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兒童青少年的驗眼高峰期也來了。「目前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日趨嚴重,依據我們去年做的調查來看,東莞每100個初中生就有68個是近視的。」東莞光明眼科醫院眼視光專科主任、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特聘醫生谷裕表示,學生近視問題在開學以後尤其多,每到開學季眼科醫院就會出現扎堆驗眼的現象。「很多時候都是老師發現患兒近視問題,家長在這方面卻缺失得厲害。」谷裕醫生建議,家長要從建立屈光檔案、充足的戶外運動時間等多方面來對孩子進行科學的近視防控。
開學後幾周是近視檢查高峰期
今年秋季開學在9月如期而至。儘管只是開學一周,不少家長已經為孩子的近視問題而煩惱。「前段時間在家上網課,後來回去學校說黑板看不太清,懷疑是近視加深了。」陳女士的孩子是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原本近視200度左右,但是最近孩子說看不太清就帶過來醫院做檢查。在採訪之際,南都記者留意到,與陳女士一樣在東莞明眼科醫院散瞳驗光區排隊等待的家長和孩子並不少,等候區的凳子是滿員狀態。
東莞光明眼科醫院散瞳區情況
「孩子在假期中要上課外輔導課,加上缺乏監管,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這些都是假期近視發展的重要原因。」東莞光明眼科醫院眼視光專科主任、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特聘醫生谷裕表示,開學後,學生學習任務繁重,需要長時間用眼,或者用眼習慣不正確,都容易誘發近視發生發展。因此,開學後幾個星期是近視檢查的高峰期。
此外,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孩子們要麼待在家、要麼上網課,視力也有所影響。「疫情期間,孩子們長時間對著電子屏幕,以及缺乏戶外活動,確實對視力有影響。」東莞光明眼科醫院眼視光專科主任、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特聘醫生谷裕表示,從暑假過後接診的情況來看,上半年孩子近視加深問題突出,有孩子在半年時間內加深了100多度,正常情況下是在25至50度之間。「這是非常可怕的。」谷裕說。
谷裕醫生為小患者看診
根據近兩年東莞光明眼科參與東莞市近視防控小組調研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按照國家的規定,東莞每年近視率要下降0.5%。谷裕表示,前兩年是非常艱難地完成任務,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的近視率會有所增長。「預計今年東莞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增長1.5%左右。」谷裕說。
往年情況如何?2019年,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和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對石龍鎮、松山湖、常平鎮、黃江鎮、橋頭鎮75所中小學,超13萬名學生進行了視力篩查,覆蓋了全部在校學生。據了解,此次視力篩查共檢出近視(視力低於5.0,電腦驗光近視結果大於50度)51420人,近視率38.24%。
其中,小學生近視27810人,近視率為26%;初中生近視21286人,近視率67.9%。「這次調研沒有高中生,但是從多方面的情況來看,我們估摸高中生的近視率在80%-90%之間。」谷裕說。
孩子在三四年級始發近視比率最高
那麼孩子一般在多少歲出現始發近視?「很多五六年級的患兒前來就診,大多其實在三四年級就近視了,只不過家長沒發現,小孩子又不敢講。」谷裕表示,孩子在三四年級之間出現始發近視比率最高。至於最小年齡近視的問題,谷裕回答道,理論上而言,後天性近視最小年齡是6歲,但是在臨床也見到有孩子4、5歲就出現後天型近視了,而最近更有新聞報導出有1歲寶寶就出現近視。
此外,谷裕還觀察到很多時候是老師發現患兒近視問題的,只要孩子有不做作業,上課要走前看黑板等表現,老師都會提醒家長孩子可能近視了。「相比較之下,家長在這方面缺失得厲害,需要多加重視。」谷裕說。
孩子近視防控是一場「馬拉松」,但如果不加重視,後果不堪設想。谷裕表示,青少年的視力18歲左右才會穩定,假如孩子10歲之前就近視,按照每年近視增長50至100度的趨勢來看,孩子在18歲的時候,近視度數很可能會超過600度,變成高度近視。
谷裕將眼睛比喻成氣球,他解釋道,近視時眼球的眼軸變長。而眼球就像氣球一樣,直徑變長時候氣球會變薄。「倘若近視不斷加深,特別是近視高於600度,我們的眼底也會變薄,眼底的神經會萎縮,視網膜會出現一些出血。因此,高度近視者患白內障、青光眼等的概率也會變大。」谷裕說,把近視控制在500度以內,可以降低74%的白內障風險,67%的青光眼風險,99%的黃斑病變風險,98%的視網膜脫離風險。
應選擇科學的近視防控方法
「近視的核心原因在於缺乏戶外活動。」谷裕表示,多數近視是因為用眼習慣不正確導致的,除了要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還要注意有充足的戶外運動時間。「戶外運動能實現遠眺和沐浴陽光,這兩方面都能夠有效抑制近視進展。」谷裕說。
那麼,還有什麼科學的控制近視方法呢?谷裕表示,一般來說是通過佩戴近視眼鏡來控制近視,而現在很多家長選擇讓孩子佩戴OK鏡來控制近視加深速度。而實驗結果表明,OK鏡的延緩近視力度是常規框架眼鏡的兩倍。據了解,OK鏡是一款角膜塑形鏡,外形跟隱形眼鏡一樣,是用於夜間佩戴的。
正因為「隱形眼鏡」、「夜間」等字眼,要用在孩子身上,家長對OK鏡的爭議有很多。有的擔心會磨損眼角膜,有的擔心會使眼睛發炎,有的擔心鏡片在眼睛裡滑走,有的擔心有副作用影響孩子眼健康……面對這些問題,谷裕表示,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OK鏡沒有副作用,但會存在佩戴風險。
因此,佩戴OK鏡對眼部狀況是有要求的,一般近視度數在600度以內,規則散光在150度以內,8歲以上的孩子才建議佩戴。度數過高的患者佩戴OK鏡的話,對角膜壓力太大,可能造成點染等不良反應。此外,家長或小孩的配合程度不高的、個人衛生條件差的小孩,也不建議佩戴OK鏡。
谷裕建議,佩戴OK鏡一定要去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眼科或者眼科專科醫院,目前東莞光明眼科醫院和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都有資質。那麼到了醫院,家長需要觀察其是否有接待室、檢查室、驗光室和配戴室等,醫療衛生條件是否良好。
東莞常平健明眼科醫院就診圖
此外,驗配醫師的選擇方面,家長應該選擇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師,最好選擇具有中級(含)以上職稱的眼科醫師。此外,醫療機構所提供的OK鏡和護理液,都需要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審批,擁有相應的醫療器械註冊證。
一問一答
這些近視防控誤區要搞清楚!
誤區一:散瞳驗光對眼鏡不好
醫生:錯。散瞳驗光是睫狀肌麻痺驗光,主要是因為青少年眼睛的調節力較強,驗光時如果不散大瞳孔,睫狀肌的調節作用可使晶狀體變凸,屈光力增強,不能把調節性近視即所謂假性近視成分除去,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所以青少年近視患者,散瞳驗光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睫狀肌麻痺驗光,其實也是一种放松的驗光,可以祛除視力疲勞,而且目前防控近視的經典藥物低濃度阿託品其實也是散瞳藥來的。
誤區二:近視戴眼鏡度數會越戴越深
醫生:錯。近視是屈光狀態太快發育發展,眼軸增長過快引起的,那麼近視的人如果不戴眼鏡,容易在用眼的時候眯起眼睛,增加眼睛疲勞度,反而更加加快近視發展,由於近視的眼軸增長無法逆轉,因此真性近視無法好轉,由於青少年處於生長發育期,眼軸還會增長,因此近視還會增加,就出現一種戴鏡下近視仍然增加的現象,但是他們是沒有因果關係的,相反,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據證明,近視不戴鏡比戴鏡增加更快,所以我們說近視戴鏡是有控制近視加深的效果的,尤其是角膜塑形鏡,目前是公認為控制近視最好的方法。
誤區三:OK鏡有副作用傷害眼睛
醫生:錯。OK鏡也就是角膜塑形鏡。顧名思義,這個是佩戴在角膜上的。所有防控近視的方法都有風險,然而角膜塑形鏡在正規驗配、正規佩戴、正規複查下的風險極低,比戴美瞳的風險低多了,按照數據顯示,其風險是佩戴美瞳的一半還不到,因此,ok鏡是不會傷害眼睛的,但是它確實對驗配、清潔、消毒、複查有比較嚴格要求,需要比較好的依從性。
誤區四:只要房間光線足夠亮就可以替代戶外活動
醫生:錯。有些家長認為只要把房間光線調到足夠亮、再把牆面都刷上綠漆就能模擬這種防控效果。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戶外的自然光不僅能影響多巴胺水平,還因大部分的物體都離眼睛很遠,所以能對眼球產生保護性離焦。
戶外活動之所以可以抑制近視進展,是因為通過戶外活動,能有效放鬆睫狀肌,而且在戶外自然光的照射下,眼球會產生多巴胺。目前已經有多項研究顯示:每天白天兩小時、或每周累計14小時的戶外運動可以有效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
誤區五:目前的醫療技術仍無法預測視力變化
醫生:錯。預判視力方面,2019年,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與光明眼科、常平健明眼科籤約了一個「青少年視力預測及篩防人工智慧項目」,只要有連續兩年的驗光結果,利用AI機器人,5秒內可以預測你之後的視力變化。
誤區六:孩子太小建立屈光檔案沒用
醫生:錯。小孩子3歲半或者4歲就可以建立屈光檔案了,定期到醫院檢查視力,建立屈光檔案。屈光檔案的作用記錄視力發展情況,發現早期視力問題,檢測早期屈光情況等。
《南都·東莞大健事》
隨著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大家對於健康科普的知識需求非常高,為了給出正確、客觀的健康科普指引,南方都市報依託新媒體渠道,打造一款健康科普類視頻欄目——《南都·東莞大健事》。
將通過當下最為火熱的直播方式,聯合東莞醫療圈內名院、名醫,緊跟熱點事件和話題,通過視頻語言,向受眾傳遞最新醫療技術以及健康知識。
針對特殊的選題,南都記者將和專家走進醫療診室去「揭秘」,為大家科普、答疑,傳遞科學的健康之聲。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