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在練拳的時候,經常會和師傅討論減法練拳的命題。為什麼提減法?這是經過長時間盤拳走架後的套路提醒,感覺上減法最方便,減法最自然,減法也最高明。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最重要的法理就是「松靜自然」,自然了就舒服。打拳的時候步子大小,身法高低,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你舒服就行。
這裡要說明的是,關於好多太極拳書中說的:「頂頭懸」「豎腰立頂」,頂的概念說的很多,有的師傅把頂說成不得了。
我們練拳,講究松就到頂,為什麼還要說「豎腰立頂」呢?是矛盾嗎?,練拳時我們要求從腳往上松,松到手稍,反過來再強調「豎腰立頂」,越豎越豎不起來了。
太極拳要練頂,這是因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標誌性動作就是「頂」,從身體直立行走的那天起,我們的腳平松在地,兩腿支撐身體重量,其根在腳,力點也在腳上,這就賦予了腰胯的主宰功能,腰胯樞紐解決了左右旋轉的平衡問題,才解放了我們雙手,讓我們人類活動方式徹底改變,所以說我們的走路方式,才是太極拳誕生、發展的土壤。
說太極拳是減法,大家可以體會一下。你先減,你如果邁左腿,把左腿的重量減掉,加載到右腿上,你才能邁步,邁完步以後減右腿的重量,把重量加載到左腿,右腿邁上去了,這是很自然的事。有朋友會說,走路誰不會啊,研究那個幹嘛。這個是太極拳,你減完了加,現在我不說這個加字,你就減,不減你沒辦法邁步,原來有一句行話「行氣如九曲珠」,這裡說的「九曲珠」是什麼?到現在練太極拳的同仁們,能夠明白的人很少,我們把它簡單化,抽絲剝繭一下,「九曲珠」就是九大關節,「松」就是要求九大關節要松,最主要的四珠,腰、腳、腿、胯,腰是最大的珠子,頸肩肘腕逐一松透,互相配合,形成整體。
每一項體育運動都要有體能保證,足球運動員還要練三千米折返跑,散打運動員要五千米長跑,是體能儲備。太極拳也不例外,那麼太極拳的體能要求是什麼?往簡單裡說就一個,關節松透,要節節貫穿,虛靈在中,這樣練就出太極拳的體能。
太極拳法理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空」。空是什麼?,《授秘歌》裡第二句:「全體透空。」身上空,意上空,這裡有一個要點:肩以下,跨以上,胸腹要空。咱這胳膊,你要是不練太極拳,你的胳膊是骨頭的,肉的,你練太極拳也是骨頭的,肉的,但區別在於,太極拳人的胳膊是無數點,上億個點組成的一隻胳膊,你要松的時候,松到肌肉、肌群之間,肌肉與骨頭之間都要鬆開。簡單說就是「粘黏連隨」摸哪兒哪兒虛空。
太極拳法理說什深刻就深刻,說簡單也很簡單,只要把握住「一致」就行,這「一致」包括我們身上所有的動作應該是「一」,如同汽車上的四個輪子一塊轉,不可能三個軲轆轉,一個軲轆不轉。因而才有「周身一家腳手隨,一動無有不動」的教義。
太極拳是「道」,本質上它不是用來比賽的,是在修煉我們的身心,悟大道,從腳開始往上練,「其根在腳,由根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