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師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2021-01-13 陳溝水




 



王晉讓八十自述學太極拳的經過 


這套太極拳小架,乃是陳家溝陳氏十五世拳師陳清萍所改編,據陳應德老師的解釋,小架者,是小圈也。與老架之圈大開大展頗有不同。因為陳清萍中年以後居住在趙堡鎮,所以亦稱趙堡架,我家住在徐堡鎮,距趙堡鎮廿裡,距陳家溝廿五裡,都在我們莊的東南方。清平老門徒甚廣,照我的師承系統來說:陳清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楊虎(字書文)傳陳應德。陳應德老師是民國十四年八月起到舍下教拳,每月一次,每次約以一周為限,這樣的我們學了三年。到了民國十七年下半年,我們的地方秩序亂了起來,紅槍會遍地都是,情勢非常惡劣,所以我們這套拳架無法再繼續學下去了,拳術一道全憑苦工磨練,才能有成就。向我這樣又笨又懶的人,老師不來了,我也不練,所以三年就學了一套空拳架,其他一無所得。後來我們家鄉越來越亂,我在家感覺很不安靜,遂於民國廿二年春天到了鞏縣,由友人介紹在兵工廠謀求一職,就此在鞏縣住下來。具陳應德老師所云,李景延先學於陳仲甡,後學於陳清萍,楊虎幼年曾在陳清萍處學過清萍老故世後又學於李景延。到我家來過的,有楊虎師祖與謝功績、王立賢、王立喜三位師叔,他們的架都練給我看過。其中除楊師祖外,就謝的功夫最高。當陳老師不來教的時候,謝很願意繼續教下去,他說他手中有一本太極拳譜,我若繼續學下去,他願意把太極拳譜送我。因為當時的情況實在無法繼續學下去,所以拳譜也沒有給我,謝師叔又是先從李景延處學的,李去世後,才又向楊學,所以他的架與陳和二王的架勢不同地方很多,其餘楊師祖與陳師和二位王師叔的架都是一樣的,惟功力之高低就有天壤之別了。 



王晉讓(1905年-1996年),字遜甫,河南省溫縣徐堡人,臺灣著名武術家,將忽雷架傳至臺灣,是臺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晉讓21歲的時候,在河南師範學校念書,因為曾遭逢盜匪,險遭不測。家中長輩為了讓他可以防身,於是聘請陳家溝太極拳十八世傳人陳應德至家中教拳,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又稱陳家小架),是由陳青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字書文),楊虎傳陳應德,又稱「活步方圓架」、「忽雷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王晉讓天資極佳,又肯苦練,每日必練二十餘趟拳,三年如一日,師叔謝功績與師祖楊書文極為欣賞他,經常從旁指點,因此養成了他深厚的功力。到民國13年(西元1924年),地方紅槍會作亂,治安不良,盜匪甚多,陳應德無法前來教拳,於是中斷了學拳。民國22年(西元1933年),王晉讓到了鞏縣,經友人介紹,進入兵工廠工作,遂定居鞏縣。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因戰亂,隨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寓居高雄,平日仍然練拳不倦。自民國53年(西元1964年)退休後,為不使此拳失傳,於是開始在家中客廳教學授徒。臺灣傳承陳氏太極,著名的六老,為杜毓澤、王鶴林、潘詠周、王夢弼、郭青山與王晉讓,對於臺灣傳統武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晉讓所傳的忽雷架套路,講究「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丹田要轉」,因為居住地的關係,主要傳播於臺灣南部地區。臺灣另一支忽雷架傳承來自杜毓澤,盛行於臺灣北部,形成臺灣忽雷架的兩大傳統,各擅勝場。王晉讓擅長推手,與杜毓澤之徒王嘉祥交好,因此兩派之間的交流十分緊密。

他的弟子有郭冬寶、蕭治傅、蕭啟財、鄭國輝等人。


相關焦點

  • 上海吳式太極拳傳人——「二丁」
    「二丁」指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吳公儀的兩位上海弟子丁晉三、丁德三親弟兄倆。二人是無錫人,在上世紀30年代來到上海。弟兄倆年齡相差較大(相差十歲左右),性格也不同。弟弟丁德三(1915——1999年)比哥哥丁晉三更早學拳於吳公儀,他1942年拜於吳公儀門下學吳式太極拳。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太極拳好!(完)
    又言:「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所共識公認者也。」1928年,陳照丕到北平(今北京)教拳,成為在北平教授陳式太極拳的第一人。此前,北平人學太極拳皆學楊露禪所創「楊式」。隨著陳照丕的到來,北平人方領略到了正宗的陳式太極拳,標誌陳式太極拳真正走出了陳家溝。
  • 太極拳成功申遺 我和太極拳有個故事
    太極拳愛好者於治國告訴記者,因工作關係,他時常長時間伏案寫材料。在一次熬夜寫完材料後,起身站立時,突然頸部刺痛不已,脖子瞬間不能運動。多方尋醫治療,但除理療、牽引、按摩、針灸之外並無其他良法,約兩周後,頸部方能自由轉動。「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在經過與懂中醫的同學交流後,我將目光轉向了運動。」
  • 太極拳救了我的命!三十餘年太極初步心得體會
    一次偶然機會, 親友介紹了一位九十高齡太極拳師, 他聽了我自述, 樂哈哈地告知: 其實醫生就是你自己!  我驚愕、我盲然、我不理解!  一, 我從未學過醫, 二, 我是病人, 怎麼就成了醫生?當時師傳教我學的是目前已基本上失傳的最老楊澄甫的七分重心在後、三分重心在前的太極拳拳式。即所有架子主要重量在後部,比目前所有七分重心在前、三分重心在後的各式太極拳難練很多。當時,剛練拳,雙腳只要受力,腰部便針刺痛加劇,更不用說單腳受全身之力了,真是痛疼難忍!
  • 話說太極拳|今天的故事有料!太極拳還有……(連載)
    他根據自己的練拳感悟,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有所修訂。全佑之子鑑泉(1870~1942年),又名愛紳,從漢姓吳,自幼秉家學。民國元年(1912年),吳鑑泉在北京體育研究社教授太極拳,他對家傳的太極拳加以充實和修改,去掉重複和跳躍動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松靜自然、架式緊湊、緩慢連綿、不縱不跳、長於柔化、獨具風格的新型拳術。
  • 太極拳裡悟出的人生哲理
    經過幾個月的訓練,我也用心揣摩練太極的十大要領,比如說要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呀,松腰松胯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呀,慢慢地就開了竅,「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拔背……」隨著一遍一遍地演練,那一系列如天書般的枯燥要領,慢慢都變成了妙不可言的體驗。
  • 學練太極拳,「放鬆」是老生常談,這種現象的出現,不得不談
    說起練習太極拳中的「放鬆」,練習者再也熟悉不過了,「放鬆」的基本方法與要領,也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來,但有一部分人始終對「放鬆」有誤解,也根本達不到太極拳功能態中的真正意義上的「放鬆」,本篇要講的是,練習者把握不住「松」的度,「松」的太過,「松」成了「懈」,還自認為是「松」的徹底,練到了「真松」了。
  • 北京作為民國時期太極拳傳播中心的地位在1928年坍塌了!
    自十九世紀中葉,直隸省廣平府人楊露禪進京教拳,北京逐漸成為太極拳傳播中心,名家雲集,高手輩出,各種太極拳組織爭相成立。昔日的北京,商賈輻輳,冠蓋如雲,是一座依賴官員消費為生的城市。太極拳的發展也是靠官生存,楊家三代在京靠教太極拳風生水起,名揚天下。吳(鑑泉)家、郝(為楨)家、孫(祿堂)家都在這裡發展。太極拳只是武術一個拳種,已經上升為「國術」高度的武術,多數拳種在京發展興盛。
  • 蜀王範賁 八十歲高齡被擁立
    楊仕成繪   □奉友湘 李後強  有言道,子牙八十遇文王。這話放到蜀中,便可以這樣說:範賁八十當蜀王。所以,無論年紀多大,人們都切莫妄自菲薄,也許想不到的事情就會發生在你身上哦,呵呵!  這個範賁便是成漢武帝李雄的丞相範長生之子,當時曾任侍中,是李雄身邊的高級官員。318年範長生去世後,範賁被李雄任命為丞相,繼承父志,效力成漢。
  • 從《李小龍傳奇》說太極拳
    而截拳道的思想和太極拳的許多思想是「重合」的,我們不管是從這部影片還是從其學生時代寫下的論文,都能看到小龍對太極思想的理解是深刻而精準的。反過來,學太極拳的朋友都應來看看李小龍的著作和這部電視劇,也許收穫的不只是故事,還有功夫和思維方式。哲學拳:功夫不只講打「剪枝蔓,立主腦。」是看這部戲,記憶最深刻的話。我們也應以這個思維來看待這部劇。
  • 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在向世界邁出「武步」的另一面,有關太極拳的種種鬧劇近年不斷上演,使太極拳在公眾輿論中被「汙名化」。太極拳亂象頻出暴露了行業面臨的發展之困。  流派紛繁複雜,和而不統。正統太極拳的傳承講究師承,但目前除了陳氏、楊氏、孫氏、吳氏、武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種民間自創的小門派數不勝數。「況且七大太極社區的發展不均衡,對內難以一統,對外無法形成合力。」
  • 探討太極拳與大雁功的異同
    太極拳和大雁氣功都以其優美舒展的動作,治病健身的功能吸引著成千上萬人的學練,然而人們往往認為太極拳是拳術,大雁功是氣功,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很少有人想到兩者的內在聯繫。太極拳和大雁氣功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比較認同的說法是:太極拳的創編當推明末清初的河南溫縣陳家溝武生陳王廷,他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並大膽採用「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鍊原則,使原先用於技擊擒拿的武術改造為老少皆宜,用於治病健身的內家拳種。而大雁氣功則由楊梅君女士在1985年披露於世,屬道家崑崙派。
  • 太極宗師之女吳英華,吳式太極拳傳播柱梁!
    吳英華女士(1907 —1997) 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的孫女,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鑑泉之女。滿族,北京人。吳英華七歲開始隨父吳鑑泉學拳,天賦很高,父親說她:「巾幗不讓鬚眉」。她繼承家學吳式太極拳,走架行拳形神酷肖其父。1921年,吳英華在北京國術館、同仁堂等處任教。
  • 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
    作者 鄭永明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太極拳的精髓就一個字:松,特別是對現代人來說,身心放鬆能夠康復多種慢性病,克服亞健康,獲得真正的身心愉悅。但是,必須提醒大家,太極拳所說的放鬆和和我們認為的放鬆完全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 太極拳明理篇之無極生太極
    學太極拳首先要明理,理不明則道不顯,道不顯則學藝無門。明理第一是明太極之理,太極拳是一個文化拳,正因為太極拳裡面蘊含的獨有的中國文化才顯得它的博大精深,高深莫測。我們不能說所有的文化人、讀書人都會去練太極拳,都能把太極拳練好,但是了解太極文化肯定能有助於習練者把太極拳練得更好,更能夠舉一反三、提升領悟力。有志於探索太極之秘境者,的確可以把學習英語的時間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古文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裡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把太極文化設定為了太極拳的總綱領。無極生太極,太極來自於無極。
  • 松陽這位陳氏太極拳傳人不光「獨善其身」 還「傳道授業」
    松陽這位陳氏太極拳傳人不光「獨善其身」 還「傳道授業」 2017-09-06 15:42:24來源:體壇報記者 黃雅 陳玲 葉曉東   古代習武,大都有這麼一條規矩,「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就像《太極宗師》裡的楊露禪,學太極都是在陳家溝裡偷學。
  • 看金庸先生談太極拳,方知太極拳的精髓是什麼
    大家知道,金庸先生是當代文豪,也是一位太極拳修煉者,一生創作了數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名篇名著小說,同時對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和內家拳都有相當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尤其對太極拳,金庸先生從不同的角度拴釋了太極拳的精髓及內含,本篇就金庸先生對太極拳的理解論述加以摘錄整理後,現與太極拳愛好者共同分享。
  • 太極拳的故事 | 一個家族和一門絕藝(連載二)
    即便一隻腳不能挨地,膝蓋跪在凳子上,老先生還要講太極拳。從那時起,陳照丕把太極拳編成了語錄拳,一邊練一邊唱。崔春冬記載了這段故事:「紅軍不怕遠徵難」,太極拳起勢;「萬水千山只等閒」,「嗵」,一個金剛搗碓。在毛語錄的庇護下,人們又開始練拳。村裡的批鬥會也照開。陳正雷和陳小旺為了避人耳目,只能偷偷跑到亂墳崗苦練。1967年,清理階級隊伍。
  • 揭秘陳家溝太極拳:拜師要查祖上三代,大師多是自封
    陳卜第九世孫陳王廷創太極拳,並傳承與溝內,至今400年。如今的陳家溝,拳館林立,祖祠高聳,一大片與太極相關的產業欣欣向榮,就連村內的理髮店,都是「太極理髮」,據介紹,整個村子共有400多個教拳的老師,家庭武校更是數不勝數,「這裡現在來學拳的人太多了,就連國外也有人慕名而來。」
  •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與精髓
    太極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它既是強身健體的形體藝術,又是修心養性的修煉術,深受人們喜愛。這麼簡要說說其運動特點及精髓。傳統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是什麼?1、不動手:手不無因而動,每一動均由腳而腿而腰,完整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