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陳家溝太極拳:拜師要查祖上三代,大師多是自封

2020-11-26 湖南在線

陳家族譜

最近幾日,徐曉冬與魏雷的比試話題依舊火熱。而魏雷本人更是公開發聲,表示自己之所以會輸,完全是因為宅心仁厚沒有想過要下重手,如果下了重手,或許就會要了徐曉冬的命。5月5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來到了太極發源地陳家溝,在這裡見到了擔任陳氏家族理事會主任的陳畢華老先生,陳老先生表示,如今所謂的太極宗師,多是自封,「陳家收徒,要往祖上查三代,身家不清白的,不會傳給他真功夫。」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境內,自明朝洪武年間陳家始祖陳卜定居於此遂得名,至今已有800年。陳卜第九世孫陳王廷創太極拳,並傳承與溝內,至今400年。如今的陳家溝,拳館林立,祖祠高聳,一大片與太極相關的產業欣欣向榮,就連村內的理髮店,都是「太極理髮」,據介紹,整個村子共有400多個教拳的老師,家庭武校更是數不勝數,「這裡現在來學拳的人太多了,就連國外也有人慕名而來。」一名溫縣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向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介紹,「有個叫馬蒂爾的學員,來自法國波爾多,來陳家溝學了12年太極拳,這次從法國回來,把他爸也帶了過來,想讓他爸一起學。」

對於陳家溝來說,能夠把太極拳發揚光大,傳到國外,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就算是陳王廷或許也沒有想到,自己當初閒暇時自創的一門拳法,如今能有這麼大的魔力,吸引如此多人習練。然而,作為陳氏家族理事會的主任,陳畢華在看到這種情況後,只是無奈的搖搖頭,「太極拳有發展肯定是好事,這些要感謝政府。但如今的太極拳,有些變味道了。」

對於整個陳氏宗族來說,太極拳是一門家傳拳法,「什麼叫家傳拳法,那就是傳內不傳外,只傳本姓。」陳王廷的太極拳,底子仍舊是源自戚繼光,統共108手,後來傳下又分大小兩架,「陳家溝北面練的小架,又因為北面多住的富人,所以又叫書房架,南面練的大架,因為多住的窮人,所以又叫做馬房架。」陳畢華說,不管是南陳還是北陳,囿於時代的特性,對於傳承看得極重,所以都守著傳內不傳外的規矩。

「外面現在許多人說,楊露禪當初是偷拳,其實不是偷,就是教他的。」按照陳畢華的說法,坊間關於楊露禪的傳言多為演繹,「我父親叫陳伯先,以前參與過編纂溫縣縣誌,對於陳家的這些歷史,我們家其實最有發言權。」陳畢華說,楊露禪祖籍河北,5、6歲時被賣給了當時的陳家溝富戶陳德瑚,「陳德瑚家有多有錢,誰也不知道,但不僅是當時的溫縣,就連周邊各縣也要來他家裡交租。」

當時的陳德瑚已經58歲,家裡的錢雖然多得用不完,但卻無兒無女,害怕自己家中錢財無人繼承,遂生了買一個兒子的年頭,就這樣楊露禪來到了陳家溝,「當時的買賣也算是過了正常程序的,楊露禪的賣身契都在陳德瑚的手裡。」陳德瑚家住在陳長興隔壁,陳長興是當時村裡的第一高手,「在村裡號稱牌面大王,意思是,無論他站著還是坐著,隨便你怎麼打,就是不會倒。」陳長興家中拮据,緊靠著自己手裡的功夫,替人當鏢師,「陳德瑚當時也是請了陳長興去家裡,意思就是想要陳長興教楊露禪學拳。所以,所謂的楊露禪偷拳,是不成立的,是直接教的,但他不姓陳,學到的,我猜最多也就五分之一吧。」

陳畢華說,如今雖然有了不同,太極拳面向了全世界,但傳授拳法,依舊是需要講規矩的,「許多人自以為學到了功夫,其實還不如皮毛,現在外面很多人都說自己是大師,什麼是大師?陳長興是多厲害的高手啊,在我們族譜的記載上,才是拳師,他兒子連拳師都不是,是拳手,現在的大師大多都是自封的。」有許多人曾找過陳畢華,表示現在外面打著太極拳的招牌騙人的太多,陳家溝作為太極發源地,陳畢華作為陳氏家族理事會的主任,無論如何也該管管,「我能怎麼辦,我管不了,按照我們的祖訓,我們只能管自己人教拳,要學陳家拳,要往祖上查三代。假如你和我學拳,我查你的時候不會告訴你,但如果查到你家三代之內有劣跡,那對不起,你學不到真東西了。」對於打著太極招牌騙人的那些大師,陳畢華表示,只能靠政府,「一共就兩個辦法,一個就是電視上那種清理門戶,他壞哪家的名聲,哪家就自己去把他幹掉,但現在是法治社會,肯定是不行的。第二個,就只能靠政府,讓政府來進行規範。」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沈軼發自溫縣

揭秘陳家溝「怪現象」:誰掙錢多誰功夫高

陳家溝太極拳學校

作為太極發源地,陳家溝可謂是遍地武館,滿村「太極名家」。用該村村委會一位工作人員的話說,鄉間隨便一個老大爺,也可以背出太極拳的拳經。但那麼多「大師」,到底誰有真功夫,誰的功夫最好?

「現在的陳家溝早不是以前了,誰都覺得自己的功夫好。之前也有人這樣問過我,我當時就說,誰掙的錢多誰的功夫就高。」一位名叫陳明德的老人這樣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

陳明德今年已有60多歲,自稱是陳氏第十九世世孫,家住「四大金剛」之一的朱天才隔壁,他說自己此前曾拜師陳照丕,「我以前和他在一個生產隊,他年齡比我們大,但人是真的不錯,他當年在我們村裡教拳,總共要教30多個人,但他分文不取,逢年過節有人給他送東西也不要,照丕老師這個人,是真的不錯。」

對於如今的陳家溝,老人有著自己的看法,「我們陳家溝以前的武風就很盛,解放前有這麼一句話,『喝喝陳溝水,就能抖抖腿』說的就是我們陳家溝人人都能打拳。」老人表示,和現在的情況不同,當時陳家溝裡的人,單純是因為好武,所以打拳的人多,「現在都是衝著錢去的,練拳練拳重在練,陳氏太極拳,想要入門,再有天分,也要三年時間,但是現在的人,別說三年入門,就是在這學了三個月也能回去開拳館,教徒弟了。」

關於如今的陳家溝太極拳誰功夫最高,老人表示,每個標準,「要說功夫高,誰都不服誰,就是我們當地人也沒個準,反正都覺得自己功夫高。」當封面記者(thecover.cn)記者詢問他「四大金剛」時,陳明德意味深長的表示,出名不一定就功夫高,「有名不一定要有功夫,但你要會說,會宣傳,我就知道我們村,還有幾個老人是有真功夫的,真的是有內功,但他們就沒名氣,說出來也沒人知道。」陳明德說,如今的陳家溝早就和以前陳照丕老師的時候不一樣了,「誰的功夫高,就看誰掙的錢多!」

對於這個現狀,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也詢問了陳畢華老先生,陳畢華並沒有回應,他只是表示,如今的陳家溝,有很多人都在靠著太極拳吃飯,「以前練拳,不能換吃的,現在練拳至少能養活自己,其實也很好,太極拳的發展需要名人的推動,也需要『四大金剛』,對於陳家溝來說,對於陳式太極拳來說,只要傳承別斷了就好。」

一個村與一門絕技:真正的太極拳已經沒了

陳家溝太極拳祖祠

太極一詞,出自《莊子·大宗師》,太極之理見於《周易·繫辭》,很多人說太極拳是道門一派,也是由此而來,但與張三丰無關。

「太極拳有史料記載的,是出自陳家溝,創自陳王廷。」陳畢華是陳氏家族理事會主任,同時也是陳氏太極拳文化研究協會的會長。對於陳家溝來說,太極拳是面子,也是裡子,但如今,只剩下了面子,「真正的太極拳,解放以後就已經斷了。」

明洪武三年(1370年)前後,陳卜率全家逃荒至山西洪洞縣。洪武四年(1371年)春,隨同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遷居至河南懷慶府,次年遷至懷慶府東南約15公裡的一個小村莊。結草為廬,初奠家業。

陳卜為人寬厚,精通108式長拳器械,深為鄉鄰所重,遂稱其所居住的村為陳卜莊(解放後劃歸溫縣轄,至今村名未變)。因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陳卜一家又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遷居距溫縣城東約5公裡的常陽村(以該村西鄰常陽古寺而得名)。

陳家拳械武術傳至陳卜第九世孫陳王廷時,得到了發揚光大,其祖父和父親均為明朝下級官吏。其弟兄四人,排行老二。他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不但深得家傳武功的精髓,於武功一項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涉獵經史子集,學識淵博,以致被譽為「文事武略,皆卓越於時」。

崇禎年間,陳卜應試考武舉,在武考中,陳卜箭法精湛,一馬三箭,三馬九箭,射了個鳳奪巢(即第二箭從靶心擠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擠出第二箭,像鳥兒爭巢一樣),贏得了滿場喝彩。但因擂鼓報靶的鼓吏受人賄賂,只擂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聞鼓聲,即以中三箭論之,當時中四箭為過關,陳王廷也就此落選。

「於是,陳王廷大怒,馳馬掣劍,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場。隨後歸隱陳家溝,創出了太極拳。」陳畢華說,當初的太極拳,真的是一門殺人技。

「不過,現在估計大家是看不到這種真正的太極拳了。」陳畢華說,在解放前,陳家溝裡多是地主富戶,「窮文富武,家裡沒錢的,也練不了拳。」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太極拳在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地主階級的產物,「1945年這裡第一次解放,打跑了國民黨,也打死了好些地主,陳小旺的父親,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誰敢練拳,誰就是和地主抱團,所以大家不敢學,也不敢教。」

當時的陳家溝,還有兩位大師健在,分別是大架的陳照丕,小架的陳克忠。陳照丕作為如今陳氏太極「四大金剛」的師父,無需贅言。陳克忠當時也是少有的高手之一,「克忠老師,真正可以做到,坐在那裡讓人打,可以把人反彈出去。」陳畢華說,1963年時,河南滎陽練長拳的老拳師金長河來陳家溝拜訪,當時就住在他們家,「他在我們這住了一段時間,和我父親說,他是真的佩服克忠老師,他說『有的老師打我,我知道他怎麼打的,我擋不住,但是克忠老師打我,我都不知道他是怎麼打的。』」

而陳照丕與陳克忠,也被陳畢華認為是最後兩位大師,「先前是不敢教,後來又趕上文化大革命,太極拳成了典型,陳家祠堂被拆,祖宗牌位被砸。陳照丕老師都74歲了,還被扣上一堆帽子,天天批鬥,跳井都跳了兩次。陳克忠老師,更是直接死在了文化大革命裡。」

對於現在的這些太極大師,包括四大金剛在內,陳畢華表示,都沒到當初的境界,「現在的太極拳,都重視技巧,這不是真正的太極拳,真正的太極拳講的是『順』,你要什麼,給就給你什麼,搭手就讓你飛出去,以前的說法叫,一丈不算遠,全打方寸間,講的就是打穴位,一擊致命。這門功夫,在克忠老師去世後,就已經失傳了。」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記者沈軼

相關焦點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①|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又有「神仙」挑起紛爭
    陳家溝村民三千多人,幾乎家家戶戶練拳。路邊一個個箭頭,指向一個個家庭拳館。旺季時,家家拳館幾乎都是住滿員。陳家溝最有名氣的「四大金剛」,都早已做到了弟子遍天下。太極拳以前傳內不傳外,到第六代才傳給了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再又衍生出武、和、吳、孫等派別。在陳家溝太極拳祖祠內,也立有楊、吳、和武、孫五家的紀念碑,以示認祖歸宗。曾有位叫欽成民的安徽人,原來是個木匠,因為喜歡太極拳把家安到了陳家溝,兒子女兒也都成了拳師。很多外國人也在村裡學拳,一個叫達麗亞的女學生,一半時間在陳家溝學院,一半時間去自己國外的拳館教拳。
  • 陳家溝僅存的一張畫像,隱藏著太極拳發展歷史怎樣的一段秘密?
    在畫像的底部題:「太極拳鼻祖陳王廷及徒弟蔣發像。」說起這幅畫的來歷,那是1962年陳家溝弟子陳慶州在陳家溝祠堂磕頭拜師的時候。當他看到這幅陳王廷和蔣發的畫像高懸在祠堂裡時,他愛好攝影,就順手用相機拍了下來,衝洗後放在家裡。那天他的偶然之舉,為有關陳氏太極拳起源留下了唯一影像資料。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③丨陳正雷:太極拳最初是搏擊用,你說能不能打
    陳正雷說,1979年香港新聯影業公司曾計劃拍兩部片子,一個是《少林寺》,另一個就是《陳家溝》 ,「 1979年3月,香港新聯影業公司派陳文當編劇,當時計劃拍兩個電影,當時《少林寺》劇本寫好了,讓我看了,開座談時說《少林寺》好了,陳家溝還不了解,你們要好好介紹。縣裡派我去鄭州給陳文講陳家溝的故事,1979年,國際飯店剛挖地基,我在中州賓館給陳文講了三天故事。
  • 話說太極拳|都是大師!還有太極八法技……(連載)
    他是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陳家溝村人、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1949年 6月出生於太極拳世家,他是陳家溝陳氏第十九世,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陳正雷從八歲起,就跟隨伯父、著名太極拳家陳照丕習練家傳太極拳術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太極推手。後又承堂叔、著名太極拳家陳照奎深造。
  • 當代太極拳的靈魂人物,王西安大師七十八歲華誕生日快樂
    2020年9月4日周五,中國著名武術家、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十九世傳人王西安,在北京迎來了自己的七十八歲生日,王西安的生日宴會在北京金寶街同慶樓舉行,當代太極拳名師王佔海、王佔軍,世界散打冠軍黃磊、相聲演員李菁、青年歌手張薇、主持人關凌等親朋好友,皆在當天的宴會上出席,為王西安老前輩送上了自己真摯的祝福
  • 尋找陳家溝的故事④|文旅產業謀轉型,「武太極」引爆「文太極」
    我這兩天也準備歇了,要天暖和的時候來,人多熱鬧,還有表演」他說,這片商業區冷了好久了,好在地價升值了很多,而且「申遺成功了,馬上就要熱鬧起來了吧,再說印象太極一開始演,投資那麼大,還不得拼命想辦法宣傳領人來?」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1929年,為了弄清楚太極拳的來源和演變,曾任民國政府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全國武術名宿、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三赴山西、三上武當,參考了25種太極拳資料及府縣誌,是年冬與1931年、1933年,三下陳家溝考察太極拳源流,親書《太極拳源流考》,用翔實史料佐證並判定陳家溝為太極拳的發源地。陳發科應聘到北京傳拳。
  • 太極拳牽手中國500強,要搞大事情!
    太極拳牽手中國500強,要搞大事情! 海瀾飛馬水城作為江蘇省馬術隊訓練基地,不僅組織承辦了「國際馬聯青少年場地障礙賽暨城市系列菁英賽江蘇站」、「全國馬術三項全能賽」等多場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更是培養出了闖進奧運會的馬術選手。在此成立東武太極研修院新橋分院、江蘇省武術隊新橋集訓基地、江蘇省摔跤柔道隊新橋集訓基地,將體育發展融合於經濟發展各個層面,是現代體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 松陽這位陳氏太極拳傳人不光「獨善其身」 還「傳道授業」
    而如今卻不一樣了,會太極拳的人也越來越多,想學也並非難事。這不,麗水市松陽縣就有一名太極拳高手陳朝富,在全縣招徒授課,創辦自己的太極學校。  「轉腰、松垮、攤掌、移重心,轉腰、攤掌、移重心。一移重心,二轉腰、攤掌,三移重心,四轉腰、攤掌。」正在領拳的人就是陳朝富,他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雖然離開班的日子還有些時間,但不少太極拳愛好者早已來到場館內跟著陳師傅練了起來。
  • 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外村的都想來學拳,「四大金剛」弟子遍天下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錘子從抬起到落下,僅用了幾秒的時間,但是對河南陳家溝而言,為了這記錘響走了12年,而太極拳則發展了幾百年。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12月25日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外村的都想來學拳,討個好營生」陳家溝位於焦作溫縣城東,原名常陽村。
  • 北京作為民國時期太極拳傳播中心的地位在1928年坍塌了!
    自十九世紀中葉,直隸省廣平府人楊露禪進京教拳,北京逐漸成為太極拳傳播中心,名家雲集,高手輩出,各種太極拳組織爭相成立。昔日的北京,商賈輻輳,冠蓋如雲,是一座依賴官員消費為生的城市。太極拳的發展也是靠官生存,楊家三代在京靠教太極拳風生水起,名揚天下。吳(鑑泉)家、郝(為楨)家、孫(祿堂)家都在這裡發展。太極拳只是武術一個拳種,已經上升為「國術」高度的武術,多數拳種在京發展興盛。
  • 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嗎?
    前段時間,中國太極拳成功申遺的消息,在國內,引發極大的關注!許多人紛紛奔走相告,慶祝這一重要的時刻。但是,也有人表示疑惑:太極拳申遺成功,有什麼重大意義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太極拳?但是,不可否認,相對於國外的一些運動項目,比如印度的瑜伽,太極拳的知名度,還是稍遜一籌的。而這一次,太極拳成功申遺,對於提高太極拳的知名度,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用行內資深人士的話來說,就是:太極拳成功申遺,讓太極拳,從陳家溝,走向了全世界。令世界為之矚目,讓全球為之驚嘆。
  • 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二)
    陳正雷的媽媽聽說丈夫回不來了,找了個毛驢,把行李服裝一裝,包著四個月大的陳正雷就送回了陳家溝。陳父捎話說,要看看孩子。「我父親大我五十歲,我們家鄉有種傳說,如果是老來得子,看到後他要咬掉一個手指頭。」家裡人擔心他咬掉小正雷的指頭,沒送。陳照海被關進去一年後,趕上大鎮反。「當時的政策是,只要保長、憲兵連長以上的,統統槍斃。結果,拉出去就崩了。」
  • 話說太極拳|今天的故事有料!太極拳還有……(連載)
    吳鑑泉還對太極拳推手作了改進,他的太極推手別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靜,細膩綿柔,寧靜而不妄動。不僅手法嚴密,而且招數多。吳鑑泉演練的太極拳,除了慢架子外,還有快架子。陳鑫著太極第二十四回陳鑫,生於1849年,逝於1929年,字品三,陳仲生生三子,陳家溝陳氏第十六世,太極拳第八代傳人,清末歲貢生,近代中國武術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陳鑫祖父陳有恆,祖叔陳有本,俱以家傳太極拳著名。
  • 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因為陳清萍中年以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裡,距陳家溝廿五裡,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周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
  • 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在向世界邁出「武步」的另一面,有關太極拳的種種鬧劇近年不斷上演,使太極拳在公眾輿論中被「汙名化」。太極拳亂象頻出暴露了行業面臨的發展之困。  流派紛繁複雜,和而不統。正統太極拳的傳承講究師承,但目前除了陳氏、楊氏、孫氏、吳氏、武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種民間自創的小門派數不勝數。「況且七大太極社區的發展不均衡,對內難以一統,對外無法形成合力。」
  • 太極大師馬保國只是個小角色,被KO後「宗師」出場了
    這回,太極拳的發源地「陳家溝」先發聲明劃清界限:「被40秒KO的馬保國和本門派沒有關係!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由一代宗師馮志強先生所創辦,致力於造福百姓健康,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至今,已經近百年歷史。馬保國是山寨碰瓷我心意混元,起名為渾元形意太極門,屢次敗壞我們混元太極門派盛名,曾多次被我外公的弟子起訴。
  • ​話說太極拳|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太極拳居然還有……(連載)
    上打咽喉下打陰,中間兩脅並當心,下部兩臁並兩膝,腦後一掌要真魂。前打一丈不為遠,近打只在一寸間。這是太極拳名家陳鑫對太極拳技擊功能及原理的概括總結,真可謂是提綱挈領,一語中的。「太極拳」是歷代聖賢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