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太極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太極拳居然還有……(連載)

2021-01-15 澎湃新聞

太極功能論

第五十回

掤捋擠按須認真,引進落空任人侵;周身相隨敵難近,四兩化動八千斤。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脅並當心,下部兩臁並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這是太極拳名家陳鑫對太極拳技擊功能及原理的概括總結,真可謂是提綱挈領,一語中的。

「太極拳」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太極拳以哲學為理論,也稱哲學拳,它按照生理結構、力學原理,利用圓的運動變化將武術「踢、打、摔、拿」四大傳統技法放鬆地隱藏其中,並且獨創「靠」的技法,在圓的運動中不斷地練習,使人體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發展。

太極拳的技擊以掤、捋、擠、捺、採、挒、肘、靠為中心內容,在沾、粘、連、隨的基礎上將抓、拿、摔、滑、打、跌,熔為一爐,內外兼修,成為武林中最優秀的拳種之一。

太極拳強調虛實分明,陰陽互變,柔中帶剛,剛柔並濟。並且以推手檢驗姿勢是否正確,鍛鍊技擊技巧。練至上乘功夫,可達周身一家,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不變而應萬變,亦可得機得勢,舍已從人,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引進落空,借力打人。

太極拳家對於太極功夫是這樣認識的:腳踢拳打下乘拳,妙手無處不渾然;任他四周都是敵,此

身一動悉顛連。我身無處非太極,無心成化成珠圓;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因此,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種,具有獨特的技擊功能。

然而,太極拳的拳理也來自於太極陰陽五行學說,是用身體語言來體現唯物辯證法的拳法,與中國傳統醫學同出一理,自然具備了養生健身及其他社會功能。

中國傳統醫學也是以陰陽五行學說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研究構成天地萬物原始物質氣的「升降出入」四種運動形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變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同時也研究代表宇宙中相互關聯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陰陽,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

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太極拳講究內氣運行,內氣則通過經絡運行全身。

《太極拳論》中講道:「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

太極拳剛柔相濟之時,也是陰陽合德之境。通過習練太極拳則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增強心臟功能,改善循環系統,擴大肺活量,提高人的平衡能力。太極拳的頂懸、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腹開胯、斂臀等身法要求,能夠使人保持良好體型,具有健美作用。因此,太極拳具有較強的健身養生功能。

太極拳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武術,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東方文化精粹。它崇尚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後發制人,注重吐納導引、內外兼修,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健身養生智慧。人們在長期研習太極拳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太極拳文化,包括太極拳套路、拳理、技擊健身理念、行為模式、價值取向等等。太極拳文化具有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的雙重特性,弘揚太極拳文化對於促進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樹立自然和諧理念以及濡養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學習和修煉太極拳,對於人們自身和社會,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正如太極拳名家陳鑫所言:「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自然通。」

太極價值談

第五十一回

太極拳崇尚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後發制人,注重吐納導引、內外兼修,體現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健身養生智慧。人們在長期研習太極拳過程中形成的太極拳文化,具有觀念和行為的雙重文化特性,弘揚太極拳文化對於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濡養民族精神,營造人自身、人與人之間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都具有重要價值。

古人云「修煉之為教」,也就是說,修煉是一種教育。習練太極拳,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攻防格鬥,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養性。

太極拳不僅能夠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在調適心理、愉悅精神方面亦具有重要價值。如果人心理矛盾、心理壓力長期不能得到調釋和舒緩,就容易誘發心理和精神疾患。有關研究表明,習練太極拳要求身心放鬆、凝神靜氣、摒棄雜念、返觀內照,專注於意、氣、神的運行,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即所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致虛極,守靜篤」,這對人的神經系統是很好的養護,可以健腦益智。太極拳拳理所強調的「中正安舒」,既是一種拳理身法,也是一種心態和人生智慧,為人處事「中正」「適欲」,避免「過」與「不及」,可以減少和化解許多矛盾衝突,有助於心理和精神的健康。

太極拳文化源於《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等傳統經典,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其「中正安舒、捨己從人、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等拳理,符合中華民族儒雅自律、外柔內剛、不屈不撓的品格特徵,對於濡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正氣浩然、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價值。

人自身和諧有生理和諧、心理和諧、身心和諧三個層面。太極拳意、氣、形、神相結合的性命雙修,能夠使習練者實現愉悅身心、健美長壽的生命追求,並形成健美的形體。人們已經認同太極拳優化人體的功能,知道它可以防形變、病變、心理失調,保持人體內外的平衡與協調。習練太極拳有助於釋放潛能和創造力,使人強健而自信,人們通過習練太極拳使自身人性完善,人格健全,人體完美,獲得人自身的和諧,這是太極拳有益於人的自身和諧的獨特價值。

營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需要做到四點:一是彼此尊重;二是樂善好施;三是心理健康;四是互相幫助。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種拳術,其功能不外乎攻擊、防守和健身三個方面,特別是有些拳種,主要以攻擊制敵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為原則,出手必狠,甚至一著得手即置人於死地,其習練者根本就無法做到以上四點。

而太極拳「中正安舒、捨己從人」的拳理,體現了儒家修身律己、中庸禮讓、自強自信、仁者無敵等思想;其「捨己從人、隨屈就伸」的技擊理念,既是戰術策略,也是強大與自信的表現;其「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之理念乃道家學者的智慧;其動與靜、虛與實、開與合、剛與柔等陰陽轉化的拳理,體現了萬物陰陽相濟、互為其根、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從太極拳的套路演練來看,其要求習練者在身心合一的基礎上「動如江河,靜如山嶽」,又要求「似行雲流水」,舒緩飄逸,跌宕有致,輕柔圓滑,連綿不絕。這不但可以使習練者身心俱融於天地,融於自然,達到物我兩忘,物我一體的境界,同時,也使觀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正所謂「形美感目,神美感心」。這也是其他武術拳種所無法相比的內修特徵。

太極拳講究後發制人,禮讓與威懾並重,其套路中沒有主動攻擊對方的招式,都是先化解對方的進攻再借力發力,即所謂「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如果把這種理念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處事藝術,可以減少和避免許多剛性的社會衝突。

太極拳的武術性質有助於培養人們不畏強敵、勇於拼搏、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其調身、調息、調心,力戒喧囂與浮躁,注重意念和感悟等要領,有助於人們對太極拳文化的內化及觀念與行為之間的互動。

太極拳不僅把武德要求表現在口頭上,同時還把待人接物、以善為本的行為準則,有機地融匯到具體的攻防技法之中。即使在激烈的搏鬥之中,也處處講究與人為善這一太極宗旨,達到美與善的高度統一,達到外在與內涵的高度統一。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和」之美,「溫柔敦厚」之美,也是太極拳有益於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獨特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也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後的必然選擇。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哲學上,強調「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一的觀點。莊子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論」,把「天命」奉為萬物的主宰,要人們「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張 「自然無為」,認為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是無能為力的。這種樸素的「天人合一」的觀點,營造了中國古代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關係。

現代物理學帶來了人類新的產業革命和信息社會,毫無置疑地推進了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然而也加劇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物種滅絕或變異、溫室效應、酸雨蔓延、霧霾籠罩等環境問題也逐漸成為了困擾人類的全球性問題。

到目前為止,人們主要強調通過科學技術、法律規範等來實現全球性環境治理,雖說已經收到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來看,人和自然的緊張關係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為科學技術和法律規範歸根結底要由具有特定價值觀念的人來實施,價值觀或者說環保理念是引導、規範人們行為的社會意識力量。

在這場人與自然矛盾的處理中,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的太極拳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太極拳文化所詮釋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太極」之理,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習練太極拳要顧及天地方位、五行所屬、陰陽交感以及四季運行等等,這體現了古人對天人關係的認識,天乃自然界,人乃自然界的產物,人與天有著統一的本原、屬性、結構和規律,這有助於人們樹立敬畏自然、保護環境的觀念。

於是,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養生思想、倫理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融健身與修性於一體的太極拳,成為人們追求的文化體驗方式,它既是新形勢下人類的一種尋求和回歸,也是太極拳獨具魅力的價值之一所在。

明朝太極事

第五十二回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

明代是中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路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等六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

明朝之前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心授,以文獻的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太祖朱元璋重視文武全才,這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圖文並茂,保留了豐富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柯良臣的《陳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朵的《手臂錄》等。統治者的一個喜好,為中國武術做了一件偉事。大量武術書籍的出現為中國武術的發揚光大創造了必要條件。

1372年(明洪武五年),原籍山西澤州(今晉城市)東土河村的陳卜一行由山西洪洞縣移民到懷慶府東南,築土為牆,結草為舍,建起一個村莊。大家敬重陳卜,便命名為陳卜莊(原屬沁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劃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莊)。

約1374年(明洪武七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率全家遷居溫縣城東常陽村。

約1375年,陳卜在常陽村設立武學社,收徒傳藝,「開陳家溝世代習武之先河」。

約1600年,陳家溝陳氏第九世、太極拳始祖陳王廷誕生。

未完待續……

總監製:李建陽

監 制:劉晞暄 王 言

統 籌:楊 傑 張乙晨

主 編:王 言 責 編:王 鵬

校 審:王盈燕 編 輯:皇甫勝彬

原標題:《​話說太極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太極拳居然還有……(連載)》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今天的故事有料!太極拳還有……(連載)
    吳式太極拳,分南北兩派,南派為吳鑑泉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弟子徐致一、金壽章、金雲峰以及子女吳公儀、吳公藻、吳英華,婿馬嶽梁,侄吳耀宗等。北派為王茂齋宗師傳承,其傳人主要有趙鐵庵、楊禹廷等,再傳有趙安祥、李經梧、王培生等。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然而他很快便知道自己錯了,他怎麼也使不上力氣,好像觸到一堆棉花似的。觀眾們看得仔細,只見陳正雷的腰像軸承一樣來迴轉動,將對方的萬鈞之力一一化解,而雙腳紋絲不動。「大塊頭」雖然感覺奇怪,但還是不服,他也馬步站立,運氣發功,讓陳正雷來推他。只見陳正雷輕輕一出掌,「大塊頭」便一個趔趄,連連後退。「了不起,真乃太極神功!」這時的「大塊頭」只有豎起大拇指了。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但此時武術在民間已經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在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的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的不足。
  • 太極拳成功申遺 我和太極拳有個故事
    起初,於治國也只是跑跑步,後來無意看到不少人在打太極,便查看了些太極方面的資料,覺得打太極對身體機能的調理效果應該更好,於是便加入了打太極拳的隊伍。「剛打太極拳時,並不知打的是哪一種太極拳,只是在打拳隊伍的後面,照葫蘆畫瓢。一段時間後,才知道是老架,而且由於不知名的原因,膝蓋竟然有痛感,問了一些練拳的人,說都這樣,很正常,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 再述:五行八卦十三勢太極拳
    這種混元先天一氣,雖然混混沌沌,其中卻含有一點生機,此機稱為先天真一之祖氣、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龍虎二氣發源之始,陰陽由此而化。儒曰浩然、道為金丹、佛謂牟尼,皆指此機,稱為無極。此機一動,陰陽分、太極成,是曰:無極生太極。無極生有極、有極生太極,練拳之人不可不知也。
  • 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二)
    共產黨在當地成立政府後,陳照海寫了一個報告,和手槍一起,交給了一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人員,便出門到鄭州去經商。1949年鄭州剛解放,陳正雷出生在鄭州。「那年陰曆十月,我四個月大時,有人去叫我父親,說你回去到縣裡把你過去的事說清楚。他說,我已經把槍交了,材料都寫得很清楚了。鄭州很多朋友都不讓他回去,還有人讓他去臺灣,他說,我又沒血債,而且也沒參加三年內戰,我怕什麼?」
  • 看金庸先生談太極拳,方知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大家知道,金庸先生是當代文豪,也是一位太極拳修煉者,一生創作了數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名篇名著小說,同時對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和內家拳都有相當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尤其對太極拳,金庸先生從不同的角度拴釋了太極拳的精髓及內含,本篇就金庸先生對太極拳的理解論述加以摘錄整理後,現與太極拳愛好者共同分享。
  • 太極拳到底是用來打的,還是用來養的?
    太極拳就屬於太極門。當然,這個太極拳指的是正宗的道家支脈而言。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曾說過:「氣以直養而無害」。這說的就是太極門的氣。它是不走某某氣脈的,而是周身的渾灝之氣。因此,練拳松,靜,慢都是為了圍繞氣而對習練者做出的嚴格要求。不這樣練拳,就不是太極拳,就沒有太極拳的味道,也不會有練太極拳的效果,就和其它的拳術,運動沒有本質的區別。
  •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與精髓
    太極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它既是強身健體的形體藝術,又是修心養性的修煉術,深受人們喜愛。這麼簡要說說其運動特點及精髓。傳統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1、不動手:手不無因而動,每一動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
  • 太極拳的總體指導思想——陰陽平衡
    陰陽則由太極而生,即有太極就有陰陽,就有矛盾的存在。陰陽一動就分而為太極,陰陽一靜就合而為無極。這是太極拳的哲學思想。大家和睦相處,共同發展,不去刻意地打破這種平衡,大家就都有很好的收益。  具體的來講,比如兩人對陣的時候,練太極拳的人一定要記住陰陽平衡的根本,守住自己的平衡勢態。當兩人都不動手的時候(靜之則合),可認為兩人組成了一幅無極圖,每個人都處於無極的狀態(沒有陰陽變化的狀態),所以兩人組成的一個系統可認為是平衡的(無極態)。
  • 八段錦和太極拳的區別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八段錦和太極拳之間的關係。八段錦之前我有做過介紹,是目前健身氣功裡面流傳最廣的功法。由於招式簡單容易上手,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謂是氣功入門築基不二之選,在中醫界,國學文化界及健身愛好者之間廣為習練,現就不多做贅述,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家喻戶曉的太極拳。
  •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前段時間,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的消息,在國內,引發極大的關注!許多人紛紛奔走相告,慶祝這一重要的時刻。但是,也有人表示疑惑: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太極拳?02二:促進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太極拳成功申遺,其重大意義,不僅僅是提高了太極拳的知名度,未來,還將有希望促進太極拳運動在全國乃至全球的普及。不要小看了這一次,小小的成功,這對於太極拳的發展來說,真的是意義重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
  • 太極拳是以先天元炁為基,否則就是空架子
    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從中可以看出太極拳是一個深奧而難練的武術,與形意、八卦,理同,但練法卻有所不同。如練形意、八卦三年的功夫就有小成,這是什麼原因呢?蓋太極拳術,其理深奧,一般人悟性不夠,多走於外架的盤煉方面。其次對人體的結構,不虛心研究;內竅、外穴不懂,強配呼吸而煉,不但工夫沒有練出,反而引出許多毛病,這是今日練習太極拳者應該多多警惕的一件要事。
  • 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桂娟 袁月明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光彩加身。
  • 太極拳明理篇之無極生太極
    學太極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則道不顯,道不顯則學藝無門。明理第一是明太極之理,太極拳是一個文化拳,正因為太極拳裡面蘊含的獨有的中國文化才顯得它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測。無極是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周程學統論》:「無極之真,原於道家者流」,無極是對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宇宙終極態的抽象性描述,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物無相,無始無終,無聲無色。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無,名天地之始」,無極之外復有無極,太極之外復有太極。何以如此說呢?
  • 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
    作者 鄭永明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身心放鬆能夠康復多種慢性病,克服亞健康,獲得真正的身心愉悅。但是,必須提醒大家,太極拳所說的放鬆和和我們認為的放鬆完全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 探討太極拳與大雁功的異同
    太極拳和大雁氣功儘管在動作編排上各有千秋,然細究起來,二者離不開道家哲學思想、樸素的辯證法的指導,均屬道家的理論體系。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周易·繫辭》上開宗明義「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就包含著陰陽兩儀的「太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太極拳即「道拳」。
  • 太極拳救了我的命!三十餘年太極初步心得體會
    自己便可醫愈自己的病。「你自己就是醫生, 你能治你的病」的一席話,好比黑暗中見到了一盞明橙,儘管當時對這句話好似雲裡霧裡、糊裡糊塗,但一點我很明白,通過練太極拳,有治療腰傷效果的可能!於是,下決心開始了我鍛練太極拳的艱辛歷程。由於醫院開出的是長期工傷病假單,每天有足夠時間練習。
  • 文化太極拳,國慶特輯之一
    在祖國母親69周歲國慶之際,我們有切身感受到,「太極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代表性符號,同時它又被譽為21世紀的經典時尚;太極拳,是用一個中國古典哲學名詞來命名的武術流派拳法,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除了「形意拳」、「八卦拳」有這樣的文化屬性外,剩下的其他的拳法就很少這樣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人這麼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作為參與者、見證者,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是深深的感動和驕傲。」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文本撰寫組組長、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尚春升感慨道,申遺成功是與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和旅遊廳持之以恆的努力分不開的,凝聚著河南文化工作者以及太極拳非遺傳承人的汗水和心血。太極拳是繼皮影戲、二十四節氣之後,我省第3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這一刻,尚春升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