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十大航天事件: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SpaceX首批...

2020-11-30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騰訊科技」,作者:喬輝,36氪經授權轉載。原標題《盤點2019年世界十大航天事件: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等》

劃重點

  •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

  • 美國宇航局宣布「機遇號」火星車任務結束

  • 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

  • 以色列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 SpaceX「載人版」龍飛船首飛 成功返回地球

  • SpaceX重型獵鷹火箭升空 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 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

  • 印度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 「玉兔二號」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鬥轉星移,時光飛逝,2019年即將與我們告別。在這一年中,世界航天發生了許多具有節點意義的事件:從「新視野」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到「嫦娥四號」著陸月背;從以色列發射月球探測器,到印度發射月球探測器;從SpaceX測試「載人版」龍飛船,到首批「星鏈」衛星的發射升空等等,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讓我們按時間順序,來一起回顧一下。

註:令人期待的中國「長徵五號」復飛預計在本月下旬擇機發射,待發射完成後,我們將在《盤點2019年中國十大航天事件》中呈現。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2019年1月1日,美國宇航局確認,新視野號探測器成功飛掠代號為「2014 MU69 」的柯伊伯帶小天體,距離地球約66億公裡,信號以光速傳播抵達地球也要6個小時,這是迄今人類探測器造訪的最遠天體。

小天體2014 MU69是2014年6月26日由著名的哈勃望遠鏡發現的,位於太陽系柯伊伯帶內,距離太陽約66億公裡,比冥王星到地球的距離還遠15億公裡。

2019年11月11日,美國宇航局宣布,將這顆小天體正式命名為「阿羅科斯」(Arrokoth),此前,這個編號為2014 MU69的小天體曾一度被暱稱為「天涯海角」。

中國「嫦娥四號」實現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



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著陸地點位於月球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

嫦娥四號首次實現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實現了月球背面與地面站通過中繼衛星通信,並對月球背面的表面、淺深層、深層開展了研究以及實現了在月球背面進行低頻射電天文觀測等。

美國宇航局宣布「機遇號」火星車任務結束



2019年2月13日,美國宇航局正式宣告,由於屢次試圖喚醒失聯的機遇號火星車未果,機遇號探測火星的任務正式結束。

這個火星車原來的設計工作壽命只有3個月,然而它一次次地挺過了火星上嚴酷的沙塵暴,實際有效運作時間接近15年。機遇號最初的探索計劃僅有約1000米行程,但它在火星表面實際行走了超過45千米,打破了NASA在地球外無人探測車移動距離的新紀錄。

在2018年6月份,火星上發生了一次全球規模的劇烈沙塵暴,受其影響,機遇號停止了與地球之間的通訊聯絡。在那之後,科學家們進行了超過1000次恢復聯繫的嘗試,但均沒有得到回應。

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



2019年2月22日,日本探測器隼鳥二號首次成功在小行星「龍宮」表面著陸,並成功採集了巖石樣本。

2019年4月5日,隼鳥二號向小行星「龍宮」釋放了撞擊器,並在其表面製造出人造隕石坑。

2019年7月11日,隼鳥二號成功採集到「龍宮」的地下巖石碎片,這也是人類首次採集到小行星的地下物質。對這些物質的研究,有利於探索太陽系的起源。

2019年11月13日,隼鳥二號開始從小行星「龍宮」返航地球。預計2020年年底,把樣本帶回來。

以色列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2019年2月22日,以色列非盈利組織SpaceIL研發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創世紀」(Beresheet)由SpaceX獵鷹9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地點位於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試圖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之後第四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國家。

但非常可惜的是,在抵達月球後,4月12日,在嘗試著陸月球的過程中,由於主發動機出現錯誤,提前關機,最後探測器墜毀在月面。

據悉,這枚月球探測器搭載的數千隻水熊蟲有可能存活下來。水熊蟲是一種可以在幾乎任何環境中存活的微觀動物。日本科學家曾成功讓冷凍30年的水熊蟲復活。作為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強的生物,水熊蟲可以「關閉」新陳代謝並長期在惡劣的環境中不死。

SpaceX「載人版」龍飛船首飛 成功返回地球



2019年3月2日,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進行了載人龍飛船(Dragon2)的無人測試發射。飛船成功進入地球軌道,並在24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5天後脫離空間站並成功返回地球。

該次發射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載人龍飛船的各項性能,飛船裡有一個假人模型,用來記錄真實太空人承受的各項數據。

自從太空梭停飛以後,美國暫時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只能購買俄羅斯的「聯盟」飛船船票。據說,剛開始的費用是每位太空人2000多萬美元,今天的價格已經暴漲到了8000多萬美元。因此,美國宇航局非常希望包括SpaceX在內的國內私營企業能夠挑起大梁,讓美國再次獲得在本土發射載人飛船的能力。

SpaceX重型獵鷹火箭升空 完成首次商業發射



2019年4月12日,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Falcon Heavy)火箭從美國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把 Arabsat公司的一顆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該衛星重約6噸,用來給中東和北非地區提供電視、網絡和手機信號服務。

該次發射是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二次發射,也是第一次商業發射。此前,2018年2月6日,SpaceX公司首次發射重型獵鷹火箭,把特斯拉公司生產的一輛紅色跑車送出了地球,成為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汽車衛星。

SpaceX首批60顆「星鏈」衛星升空



2019年5月24日, SpaceX公司一次把首批60顆「星鏈」衛星發射入軌,發射地點位於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SLC-40),採用的是成熟可靠的獵鷹9(Block5)運載火箭。

「星鏈」是SpaceX公司正在研發的「衛星星座」工程,致力於形成一個低成本、高覆蓋的天基全球通訊系統。SpaceX也計劃向軍方和科研機構售賣衛星服務。據估計,星鏈網絡需要10多年才能構建完成,預估耗資100億美元。

據悉,SpaceX甚至還設想把「星鏈」模式複製到火星上去,為將來人類在火星上的活動提供通信保障。

印度成功發射月球探測器 軟著陸失敗



2019年7月22日,印度太空研究機構(ISRO)的「月船二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並成功抵達月球。

2008年,印度曾經向月球發射過「月船一號」探測器,那是一枚月球軌道器,就是圍繞月球飛行的衛星。「月船二號」探測器是「月船一號」的繼任者,功能上比「月船一號」複雜得多。

但遺憾的是,2019年9月7日,「月球二號「攜帶的著陸器在距離月球表面2.1公裡的時候與地面失去聯繫,墜毀在月球。

2019年12月3日,NASA的」月球勘測飛行器「已經拍攝到「月球二號」著陸器墜毀在月面上的碎片。

「玉兔二號」成為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



2019年12月12日,中國「玉兔二號」月球車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設置,進入第12月夜。至此,玉兔二號成為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打破了此前由前蘇聯「月球車1號」保持的世界紀錄。

據介紹,前蘇聯的「月球車1號」是世界上第一臺無人駕駛的月球車。從1970年11月17日在月球表面軟著陸到1971年10月4日停止工作,它在月面進行了十個半月的巡視移動,累計運行321天。

2019年1月3日,玉兔二號隨嫦娥四號探測器共同著陸月球背面,隨後玉兔二號沿著斜梯緩緩駛向月面,當天22時22分,玉兔二號成功駛上月球表面,在月背留下人類探測器的第一道印跡。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作為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在2019年中國航天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中均位列榜首。此外,備受關注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第三次發射獲得圓滿成功」等新聞入選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箭60星』開啟『星鏈』星座組網」等新聞入選2019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在這個中國航天的「超級大年」裡,中國航天成功實施了以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發射、北鬥三號全球系統組網等為代表的39次宇航發射任務,全年宇航發射次數創歷史新高,一系列重大事件引人矚目。  本次評選中,「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和「人類首訪月球背面探測器嫦娥四號、世界首顆月背中繼星『鵲橋』成功發射」2條中國航天新聞入選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有力地體現出中國在建設航天強國、世界科技強國的進程中取得的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
  • 2018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之旅」、「中國北鬥三號基本系統完成建設,北鬥系統正式邁入全球時代」和「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居世界首位」成為2018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 聚焦嫦娥四號研發團隊:在中國航天史寫下「人類首次」
    2020年6月,嫦娥四號任務團隊的優秀代表,榮獲國際宇航聯合會2020「世界航天獎」,這是該獎項設立70年來首次授予中國航天科學家。2019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這次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黨中央決策實施探月工程,圓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飛天攬月之夢。月球探測的每一個大膽設想、每一次成功實施,都是人類認識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探月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開啟了中國人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
  • 580天的月球徵程「嫦娥四號」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
    屆時全景相機、紅外成像光譜儀、中心原子探測儀將開機探測,行駛過程中測月雷達開展同步探測——記者央廣網.胡喆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成功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誕生"』據央視新聞報導,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今晨,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
    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鐘後,星箭分離,將鵲橋號中繼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40萬公裡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展開正常。
  • 嫦娥四號中繼星飛天之旅:人類太空飛行器首次月背著陸第一步
    「鵲橋」號中繼星是世界首顆運行於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通信衛星,將為年底擇機實施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任務提供地月間的中繼通信。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飛行25分鐘後,星箭分離,將「鵲橋」號中繼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裡,遠地點高度40萬公裡的預定地月轉移軌道,衛星太陽翼和中繼通信天線展開正常。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光輝歷程
    16年來,中國探月工程五戰五捷,碩果纍纍,嫦娥五號任務將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即將發射,再次踏上奔月之旅。此次探月任務和以往有什麼不同?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有哪些看點呢?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我國探月工程的光輝歷程。
  • 中國科協發布2019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事件」
    央視網消息:17日,中國科協在京舉辦了「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活動現場發布了2019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事件」評選結果,它們分別是:  1.
  • 「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倒計時
    ——「落」,實現在月球上軟著陸及月球車探測月球(嫦娥三號/玉兔號、四號/玉兔二號);第三步——「回」,發射能返回地球的落月探測器,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圖塔蒂斯「小行星「落」的精彩:嫦娥三號/玉兔號、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嫦娥三號於2013年12月2日發射,14日21:11在月面雨海地區成功軟著陸,成為繼1976年的月球24號後首個在月球表面軟著陸的探測器。
  •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團隊最新英文評述:梳理嫦娥四號...
    http://scis.scichina.com/en/2020/200201.pdf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時 23 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與著陸器、玉兔 2 號月球車成功發射升空;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嫦娥四號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即遠離地球的一側),成為人類第一個在月背軟著陸的探測器。
  • 嫦娥奔月為何先架「鵲橋」?揭秘中繼星特殊能力
    多年前,它的「同胞姐姐」嫦娥三號曾探訪過。多年後的今天,嫦娥四號帶著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探測的神聖使命飛往月球。  探月之路,路途遙遠;每邁一步,充滿艱險。為了讓嫦娥四號遠航之途平平安安,中國航天人早就做好了周密打算。  「嫦娥」未動,「鵲橋」先行。
  • 【歷史上的今天】嫦娥四號:人類第一顆軟著陸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第二階段的太空飛行器任務,它於2019年1月3日實現了月球遠端的第一次軟著陸。 通信中繼衛星鵲橋於2018年5月21日發射,6月14日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軌道。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於2018年12月8日發射升空,並於2018年12月12日進入月球軌道,然後降落在月球的遠端。
  • 嫦娥四號笑落「蟾宮後院」折桂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    經過約38萬公裡、26天的漫長飛行,1月3日,嫦娥四號進入距月面15公裡的落月準備軌道。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2011年4月1日,「嫦娥二號」半年設計壽命期滿後,又進行了一系列拓展試驗,開創了我國航天一次發射開展多目標多任務探測的先河。 「嫦娥三號」是探月二期工程的主任務。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在月面軟著陸,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地外天體的軟著陸。12月15日,「嫦娥三號」的著陸器與巡視器互相拍照,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落月探測技術的國家。
  • 「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一文解決你心中所有的問號|嫦娥...
    這是我國首次執行月球表面採樣返回任務,也是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航天任務。騰訊太空 文/喬輝據央視新聞報導,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全球徵集合作者
    據新華社4月19日消息,國家航天局18日在北京交接了嫦娥四號國際載荷科學數據,並發布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合作機遇公告,向國內院校、民營企業和國外科研機構進行徵集。張克儉表示,15年來,我國探月工程圓滿實現「五戰五捷」。今年初嫦娥四號任務成功著陸月球背面,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在嫦娥四號研製中,我國開放載荷資源、提供搭載平臺,徵集了來自沙特、德國、荷蘭、瑞典等國的科學載荷,共同完成國際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探測任務,獲取的科學數據有效加深了人類對月球環境、宇宙空間、太陽活動等方面的認識和了解。
  • 嫦娥四號最新發現,幫助揭示月球數十億年的演化史
    2019年1月,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坑著陸,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探測器。著陸數小時後,「玉兔二號」月球車從嫦娥四號釋放。利用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露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層結構。這一研究對於了解月球上火山活動與隕石撞擊的歷史,以及月球的地質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