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data-bjh-box="video"
第一首——《Henry VIII- greensleeves》綠袖子
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
英王亨利八世創作了這首中古凱爾特樂曲《綠袖子》,創作之初是以四聲部的形式出現的,後來被翻成各種版本,其中以最早的魯特琴版本獨樹一幟。相傳這首樂曲是亨利八世獻給他第二個妻子Anne Boleyn的,當然也有史學家認為與年份匹配度不高,另外兩個版本分別是亨利八世寫給一見鍾情的民間女子、描述民間的愛情,不管創作背景是怎樣,我們安靜欣賞,尊重自己的感覺就好。
第二首——《 D大調卡農》
1680年(康熙十九年)
德國著名的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管風琴家 約翰·帕赫貝爾創作出《D大調卡農》。沒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首卡農。
還記得卡農只是一種曲式名稱嗎?對的,卡農的曲式特徵就是一個聲部的曲調一直追逐著另一個聲部,直到最後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傳說中帕赫貝爾是為了紀念死於鼠疫的妻兒創作出了這首經典作品。
第三首——《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
大家熟知的巴洛克時期德國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創作出《G大調第一大提琴組曲》。如果大家有在電影中看到過大提琴,那它出現的畫面一定是在演奏這首曲子的前奏曲。
巴赫作為巴洛克時期響噹噹的音樂家,是從古典主義時期才開始逐漸被帶火的,巴赫的一生是真正意義上的看似平淡,可絕不平凡,他的作品在他有生之年的時候並不能被人們理解,在社會上也是沒有佔到地位。直到他辭世79年後,孟德爾頌在萊比錫,指揮了他的《馬太受難曲》後,巴赫的作品開始被世界關注。從此之後貝多芬、莫扎特都成為巴赫的迷弟,蕭邦把巴赫的作品拿來操練基本功,李斯特的部分鋼琴曲改編自巴赫的管風琴作品,舒曼創辦了巴赫協會,這些才讓巴赫名揚天下。巴赫也是最後一位宗教音樂藝術家。
第四首——《Amazing Grace》奇異恩典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
英國牧師約翰·牛頓創作出了這首經典的作品。中文翻譯為《奇異恩典》,也有人稱《天賜恩寵》,grace原意為"優雅、優美",此處解釋成"上帝對人類的慈悲、恩寵"。是美國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鄉村福音歌曲,是美國人最喜愛的一首讚美詩,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會唱的一首歌,後來隨著它的流行程度越來越廣,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成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經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讚歌。
第五首——《Auld Lang Syne》友誼地久天長
1788年(乾隆五十二年)
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當地民歌記錄下了這首經典樂曲,並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把它的歌詞正式寫了出來並命名《Auld Lang Syne》,後來又被正式譜出樂曲。
因為文中只可錄入一個視頻,其他四首作品我會找出最經典版本單獨分享給大家。
戴表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結束了,下期會給大家帶來同一時間段我們中國的經典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