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太極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則道不顯,道不顯則學藝無門。明理第一是明太極之理,太極拳是一個文化拳,正因為太極拳裡面蘊含的獨有的中國文化才顯得它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文化人、讀書人都會去練太極拳,都能把太極拳練好,但是了解太極文化肯定能有助於習練者把太極拳練得更好,更能夠舉一反三、提升領悟力。有志於探索太極之秘境者,的確可以把學習英語的時間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古文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裡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把太極文化設定為了太極拳的總綱領。無極生太極,太極來自於無極。要了解「太極」,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無極」。無極是復歸其根,太極是變化之道。無極能無中生有,太極能變化萬千。無極是歸根曰靜,太極是動而愈出。
無極是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周程學統論》:「無極之真,原於道家者流」,無極是對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宇宙終極態的抽象性描述,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物無相,無始無終,無聲無色。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無,名天地之始」,無極之外復有無極,太極之外復有太極。何以如此說呢?近觀其身,遠觀其物,物莫不容於器,器又莫不容於器,而物莫不可以成器,器又莫不可以成物,皆相對而論也。是以大器不割,大器晚成,而成無極。無極者,生一生二,生萬物之大器。
由相對論可知,此太極可以成為下一個太極之無極,此無極可以是上一個無極的太極。太極、無極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陸九淵認為「若實見太極,上面必不更加『無極』字」(《與朱元晦書》),太極並不需要用無極來界說。
而事實上,無極而太極,只是一個方便說,以免人認為「太極生太極」而產生歧義。無極生太極,就如母而生子,子又生子一樣,子既能生就是母,母上有母就是子,母子之名,只是方便當下的區別而已。另外要說明的是,無極之母性,貫穿太極之終始,猶如我們在練習太極拳套路或與人對戰之時,無極之虛靜心靈態是貫穿全程全身的。
太極本於無極,是取無極虛靜之像。無極是靜,太極是動,無極生太極,太極復歸於無極,是謂動靜相間,有無相生之道。無極是體、是陰、是靜,宇宙的本質是陰性的。 太極是用,是變化之道,是生生不息之道,太極不可以永遠生生不息,是以要「復歸於無極」,無極不可以終止,是以要一動而生太極。
無極描述的是宇宙原始狀態。太極文化由此而發展了世事物態變化之先的存在論。即任何事物存在之前都是「無極」態,都存在一個無極態,任何事物也必終歸於無極,回到無極態。中國人落葉歸根,知天樂命的達觀性格,跟這種「無極」觀是息息相關的。
那麼在太極拳的修煉中,太極文化是怎麼體現的呢?又是怎樣體現無極生太極的呢?本於無極生太極的太極拳,要緊緊抓住無極的特性:無、靜、虛、陰的本質去修煉。在心性上要下清靜、虛無、止念的功夫,不但要靜,還要淨、敬,把不乾淨的雜念消除,要培養敬畏之心,這樣才能靜得下來。在方式方法上,要從站樁、靜坐入手,培養一身靜氣、根力和定力。無極之功是固本培元之功,是下手的初步功夫,也是修體之要,只有把築基修己的無極態修好之後,才能去探索太極拳的變化之道,很多老一輩的內家拳前輩,非常重視樁功的感應,只有樁功修出成績來,才能去練太極拳的單式和套路,這是真正明理之人,無極生太極,是有生於無,體能致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