • 2020庚子之災,六十年一輪迴的庚子年,怎樣平安度過?
    尤其當我們即將撞上2020,千世紀的第一個庚子年。 庚子年,在我們常年研究風水和命理的人眼中,是一個需要警鐘長鳴的年份。 中國的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庚子預言、庚子之災、庚子輪迴的故事。
  • 5年後我國有1.3億噸糧食缺口,各地糧食搶購,下半年會鬧饑荒?
    最近,糧食成了熱門話題,主要因為這麼幾個事:前一段時間,有地方出現部分消費者和貿易商囤糧的情況,甚至出現搶購現象;截至8月1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小麥881億斤,比去年同期減少212各家各戶人多了,吃的糧食自然就多了,肯定不能一下子賣掉全部糧食,肯定要留一大部分給家裡人吃。所以今年糧食收購下滑一點,還有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受上半年洪水影響,很多老百姓家裡的糧食還沒有碰上天氣晴朗時出來嗮糧食,只有嗮乾沒有水分的糧食,二道販子才會原因收啊。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上半年雨水太多,糧食還沒有嗮幹。
  • 2020年庚子年太歲
    所以生肖屬鼠的人在2020(庚子)年諸事皆需多加小心,切莫得意忘形,慎言慎行,方可穩度庚子鼠年。二、2020年屬馬人衝太歲生肖馬出生年份地支午跟值年太歲地支因為「子午相衝」命理上屬於反吟太歲,俗稱「衝太歲」或「太歲相衝」。屬馬人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1966年、1978年、1990年、2002年、2014年。
  • 【漢語盤點】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_速看新詞解讀
    關於【漢語盤點】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_速看新詞解讀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漢語盤點】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_速看新詞解讀,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2020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發布,網絡媒體新詞相關的信息
  • 庚子年必有大災?胡說八道!
    歷史上關於庚子年的「史實」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發生在庚子年的大事不勝枚舉。如220年,庚子年曹操病死,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700年,一代名相狄仁傑去世;880年,黃巢終於「沖天香氣破長安」等等。當然這些因為歷史久遠,並不為常人熟知。
  • 謠言「5G傳播病毒」從何而起
    對此,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連發兩起移動信號塔被燒的事件,正值「5G造成了新冠病毒傳播」這樣「毫無根據」的陰謀論被廣泛傳播之際。 英國《每日郵報》則直言,這些事件與此前「5G網絡傳播新冠病毒」的謠言有關。 實際上,在歐美社交網絡上,相信並傳播「5G導致新冠病毒」謠言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少名人參與其中。
  • 2020年全球市場重要事件盤點,展望2021年新冠疫情常態化下的市場趨勢
    2020年已經接近尾聲,回顧這即將過去的一年,一系列風險事件對金融市場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們盤點出了五件對全球金融市場影響最大的五件大事。  1,新冠疫情:  首當其衝的必然是新冠疫情,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肆虐了一整年,並且依然還在延續。
  • 2020年庚子年太歲須知
    所以生肖屬鼠的人在2020(庚子)年諸事皆需多加小心,切莫得意忘形,慎言慎行,方可穩度庚子鼠年。二、2020年屬馬人衝太歲生肖馬出生年份地支午跟值年太歲地支因為「子午相衝」命理上屬於反吟太歲,俗稱「衝太歲」或「太歲相衝」。屬馬人的出生年份是:1954年、1966年、1978年、1990年、2002年、2014年。
  • 易經預言2020年是真的嗎?有沒有實現
    還有火星男孩預言2020年會發生什麼,想必大家對這些預言都非常感興趣。這些都是謠言,比如火星男孩預測2020年會有一次大災難,火星男孩也已經承認說謊這。易經對2020年庚子年根本沒有相關預測,這些謠言請大家切勿相信,做到不信謠不傳謠傳播正能量。
  • 2020庚子年大亂分析
    庚子年在一些命理中都是比較忌諱的,很多人都覺得庚子年屬於流年不利的,而且很多人還都搬出了不少的歷史事實出來論證。那麼2020庚子年大亂如何分析?下面讓仁澤易道為你解析。庚子年是什麼,有什麼說法  庚子年生肖:白鼠(金鼠),納音:壁上土。庚子是厚德之土,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