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這個筆畫有多種外形,王羲之的《筆勢論十二章·說點章第四》中,就介紹了多種點的形狀:「或如蹲鴟,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慄子,存若鶚口,尖如鼠屎。」上點、下點、左點、右點、長點、圓點、豎點,偃仰不同,姿態萬千。
但是,這些點的用筆大多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幅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說這樣的話,是準備好了挨噴的,那些把筆路圖當筆法的人,如果看到最後也不能明白,就隨他去吧。
寫這些各種各樣的點,都只用按鋒和揭筆兩種筆法就可以了。按鋒和揭筆,都是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裡記錄的腕下用筆方法,也就是筆在紙上的運動狀態。
按鋒,「囊鋒虛闊,章草磔法用之。」把筆鋒押下來使他寬闊,章草的磔書寫時用到這個筆法。這個筆法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樣,要把筆鋒逐漸按下去。不僅章草的磔法使用,所有的逐漸加粗的點畫都會用到,就像各種各樣點畫的前半部分。
揭筆,張懷瓘是這麼說的:「側鋒平發,人、天腳是也,如鳥爪形。」
這裡出了一個詞「側鋒」,我不知道很多人主張寫隸書的波磔和大楷的捺角用偏鋒,是不是根據這裡的「側鋒」二字得出的結論。用偏鋒本來就是錯的,把這個「側鋒」理解成偏鋒就更不對了。
八法中的第一法,「側」,就是從上而下斜著側稜下來,早期的書法論著中的「側」,都是這個用意,是不正的含義。「側鋒」是筆鋒運行方向是側勢的,並不是說筆鋒是倒著行筆的。並且在《啄展異勢》中,說人字、入字的捺的寫法時說到「潛趯(yuè)而戰行,行勢盡而微著,摘出而暗收」。
趯鋒、戰行,「如錐畫石」,這都是中鋒的標誌。「勢盡而微著」就是小幅度的「按鋒」,若用偏鋒,就沒辦法用「按鋒」了。
王羲之也記錄過一個寫捺角的方法,叫做「蹙筆」。「蹙筆者將,蹙,即捺角也;將,謂劣盡也。緩下筆,要得所,不宜長宜短也。」這個捺角的寫法在於「將」這個字,本意是帶領。這裡是說逐漸地結束,也就是慢慢摘出來。這時毛筆的運動方向就象把什麼東西揭起來一樣。
而點這個筆畫,很簡單,不用鉤描,就是一個按鋒接著一個揭鋒完成的。而大多數的人,特別是初學書法的人,寫點都是讓毛筆繞一圈,把該凸出來的部分描出來,把縮緊的不等鉤出來。這樣已經不能叫書法,寫字也勉強稱得上,它只是描畫圖形罷了。
那些標著筆路圖的點畫寫法,只不過是根據碑帖的點畫外形想像出來的。雖然簡易好學,但沒有了書法必須的勢,與藝術相比過於平淡;與實用相比過於費時費力。而按鋒加揭筆的書寫方法,既簡單,又實用,還遠離做作。
這些點的不同只在於按鋒的力度大小和時長,以及揭筆的方向不同。普通的點、右點、長點、捺點,都是向右下側出筆,按鋒,而後向下方揭鋒收筆。左點、豎點、撇點,是向左下方側向出鋒,而後向下揭鋒收筆。圓點、上點是向右下按鋒,然後向左下方向揭鋒收筆。下點是挑點,是向右下方側勢按鋒,挫筆後,向右上揭鋒收筆。
揭鋒收筆,不僅點這個筆畫用,可以說橫豎撇捺點等所有需要抽細的點畫都需要。豎畫的垂露、懸針。橫畫的上出鋒、中出鋒、下出鋒都會用到揭筆,撇捺就更不用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