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第24個全國"愛眼日",今年"愛眼日"的主題為"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健康,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這已是愛眼日主題連續4年聚焦在青少年眼健康問題上。
隨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兒童青少年近視率持續上升,已成為舉國關注的重大社會公共衛生問題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
當下,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舉國關注。但由於不少家長迷信各種偏方土法"治療"近視,導致"近視茶"、"近視治療儀"、"視力訓練儀"……一個個宣稱能讓孩子"輕鬆摘鏡"的產品充斥市場,近視矯正領域亂象叢生。2019年4月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教育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重拳整治近視矯正行業亂象。近視不容忽視,但唯有樹立正確的近視防控觀念,建立科學的近視防控體系,才能真正為孩子的眼健康保駕護航!
7歲娃"近視恢復"訓練6個月,成150度真性近視
小怡今年7歲,去年發現看黑板有點模糊、眼睛容易疲勞。為了不讓孩子小小年紀就戴眼鏡,小怡的母親黃女士帶她去了一家宣傳能"治癒"近視的矯正機構治療,按摩、中醫理療、轉動眼球練習等各種"恢復訓練"進行了6個月,仍不見好轉。
於是,焦急的黃女士帶著小怡來到愛爾眼科醫院。經過一系列專業的醫學檢查後,結果顯示,小怡雙眼視功能正常,但已是150度近視。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視力模糊後,第一時間就來醫院進行專業檢查,可能不會發展成真性近視,挺可惜的。"愛爾眼科醫院專家表示,"近視是由眼軸變長導致的,而眼軸變長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所以近視一旦發生,是無法治癒的。這就好似一個人的個子長高后,無法再變矮一樣,因此近視度數也不可能自然消失,近視目前只能進行控制。"
"青少年近視度數平均每年增長100度左右,如果不進行科學合理地幹預和管控,小怡很有可能日後發展成為高度近視。高度近視容易導致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最終可能導致失明,因此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警惕。"
孩子還這麼小,就已經近視,如何讓近視度數不要增長那麼快,避免成為高度近視,成為黃女士的一大心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近視眼戶外理論創始人之一Ian Morgan教授曾指出,兒童持續近距離用眼和戶外暴露時長不足等行為因素是造成近視的決定性因素。
為了更精準地明確每位患者具體的近視眼原因,並進而制定個性化的近視防控方案,專家給小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用眼習慣監測",小怡只需在這一周戴上"雲夾",該設備就能對其用眼距離、用眼時長、用眼姿勢、環境光照和有效戶外暴露時間5個維度進行全面監測,並進行自動分析。
智能可穿戴設備"雲夾"可從五個維度監測青少年近視眼相關用眼行為
根據一周後複診的監測結果顯示:除用眼距離尚可(32釐米)外,小怡其他各項參數均不達標,尤其是連續近距離用眼時長超過20分鐘的佔比竟高達46%,日平均有效戶外暴露時長則僅有36分鐘,日平均光照強度僅有89 lux。
"孩子的用眼行為和習慣非常不理想,如果繼續這樣不良用眼,她的近視度數將會迅速加深。"
詳細評估其用眼行為後,專家為小怡設計了個性化的近視防控方案,讓小怡每天戴上"雲夾"以矯正其不良的用眼行為和習慣,同時建議其購置一盞檯燈以增加其家庭作業時的環境光照強度,並為其建立了專屬的屈光發育檔案,以便日後跟蹤對比。
半年後,在"雲夾"+個性化近視防控方案與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小怡的各項用眼行為參數均較之前有顯著改善: 連續近距離用眼時長超過20分鐘的佔比降至10%,日平均戶外暴露時長增長至145分鐘,日平均光照強度也提升至205 lux。
"孩子的用眼習慣和視覺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這對於孩子近視度數的控制非常有利!"專家欣慰地對小怡和黃女士說。
角膜塑形術減緩近視發展,14歲少年止步高度近視
除了認為近視能治癒之外,很多家長覺得解決孩子近視問題只需配一副眼鏡即可。
14歲的小石近視3年多,去年就已高達400度。"之前給他配了好幾副眼鏡,總是沒過多久就說看不清了,眼鏡度數也是一直往上漲。"無奈之下,小石的母親朱女士帶他來到愛爾眼科醫院就診。
"青少年近視度數平均每年增長100度左右,像小石這種情況,如果不科學控制的話,很快就會增長至600度或以上,直奔高度近視的行列。"愛爾眼科醫院專家經過屈光檢查、角膜曲率、眼軸、雙眼視功能等一系列專業檢查後,在綜合評估了小石的眼部條件後,為他定製了最合適的近視防控方案:角膜塑形術。1年後,小石複診結果顯示,近視度數基本無增長,近視控制效果相當理想。
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智寬教授
"家長在孩子近視之後,不應只知道配眼鏡、換眼鏡,其實還有不少控制效果更好的方法,比如角膜塑形術,就是目前被公認為控制青少年近視增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智寬教授介紹,角膜塑形鏡減緩近視發展效率達40%-70%,遠遠優於普通框架眼鏡。
角膜塑形術是通過配戴特殊設計的硬性透氧性接觸鏡(角膜塑形鏡),逐步使角膜的弧度變平,從而暫時性降低角膜中央區屈光力,減少近視度數,提高裸眼視力的一種可逆性的非手術的屈光矯正方法。角膜塑形鏡通常在夜間睡眠時配戴,早上摘下鏡片後,不用配戴眼鏡便能有較清晰的視力。
此前,以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培英教授為首的北京大學醫學部眼視光學研究中心對角膜塑形鏡的效果做了專門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配戴角膜塑形鏡三年後,平均年近視度數增長8度,而戴框架眼鏡平均年近視增加67度,控制近視增長的效果非常明顯!
"然而,角膜塑形鏡與心臟瓣膜、心臟支架等,同屬國家管控級別最嚴的醫療器械,即三類醫療器械,所以,它的驗配必須要到正規醫療機構,在專業眼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鏡片配戴安全、有效。"楊智寬教授指出。
據悉,角膜塑形鏡驗配流程包括檢查、試戴、試戴成功後再定製鏡片。其檢查更是囊括如屈光檢查、視功能檢查、角膜地形圖、眼軸、角膜內皮、眼表健康檢查等多達20項的嚴格檢查;檢查結果滿足適應症後方可進行試戴,試戴評估成功後,才能定製鏡片。
"戴上角膜塑形鏡以後,我們千萬不要認為這已經是醫療服務的終結,其實恰恰相反,這才是醫療服務的開始,因為這之後的複查非常重要。定期複查可對戴鏡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從而達到更安全的使用效果以及更好的控制效果。"
楊智寬教授介紹,對於一些近視患者而言,在配戴的第1個晚上後,裸眼視力往往很難達到最佳視力,但隨著配戴時間的增加,後期的裸眼視力將逐步提升,一天比一天清晰。所以,患者在驗配角膜塑形鏡後的第2天,必須到院複查,通過測視力、角膜地形圖等數據評估戴鏡一晚的效果。此後1周、1個月、每2-3個月更要堅持到院複查,以便及時評估戴鏡效果,塑形情況以及眼部的健康狀態。
據悉,作為首批全國角膜塑形安全監控委員會醫療定點單位——"全國角膜塑形鏡安全監控哨點單位",愛爾眼科建立了嚴格、完善的角膜塑形鏡驗配流程及各項制度;同時,作為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單位、中國醫師協會眼視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愛爾眼科集團擁有一支由300餘名專業視光醫生組成的人才隊伍,並已為將近30萬名近視青少年成功驗配角膜塑形鏡,獲得了理想的近視控制效果。
個性化科學近視防控,為孩子眼健康保駕護航
醫生為孩子進行專業醫學驗光檢查
"通過一系列醫學檢查,並通過'雲夾'監測的用眼行為報告,確定每個孩子近視度數增長的主因從而制定個性化近視防控方案。愛爾眼科正在把近視防控推向個性化診療新時代。"楊智寬教授表示。
多名專家表示,青少年近視防控需要一套完整的科學體系,除了配戴度數精準的眼鏡,還需要採取科學手段預防近視的發生和增長,並由眼科醫生通過科學檢查後進行準確判斷,針對不同的近視成因採取合適的方式矯正,才能達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目前,愛爾眼科已搭建起預防、檢查、控制"三位一體"的近視防控體系。包括以對青少年的用眼行為進行監測及幹預為主的預防手段、以遠視儲備檢查和雙眼視功能檢查為主的檢查技術,以採取視網膜離焦矯正技術和改善視功能異常技術為主的控制技術三個方面。而以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雲夾"作為關鍵實驗設備,首個由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楊智寬教授團隊主導,覆蓋全球6大洲3大人種的近視眼大數據多中心研究項目也於去年正式啟動,有望破解人類近視發病機制這一"世紀難題"。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