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到底是用來打的,還是用來養的?這個話題在太極拳界的爭論由來已久,眾說不一。
其實,太極拳既是用來打的,也是用來養的。這就好比太極的原理既能指揮太極拳的練習與應用,也可以將這種原理應用於政治,經濟,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的情況是一樣的。
但太極拳怎麼練是養,怎麼練是打?這裡是有其門道的。並不是會練太極拳了,練多少年了就能自然而然的達到養或者打的效果。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這裡面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奧秘。
首先,一定要記住一點,養和打各有其獨立的一套原理和練法,其次,想能打就必須要基於先能做到養的前提。否則,打不了,或者打也不是太極拳所獨有的打。所以,太極拳的養和打既是有區別的,也是有關聯的。
如果只是為了養,那麼練氣即可。如果是為了打,不僅要涉及到如何練氣,還要涉及到如何練筋、骨、膜和從始到終都要有攻防意識,要在每一個動作的身法,步法,手法,眼法上按照老輩人總結出來的位置,角度去熟悉,進而在時間和空間上達到一個超乎凡俗的理解及習慣的範疇。
後者的這些是前者所涉及不到的,所以養的練法不能實戰,這是現在練太極拳者的普遍現象。因為,絕大多數人無論練了多久的太極拳也都不知道練拳當中還要有我說的這些事情。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又怎麼會在練習的時候能意識到,你意識不到當然也就不會練到。那當然就實戰不了了。
不能實戰不說,養這一塊也會大打折扣。譬如,很多人都不知道練太極拳必須要有氣貫穿於始終而不可,所以,就不在意過這個氣,也沒有感受到過這個氣,甚至是因為自己沒有而反駁這個氣的存在。
氣,是人人都有的,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中醫若離開了氣,整個框架就會坍塌。瑜伽(氣脈),藏密(寶瓶氣),道家(元炁)離開了氣就無法修行。在太極拳的諸多古譜和一代代習練者的心得體會記載中也都會提及到氣。一切的事實都意味著氣是存在的。所以,練太極拳若沒有氣,就是不得法所致。不承認氣的存在,就是變相的承認自己練的不對。
抱元守一(薛文宇)
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要注意松。松有很多好處和用處,但最主要的就是能由中而得氣。練太極拳還要注意靜。靜也有很多好處和用處,但最主要的就是為了凝神。只有神凝才能提及用意,用意才能用得妙。因為,神凝則意專,神散則意亂。神凝之下的用意不用力和神散之下的用意不用力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練太極拳還要注意慢。慢也有很多好處和用處,但最主要的就是為了行氣。如果說,松是為了感受到氣,靜是為了能夠專注的用好意,那麼,慢就是為了更好的用意行好體內的氣。這就是古譜裡所說的「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以心行氣」不是大家以為的氣在體內像水一樣的流動。那都是小說和影視作品看多了。太極拳中的氣是遍布周身,渾灝磅礴的那種。它是一種大氣。和丹道中的氣在大、小周天行走的情況截然不同。這種氣在練拳的時候是不走某一條具體的氣脈的。
我國道家發展至今雖然支派林立,可就修行的明顯不同最終可以歸結為「五秘」。即太極門,丹鼎門,劍仙門,玄真門,符籙門。這是修行界的概念範疇。凡俗界知之者甚少。太極拳就屬於太極門。當然,這個太極拳指的是正宗的道家支脈而言。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曾說過:「氣以直養而無害」。這說的就是太極門的氣。它是不走某某氣脈的,而是周身的渾灝之氣。
因此,練拳松,靜,慢都是為了圍繞氣而對習練者做出的嚴格要求。不這樣練拳,就不是太極拳,就沒有太極拳的味道,也不會有練太極拳的效果,就和其它的拳術,運動沒有本質的區別。
另外,想在養上實現最大的效果還要在關元,神闕,命門,腰陽關,兩腎,羶中,夾脊,百會,玄膺等等上面有特殊的要求。這些要則是生精貯氣之竅,要則是行氣通關之門。在整個養的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分量。所以,練太極想要達到超出活動身體的效果,就要在所練法門中有這些內容。所以,想通過太極拳達到養,這裡有養的門道。而這些也僅僅是一隅而已,篇幅所限,不做多說。
通過這些,習練者就能漸漸做到精固,氣足,神凝。古人說,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心印經》也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所以,太極拳的養,是具體到精、氣、神上才可以的。
六識歸一(薛文宇)
太極拳涉及到打,是離不得勁力作用的。所謂的不用力就能打人,特定條件下玩玩行,真實戰,巷戰根本不好使。氣,不是用來打人的,但用來打人的那個勁的形成卻又是離不得氣作為形成的前提的。
有氣形成的力和無氣形成的力截然不同。有氣形成的力是在有氣的前提下不用力而形成的力,無氣形成的力是在無氣的前提下用力而形成的力。這能一樣嗎?因此,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曾說:「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所以,說太極拳的打是建立在養的基礎上的,也可以說太極拳的打是建立在氣的基礎上的。
中國的拳術跟外國的拳擊,搏擊不一樣的地方也在於這裡。而這種不一樣又體現在中國的拳術先練豎勁,再練橫勁。而外國是直接練橫勁。豎勁就是上下勁,或者說根力。而橫勁是胳膊上的勁。形意拳的五行拳以橫拳為母拳。實際上,這個橫拳不是外形的橫向之義,而是先練上下的這個豎勁,有了豎勁再練橫勁。
橫者,一也!橫著是一,豎著也是丨。無極包羅萬象,太極由中而生。無極生太極即先由這個一而來。古人說,一元肇始,萬象新天。說的都是這個一,一即橫,橫即一。拳術借宇宙生化的真理而作為練習的原理圭臬,故橫拳為形意拳五行拳的母拳,實則說的就是這個豎勁和橫勁。這在李存義的拳論中說的已夠明白。太極拳練的也是這麼回事。
太極拳的豎勁的形成也是由氣而來。其法是先通過松腳下而讓氣在下肢通順。氣通,氣順,人就自然有力。反之人就無力。勁力的形成就是這麼個道理。我觀李存義和許佔鰲兩位形意大家在此事上說的是最清楚不過的了。
當氣在上下的通順中達到了一定的量,或者說足夠的粗度,加之習練之法在陽面的功架作用,這個氣以及由氣所形成的勁就會橫向發展,這就是橫勁生成的由來。因為太極拳比較注重圓形,環形,弧形,甚至是球形,所以這種橫向的氣和勁就會給習練者以氣圈感。這是從豎勁練出來的,可很多人卻直接就想在橫向上找氣圈。這叫本末倒置,根本就練不出來。
練能打人的勁除了氣是形成這種勁的因素之一,還要有筋、骨、膜的作用。在筋的方面,要在上下肢都有裡裹外撐的玩意。這種裡裹外撐以渾圓樁為例,不是兩個手臂既有往裡抱,又有往外撐就是所謂的裡裹外撐。那根本就練不出來真正的勁,頂天兒屬於養的範疇。真正的裡裹外撐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裡裹外撐是說的大臂往裡裹,小臂向外翻。是兩個相反的矛盾力。在這一塊,王薌齋和盧忠文兩位先生研究的最透。前者創出了大成拳,後者創出了盧氏結構。
降龍伏虎(薛文宇)
在骨的方面,一個是練骨力,一個是練關節的開展角以及關節囊周圍的韌帶。這都是有專門的練法的。通過關節這一塊的練習才能讓周身的所有骨頭和骨頭構建成一個立體的功架,才能撞而不散。在過去有被人打出去,功架還要保持原來的模樣的說法,實際就是撞而不散的體現。骨頭是死的,關節是活的。用活的關節把死的骨頭都給連上,連的還要恰到好處,恰如其分,這就叫做接骨鬥榫。這已經不是養生的範疇,養生也不需要這麼高的要求。
練太極拳在過去不叫練太極拳,太極門稱練拳叫盤架子,或者行功走架。這在古譜裡都有明確的文字記載的。可能你會覺得這不都是一回事嗎?無非是叫法不同而已。還真就不是!盤架子就是易筋,易骨。行功走架更是易筋,易骨,易髓。武禹襄曾說,斂氣入骨。實則是騰膜的練法。這裡要配合獨有的呼吸法,意念,氣道才行。
以上所說,在「內功四經」中的《內功經》裡都有所涉及。但裡面沒有具體練法,只是說了個大概。提到它是告訴大家,這些都是古傳古法,由來已久,是有文字記載的。練中國的功夫想能形成打的勁力只能按照這些原理和方法來練,否則打不了或者打的不是那麼回事,那個效果。古人在那個歷史大背景下已經把練法,打法研究得登峰造極,今人只有按圖索驥的去練,於練中去印證才行。說真的,現在這種市面上的太極拳練法已經遠遠脫離了過去的練法。
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實際上都是非常有講究的。譬如出手的高度,角度,位置,變化的節奏,變點的所在,身法,步法的搭配等等。都是前人從實戰中總結來的,亂改是不行的。過去的拳都是我不要你命,你就得要我命的搏命吃飯的意識,所以下手都是往要害處打。因此,在太極拳的古譜裡說:「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肋並當心。下部兩廉合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所以,很多招式的出手都是無人之時似有人的專門假想著往這些部位打。久而久之,動手的時候習慣成自然,自然而然出手就是這些要害處。
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的原理而指導練法。所以,它比較注重剛柔,收放,化發這類的陰陽並重的習慣。有不化不發的說法。所以,練拳的時候其攻防意識都是收的動作要假想對方的攻擊來了,自己怎麼化,那麼動作招式就不能走的無的放矢。而它又要求化發的轉換要沒有間隙,也就是既不能讓對方把力作用到我的身上,而我又能反擊的時候應手而能作用到對方的身上。所以,就又有了粘黏連隨這麼個要求。
這是為了不讓對方跑,因為對方跑出了打擊的範圍,有了距離了,也就打不到對方了。另外,就是在不離開彼此接觸的情況下,才能通過靈敏的聽勁(實際就是身體的高度觸感)感知判斷對方的力的形成情況,然後在引進落空達到合乎反擊的時候才出手。這就是拳譜裡說的「引進落空合即出」。太極拳一般是不講求硬打硬進的打法的。我們李氏太極拳算是一個例外。但也不是一味的硬打硬進,裡面仍然要遵循太極的原理才行。我們這一派的打法和楊班侯的打法應該是一致的。
在太極拳的養與練上,大致就是這麼個區別與關聯。但還不僅僅這些。可即使知道這些也是練不出來的。因為沒有具體的練法,知道的再多也沒有用。法是最重要的。有了練法,就是不懂這些也能養能打,反之沒用。太極拳的博大精深不光是理論博大精深,它的博大精深更體現在它的練法系統性上。養生有養生的練法,技擊有技擊的練法。它是一個系統性極強的練法體系。到哪一層有哪一層的練法。
佛心丨道骨丨儒表(薛文宇)
譬如我們推出的古傳太極拳功課程系列首先分為養生和技擊兩大塊。其次,養生和技擊又各自有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再次,每個級別層次又有養生功法,養生拳法;技擊功法,技擊拳法,以及器械。
過河棄筏。初級課程猶如中學內容,進入高中後可棄之不練。中級課程一年到兩年完成後,可進入高級課程內容學習和練習。仍然是過河棄筏的原理,中級課程可棄之不練。高級課程難度較大,要兩年到五年。
這都是過去的太極拳之所以說是博大精深的所在。這樣的體系在今天套路大行於世之際,是不被世人所知的。且在這些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還會相應的學習傳統文化中的中醫,五行八卦,五運六氣,丹道佛法等等。否則,裡面很多的內煉之法是無法通透,無法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