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這55個成語容易褒貶誤讀誤用,講話稿寫作中用錯就尷尬了

2021-01-09 學公文課堂

有沒有這種情況,本來想表揚一個人,卻用了貶義的成語,這情形應該是會很難堪的。如果講話稿中成語不小心誤用了,估計「闖的禍」可能更大。為了讓文秘新手少犯這種低級錯誤,今天分享55個褒貶易誤讀誤用的成語:

1. 傾巢出動:比喻全部出動,多用於貶義。

2. 重整旗鼓:「失敗後,重新聚集力量再幹」,是褒義詞,不作貶義用。

3. 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紀念碑,比喻對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頌揚。

4. 半斤八兩:較多用於貶義。

5. 氣衝霄漢:常形容大無畏的氣概和精神。

6. 彈冠相慶:指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夥也互相慶賀有官可做。一般用來形容壞人當道,惡人得志。

7. 胸無城府:「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處事的心機。整個詞語的意思是指為人坦率真誠,不用心機。是褒義詞,不用作貶義。】

8. 無所不為:「沒有不幹的事情」,意思是「所有的壞事都幹盡了」。

9. 趨之若騖:比喻許多人像鴨子一樣成群的趕過去,多含貶義。

10. 處心積慮:指存心已久,費盡心機,也指千方百計地謀算,多用作貶義。

11. 蠢蠢欲動:貶義詞。

12. 翻雲覆雨:比喻耍手段,弄權術,反覆無常。

13. 始作俑者:貶義,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14. 改頭換面:比喻只改形式,不改內容。

褒詞誤用貶義:

相關焦點

  • 漲知識|60個經常被誤用的成語
    生活中,有一些我們常常見到的成語,在口語交流、寫作等使用過程中卻往往誤解了它的本義。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6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自己平時用對了多少。【誤用】不能被寫作「昨日黃花」。21.評頭論足【解釋】指無聊的人隨便談論婦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節上多方挑剔。【誤用】常被錯用於中性評議。
  • 2018寧夏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成語誤用之褒貶誤用|省考行測答題技巧
    【導讀】華圖寧夏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8寧夏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成語誤用之褒貶誤用|省考行測答題技巧,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希望各位考生認真備考,仔細分析,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請各位考生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發布各類考試動態!也可詳細諮詢0951-6028571。   2018寧夏公務員考試備考技巧:成語誤用之褒貶誤用|省考行測答題技巧   2018年省考悄然而至,小夥伴們已經進入了緊鑼密鼓的備考階段。
  • 60個易誤用的成語,別再用錯了
    想要出口成章、妙筆生花,成語儲備不能少。以為很熟悉的成語,查了詞典才發現原來一直用錯?寫文章時想用成語,可提筆就寫錯字?是時候重溫成語知識,提高語文水平了。60個易誤用成語!轉給小夥伴,別再用錯啦!萬人空巷【解釋】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子裡出來了。多用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或新奇事物轟動一時。
  • 10個最容易出差錯的成語,給孩子看看,別讓孩子再錯了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為了讓孩子說話、寫作更有水平,家長會讓孩子學習很多成語,甚至有的幼兒園開始讓孩子們練習成語接龍。這當然是好事,關鍵問題是有的成語容易被誤用。一旦被誤用,不但不能顯示出高水平,反而讓人覺著很沒有文化。下面來看看都有哪些成語容易被用錯吧。
  • 人民日報總結了100個最常被誤用的成語,給孩子看看,別再用錯了!
    孩子說話、寫作的時候,常會用到成語,可有些成語的含義,卻並不十分清楚,常常用錯。人民日報總結了10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並對詞義進行了辨析。老師家長快為孩子收藏,補節語文課,好好學一學! ▼▼▼▼
  • 漲知識,生活中38個稍不注意就用錯的成語,小成語大道理
    生活當中,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賣弄文採的事,譬如出口成章裡啪拉口中甩出一溜成語警句來,用得好無可厚非,只不過萬一說錯了,那就真成了「豬鼻子插蔥--裝象」囉!基本功很重要,以下38句生活中易用錯的成語相信對文秘新手會有些幫助。1. 曾幾何時:表示「過去沒有多久」。
  • 48個容易用錯的成語,肯定有你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很多成語背離了原始意義,出現成群結隊的「攔路典故」、「傻瓜成語」。這裡有48個最容易用錯的「攔路成語」,我敢打賭,詩友們肯定用錯過!【誤用】:常被誤認為是「害怕發表言論,不敢說話」或「危險的言論和行為」。不刊之論【解釋】:刊,古代指消除刻錯的字;不刊意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 這50個常用成語非常容易用錯,很多人連第一個都用不對
    生活中經常用到成語,但你真的用對了嗎?快來看看這50個最常被錯用的成語,算算你能用對多少個吧! 【誤用】常被誤用形容水平、成績等。 16 明日黃花 【解釋】比喻已失去新聞價值的報導或已失去應時作用的事物。 【誤用】不能被寫作「昨日黃花」。
  • 「薦讀」這60個成語竟一直被我們誤用!第一個你可能就錯了
    生活中,有一些我們常常見到的成語,在口語交流、寫作等使用過程中卻往往誤解了它的本義。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這6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自己平時用對了多少。1.三人成虎【解釋】城市裡本無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謊傳市裡有虎,聽者就會以為真有虎了。後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誤用】易被誤解為團結合作力量大。
  • 【板泉中小·語文園地】生活或考試中,最容易用錯的48個成語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生吞活剝,很多成語背離了原始意義,出現成群結隊的「攔路典故」、「傻瓜成語」。這裡有48個最容易用錯的「攔路成語」,萬人空巷【解釋】:家家戶戶的人都從巷裡出來了。形容慶祝、歡迎等盛況。【示例】:喜訊傳來,首都萬人空巷,人們興高採烈走上街頭,在廣場舉行慶祝遊行。
  • 【夜讀】48個容易用錯的成語,肯定有你用錯過的(收藏)
    中國成語,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人們難免望文生義,很多成語背離了原始意義,出現成群結隊的「攔路典故」、「傻瓜成語」。這裡有48個最容易用錯的「攔路成語」,我敢打賭,朋友們肯定用錯過!【示例】:都說他的人是個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學無術」四個字的毛病。【誤用】:常用來說別人不學習,遊手好閒。
  • 【漲姿勢】這90個成語原來可以這樣用!
    【誤用】媒體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錯。4、炙手可熱  【解釋】形容人很有權勢,含貶義。  【誤用】媒體擴大其使用範圍,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離其本義。  【誤用】廣告語說「讓您的居室蓬篳生輝」,簡直是罵人。14、不可收拾  【解釋】事物敗壞到無可挽救。  【誤用】常有人在「一發而不可收」這句慣用語後加一「拾」字,說成「一發而不可收拾」,錯。(「一發而不可收」:行為不受控制或無法停住。
  • 人民日報總結的60條常被誤用的成語,第一個就猶豫了!
    生活中,有一些我們常常見到的成語,在口語交流、寫作等使用過程中卻往往誤解了它的本義。快和孩子一起看一看人民日報總結的6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算算平時用對了多少個——1三人成虎[解釋]城市裡本無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謊傳市裡有虎,聽者就會 以為真有虎了。
  • 10個易錯成語,與我們想像中的不一樣,別再傻乎乎用錯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便是中華文化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在日常生活中,當用普通詞語表達不清楚意思時,人們通常會用成語取而代之,比如在一段演講中,成語出現的頻率通常高達40%,由此可見,人們對成語的依賴也是相當大的。成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承襲下來的,它的背後往往有著一段典故。
  • 《人民日報》總結的60條常被誤用的成語,第一個就猶豫了
    —回復『 早安 』,迎來一天好心情—  ◆ ◆ ◆  生活中,有一些我們常常見到的成語,在口語交流、寫作等使用過程中卻往往誤解了它的本義今天就跟著詩詞君一起看一看人民日報總結的60個常被誤用的成語,算算平時用對了多少個。  1.三人成虎  [解釋]城市裡本無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謊傳市裡有虎,聽者就會 以為真有虎了。後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誤用]易被誤解為團結合作力量大。
  • 同學們,這40個最易誤用的成語,你誤用過嗎?
    原標題:同學們,這40個最易誤用的成語,你誤用過嗎? 1.曾幾何時:表示「過去沒有多久」,指不好現象。常誤用為「曾經」「不知何時」。 2.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才能」。
  • 容易被解釋錯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中國的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很多漢字成語的詞義也是經過歷史的變遷變得大不相同。所以,在成語這方面要是不認真學習,就會導致一些成語的解釋弄混淆掉。今天魔方小編為同學們整理了一些容易被解釋錯的成語,趕緊收藏起來。
  • 「人民日報」總結60個常用成語,據說80%的人都用錯了!
    生活中經常用到成語,你真的用對了嗎?快來看看《人民日報》總結的60個最常被錯用的成語,算算你能用對了多少個!01三人成虎【解釋】城市裡本無虎,但只要有三個人謊傳市裡有虎,聽者就會以為真有虎了。後比喻流言惑眾,蠱惑人心。
  • 歷年中考語文易錯成語彙總90個
    【誤用】大多用來表示毫無根據,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   【解釋】傳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誤用】多誤解為團結合作力量大。   3、美輪美奐   【解釋】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麗。   【誤用】媒體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語,錯。
  • 成語運用的方法沒掌握,記再多成語也沒用!
    家長指引:成語往往是由典故總結引申而來,當孩子不知道這些典故或者由來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望文生義。因此,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時,要讓孩子養成追根溯源的習慣,將詞語放在特定場景中理解。   褒貶不分   成語多是由典故引申而來,部分成語在釋義中有明顯的褒貶之分。   如「嘆為觀止「,錯誤用法:做官數年,他犯下的罪行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