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象鼻山這樣的美景,不買門票是看不見的。 |
2017年央視春晚上,燈火輝煌的桂林分會場精彩亮相,驚豔世人。秀美的象鼻山與灕江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在隨後的春節長假期間,許多遊客慕名前來,卻不料象鼻山公園被高大密實的植物嚴嚴實實遮擋起來。遊客站在象鼻山全景最佳觀賞處,只能欣賞到四季不變的「綠色植物展」。這種「綠植障目」的做法讓各地遊客寒了心,也折射出桂林旅遊發展的「短視」。
門票圍牆築心牆
桂林本是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然而,渾然天成的自然風貌卻被不合理的景區圍割圈佔搶了風頭。
據了解,各大景區「畫地為牢」的現象在桂林並不鮮見。獨秀峰、疊彩山、七星巖、木龍湖、隱山六洞……桂林幾乎將市內綺麗壯觀的山峰和碧如青絲的綠水,都圍成了收費的景區,生怕遊客「免費飽了眼福」。
「以象鼻山景區為例,這種保護主義實際上是狹義的『門票思維』在作祟。用外圍植物遮擋景物,也體現出經營者對景區吸引力的不自信。」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安全基地主任鄭向敏表示,開放外部空間、給遊客以景觀的外圍感知,其實更容易吸引遊客進入參觀。「對於自然景觀應該資源共享,通過整體規劃和優質服務作為景區賣點,而不是如此『金屋藏嬌』。」
近年來,桂林旅遊景點門票價格的大幅上漲,成為當地「門票思維」的直觀體現。以象鼻山景區為例,其門票從2007年的25元變為目前的75元,票價上漲200%。數據顯示,門票調價後,一些景點的淨利潤率普遍增長。
可觀的利潤,讓各方紛紛在景點門票上做文章:已收取門票的封閉景區,將門票價格不斷調高;原本不收門票的開放景區,也砌起圍牆憑票入園。
據了解,桂林4個主要城區內,竟修建了至少15個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收費景區,其中包括木龍湖、虞山和西山等大景觀景區;相隔不到3公裡的疊彩山、伏波山和象鼻山,也形成了「各自為戰」的「圈圍局面」。
景區亂象損形象
這些圈圍背後的「金山銀山」,還隱藏著一些景區亂象。
桂林市區內的部分經典景點,是由同一家公司統一管理,分別收取門票費用。而這背後,公司內部給不同旅行社的「票價政策」卻有天壤之別。
據桂林旅遊從業者小麥透露,有的旅行社可以拿到遠低於統一標準的籤單底價;在此基礎上,景點門票的銷售利潤就提升一倍多。拿到底價門票,這家旅行社除了自己銷售,還會加價,再以低於統一標準的價格分銷給其他旅行社。一張張「圍出來的門票」,維持了這條利益鏈上的零件運轉,票蟲子、導遊、旅行社等各方都能從這種不正常的票務銷售鏈條中獲益。
除了門票亂象,一些景區的變相導購和強賣強買,也反映出「景區封閉思維」。
據遊客反映,進入桂林靖江王城景區的遊人,需要佩戴包含導遊提成號碼的身份牌。入園後,導遊以太歲為引子,遊客拜太歲要收費,請太歲要收費,更有價格不菲的太歲拓片被導遊極力薦賣。此外,遊客還要體驗景區內貢院舉辦的現代科舉考試,一旦「中舉」需支付99元,購買考試所得獎品「狀元酒」。
各種形式的變相導購,有損於桂林旅遊的整體形象,使得名聲在外的桂林美景,變成一次性的消費。
落後思路限出路
桂林旅遊存在的問題,也折射出旅遊業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在不少旅遊目的地,「門票經濟」依然是主導思維。
很多去過桂林的遊客,對景區門票之高價、收費景區設置之密集以及景區服務之粗糙都頗有微詞。桂林旅遊衍生產品少,景區要發展,只在門票上動腦筋、下工夫。多年來,桂林一直以「三山兩洞」「兩江四湖」等方式來宣介自己,這些景區成為桂林旅遊的名片,但也局限了桂林這一旅遊目的地整體的規劃和發展。
這樣單一的模式不僅容量有限、市場狹窄,而且導致遊客滯留時間短,景區的綜合效益自然難以提高。如果總想著以提高票價來增加收益,路就會越走越窄,最終陷入發展困境。
「破解景點壁壘是開展全域旅遊的關鍵所在。景點消費僅代表著遊客的初級著陸階段,屬於旅遊業的起始收入,這部分收入貢獻面有限。過度強調門票收入,不解決門票價格居高不下的局面,容易影響遊客的消費熱度。」鄭向敏表示,全域旅遊強調的是旅遊目的地的綜合收入和總體效益,目前旅遊業需擺脫對於門票經濟的依賴,突破單一貧瘠的旅遊業態。
旅遊經濟是一個系統工程,在 「吃、住、遊、娛、行、購」六大旅遊要素中,門票僅是一個環節。當前,遊客對旅遊體驗的需求,是綜合了文化、創意、食宿、交通、商業的綜合型體驗需求,旅遊經濟的亮點和價值越來越體現在綜合服務水平上。讓遊客以較高的性價比獲得高品質的旅行體驗,是旅遊經濟的風向標。
旅遊從業者不能只顧一時得失,而應以長遠的戰略眼光,站在全域旅遊的高度去統籌管理。而對於桂林,「山水甲天下」之餘,旅遊管理和理念更需「甲天下」。
(責編:連品潔、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