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第一件事恐怕就是要搞清楚幹支紀年。幹支紀年說容易還真容易,說難還真讓人難以理解。因為不了解幹支原理,甚至鬧出笑話的事情也能發生,有次我就看到我朋友書房掛的一幅字,落款處寫的「甲丑年秋月」。
為了避免類似的笑話,我們這次將幹支的事情都說清楚。
一、天幹地支的意思
「幹」就是樹幹,「支」就是樹枝。他們最初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這個我們按下不表。
天幹共10條,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12條,分別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幹支紀年的搭配規則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幹支紀年法。請一定注意,我這裡說的「依次」這兩個字,就是天幹按照上面的序列向前推進的時候,地支也是按照序列向前推進的,也就是當某一年天幹「甲」和地支的「子」搭配的時候,組成「甲子年」。那麼按照順序下一年就是天幹的「乙」跟地支的「醜」搭配,組成「乙丑年」,繼續往下「丙寅」、「丁卯」……到「癸酉」。
這個時候天幹的10個就用完了,那麼就回過頭來,從「甲」開始第二輪使用。但地支有12個,現在才用了10個來,那麼就接著用第11位的「戌」跟「甲」搭配,組成「甲戌年」;接著下一年就是「乙亥年」;再往下天幹輪轉到「丙」了,但地支12個用完了,那麼地支也轉過頭來從「子」開始第二輪的使用,因此這一年就是「丙子年」接著往下「丁丑年」……一直到「癸亥年」。
從「癸亥年」再往後一年,天幹也需要重新從「甲」開始一輪,地支也需要從「子」開始一輪,因此這一年就是「甲子年」。新一輪的組合開始了……
這樣從「甲子」到「癸亥」總共就是60個組合。這60個組合就是60年,也稱為一個甲子。有時候幹支紀年也稱為甲子紀年,都是一個意思。
天幹地支除了用了紀年之外,還能用來紀月,紀日,紀時。因為平時我們接觸用來紀年的場景最多,因此我們用紀年來解說的這個規則。
三、幹支搭配只有60個組合
天幹和地支的搭配組合只有60個,並且是非常固定的60個。從數學上很好解釋:10天幹和12地支的,最小公倍數就是60。在現實中你記憶的時候,一定想著「當天幹向前推進的時候,地支也是依次向前推進的」,那麼你就能明白天幹中的奇數值只能搭配到地支中的奇數值、天幹中的偶數值也只能搭配到地支中的偶數值。
天幹的奇數(陽數):甲、丙、戊、庚、壬
天幹的偶數(陰數):乙、丁、己、辛、癸
地支的奇數(陽數):子、寅、辰、午、申、戌
地支的偶數(陰數):醜、卯、巳、未、酉、亥
我希望你能會背「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以及「子寅辰午申戌」、「醜卯巳未酉亥」。這樣別人給你一個年份,你就能快速知道這個年份是否真實存在。
我再重複一遍,天幹的奇數只能配地支的奇數、天幹的偶數只能配地支的偶數;絕沒有天幹奇數和地支偶數、天幹偶數和地支奇數這樣的搭配。
四、天幹地支「依次」搭配的圖示說明
為了更形象說明天幹地支的「依次推進」,你可以想像2個齒輪,一個是10齒的天幹輪,一個是12齒的地支輪。他們開始的位置是天幹的「甲」對地支的「子」,如圖
然後齒輪轉動(既然是嚙合的齒輪,那麼一個轉動的時候,另外一個也必然轉動。這樣「依次」的動作就出來了),也就是第二年的時候,就是天幹的「乙」對上地支的「醜」,如圖
接著是「丙寅年」「丁卯年」……接著到了「癸酉年」。
接著下一年的時候,天幹就轉完一圈,重新到了「甲」這個位置了,而下面的地支還是第一圈的11位「戌」,這一年是「甲戌年」。
再接著往下轉,上面天幹轉6圈的時候,下面地支正好轉了5圈。這個時候又是天幹的「甲」跟地支的「子」重新對上了。這就是60年了(10*6=60;12*5=60),也就是一個甲子。
五、總結
天幹地支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門檻,這個門檻相對還是有點難度,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邁過去,然後登堂入室。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廳堂裡共同汲取先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