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減法,體現了太極拳論的精髓之濃縮

2021-01-21 太極堂

以前我在練拳的時候,經常會和師傅討論減法練拳的命題。為什麼提減法?這是經過長時間盤拳走架後的套路提醒,感覺上減法最方便,減法最自然,減法也最高明。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最重要的法理就是「松靜自然」,自然了就舒服。打拳的時候步子大小,身法高低,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舒服就行。

這裡要說明的是,關於好多太極拳書中說的:「頂頭懸」「豎腰立頂」,頂的概念說的很多,有的師傅把頂說成不得了。

我們練拳,講究松就到頂,為什麼還要說「豎腰立頂」呢?是矛盾嗎?,練拳時我們要求從腳往上松,松到手稍,反過來再強調「豎腰立頂」,越豎越豎不起來了。

太極拳要練頂,這是因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性動作就是「頂」,從身體直立行走的那天起,我們的腳平松在地,兩腿支撐身體重量,其根在腳,力點也在腳上,這就賦予了腰胯的主宰功能,腰胯樞紐解決了左右旋轉的平衡問題,才解放了我們雙手,讓我們人類活動方式徹底改變,所以說我們的走路方式,才是太極拳誕生、發展的土壤。

說太極拳是減法,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你先減,你如果邁左腿,把左腿的重量減掉,加載到右腿上,你才能邁步,邁完步以後減右腿的重量,把重量加載到左腿,右腿邁上去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有朋友會說,走路誰不會啊,研究那個幹嘛。這個是太極拳,你減完了加,現在我不說這個加字,你就減,不減你沒辦法邁步,原來有一句行話「行氣如九曲珠」,這裡說的「九曲珠」是什麼?到現在練太極拳的同仁們,能夠明白的人很少,我們把它簡單化,抽絲剝繭一下,「九曲珠」就是九大關節,「松」就是要求九大關節要松,最主要的四珠,腰、腳、腿、胯,腰是最大的珠子,頸肩肘腕逐一松透,互相配合,形成整體。

每一項體育運動都要有體能保證,足球運動員還要練三千米折返跑,散打運動員要五千米長跑,是體能儲備。太極拳也不例外,那麼太極拳的體能要求是什麼?往簡單裡說就一個,關節松透,要節節貫穿,虛靈在中,這樣練就出太極拳的體能。

太極拳法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空」。空是什麼?,《授秘歌》裡第二句:「全體透空。」身上空,意上空,這裡有一個要點:肩以下,跨以上,胸腹要空。咱這胳膊,你要是不練太極拳,你的胳膊是骨頭的,肉的,你練太極拳也是骨頭的,肉的,但區別在於,太極拳人的胳膊是無數點,上億個點組成的一隻胳膊,你要松的時候,松到肌肉、肌群之間,肌肉與骨頭之間都要鬆開。簡單說就是「粘黏連隨」摸哪兒哪兒虛空。

太極拳法理說什深刻就深刻,說簡單也很簡單,只要把握住「一致」就行,這「一致」包括我們身上所有的動作應該是「一」,如同汽車上的四個輪子一塊轉,不可能三個軲轆轉,一個軲轆不轉。因而才有「周身一家腳手隨,一動無有不動」的教義。

太極拳是「道」,本質上它不是用來比賽的,是在修煉我們的身心,悟大道,從腳開始往上練,「其根在腳,由根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相關焦點

  • 太極拳明理篇之無極生太極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文化人、讀書人都會去練太極拳,都能把太極拳練好,但是了解太極文化肯定能有助於習練者把太極拳練得更好,更能夠舉一反三、提升領悟力。有志於探索太極之秘境者,的確可以把學習英語的時間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古文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裡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把太極文化設定為了太極拳的總綱領。無極生太極,太極來自於無極。
  • 李希江講楊氏太極——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太極拳如何才能練好呢?我以為有三個關鍵:一、明白;二、正確;三、持恆。練太極拳有很多具體而重要的內容,比如:鬆柔、動靜、虛實等等。這些元素都不可否認地說是太極拳修煉中的重要內容;然而,重要不等於核心。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
  •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與精髓
    太極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它既是強身健體的形體藝術,又是修心養性的修煉術,深受人們喜愛。這麼簡要說說其運動特點及精髓。傳統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1、不動手:手不無因而動,每一動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
  • 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
    作者 鄭永明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身心放鬆能夠康復多種慢性病,克服亞健康,獲得真正的身心愉悅。但是,必須提醒大家,太極拳所說的放鬆和和我們認為的放鬆完全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 陳氏太極拳小架拳之 起勢
    2006年莫海益結識了啟蒙老師張來,隨其學習陳氏太極拳大架,開啟了陳氏太極拳的啟蒙之旅。       2009年莫海益有緣認識陳淑麗老師,進而,有幸遇到陳氏太極拳小架拳。                  2013年,莫海益有緣拜識戎燕彬老師,並跟隨其系統學習陳氏太極拳小架拳械至今,自此,陳氏太極拳小架拳便成為其一生的想往與追求。
  • 王宗嶽《太極拳論》完整版 附全文註解闡釋深度好文
    太極拳名稱始見於清乾隆年間武禹襄太極拳譜第一篇之太極拳論,武稱作者是王宗嶽。王宗嶽生平不可考,他的長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勢。王宗嶽《太極拳論》①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②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③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 看金庸先生談太極拳,方知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大家知道,金庸先生是當代文豪,也是一位太極拳修煉者,一生創作了數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名篇名著小說,同時對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和內家拳都有相當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尤其對太極拳,金庸先生從不同的角度拴釋了太極拳的精髓及內含,本篇就金庸先生對太極拳的理解論述加以摘錄整理後,現與太極拳愛好者共同分享。
  • 孫式太極拳第三代掌門人孫永田:拳理蘊含大哲理
    9月26日下午,第十三屆中國·邯鄲國際太極拳運動大會開幕前夕,記者採訪了本次大會的特邀嘉賓、孫式太極拳第三代掌門人孫永田先生。談起太極拳,孫永田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中國太極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它不單單可以健身強體,其中還蘊涵著許多人生哲理。孫永田打比方說,練習孫式太極拳首先要知道進退。所謂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其中就包含著人生要掌握進退相隨的道理。又比如推手實戰更要知進退,懂得進退相隨,只有如此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胡貫濤:《楊式太極拳「大小太極解」淺議》
    胡貫濤著作 筆者所習為楊式太極拳,楊式太極師祖楊健侯大師傳「楊式太極拳理及要訣」,又稱「清代楊氏傳抄老譜」第十一篇「大小太極解」。「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人身為太極之體,不可不練太極之拳。一篇「大小太極解」全篇190餘字,前輩大師向後人闡述了太極拳練習四個章節:一、 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拙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共26字可稱惜字如金,簡明扼要,而又直白。二、 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體、百骸。以氣周流全身,意到氣至」。
  • 太極內功心法,內家拳的無上秘訣,能否最終步入太極的最高境界全靠...
    太極內功心法,內家拳的無上秘訣,能否最終步入太極的最高境界全靠它了! 原標題:太極內功心法,內家拳的無上秘訣,能否最終步入太極的最高境界全靠它了!一、闡述太極拳內功心法太極拳的內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視為是習練內家拳功法的無上秘訣。對修煉內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終步入內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確實是十分重要的。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吳英華在北京國術館、同仁堂等處任教。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後於1963年在臺灣出版《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其在自序中寫道:「太極拳之盛行於國內者,有楊家、吳家、郝家。而吳家之太極,出於楊家;郝家之太極,出自武家。而楊家與武家之太極,皆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故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又言:「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所共識公認者也。」
  • 太極拳的眼法,您都知道嗎?
    關於太極拳的眼法,各家太極拳書上都有描述,以「眼看某手,眼看某拳」「眼看前方,眼看後方」居多,有的則強調「神聚於眼」「眼為心之苗」等等,這些都講得不錯。有些人認為書上講的大都未交待清楚,不好掌握,甚至發生爭論。當然,眼神的表現到底如何描述,確實也是很難寫的,一兩句話是不能表達清楚的。
  • 中國武術九段,太極宗師馮志強,太極拳實戰派代表人物
    1979年年起應陳家溝大隊黨支部的邀請,馮志強老師先後三次赴陳家溝,將陳發科先師親授的陳式太極拳傳給陳家第十九代弟子,陳家弟子也多次到北京跟馮老師繼續學習深造。當今陳家溝的陳式太極拳蓬勃發展,馮志強老師功不可沒。1981年北京體院請馮老師出山,挫敗西洋武師,成為京城武林佳話。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他是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1949年 6月出生於太極拳世家,他是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從八歲起,就跟隨伯父、著名太極拳家陳照丕習練家傳太極拳術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太極推手。後又承堂叔、著名太極拳家陳照奎深造。
  • 太極拳,中國傳統文化,深邃的哲理,健身氣功,站莊,養生,功夫
    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力,氣宜鼓蕩,神宜內斂,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 內家功夫——從洗髓經、易筋經到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之十二
    三,陳鑫太極拳論拳論中大家能夠看明白並且不重要的,我就不細說了,只挑關鍵部分介紹。因為此文所寫的都是功夫成就後的感受,所以詳細解釋出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等大家都習練出來了就自然明白了。大家只需知道其寫的是什麼內容就行了。大家要切記,決不能將此文寫的功夫結果拿來當過程習練。
  • ​話說太極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太極拳居然還有……(連載)
    《太極拳論》中講道:「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太極拳剛柔相濟之時,也是陰陽合德之境。通過習練太極拳則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提高人的平衡能力。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能夠使人保持良好體型,具有健美作用。因此,太極拳具有較強的健身養生功能。太極拳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武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精粹。
  • 論「三才」與太極拳
    以矛盾統一規律來解釋,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任何矛盾之間都有中庸,矛與盾加中庸成為三才.人居有內因先決條件,只要能藉助天時和地利的兩個外因條件,三者合一,萬事皆成.練太極拳也不例外,無論是練拳,還是用拳,都應藉助天時,地理自然條件,拳藝才能有所成。 將三才之義借喻人體,則有三身之謂。三身即精、氣、神。精足,氣滿,神聚方為健康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