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極事
第五十
三回
武術的體育化發展時期是公元1644年至1949年。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運動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一致,但是從體育的觀念出發,它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以不傷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技擊方法作了限制,並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的技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進入清代後,火器在軍旅裝備中的比例逐漸增加,冷兵器逐漸減少,近而古代武術從整體上退出了軍事技術範疇。民間武術成為武術主體。其借鑑醫理和養生術,豐富鍛鍊形式,提高鍛鍊效果。這一時期的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同治年間,太極拳、八卦拳、五行拳等以攻防為基礎注重健身富於哲理的拳派在武壇崛起,這標誌武術已經完成了體育化進程。19世紀初,上海精武體育會、北平體育研究社等團體相繼成立,此後,武術被列於學校體育課程,進入運動競賽行列,成為中華傳統體育的代表性項目。
清朝初期,滿清貴族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此時武術在民間已經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在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的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的不足。
1677年,康熙十六年,陳王廷於歸隱的陳家溝村創編太極拳。作《長短句》以抒懷:「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
約1815年,陳長興打破族規收廣平府永年縣(今河北省永年縣)楊露禪為徒。楊露禪在陳家溝學拳,得太極拳精髓,後創「楊式太極拳」。現溫縣陳家溝陳德瑚故居內有「楊露禪學拳處」遺蹟。
約1830年,陳清平在陳有本所傳小架的基礎上進行在創新,後來為了區別,根據各自不同特點,稱陳有本所創小架為「略」,稱陳清平再創小架為「圈」。陳清平廣收門徒,傳拳外姓。名弟子有武禹襄、和兆元、李景炎等。
1908年,陳鑫從1908年開始,歷時12年完成了《太極拳圖畫講義》一書。全書共4卷,30萬字,圖文並茂,是陳式太極拳集大成的理論巨著,是對太極拳的一次最系統、最全面的總結。1933年出版時更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
民國太極事
第五十四回
民國初年,統治者為防止練武造反,同樣禁止民眾練武,武術運動遭到淘汰。一些武術家流落四鄉,賣藝為生,境遇悲慘。這時,河北武術之鄉滄州地區的辛亥革命人士張之江不畏強暴,挺身而出,立志把武術復興起來,他提倡武術的動機有三:一是武術可以強種健身,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洗雪前恥;二是雖然有了洋槍洋炮,中國武術同樣可以威震戰場,護國殺敵;三是通過自身驗證,中國武術不僅能殺敵自衛,而且還能治病救人,使身體強壯起來,讓人民受益。
1923年4月,馬良、唐豪、許禹生等人聯合發起,在上海舉辦中華全國武術運動大會,進行武術觀摩交流。嚴格來講,這只是武術的交流表演,但這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次武術單項運動會。參賽的有精武體育會等20多個單位,400餘名運動員。這次武術運動會採用了近代體育競賽形式,是傳統武術向競技體育發展的開端。1936年,中國武術出徵柏林奧運會,其精彩表演讓歐洲各國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有了了解,中國武術的風採讓世人為之讚嘆。
1927年,中國現代武術理論家陳泮嶺赴陳家溝學習、考察和研究太極拳。陳泮嶺曾先後任民國政府河南國術館館長、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教育部及軍訓部國術編審委員會主任,對太極拳流派的形成和源流,進行了長期的考證和研究。後於1963年在臺灣出版《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其在自序中寫道:「太極拳之盛行於國內者,有楊家、吳家、郝家。而吳家之太極,出於楊家;郝家之太極,出自武家。而楊家與武家之太極,皆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故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又言:「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所共識公認者也。」
1928年,陳照丕到北平(今北京)教拳,成為在北平教授陳式太極拳的第一人。此前,北平人學太極拳皆學楊露禪所創「楊式」。隨著陳照丕的到來,北平人方領略到了正宗的陳式太極拳,標誌陳式太極拳真正走出了陳家溝。
陳照丕在河南同鄉會的支持下,在宣武門外立擂,廣會武林同道,競技獻藝。前後17天未遇敵手,使北平武術界和民眾親眼目睹了陳式太極拳的威力,陳照丕也因此而名聲大振。
1929年,為了弄清楚太極拳的來源和演變,曾任民國政府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全國武術名宿、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三赴山西、三上武當,參考了25種太極拳資料及府縣誌,是年冬與1931年、1933年,三下陳家溝考察太極拳源流,親書《太極拳源流考》,用翔實史料佐證並判定陳家溝為太極拳的發源地。
陳發科應聘到北京傳拳。
1930年,陳照丕應南京市市長魏道明之邀,到南京授拳。任南京國術館名譽教授。
共和國太極事
第五十五回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興。歷史悠久的太極拳以及內涵廣博的中華武術像其他一切一樣面臨著不可知的發展前景。
1952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為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第二屆代表大會寫了「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並號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水、打太極拳。這為武術事業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太極拳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把發展武術運動提到了新中國體育工作的日程上來。
1953年11月8~12日,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在天津舉行,包括太極拳在內的武術成為這一次大會的主要內容。大會期間,政務院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在接見記者時對武術工作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民間流傳的武術套路很多,如一座寶山。我們需要做三件事:第一是要探明情況發掘出來。第二是花力氣淘洗、整理。要剔除違反科學的東西,打開人們的眼界,還復它固有的健康形體,使它符合科學原理,讓人們更易於掌握,收到增強體質的效果。第三是要提高拳藝。這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在現有的基礎上開拓新境界,二是博採眾長。賀龍所提出的發掘、整理、發揚光大武術的主張,對太極拳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
1956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司武術科組織多位太極拳專家,經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在傳統太極拳的基礎上,以楊式太極拳為動作素材,從原套中汲取典型動作,擇取24個不同的姿勢。刪繁就簡,編串而成易學、易練、易記的24式簡化太極拳。該套路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在集中主要結構和技術內容的同時,改變了過去過多的重複動作,便於掌握。簡化24式太極拳的出臺拓展了太極拳發展空間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太極拳的廣泛普及,描繪出太極拳無可限量的發展前景,是太極拳運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革新。
1956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劉少奇在同國家體委負責人談話中指出:「要加強研究,改革武術、氣功等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研究其科學價值,採用各種方法,傳播推廣。」
1959年10月1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北京體育學院會見日本友人松村謙三時說:「太極拳是中國的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充滿著哲理,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血緣關係。太極拳,是一項極好的健身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可以防身自衛,可以陶冶情操,也是一種美的享受,給人們帶來情趣和幸福,延年益壽。」
1960年,毛澤東親自在工作人員送審的黨中央《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草稿中加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水,打太極拳及各種各色的體育運動。」3月18日語錄在《人民日報》發表後,太極拳運動開始發展、繁榮。同年,陳照丕被全國武術表演大會譽為「全國太極拳名手」。
1963年,陳發科的弟子沈家楨、顧留馨所著的《陳式太極拳》一書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1964年,唐豪、顧留馨合著的《太極拳研究》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1967年,陳照丕因教拳受到迫害,後來他將太極拳編成毛主席「語錄拳」,教鄉親們練習。
197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總理鄧小平在接見日本太極拳友人三宅正一時,揮毫寫下了「太極拳好」的題詞,為太極拳的蓬勃發展開闢了廣闊道路。鄧小平的題詞給太極拳帶來了新的生機,標誌著我國的傳統武術在歷經十年浩劫的停滯不前之後,經過風雨的洗禮,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1981年3月,全日本太極拳協會理事長三浦英夫率團30人到溫縣陳家溝訪問學習。
1982年,溫縣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甲級對外開放地區」。同年,河南省成立武術協會,省武術館調陳小旺、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任教練。11月,由中國武術協會主辦、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雜誌在北京創刊,不僅為推動武術的發展,更為太極拳的普及作出了貢獻。同時,全國首屆武術對抗項目——散打、太極拳推手表演賽在北京舉行,這標誌著太極拳推手終於在多年的籌備後進入對抗,進入競賽,還原了太極的技擊屬性。12月1日,北京大學成立武術學會,其中專門設立了太極拳分會,這是我國高等院校的第一個太極拳組織。此後,全國100多所高校陸續成立了太極拳組織,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校學生太極拳愛好者。
1983年,溫縣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在全縣普及推廣太極拳的通知》。9月,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上,由5000名上海太極拳愛好者匯聚上海人民廣場集體表演了24式太極拳,開創了集體表演24式太極拳之先河。
1984年,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這次表彰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群眾習武的熱潮,太極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各種形式的武術館、校、站等相繼成立,成為開展太極拳在內的武術活動的基礎。4月,河南省首屆太極拳、劍及推手賽在溫縣舉行;4月22日~25日,湖北省體委主辦的「國際太極拳(劍)邀請賽」在武漢舉行,成為太極拳走向世界的開端;9月,全國太極拳、劍邀請賽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舉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運動的第一次專項比賽,這次大賽是建國以來武術運動的第一次專項比賽,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它極大地推動了太極運動在全國的普及和發展,把儘快提高太極拳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12月,溫縣武術協會成立。
1985年4月,陳家溝武術館落成,陳正雷任太極拳學校校長;6月,溫縣太極拳代表團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團長馬榮茂,成員陳小旺、陳正雷、陳桂珍。
1986年,武術挖掘整理領導小組通過3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步查明流傳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129個;各省市編寫的各拳種理論、技術傳播發展的典籍651萬多字;錄製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5個小時;收集有關文獻資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有關太極拳的珍貴史料,獲得一批極有價值的太極拳技、拳理的祖傳孤本、善本、抄本,成為繼承、發展太極拳的寶貴資料。10月,首屆全國太極拳、劍單列正式比賽在山西太原舉行,國家體委將太極拳、劍、推手列為全國正式比賽項目,並決定每年舉行一次比賽。
1987年3月,在中國北京舉行了首屆「中日太極拳比賽交流大會」;7月,中國陳家溝太極拳推廣中心成立;9月26~27日,首屆亞洲武術錦標賽在日本橫濱舉行,11個國家和地區的89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太極拳作為正式比賽項目,在亞錦賽上展開激烈的角逐。太極拳,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終於正式亮相亞洲,從此亞洲的太極拳愛好者人數持續飆升。
1988年4月,日本太極拳聯盟組織日本百名太極拳愛好者到北京參加了中日太極拳比賽交流大會。緊張熱烈的比賽之餘,中日太極拳愛好者雲集天壇,在宏偉的祈年殿前集體演練太極拳。
1989年,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將陳式、楊式、吳式、孫式編製成「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突破民間傳統太極拳與競技之間的隔閡限制,把傳統武術納入經濟體系。
1990年9月,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太極拳被正式列為武術比賽項目。中、日兩國1500名太極拳愛好者在開幕式上集體表演了24式太極拳。
1991年10月,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在北京舉行,共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太極拳作為三大拳種之一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1992年9月5日,首屆中國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開幕式暨溫縣太極武術館落成典禮在溫縣舉行;12月4日,溫縣被國家體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
1993年,國家體委提出「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太極拳,在健身功能上發揮著巨大作用,它是全民健身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練習人數最多的一項運動;8月,「全國首屆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在溫縣舉行;9月5~9日,中國溫縣第二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溫縣舉行。
1994年8月22~26日,中國溫縣第三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溫縣舉行。同年,「全民健身計劃」的出臺,使太極拳這一科學的健身方法更加普及,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的練武熱潮。習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除專業隊外,大批的民間活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太極拳運動迎來了歷史上空前規模的發展。
1995年12月18~20日,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中華武林百傑」評選活動在山東省萊陽市揭曉,共評出百名武傑、十大武術教授、十大武術名師、十大武術教練和十大武星。有很多太極拳著名運動員和太極拳名家榜上有名。武林百傑的評選全面肯定了太極拳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工作熱情,鼓舞他們為太極拳的普及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1996年8月22~26日,中國溫縣第四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溫縣舉行。
1998年4月17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在北京首次頒發武術段位證書;8月22~26日,中國溫縣第五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溫縣舉行;10月15日,為紀念鄧小平題詞「太極拳好」發表20周年並慶祝中國武術協會成立40周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萬人太極拳表演。
1999年9月28日,中共焦作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於在全市開展推廣太極拳活動的通知》,提出將焦作創建為「太極之鄉」。把每年5月份定位太極拳活動月,要求各單位把習練太極拳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
2000年4月,中國武術協會開始著手制定太極拳全球化發展戰略——太極拳健康工程。太極拳健康工程,是將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個品牌,系列、持續地推向世界,制定太極拳全球化發展戰略,從而推動傳統武術的發展。太極拳工程包括開展太極拳活動月、舉行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推行太極拳輔導員制、加強新時期的太極拳理論研究等一系列內容。5月,中國武術協會啟動太極拳健康月活動,決定將每年的5月定為太極拳月。並在它的所在地北京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首次舉行全世界第一次免費教太極拳活動。武術協會從北體大等院校組織了20多人的教練隊伍,主要推出8式和16式的簡化太極拳。參加人數達1500餘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官方的、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有意識的向社會推廣太極拳活動。為將這個活動堅持下去,武術協會要求,各省市武術管理部門、行業體協、武術社團組織、太極拳輔導站均要在每年太極拳健康月開展包括免費教學在內的一系列太極拳活動。7月,在國際武聯執委會會議上,執委一致表示支持中國的5月太極拳月活動,並將5月定為世界太極拳月。
2001年3月22~26日,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是中國武術協會在世界範圍內推出的武術單項拳種大型活動。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中國武術協會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讓它成為全世界太極拳愛好者的共同節目。
2002年8月29~9月1日,中國焦作第二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在焦作市舉行,156支代表隊1370人參賽。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授予焦作市政府推廣太極拳貢獻獎。
2005年3月30日,中共焦作市委辦公室、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關於確定2005年為焦作市「太極拳健身年」的通知》,提出要打造太極品牌,把推廣普及太極拳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力爭各單位80%的人學會簡化陳式太極拳。5月14日,焦作市太極拳研究會成立,趙功佩任會長。8月20~24日,第三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在焦作市舉行,116支代表隊1149人參賽。8月21日,太極拳始祖陳王廷銅像揭幕儀式在溫縣陳家溝舉行;同日下午,「十萬太極人穿越雲臺山」活動在雲臺山風景區正式啟動,舉行了萬人太極拳穿越陳家溝活動。8月24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為焦作市頒發「太極聖地」牌匾。12月18日,以「團結、友誼、健康、和平」為主題的「中華龍」第二屆世界健康大會,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行,進一步推動了世界太極拳的發展。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發文(國發〔2006〕18號),將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月25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經驗交流會暨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表彰大會在鄭州市黃河迎賓館隆重召開,陳小旺、陳正雷被授予「河南省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2007年3月20~21日,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全國武術、考古、民俗等方面的著名專家組成中國民間文化之鄉評審考察驗收組,對溫縣申報的中國太極拳發源地進行考察論證。6月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並在溫縣建立「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6月3日,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河南廳召開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命名表彰大會,共表彰166名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其中河南省溫縣太極拳傳承人陳小旺、陳正雷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稱號。6月5日,文化部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陳式太極拳傳人王西安、朱天才獲此榮譽稱號。7月31日,中國武術協會命名溫縣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8月20日,第四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暨首屆全國新農村太極拳健身大賽在焦作市舉行。8月21日,中國武術協會在溫縣陳家溝隆重舉行「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揭牌儀式。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國際武術聯合會副主席、泛美武術聯合會主席、美國武術聯合會主席吳庭貴,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何青龍等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9月28日,焦作市在龍源湖廣場舉行「慶十一,迎十七大、迎奧運」萬人太極拳展示活動。10月19~22日,河南省「武協杯」太極拳交流大賽暨河南省青少年傳統武術(太極拳)錦標賽在溫縣舉行。1月13日,經河南省文聯研究、河南省委宣傳部同意,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溫縣太極拳為河南省民俗經典項目。
2008年4月1日,2008年中央電視臺「康龍武林大會」陳式太極拳年度總決賽,溫縣選手王戰軍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奪得總冠軍。8月8日晚8點,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舉行,全球20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歡聚在五環旗下,實現了奧運史上空前大團聚。在文藝表演《自然》部分進行了「動靜結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表演,2008名太極拳演員排成「天圓地方」的陣式,以多媒體形式表演,向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太極拳的剛柔之美、神韻之美、和諧之美,體現了傳統與未來的交融、人與自然的和諧,表達了東方獨有的人文情懷。經國際奧委會批准,在北京第29屆奧運會期間,8月24日在北京國家奧林匹克中心體育館舉辦了「北京2008武術比賽」。來自43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選手在13個比賽項目中,向觀眾和世人展示了武術的魅力,為武術在全世界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得到了國際奧委會對武術項目的關注。12月30日,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正式宣告成立,英文縮寫為WMA,由中央電視臺體育節目中心、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中國武術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視體育娛樂有限公司獨家組織、運營和推廣,是全面揭示中國武術技擊技法的武術職業聯賽。舉辦的目的是為還原傳統武術的本來面目,體現中國武術作為搏擊的實質。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採用擂臺形式,選手不分級制,不戴頭套,強調運用技擊技法真打實鬥。中國武術職業聯賽以「技術獲勝」作為崇高使命,將「嚴肅武術攻防技法作為最高原則」。
2009年7月26日,中國武術職業聯賽首屆賽季在黃山開幕,共有6支俱樂部參賽。首屆全國武術職業聯賽體現了中國武術以巧取勝的技術特色。經過專家論證,作為嘗試,只進行太極拳技法比賽。邀請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趙堡太極拳各式拳法代表人物,研究出具有搏擊價值的58招,從中縮編出精華30招作為聯賽規定技擊動作。選手比賽,只有使用規定的30招招法造成明顯擊打效果才能得分。如此嘗試,旨在30招於比賽中進行篩選留下10招,之後再從太極拳以外的一個拳種中篩出五六招,二者結合作為運動員日後的訓練課題,逐漸形成一個中國武術的經典技法展示,力求將中國武術職業聯賽推廣全世界。8月20日下午,出席「一賽一節」開幕式的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一行考察太極拳發源地——溫縣陳家溝。
2010年5月29日~30日,經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同意,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決定在開封市舉辦陳氏太極拳小架交流會。
共鑲大太極
第五十六回
太極拳,是中華武苑的奇葩,更是東方文化的瑰寶。隨著時間的推移,太極拳獨特的魅力正在為越來越多的中外人士所認識。太極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寶貴財富。讓國內外人民體驗太極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不僅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還會有效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鑑、包容發展、互利共贏!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支持、參與下,太極拳文化得到了高度重視和快速發展。
2012年6月26日晚,是執行神舟九號宇宙飛船任務的太空人劉洋在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值守的第二個大夜班,在忙完工作後,她利用值夜班間隙,悠然展示了一段太極拳。
2015年5月15日下午,「太極瑜伽相會」中印文化交流活動在北京天壇公園舉行。中國總理李克強、印度總理莫迪與400名中印太極拳、瑜伽習練者參加活動。李克強講道:中國的太極拳和印度的瑜伽術是兩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也是兩個東方文明的結晶,至今長盛不衰。雖然二者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但對「天」「人」「心」和諧一體的追求內在相通,都體現了文明與文化的傳承和興旺。太極和瑜伽在天壇相會,不求獨放異彩,但求交相輝映,向兩國、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印和諧共處,攜手讓兩國25億人民過上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以及對促進地區穩定繁榮、維護世界持久和平的堅定信念。
2015年10月18日,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省焦作市加快太極拳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倡議發起「共享太極共享健康」大型紀念活動,在國內外50多個城市同時舉行,全球10萬餘名太極拳愛好者集中演練,百萬名太極拳愛好者分散演練,其中,焦作地區組織5萬人集中演練,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2016年11月17日中午12點41分,中國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實施分離,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即將踏上返回之旅。他們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經工作生活了30天,完成了所有實驗任務,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在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返回神舟飛船之前,二人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內最後完成一項特殊任務:天地同步,展示中國功夫——巡天太極。在深圳參加「綠航星際」試驗的試驗者仝飛舟在地面上同步展示巡天太極的一整套動作。巡天太極,柔和平穩的動作,連貫自如的招式,航天員凝神靜氣,打起了太極,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更有行雲流水,天人合一的感覺。這套太極拳被稱為「巡天太極」,分天、地兩套,各十八式打法。巡天太極主要是針對航天員設計的,動作不受空間的限制,以基本功練習為主。「巡天太極」是由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組織設計的一項實驗項目,經歷了神九、神十多次太空驗證,中國航天員的巡天太極獲得了著作權保護,可以全方位展示。
太極拳集人類智慧之大成,深受世人喜愛,全球習練者已逾三億之眾,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健康運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其功能價值愈益彰顯。展望未來,太極拳必將為人類的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太極拳,是中國的世界名片。
太極拳,在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太極拳,促進著世界文明與和諧!
讓我們共同努力!
讓我們共同實踐!
讓我們共同期待!
後
記
太極拳,發源於中國河南省溫縣趙堡鎮陳家溝村,是最具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辯證理論思維與中國武術、傳統藝術、導引吐納術、中醫經絡學說的完美結合,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代表,是河南省溫縣擁有的世界級文化符號。
17世紀中葉,出生於懷慶府(今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的陳氏第九世傳人陳王廷(1600~1680)在其家傳拳法的基礎上,汲取諸家武術之長,融合傳統易學、養生、中醫等思想理念,極富特色地創編出了一套運動中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型拳法,並以太極之理稱之太極拳,陳王廷也被後人尊稱為「太極拳始祖」。
太極拳,從此開始在陳家溝陳氏家族內世代傳承,歷經百餘年。到了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1771~1853)與陳有本(1780~1858)時,因傳統套路多且複雜,不易傳承,二人便由博歸約,分別先後創編出了舒展的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緊湊的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同時,陳長興也從理論上對太極拳的拳理拳法進行總結,著有拳論《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鬥篇》等。
太極拳從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陳長興首傳的外姓弟子是直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人楊露禪(1799~1872),楊露禪歷經十八年,三下陳家溝學拳,藝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為適應王公貴族子弟練拳,逐漸改變拳架套路,衍變創編出了楊式太極拳。陳家溝陳氏第十五世傳人陳清平(1795~1868),後居趙堡鎮經商並傳拳,將太極拳小架傳於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直隸廣平府(今河北省永年縣廣府鎮)人武禹襄(1825~1893)、溫縣趙堡鎮陳新莊人李景炎(1825~1898)、溫縣南張羌鎮南張羌村人李作智(1844~1914)和溫縣北冷鄉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後五人分別也創編出了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忽雷太極拳、騰挪太極拳、忽靈太極拳。清朝末年,滿族人全佑(1834~1902)師從楊露禪父子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鑑泉(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河北武清(今天津市武清區武清鎮)人李瑞東(1851~1917),師從楊露禪弟子王蘭亭(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後,結合其它武術,又創編出李式太極拳。民國初期,河北省完縣(今河北省望都縣)人孫祿堂(1860~1933),師從武式太極拳名家郝為真(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後,融合形意、八卦為一體,創編出孫式太極拳。河北任縣人王其和(1889~1936)先從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後從楊澄甫學楊式太極拳,將武、楊式太極拳融合創編出了王其和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傳人、太極拳第九代傳人陳發科(1887~1957),在其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創編出了陳式太極拳新架套路一路、二路。
自太極拳第六代傳人陳長興將祖傳陳式太極拳向外傳播後,才逐漸衍生出了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忽雷太極拳、騰挪太極拳、忽靈太極拳、李式太極拳以及王其和太極拳等多家流派,太極拳也從溫縣陳家溝一隅開始向全國和全世界傳播開來。
作為一個溫縣人,非常為自己的家鄉誕生了這樣一個文化元素感到驕傲,引以為自豪。而作為一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太極拳文化研究者,就有了一種非常想把這個文化元素與更多人分享的衝動,寫一部太極拳文化普及圖書,好讓大家都來了解和熱愛太極拳文化。正在此時,河南省文化投資集團旗下的河南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有意想做一太極拳文化書籍,恰逢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要求申報2016年度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規劃項目,我就將《中國太極拳文化普及讀本》作為課題報了上去,也有幸被列入選題之一。
在後來確定名稱為《話說太極拳》的太極拳文化圖書寫作中,也有許多的典籍引用,比如《易傳·繫辭》《黃帝內經》,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陳王廷的《敘懷》,陳家溝陳氏家族的《太極拳先輩門規戒律》,陳鑫的《詠太極拳》《太極拳經譜》《太極拳推原解》《太極拳論》,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等。在寫作與出版中,得到了河南省文化投資集團董事長齊岸青先生、總經理孫書一先生的熱心指導,同時也得到了河南太極道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圓女士、北京團結出版社曾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這部中國太極拳文化普及讀本《話說太極拳》能夠讓更多的太極拳愛好者了解太極拳的來世今生。
嚴雙軍
2016年11月30日
作者簡介:嚴雙軍,河南省溫縣人,溫縣政協副主席。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焦作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太極拳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出版發行長篇小說、紀實文學、太極拳著作20餘部。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