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七個字是「太極者,無極而生。」倒過來說就是「無極生太極」。事實上,「無極生太極」之表述要比「太極者,無極而生」之表述早。「道生一」出自老子《道德經》。「無極生太極」和「道生一」,意思是相同的:一切事物的生滅,均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來看一個具體的例子就明白了。
有兩輛汽車在公路上不慎相撞,這是一場車禍。車禍的發生往往是在零點零零幾秒間,時間極短。雖然發生的時間極短,醞釀的時間卻很長且原因極為繁雜難以預料。如果車禍發生前,一些狀況有些許改變,兩車就會擦肩而過不會相撞。哪些狀況的改變會讓車禍擦肩而過呢?假如,這條公路的路況再好一點或再壞一點,車禍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這會改變兩車的速度和行駛路線,會讓兩車「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假如,當天的氣溫再高一點或再低一點,車禍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氣溫高低會影響駕駛員的情緒,從而改變車速和車行路線。假如,駕駛員走出家門前往車庫的路上有一隻瓶子,駕駛員上車前有意無意地多看了幾眼或者用腳踢了一下,車禍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這個舉動推遲了開車上路的時間。假如,孩子所在的學校的校長跟愛人吵了架,心情不好,車禍就極有可能不會發生。因為校長會在無意間把情緒帶給老師們,老師們無意間又把它帶給了學生,孩子回家無意間把它帶給了父母,父母的行為軌跡因此發生改變,開車上路時間、車速、車行路線等等也隨之發生改變。假如……,有多少個假如會改變駕駛員的行為軌跡呢?無窮多個,難以窮盡。這意味著車禍的發生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車禍這件事,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止於此,我們會發現,任何一件事的生滅,不論其大小、程度如何,都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界中許多信息,如某些聲音、氣味、顏色等,人類憑感觀根本無法捕捉。某些精神、理念、情感等,不是每個人都能知道能領悟。每個人都有盲區有局限,人類莫不如此,因此,這無窮多個因素,誰都沒有辦法沒有能力把它羅列周全無一遺漏,電腦也做不到。無窮多個因其作用實實在在,卻講不清道不明,這混沌狀況是「道可道,非常道」之真實寫照。「一切事物的生滅,都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是一條自然規律。這條規律在二千多年前就被我們的祖先發現並用文字記錄下來。當然,「一切事物的生滅,都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字數太多,按二千多年前文字言簡意賅的習慣,用「無極生太極」或者用「道生一」來表述最為恰當。太極,即一。「無極生太極」中的「太極」, 和「道生一」中的「一」,意思相同,代指「一切事物的生滅」。「無極,即道。無極」和「道」意思相同,代指「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極生太極,即道生一。
二、無極生太極、道生一是很高明的表述
這個自然規律的發現,讓我們在探討、認識世界的時候,不犯少犯錯誤。很多宗教都認為自己所信仰的神是宇宙的創造者,比如基督教就認為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但如果再追問一下,那上帝是誰創造的呢?沒有答案,這就走進了死胡同。中國的道教不會出現這類問題。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不會說玉皇大帝創造了宇宙,不會說太上老君等什麼人創造了宇宙,因為它清楚地知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由道而生或說由無極而生。宇宙也是一個事物,當然不是由單一的誰或單一的什麼因素創造。佛教從印度傳來,與中國道教相互借鑑,佛教也不會出現走進死胡同的情況。佛教不會說釋迦牟尼或哪個誰創造宇宙,佛教講因緣,講因緣和合,因緣是什麼?因緣就是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無窮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結果必是世事無常難以預料。一切事物,當然包括宇宙,都是由道而生,或者說由無極而生,或者說由因緣而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宇宙的生成原因會更多地被揭示出來,永無止境。
三、蝴蝶效應
五十多年前的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也發現了類似無極生太極、道生一這個自然規律。他的研究成果簡單的形象化的說就是所謂的蝴蝶效應: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只要是自然規律,在中國是如此,在外國也是如此。
四、太極拳與太極沒有多少關聯
太極拳原名「長拳、十三勢、綿拳」等,太極兩字是後來安上去的,是先有拳後有名。太極於太極拳沒有針對性,沒有指導意義,太極拳與太極沒有多少關聯。儘管太極與太極拳沒有多少關聯,拳寇以太極之名,普通人看到太極兩字就會聯想到高深莫測,會讓人嚮往、探究,這對太極拳的發展是有幫助的。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王宗嶽這麼聰明的人怎麼可能把與太極拳沒有多少關聯的太極、無極硬生生地拉進太極拳論裡來呢?假如我是王宗嶽,我要寫太極拳論,我就會想,既然是寫太極拳,太極兩字總要出現吧,既然要出現,太極兩字總不能幹巴巴孤零零的出現吧。辦法是有的,寫上「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這段話就好交代了。「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它的意思之一是,一切事物都有兩面,這兩面既對立又統一。如茶杯,有裡面有外面,如果茶杯沒有外面,那它的裡面還能存在嗎!裡面和外面這兩面雖然對立,卻共同構成茶杯這一物體。沒有了任一面,另一面就無從談起,這個物體就不存在。「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在今天看來就是辯證法、矛盾論呀。這樣一來,前面七個字不大搭邊,後面幾個字搭邊了,太極就與太極拳運動搭上邊了,太極兩字就融進了太極拳論。
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絕對是平常的。其實「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是天地人物間的通理,放在任何一件事一件物一個拳種一項運動上,都搭邊都適合,放之四海皆準。太極拳者拿它說事,沒有多大意義。過度解讀「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把太極、太虛、太乙、無極、八卦之類生硬地往太極拳身上套,對太極拳沒有好處。
五、正確理解太極拳理論
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講的「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放之四海皆準,不是太極拳理論的精髓,更不是太極拳獨有,它對誰都適用,誰都可以套用,南拳者可以套用,拳擊者可以套用,任何一項體育運動、事物皆可套用,只是太極拳者率先套用了它而已。它就像現代人做報告的開場白「女士們,先生們,來賓們,上午好」一樣,做報告者皆可套用。太極拳術理論的精髓是什麼呢?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氣沉丹田。空松圓活。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似松非松,將展末展,勁斷意不斷。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愈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不丟不頂沾連粘隨。黏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等等。這些內容實實在在,針對性、指導性、操作性強,很多是太極拳獨有,容易看懂,中國人會正確理解,沒有中國傳統文化根基的外國人也會。
1966年,南懷瑾老師講演「漫談練氣與武功」,講到易經與太極拳的關係時指出:一般文人學土,因為體弱多病,而去練太極拳以強身,本來是很好很適當的事,奈何文人好事,又創立太極拳是來自易經的說法,牽扯到陰陽八卦上面去。太極拳到底與易經之配合如何?大家可任意去信從,但無多大實質的關係,如欲以手形分成陰陽,配合兩儀,即以手背為陽,手心為陰等等,似嫌理論空洞。「太極」的名稱,並未見載於易經本文,而這名稱的出現,至少也是宋朝以後的事,因為易經太極之說,是宋朝理學家所倡,唐以前沒有。而太極一名,最早為道家人士所提出,宋理學家便以太極假借作他們學說的根本依據,進而以陰陽、八卦闡揚他們的學說,故有「太極拳」的名稱,也應該是宋朝以後之事,這是不會有錯誤的。倘說張三丰創造了太極拳,並無不可,但將那些易經理論上之事,加之於太極拳則不免多餘。易經原為群經之首,放諸四海皆準而彌綸天地之道,博大精深,永無止境,但若牽強,將精力虛擲在研究其與拳術的關係上,似有偏離武功實際之嫌。
劉瑜先生的《告別印象主義》很是發人深省,對我們正確理解經典拳論也很有幫助,抄摘幾句:
胡適真是個老小孩。晚年時有人去看他,談話間引用古人名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回應道:「為天地立心」是什麼意思?你能給說清楚嗎?以後這種說不清楚意思的東西就不要再說了。一輩子死不悔改的實證主義者,最看不慣的就是含糊其辭。
儒學大師朱熹討論先有理還是先有氣:「此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來,則需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氣之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搭掛處。」讀到這樣的文字,我又會不識趣地想:朱博導啊,能否定義一下?什麼是「理」什麼是「氣」?
實證精神大約是中國文化裡最缺乏根基的傳統之一。據說中國人崇尚的是「意境美」,不屑於西方人把鼻子畫成鼻子、眼睛畫成眼睛的透視觀,又據說中國人精於「整體主義」觀,看不上那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認識論,於是在意境美和整體主義的感召下,在中國一切學問往往都被搞成了文學。倫理學、政治學、哲學就不說了,連醫學也是如此,「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修辭真工整,意境真優美。而這種語義含糊、邏輯不詳、論據朦朧的「印象主義」在今天中國的知識界界仍然大行其道。
而實證是什麼呢?實證無非就是「推敲」二字,就是多問個「此話怎講」以及「何以見得」。用科學的語言來講,就是一講邏輯,二講論據。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邏輯和論據當然不可能說清所有的社會現象,但是有邏輯和論據總比沒有更好一些。中國近當代知識分子裡我最愛的還是胡適和顧準,因為在一個幾千年陶醉於「意境美」的文化裡,他倆一個講實證精神,一個講經驗主義。不狐假虎威,不故弄玄虛,傾心於「此話怎講」和「何以見得」這樣樸素的思維方式。當然他們因此也分外孤獨,在其所處年代裡,簡直可以說是孤鴻哀鳴。今天的知識界是否好些了呢?我放眼望去,一堆人在玩前現代,另一堆人在玩後現代,獨獨中間那一望無際的空地上,仍然人跡罕至悽涼無比。
原文發表《中華武術》2017年第8期
太極和院
你身邊的太極養生專家
諮詢電話0571-6336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