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輕那年,工傷,腰脊柱被大石塊砸傷,骨頭裂了三分之二,躺在床上整整九個月。 其間,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治療無數次,吃西藥、煎中藥、針灸、推拿、水針、耳針、物理療法等等,無濟於事! 最後聽從醫生們會診決定: 開刀, 把裂縫處用不鏽鋼鋼釘釘住。
當時我的主刀醫生為空軍醫院專門為飛行員動手術的國內權威專家。臨動手術前, 我還是不放心, 問我主刀醫生: 成功率多少? 答日:50%。又問: 成功後會怎麼結果? 答: 脊柱固定後, 腰是不能彎曲了, 只能直彎。我理解如同小日本彎腰似地直直向下彎。對方認同我的理解。我再問: 50%不成功會怎樣? 答: 一輩子躺在床上。以我對萬事從來都獨立思考、絕不人云我雲、絕不輕易盲目服從的個性看來, 醫生, 與老師們一樣, 我都是不能太相信他們! 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交給無把握的醫生手裡,哪怕是真不是玩意兒的什麼所謂專家權威! 在我眼裡, 他的這種回答根本不是在治病救人, 而是把一個活生生的生命當作他試驗操練自己手術技巧的動物! 虧得我這麼懷疑一問, 好似從活死人堆裡爬了出來, 當這位德高望重的權威醫生的面, 當時立即拒絕手術! 為此得罪了千辛萬苦幫我的親朋好友們。反正我的命, 我作主!
之後相當一段時間不再治療, 整天情緒十分低落! 內心痛苦, 難以言表。 一次偶然機會, 親友介紹了一位九十高齡太極拳師, 他聽了我自述, 樂哈哈地告知: 其實醫生就是你自己! 我驚愕、我盲然、我不理解! 一, 我從未學過醫, 二, 我是病人, 怎麼就成了醫生?
我九十多歲高齡的太極拳師傅解釋: 如你能學好太極拳, 等於獲得醫術! 自己便可醫愈自己的病。「你自己就是醫生, 你能治你的病」的一席話,好比黑暗中見到了一盞明橙,儘管當時對這句話好似雲裡霧裡、糊裡糊塗,但一點我很明白,通過練太極拳,有治療腰傷效果的可能!
於是,下決心開始了我鍛練太極拳的艱辛歷程。由於醫院開出的是長期工傷病假單,每天有足夠時間練習。 躺在床上九個多月的我,當時全身肌肉無力,一站立,便腰疼,更不用說走路、下樓、騎自行車去家附近公園練習太極拳了。可是,我忍痛卻做到了! 因為除開刀外的各種中西醫治療方法都無效時,我便義無反顧地開始堅持練了起來。
太極拳十大要領之一:「虛實分清」。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除起勢及收勢,全身重量必須平均分配沉在與地面接觸的左、右腳底之外,所有動作都是在兩腳交替、緩慢、「連綿不斷」(太極拳十大要領之一)地轉移全身重量條件下完成。 幾乎整個體重都在全身放鬆情況下用單腳完成,其運動量可想而知了。當時師傳教我學的是目前已基本上失傳的最老楊澄甫的七分重心在後、三分重心在前的太極拳拳式。即所有架子主要重量在後部,比目前所有七分重心在前、三分重心在後的各式太極拳難練很多。
當時,剛練拳,雙腳只要受力,腰部便針刺痛加劇,更不用說單腳受全身之力了,真是痛疼難忍! 記得是那年冬天開始練太極拳,地面結著冰,寒風下我儘管全身放鬆而緩慢地一招一式認真練習。但一套拳練下來,頭面部佈滿了疼出來的冷汗!有一次,按常規,打完拳,脫下身上僅穿的一件拳服,用幹毛巾擦乾上半身疼出的冷汗,待替換上準備好的乾淨衣服時,兩位身穿少數民族服飾的中年男子上前詢問:周邊浴室在哪裡?冬天,露天擦身,一定是剛從浴室洗完澡出來,他們也想洗澡。得知我擦去的是疼出汗時,驚訝不止!有時練完拳回家上樓,實在疼得抬不起腳蹬樓梯,只好整個身體貼住樓梯,在靠雙手拉及撐,減少腳蹬壓力下爬到二樓家裡。太極拳能救我的意念促使我堅持了下來。
我從沒有見過師傅教除我以外的第二人。在教拳時,當周圍一有人接近觀看他示範時, 他頭也不回、立即走人。每個動作僅對我演示一遍, 從不言語交流。隨後一看我動作不對, 立即用他的拐杖打腿、打手、打腰。拐杖事實上是他的裝鈰品,他從來不靠拐杖走路, 在我眼裡, 我真正的老師就是他的這根拐杖! 身上紫色、紅色印記已是這位拐杖老師留下的足跡、被打已是家常便飯! 這是一位我十分敬畏的暴力無語老師, 至今我不知他名, 也從沒塞錢給他或向他祝壽, 更不知他的經歷, 完全是因為世界上只有他一人講我可治自己病。因此,這些千辛萬苦,我十分樂意忍受! 十分樂意刻苦練習他教的太極拳!
在公園練得久了, 大家都默認了這塊練習場地無論何時我去, 始終空著留給我。當有人不知情佔了地方, 一定會有人勸他離開, 從來沒人與我搶。不管三九嚴寒、颳風下雨, 甚至暴雨, 我始終單套拳服練習。雨淋時, 背部溼,不管雨再大, 胸部仍是蒸汽不斷向上冒出而胸前衣服不溼。雨中練拳是犯大忌! 為此, 師傅氣得一段時間不再教我。可我在想, 煉鋼爐中如潑一桶水, 爐不會滅。同理, 當身體裡練拳產生的熱量超過寒氣、溼汽時, 溼寒不入身, 溼寒入骨的大忌也不存在了。我堅持我的這一練習觀念的事實,已經證明我的分析是對的。時間久了,這位師傅看我雨中練拳始終沒得病, 終於認可我的觀點,恢復教我練拳了。
以後每次練拳, 我始終保持全身放鬆, 思視皆空, 即: 腦中無思維, 眼中無人物, 動作呼吸自然緩慢有序。一句話: 什麼都不想, 任其自然。 我認為, 太極拳一招一式, 現代社會環境下, 回擊意識不必刻意學習, 關鍵是抓住十大要領。
經過堅持練拳,終於有了回報!奇蹟出現了,我腰疼症狀減輕了。二年後,疼感基本消失!第三年參加了包括完全靠腰打水的碟泳在內的遊泳團體比賽,重新獲得了第一名! 道理很簡單:九個月臥床,骨縫中長出了肉芽(也許系非醫學用詞),骨裂縫之間隔了一層膜,怎麼可能長出新的骨細胞? 既使有,因膜的阻隔,新骨細胞之間無論如何碰不到一起, 裂縫無法吻合恢復, 造成除開刀釘不鏽鋼釘強制縫合之外, 這裂縫將伴隨終身!
由於太極拳十大要領之一 「主宰於腰」: 腰動, 帶動全身動, 腰如不動, 全身則不動。脊柱左、右周而復始來迴轉動時, 使得骨裂縫開始相互磨擦, 原沉積在縫中肉芽膜被磨損而破裂, 破裂代謝物經體液逐漸排出體外, 裂縫內產生的新骨細胞之間逐漸相互吻合。由於代謝物逐漸排出體外,不再壓迫神經, 疼感逐漸減輕直至消失! 儘管隨著年令增長及不斷有負重, 腰疼仍時有發生, 但當時的太極拳鍛鍊, 確實救了我一命! 特別說明的是, 我的太極拳治癒腰疼理論, 是自已總結出來的, 這僅僅是發生在我身上的個例, 不能代表醫學角度的理論。
另外, 我在脊柱轉動過程中, 堅持另二個太極拳十大要領之一 「虛領頂頸」、 「含胸拔背」: 意思是, 頭頂好似頂一個碗, 頸部直, 胸向前向兩邊伸開, 背部直, 一句話: 脊柱要保持直轉。在這樣條件下轉動, 保證了裂縫處安全自然吻合。不受側面壓力而錯縫吻合, 因為沒有產生側面壓力的條件, 因此我練的太極拳是安全的。
他教學的唯一條件是,不允許我教第二個人。師傅僅管不許我教他人,每次一練習, 我身後始終有幾十個人在模仿學。當然, 尊重師傅, 我從不教人。據一位隨我練拳的「學生」自述,自從隨我打太極拳之後,他身上的癌細胞從片子上看到明顯縮小, 精神上也明顯好轉。這是否是太極拳的效果, 無法驗證。一位來自瑞典來中國學中醫的醫生隨我練拳後, 她身上癌細胞也明顯縮小, 有人說是我打拳時發出的能量起的作用。還有其他隨我練拳者都不同程度上精神好轉。是否因我原因? 不得而知! 反正, 隨我練拳者有所收益, 我很開心!
大家隨我練拳興趣很高, 我很想讓更多人從中得益, 但又不能教, 心裡很矛盾。後來我想, 師傅不讓教,但沒有不允許我出書吧!經我多年練拳,基本治癒腰傷之後,我便取之精華,自行編輯完成了一本有兩百多幅周氏太極架式照片、配有中、英文注釋動作要領的「周氏太極拳」,創新發展了老楊式拳術。
為了治腰傷而練拳, 從不發力與他人比拳術, 也多次謝絕參加全國或地方太極拳比賽。為了弘揚中國武術, 練拳幾十年來, 僅在澳大利亞電視臺作過一次 「周氏太極拳表演與介紹練拳心得」, 獲得了觀眾的好評與讚譽!
總之, 腰傷疾病, 只要堅持鍛鍊太極拳, 自己就是醫生, 自己一定會治癒腰傷疾病! 通過親身實踐, 我終於明白師傅講這句話的精闢論斷!
我曾看了一篇關於太極拳的論述文章, 其中需糾正文章中關於太極拳十大要領中某幾種表述的不當用詞。例如: 「牽動往來氣貼背」、「腹松,氣劍入骨」、「含胸塌腰」、「屈膝開胯」。
楊澄甫楊式太極拳表述的十大要領用詞相傳至今數百年,與之對比後, 我個人認為該文章筆者的上這四種要領用詞不太容易看懂理解, 容易誤導初學者,因為這些用詞不太恰當。(在此商榷,僅供參考!)
首先, 「牽動往來氣貼背」 用詞的表述方式, 對於多年練拳的我來講, 實在看不太懂, 更何況初學者了。 事實上,古代太極名師的原文要領用詞是: 「主宰於腰」、「眼到手到」、 「動靜結合」、「上下相連」 、「連綿不斷」。這種古代名師樸素用詞,對於初學者來講, 易懂易學。希望筆者予以借鑑、參考並修改其對太極拳要領的措詞。
「主宰於腰」,只要動, 首先是腰動! 腰不轉, 手不動。腰帶動手。反之腰如不動, 而僅手動的話, 便失去了「主宰於腰」的第一大要領這一核心, 太極拳便成太極廣播體操了。
「眼到手到」,只有眼視前方, 手才隨眼視而動。我練拳時, 眼一直經手看前面的遠方, 視覺意念透過有形的人、物、建築、樹木, 看向前方很遠的想像遠方。這樣,很容易排除雜念。有一句話叫做: 「眼晴是心靈的窗口」。這種我自稱為「意念透視法」, 可以放鬆自己腦神經, 放鬆全身關節, 讓心思平靜下來! 無論寒冬臘月,冰天雪地,練久了,全身便會不斷產生一股股暖氣從手心中出來, 心廣神怡, 十分享受! 曾我在玻璃上方用手心與腳心分別對準玻璃距離五公分左右位置,全身放鬆, 眼透過手心腳心意想看著玻璃, 有時半分鐘, 有時一分鐘, 玻璃上產生出一片水汽。也許普通人也能做到, 但我從未請人試過。不過它證實了我手心或腳心確實會產生出來暖氣, 一遇低溫玻璃, 便結成水汽了。 這也許傳說中的「得氣」所致, 我至今缺乏正規測試所得理論依據。在此僅供參考!
「動靜結合」, 這一大要領是教育初學者,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體形動, 思念靜、 雜念全無, 心態平靜。動則修身, 靜則養心,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上下相連」, 這一大要領意思是上下整套動作須協調, 顧上又顧下。實際上, 腰轉帶動手同時, 也帶動了腳。初學者, 只要牢記這要領, 便能做到熟能生巧!
「連綿不斷」, 一看就懂! 整套動作好似江河流水, 十分順暢練完整套練習過程,這是一種心靈洗滌、全身淨化的清潔過程, 親, 你練久了, 一定會有行走如飛、全身飄飄然輕鬆的感覺!
「松腰松胯」, 上身與下身之間唯一氣血通道是胯部, 即大腿根凹陷處, 只要身體重心在上, 上身與下身之間彎曲部位處於直線狀, 當身體重心向下, 上身與下身連接處呈於凹陷狀。「松腰松胯」, 就是說, 人蹲下了, 腰部肌肉要放鬆, 凹陷處周圍肌肉要放鬆。 我的拳師手拿拐杖老是指頂我的胯部, 要求松腰松胯, 原因是人習慣挺立走路, 一旦身體沉殿於腳底, 如不松腰松胯, 上下氣血通道受阻,氣血上浮, 腳底無力,達不到精氣貫通效果。
筆者「含胸塌腰」 用詞系誤的原因是, 塌腰與松腰, 存在原則區別! 松腰原理上述已有詳解, 關於含胸, 應與背相配。原文應該是「含胸拔背」, 前後胸背在練習中需始終保持施張狀態, 含胸, 向前開, 拔背, 向後開。只有上身象充氣似地打開, 便能容納更多氧氣, 上身氣血才容易暢通。如果前胸向前開, 後背隨之也向前彎, 這種姿態是犯了練拳的大忌。
筆者「屈膝開胯」用詞不嚴謹。因為胯部一開, 膝部一屈, 人們習慣肌肉收縮, 緊張。這兩動作的核心關鍵是「松」, 不松, 等於運動員練肌肉, 無法達到練精、氣、神效果! 用 「開胯」一詞, 不如用「松胯」一詞來得準確。只有理論表述正確嚴謹, 才不會誤人子弟!
本人練太極拳心得體會一文, 希望對所有初練、已練之太極拳學生們及拳師們有所幫助與啟發!
推薦(太極知音)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或者微信掃描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