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二)

2021-01-15 正雷太極書院

「打太極拳不犯法了」

1958年,陳照丕回家這一年,陳正雷9歲,陳小旺13歲。陳正雷的父親陳照海跟陳照丕是親兄弟,都是陳登科的兒子。陳照海在1945年前是溫縣保安大隊隊長,掌兵權,參與抗日,一直到日本投降。共產黨在當地成立政府後,陳照海寫了一個報告,和手槍一起,交給了一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人員,便出門到鄭州去經商。

1949年鄭州剛解放,陳正雷出生在鄭州。「那年陰曆十月,我四個月大時,有人去叫我父親,說你回去到縣裡把你過去的事說清楚。他說,我已經把槍交了,材料都寫得很清楚了。鄭州很多朋友都不讓他回去,還有人讓他去臺灣,他說,我又沒血債,而且也沒參加三年內戰,我怕什麼?」

沒想到一回去就被關進了溫縣城法院。陳正雷的媽媽聽說丈夫回不來了,找了個毛驢,把行李服裝一裝,包著四個月大的陳正雷就送回了陳家溝。陳父捎話說,要看看孩子。「我父親大我五十歲,我們家鄉有種傳說,如果是老來得子,看到後他要咬掉一個手指頭。」家裡人擔心他咬掉小正雷的指頭,沒送。

陳照海被關進去一年後,趕上大鎮反。「當時的政策是,只要保長、憲兵連長以上的,統統槍斃。結果,拉出去就崩了。」回憶這段往事,陳正雷心下黯然:「我對父親一點印象也沒有。」

陳小旺的父親幾年後也遭遇不幸。張蔚珍說:「他是1955年被逮捕的,四五年後,死於獄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太極拳成了大毒草,陳家祠堂被拆,祖宗牌位被砸。74歲的陳照丕被扣上一堆帽子,翻他跟國民黨的舊帳,一起練拳的人,被批為「搞小集團」,搞家族、宗派組織,說他們「夜聚明散」。

「我是村支書,成了走資派;鬥陳照丕,抓到公社批鬥多次,老先生實在受不了,跳井自殺了,井水淺,沒淹死,又把他搶救上來。開始王西安還是一般群眾,在生產隊開小機器,當技術員。」張蔚珍的村支書當不成了。陳照丕遭的罪更大,1967年初春跳井自殺不成,雖然被救起來,但是腳被井底的竹筒尖尖的斜茬刺穿。因為他是批鬥對象,大隊衛生室的醫生不敢給他看病,陳正雷和陳春雷跪在醫生面前求情,醫生經不住,讓他們回去用先鹽水洗一下,等到晚上,才拿著碘酒偷偷去給他擦了包住。結果,沒消好毒,陳照丕瘸了一年多。即便一隻腳不能挨地,膝蓋跪在凳子上,老先生還要講太極拳。

從那時起,陳照丕把太極拳編成了語錄拳,一邊練一邊唱。崔春冬記載了這段故事:「紅軍不怕遠徵難」,太極拳起勢;「萬水千山只等閒」,「嗵」,一個金剛搗碓。

在毛語錄的庇護下,人們又開始練拳。村裡的批鬥會也照開。陳正雷和陳小旺為了避人耳目,只能偷偷跑到亂墳崗苦練。

1967年,清理階級隊伍。張蔚珍說,「過去沒當過國民黨,就是歷史清白的。當過了,跟政府交代過,就是歷史清楚的。」當時,給陳照丕數出四條罪:第一是地主;第二條偽國術教官;第三條,在國民政府教推拳時,他們集體參與入過國民黨;第四條參加過還鄉團。

陳照丕好不容易熬到1968年落實政策,老爺子平反:參加國民黨這些事,都交代清楚了。參加還鄉團,沒有的事。

這一年,張蔚珍又當上了支部書記。

一天早晨,陳照丕去問張蔚珍:「你說太極拳我還敢教嗎?」張蔚珍想了下,說:「太極拳是好東西,它沒有階級性,誰掌握它為誰服務。」

陳照丕接著問:教拳再出問題怎麼辦?張蔚珍說:「我負責。」

當時陳照丕年齡已大,決定重點培養幾個人,把拳傳下去。張蔚珍說自己列了四個人:「一個是陳正雷,他親侄子;陳小旺,他堂侄。他倆也練得比較好,另外就是王西安,這人愛好太極拳,跟我關係也不錯,保護我的;朱天才是民辦教師,在陳家溝小學教書。陳氏太極拳以前是傳內不傳外,現在解放了,人家願意傳。」

1969年,《人民日報》登了一條毛主席語錄:「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類,跑跑步,爬山,遊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

陳照丕湊巧看到了這條消息,拿著報紙去找陳正雷:「小雷你看毛主席號召打太極拳了,打太極不犯法了!」

陳照丕不僅讓村裡的年輕人繼續去練拳,一高興,還說要寫書。於是開始整理資料,「理論十三篇」就是從這時開始的。陳正雷從中獲益匪淺:「快80歲的人,寫字有點發抖,怕人家不認識,就讓我來抄,那時沒有複寫紙,都是一本一本抄,我整整抄了五本,四本分別寄給國家體委、省體委、地區體委、縣體委,我們留了一本。我全部都會背了,後來我教學、寫書都派上用場了。」

1970年,陳正雷開始教學,兩年後,23歲的陳正雷收了第一個學生。

陳照奎三回陳家溝

1972年4月,國家體委武術處的張山從待了三年的山西屯留縣「五七幹校」回到北京重操舊業。他剛回來,就遇上件讓他「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的事:中央辦公廳給國家體委發函,要求國家體委派人給日本友好人士古井喜實教太極拳。張山和同事李天驥一起,在北京飯店七樓頂,用一周時間給古井喜實教授了楊氏太極拳、太極劍和24式、88式太極拳。

原來,1960年代周恩來曾當面向他推薦過中國的太極拳。

整個國家的氣氛似乎都有所緩和。這年的5月12日到18日,安徽合肥舉行了「文革」以來首次武術邀請賽。張山去觀摩後,向國家體委提議,11月在山東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

河南也決定在9月份舉辦省武術運動會,陳家溝組隊代表新鄉地區參加。陳正雷、陳小旺興高採烈,參加培訓,到新鄉接受「檢閱」。出發前兩天,他倆的名字卻被刷了下來。原因很簡單,是「黑五類子弟」。

濟南舉辦全國武術表演大會時,陳照丕已經臥病在床,最後只能由其族孫女陳愛英一個人去。也是這一年12月30日,陳照丕在溫縣醫院去世,享年80歲。

傷心之餘,陳正雷和陳小旺一起發愁,該不該去找他們在北京的十叔陳照奎繼續學拳?

陳照奎是陳發科的幼子。陳照奎所傳的拳架,用崔春冬的話說,「是陳發科窮畢生心血在老架的基礎上修改定型的,此架姿勢低,發勁多,難度大」,更多地在外形上體現了松活彈抖,一般被外界稱為新架,陳照丕所傳的拳架,一般被稱為老架。無論新老,同屬陳長興所傳的大架。

「新架二路是最難練的。」陳正雷在2013年8月17日的弟子培訓班上,這樣評點其入室弟子王海軍主教的新架二路「提高班」。在廣州開館的陳正雷長女陳娟說:「海軍哥是我們的大師兄,我們就跟一家人一樣」。(見《名師不是有名的師父,是明白的師父》)

1928年,陳發科被陳照丕推薦進京,即以其精湛的拳藝徵服北京武術界,被譽為「太極一人」。陳照奎得其傳,照丕先生去世後,是當時陳氏太極拳僅存的碩果。跟陳照奎繼續深造學拳,對陳家溝的小夥子們而言,是最佳選擇。

張蔚珍等村裡的掌權者也想到了他。「我跟王西安等一起想辦法,通過焦作礦務局物資供應處處長吳秀寶,請吳在北京跟陳照奎講好條件,他答應在陳家溝教拳。」

吳秀寶是個關鍵人物,他找陳照奎學拳,「給我們村裡批了50噸硝酸銨,用他們的拖拉機來給我們耕地,那時我們村大豐收,吃上饅頭了。村裡看到好處,支持太極拳。」陳正雷的回憶,補充了張蔚珍的講述。

陳照奎回到了陳家溝教拳,他提了三個條件:第一,他離婚了,和孩子兩個人生活,一個人教拳,村裡面得管兩個人吃飯;第二,管來往路費;第三,拿工資,那時一個月給80塊錢工資,「都趕上縣委書記了!」那是1973年春。

第一次,他大概教了半年,誰都可以去學。隨後,他應顧留馨之邀,到上海去寫書。

第二次,幾個月後,他從上海回來了。張蔚珍跟他商定,晚上其他人不能學,專教陳正雷、陳小旺、王西安、朱天才四個人。陳正雷的記憶與張蔚珍略有出入:「大隊定了,晚上重點培養八個人,其中就有現在的我們四個、我大師兄陳德旺、陳立洲,另外兩個早都不練了。」

為了把太極拳推廣下去,村裡規定,白天在大隊有個大舞臺,陳照奎在上面教,誰來學拳都計工分,等於參加勞動,教到吃早飯時間,算2分,可參加分配。

教了一段時間,陳照奎又去了鄭州教拳。據張蔚珍回憶,陳照奎第三次來,村裡負擔不起工資,是縣體委給工資。牙膏、牙刷、香皂,都是體委買。

一直到1981年,陳正雷等四個人跟陳照奎學了陳氏太極拳的新架一路、二路。那年,幾個人請陳照奎去焦作教拳,不久,他在焦作去世。

至此,陳正雷等人算是將陳氏家族家傳的功夫,比較全面地繼承下來了。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話說太極拳|今天的故事有料!太極拳還有……(連載)
    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鑑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鑑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
  • 太極拳成功申遺 我和太極拳有個故事
    12月17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將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武術界沸騰了,愛好者們沸騰了。記者走訪不少健身鍛鍊點了解到,在港城,也有太極拳「粉絲」,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的太極拳成為他們熱衷的健身項目之一。昨日,記者採訪了港城幾位太極拳愛好者,一起來聽聽他們與太極拳的故事吧。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20 世紀 70年代以來,多次榮獲河南省武術運動會太極拳、劍、推手比賽冠軍。蟬聯兩屆全國太極拳大賽冠軍,獲得兩次全國武術比賽特邀表演獎和觀摩交流「金獅獎」。陳正雷常說:「我熱愛太極拳,因為它是我的九世祖王廷老創編的,也是我們陳氏家族代代相傳必須繼承的家學。」
  • ​話說太極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太極拳居然還有……(連載)
    學習和修煉太極拳,對於人們自身和社會,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正如太極拳名家陳鑫所言:「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無懈,妙理循環自然通。」人們在長期研習太極拳過程中形成的太極拳文化,具有觀念和行為的雙重文化特性,弘揚太極拳文化對於促進人的心理健康、濡養民族精神,營造人自身、人與人之間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都具有重要價值。古人云「修煉之為教」,也就是說,修煉是一種教育。習練太極拳,不僅是要強身健體,攻防格鬥,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養性。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刪繁就簡,編串而成易學、易練、易記的24式簡化太極拳。該套路按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原則,在集中主要結構和技術內容的同時,改變了過去過多的重複動作,便於掌握。簡化24式太極拳的出臺拓展了太極拳發展空間的深度和廣度,促進了太極拳的廣泛普及,描繪出太極拳無可限量的發展前景,是太極拳運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革新。
  • 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
    作者 鄭永明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身心放鬆能夠康復多種慢性病,克服亞健康,獲得真正的身心愉悅。但是,必須提醒大家,太極拳所說的放鬆和和我們認為的放鬆完全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 上海吳式太極拳傳人——「二丁」
    「二丁」指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吳公儀的兩位上海弟子丁晉三、丁德三親弟兄倆。二人是無錫人,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上海。弟兄倆年齡相差較大(相差十歲左右),性格也不同。弟弟丁德三(1915——1999年)比哥哥丁晉三更早學拳於吳公儀,他1942年拜於吳公儀門下學吳式太極拳。
  • 八段錦和太極拳的區別
    前邊介紹了八段錦和五禽戲,大家反響還不錯,能幫大家解決心頭之惑我也很開心。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八段錦和太極拳之間的關係。八段錦之前我有做過介紹,是目前健身氣功裡面流傳最廣的功法。至於太極拳的起源武林中一直有兩種爭議:一說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明朝末年陳氏第九世陳王 廷,其根據家傳長拳,融合諸多優秀拳術,包括中醫經絡學,結合呼吸吐納導引之術,以儒家和道家陰陽,太極理念為核心,而創編的這麼一套集強身健體和技擊防身為一體的拳術。
  • 太極拳申遺成功背後的故事
    □河南日報記者溫小娟「太極拳申遺成功,河南人這麼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作為參與者、見證者,面對這歷史性的一刻是深深的感動和驕傲。」12月17日晚,太極拳申遺文本撰寫組組長、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尚春升感慨道,申遺成功是與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省文化和旅遊廳持之以恆的努力分不開的,凝聚著河南文化工作者以及太極拳非遺傳承人的汗水和心血。太極拳是繼皮影戲、二十四節氣之後,我省第3個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這一刻,尚春升很自豪。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③丨陳正雷:太極拳最初是搏擊用,你說能不能打
    太極拳究竟能不能打?登封少林寺和溫縣陳家溝是中國兩大功夫少林和太極的發源地。為什麼「少林熱,太極冷」?陳家村村部的對面就是「陳正雷書院」。作為太極拳「四大金剛」之一的陳正雷近日正好在村裡,記者叩門拜訪,尋求解答。
  • 太極拳中的[哼哈二氣]是什麼意思,應如何練習
    近日有讀者朋友問,太極拳中的"哼哈二氣"指的是什麼,應如何理解,筆者了解到,"啍哈二氣"是出自於太極拳訣的一句話,原句為"拿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示神奇",那麼,"哼哈二氣"在太極拳練習中有具體所指及特殊含義嗎?筆者就此問題談一下自己粗淺的認識。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①|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又有「神仙」挑起紛爭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錘子從抬起到落下,僅用了幾秒的時間,但是對河南陳家溝而言,為了這記錘響走了12年,而太極拳則發展了幾百年。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12月25日,記者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
  • 揭秘陳家溝太極拳:拜師要查祖上三代,大師多是自封
    然而,作為陳氏家族理事會的主任,陳畢華在看到這種情況後,只是無奈的搖搖頭,「太極拳有發展肯定是好事,這些要感謝政府。但如今的太極拳,有些變味道了。」 對於整個陳氏宗族來說,太極拳是一門家傳拳法,「什麼叫家傳拳法,那就是傳內不傳外,只傳本姓。」
  • 《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十四)丨常常久久,小桔出發
    往期回顧· · ·《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十三)丨他來了《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十二)丨廢墟上的滴滴打車《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十一)丨深圳開城·下《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十)丨深圳開城·上>《小桔漫畫故事》連載(九)丨業務起步之拉乘客·小強貼紙篇《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八)丨業務起步之拉乘客《小桔漫畫故事》連載(七)丨業務起步之拉司機·最佳實踐篇《小桔漫畫故事》連載(六)丨業務起步之拉司機·李響篇《小桔漫畫故事》連載(五)丨業務起步之拉司機
  • 看金庸先生談太極拳,方知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大家知道,金庸先生是當代文豪,也是一位太極拳修煉者,一生創作了數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名篇名著小說,同時對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和內家拳都有相當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尤其對太極拳,金庸先生從不同的角度拴釋了太極拳的精髓及內含,本篇就金庸先生對太極拳的理解論述加以摘錄整理後,現與太極拳愛好者共同分享。
  • 太極拳明理篇之無極生太極
    學太極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則道不顯,道不顯則學藝無門。明理第一是明太極之理,太極拳是一個文化拳,正因為太極拳裡面蘊含的獨有的中國文化才顯得它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測。無極是古代道家的哲學思想,《周程學統論》:「無極之真,原於道家者流」,無極是對宇宙大爆炸之前和宇宙終極態的抽象性描述,既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的混沌狀態。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無物無相,無始無終,無聲無色。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到「無,名天地之始」,無極之外復有無極,太極之外復有太極。何以如此說呢?
  • 金庸走後留下眾多武學絕藝,其中一些你甚至就沒聽說過
    金庸先生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卻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神功絕藝,其中一些恐怕您都沒聽說過。飛狐外傳西嶽華拳、八極拳、八仙劍法、燕青拳、赤尻連拳、四象步、金剛拳、胡家快刀、先天拳、四門刀法、毒砂掌、六十四路轟天雷鎮擋法、鴨形拳、二郎擔山掌、鷹抓功、雁行刀、八卦掌法、蓋馬三拳。
  • 武俠文:石小樂我行我素,頻施絕藝,一路狂歌,終成武神之名
    武俠文:石小樂我行我素,頻施絕藝,一路狂歌,終成武神之名兄弟姐妹們好,我是小編,咱們繼續聊小說吧,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武俠文:石小樂我行我素,頻施絕藝,一路狂歌,終成武神之名,想必大家都鬧書荒了,小編提醒大家小說讓你回味無窮,但是要偶爾休息下,注意保護好自己的眼睛,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推薦文吧
  •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但是,不可否認,相對於國外的一些運動項目,比如印度的瑜伽,太極拳的知名度,還是稍遜一籌的。而這一次,太極拳成功申遺,對於提高太極拳的知名度,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用行內資深人士的話來說,就是:太極拳成功申遺,讓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了全世界。令世界為之矚目,讓全球為之驚嘆。
  • 從《李小龍傳奇》說太極拳
    而截拳道的思想和太極拳的許多思想是「重合」的,我們不管是從這部影片還是從其學生時代寫下的論文,都能看到小龍對太極思想的理解是深刻而精準的。反過來,學太極拳的朋友都應來看看李小龍的著作和這部電視劇,也許收穫的不只是故事,還有功夫和思維方式。哲學拳:功夫不只講打「剪枝蔓,立主腦。」是看這部戲,記憶最深刻的話。我們也應以這個思維來看待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