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溥儀退位,將權力移交給袁世凱,清朝滅亡。但是遺留下來的問題卻很多,尤其是大量清軍的去向問題。在鴉片戰爭時,清朝的八旗兵還有20萬,綠營兵還有60萬,總兵力雖然達到了80萬但是戰鬥力很弱,所以只能被打的節節敗退。
那麼這麼多的人,在清朝滅亡後都去哪裡了。其中八旗兵主要是旗人為主,最初是由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兵民結合的制度,沒有戰事的時候從事日常勞動;有戰事的時候則自備糧食,組織戰鬥。此時的八旗軍常年戰鬥,訓練有素,驍勇善戰,整體的軍事素質很高,因此八旗的鐵騎能最終入主中原,打敗明朝。
八旗軍解散,隱姓埋名
清朝入關之後,八旗兵的實力逐漸衰落,一方面是因為旗人擁有的特權,大批的良田劃分給了旗人,而旗人卻不用擔心賦稅的問題。對於旗人的刑法也遠遠輕於漢人。再加上戰爭的減少,因此旗人逐漸沾染上了奢靡享樂之風,不再刻苦訓練騎射,已經沒有當初的彪悍。
另一方面,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大部分政治制度,在軍事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收編了明朝餘軍,增加了漢民組成了新的軍隊-綠營。隨著時間的推移,綠營兵的實力遠遠超過了八旗兵,成為清軍的主力軍。在康熙的三藩之亂之中,雍正,乾隆年間的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都是靠綠營兵。
清末的時候,八旗兵只是靠國家養著的中看組織,根本就沒有戰鬥力。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因為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嚇到,基本上都隱姓埋名去了,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清末四軍的命運
綠營兵後來也逐漸被時代淘汰,成為保衛巡邏兵,戰鬥力也很弱。好在清末時期,在農民起義的洪流和西方列強的衝擊中,也新建了四支比較強的隊伍,分別是湘軍、淮軍,北洋水師以及北洋新軍。淮軍是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漢人軍隊,成就是清末的主要國防力量。
除了在戰爭中死亡的士兵,大部分的湘軍都在清朝滅亡之後被解散了,一部分人只能選擇回家種田,一部分人併入了民國政府軍隊,還有一小部分選擇加入當地的軍閥。至於北洋新軍被袁世凱接管,大部分成為北洋軍閥。小部分散落地方,後來被蔣介石收編,內戰結束後,湘軍和淮軍的殘部轉變為湘西土匪,後來被消滅。
駐紮在九龍寨城的清軍
除此之外,還有一支被世人遺忘的軍隊,直到1987年,他們才被發現。原來他們一直駐守在香港九龍城,中國在經過鴉片戰爭被迫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相繼失去了香港島、九龍以及新界。但是還有一九龍城寨依然屬於中國的領土,因此,清政府就派了一支5萬的清軍堅守在這裡,還修建了高高的城牆,上面有炮臺,軍營,估計也是希望有一天可以裡應外合收回香港吧!
清朝滅亡後,駐守在這樣的清軍卻不願意回國,於是以香港的九龍為據點,直接建立了九龍寨,在這裡當上了土皇帝。由於這裡並不屬於英國的管轄,英軍也曾經動用武力,試圖佔領九龍城,但是清軍頑強抵抗導致英軍損失慘重,最終只能放棄。
久而久之,九龍寨便成了三不管的地方,這裡的治安混亂不堪,殺人搶劫、販毒走私等事滋生不斷。直到1987年,中國才知道還有一支來自清朝的軍隊曾經駐守在這裡。不久之後,九龍寨被拆除整改,定居在這裡繁衍生息的清軍也被遣散。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