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了哪裡?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2021-01-09 大國將令視頻

二戰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誕生了不少新式武器裝備。後來二戰宣告落幕,然而各國對於武器裝備的研究卻並沒有鬆懈下來。對於世界各國來說武器裝備研發無疑是軍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誠然武器裝備確實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國的軍事發展,但是除了武器裝備以外,軍隊的建設以及士兵的培養同樣相當重要。這主要是因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人們暫時沒有辦法實現無人作戰。

不同於現代,在古代作戰的時候兵力才是決勝的關鍵要素。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時期清軍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強但是士兵規模卻非常龐大,那麼你知道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嗎?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人們發現。

據相關資料顯示,晚清時期的清政府昏庸不堪,雖說兵力規模達到了上百萬,但是整體的作戰水平並不高。其中作為主力軍的八旗兵以及綠營兵在對外作戰開始後沒多久便被盡數擊潰,倖存下來的士兵或選擇了回家或選擇了加入地方軍。

另外還有一部分清軍則組成了湘軍。這支部隊可以說是當時清軍中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過後來這支部隊在種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被分裂開來。後來清朝滅亡,倖存的湘軍便都加入了國軍部隊。

除此以外清朝還組建過一支北洋水師,這支海軍部隊算得上是中國近代首支海軍部隊。當時清政府為了建設北洋水師確實耗費了不少功夫,但比較可惜的是這支海軍部隊最後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最後再來說一說北洋新軍,北洋新軍當時也是比較出名的一支部隊,清政府剛開始時對這支部隊的建設非常上心,不光制定了非常嚴格的選拔標準,同時還給他們配備了一系列西洋先進武器。清朝滅亡後他們也加入了國軍部隊。

不過很多人應該不知道,當時還有一支清軍部隊既沒有解散也沒有被編入國軍部隊。他們最開始的任務是駐守香港九龍城寨,但是隨著時局的改變這支部隊成了當地的「土皇帝 」,一直到1987年才被人發現,正式宣告解散。

事實上不管在什麼時代,軍隊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都非常顯著。可以說如果沒有一支足夠強悍的軍隊,那麼國家的未來發展也會變得非常困難。中國如今能夠蔚然屹立於世界強國之列,何嘗不是因為中國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中國近代史其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屈辱史。所謂「讀史可以知興替」,我們在享受現在這樣幸福美好的日子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曾經經歷過什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時刻謹慎行事,不再重蹈覆轍。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了何處?其中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等到清朝走向滅亡以後,中國也結束了上千年的封建時代。我們都知道,清朝之所以會走向滅亡,其實和當時的統治者也有很大的關係。在清朝初期,我國的綜合國力並不差,就算是和同時期的其他強國相比,也絲毫不落於下方。
  • 清朝滅亡後,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實際上中國千夫所指的滿清王朝,在統治時期也有著百萬雄師,只可惜軍人素質參差不齊不堪重用,那麼在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呢?其中有一支軍隊竟然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清軍分為了幾個陣營,主力部隊當然是血統最純的八旗兵,相信看過清朝劇的都知道,這些大多都是滿清的貴族。
  • 清朝滅亡後,清軍殘部去哪兒了?有一支隊伍居然熬到了1987年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晚清時期清軍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強但是士兵規模卻非常龐大,那麼你知道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嗎?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人們發現。 其中作為主力軍的八旗兵以及綠營兵在對外作戰開始後沒多久便被盡數擊潰,倖存下來的士兵或選擇了回家或選擇了加入地方軍。
  • 大清滅亡後,一百多萬的清軍去哪了?還有一支熬到1987年
    大清王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歷史上有著著名的康乾盛世,但即便如此到了清朝末期,清王朝也一樣變得腐敗不堪,最後在辛亥革命中走向了滅亡,清王朝的滅亡標誌著統治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就此消失。
  • 清朝滅亡後,100多萬清軍都去哪了?有一支竟撐到1992年
    話說1840年,大清朝仍保留了80萬常備軍,竟也沒打過2萬人的英軍,實在讓人唏噓。到了清末,清政府手裡的兵就達100多萬之眾。可清朝滅亡了,這一百多萬的軍隊都去了哪裡呢? 要知道,一百萬的軍隊放到現在那也是只有大國才具備的。像現在的歐洲,很多國家人口也不過50萬,那清朝的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 1987年一支清軍被發現,為何經歷抗戰、解放戰爭,還能安然無恙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文丨司過境遷(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溥儀退位,將權力移交給袁世凱,清朝滅亡。
  • 清朝滅亡,100萬清軍大部分被遣散,唯獨有一支海軍撐到1987年
    導語:清朝滅亡,100萬清軍大部分被遣散,唯獨有一支海軍撐到1987年我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在幾千年的時間之內,經歷了不少的朝代。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就是清朝,一共統治了267年的時間,最終成為歷史。那麼,1912年,在這個清朝滅亡之後,留下了100萬清軍,這些人大多數被遣散,那麼他們都哪裡了呢?其實,有不少人都成為了北洋軍閥的士兵,畢竟在戰亂的年代還是要生存下去,這也挺不容易的。還有一些另外的人,由於無地可去,之能夠選擇躲深山老林當中,成為當地的土匪。靠著打家劫舍過日子。想當初原本也是一名官兵,萬萬沒有想到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 清軍最後的5萬人去哪了?守城到1987年,英國卻沒有辦法?假的!
    網上有很多自媒體聊歷史,但是咱們說實話,我也不知道人家是故意的呢?還是無知?經常以訛傳訛,非常多的假消息!比如說我們今天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很多自媒體說大清滅亡之後,還有一支清軍留在了人間,這支清軍數量還不少,高達5萬人之多!這支清軍駐守在什麼地方呢?駐守在九龍,就是今天香港的九龍。
  • 清朝滅亡25年後,一個英國老頭披上清朝官服:我至死效忠清朝
    這一年,美國與西班牙爆發了美西戰爭,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悄然離世,居裡夫人宣布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鈽,光緒帝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就在這不平凡的一年,24歲的莊士敦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莊士敦畢業於牛津大學,是當時少有的高材生,為何他寧可不遠萬裡來到腐朽落後的舊中國,也不願待在發達的歐美呢?因為在中國,有一種具有神奇魔力的東西在吸引他——漢文化。
  • 清朝滅亡後,滿族人去哪了?如果你是這個姓,沒準祖上是皇家貴族
    好看的歷史都在這裡|山川講堂清朝滅亡後,這些曾經依靠清朝生存的一大票皇室宗親也解散了,這麼多人為何到後來都尋不到蹤跡了呢,這些人到底去了哪裡呢?清朝滅亡後,這些皇室宗親在民間是很生存下去的,不僅是因為沒有太多的銀錢傍身,日子過得窮困潦倒,還因為他們的姓氏會招來老百姓的仇視。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他們紛紛開始改變自己的姓氏,用漢族人的姓名,同時隱瞞自己的身份,對外一直都說自己是漢人。那麼,後人就有疑問了,為什麼國家一滅亡,這些人就立馬改了漢姓呢?
  • 庚子賠款分39年還清,10年後清朝滅亡,剩餘的賠款哪去了?
    如此巨大的賠款自然壓得清王朝喘不過氣來,為了儘快還清賠款,清王朝將賠款的壓力施加到了百姓身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溥儀頒發《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減少列強的幹涉,新生的資產階級政府不久就頒布了《告各國友邦書》承認了此前清王朝與各國列強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中的巨大賠款自然也被民國政府繼承了下來。
  • 清朝20個藩屬國結局:10個消亡,1個堅持朝貢到1935年
    藩屬國是西漢在周代服國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具有亞洲特色的國際秩序,是藩國和屬國的合稱,前後延續了2000年之久,直到清朝滅亡才宣告終結。清朝在入主中原後,也繼承了明朝的宗藩朝貢體制。按照《清朝通典》的記載,清朝的藩屬國有40餘個。
  • 九門提督在清朝權力有多大?在清朝滅亡後,還保留了10多年才裁撤
    我們在看有關清朝的一些影視作品時,經常會出現一個場景:每聽到九門提督大人駕到,其他官員都會紛紛上前迎接。那么九門提督在清朝的權力是有多大呢?為什麼清朝滅亡之後,九門提督一職還保留了十多年?其實九門提督只是一個簡稱而已,它是清朝時期設立的駐京武官,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開始設立於康熙年間,主要負責京城的治安和警備工作。從九門提督這個名號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也是一個權力非常大的職位。因為他關係著京城皇家的安危,所以一般的人是不能夠擔任這個職位的,只有皇帝信任的人才能夠勝任。
  • 甲午戰爭中的清軍戰俘都去了哪裡?
    如東京淺草的本願寺、大阪的難波別院都是大量關押清軍戰俘的地方。選擇寺院的原因,一來是監獄的容量有限,二來是寺院有慈善救濟功能。在這一千多名戰俘中,最矚目的自然是第一批清軍戰俘。這批清軍戰俘來源「操江號」海軍官兵。1894年7月25日,清軍炮艦「操江號」護送「高升號」赴朝鮮,中途被日軍攔截,爆發豐島海戰。日軍擊沉「高升號」後,俘獲「操江號」,管帶王永發與72名官兵被俘。
  • 清朝已經滅亡108年,為什麼還有人在守住黃陵?
    我們在電視劇上經常會看到古裝電視劇,看到各種各樣的演員演繹著歷朝歷代的皇帝,然後大家就會想到皇帝死後會去哪裡。當然我們大家都明白,皇家會建造皇陵,而皇帝就會埋葬在皇陵,那皇陵就需要一些人去守護。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演繹這樣的一幕,一些犯了事的人或者皇家子弟都會被發配去守皇陵。
  • 寧武出土明將周遇吉墓,後枕骨被砍斷,證實了清朝百年傳言
    他曾跟隨張鳳翼抵抗清軍,作為先鋒率先殺入清軍中,大敗清軍。他還跟隨孫應元討伐農民軍,在同張獻忠部的戰鬥中,數次擊敗張獻忠部,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在楊柳青戰鬥中,周遇吉率領幾千明軍,同清軍七萬多人激戰幾個晝夜,殲滅數千清軍,以弱勝強,立下大功。而當李自成的部隊襲來時,周遇吉明知道阻擋不了李自成十萬大軍,但是他作為一位明朝臣子,還是選擇了堅守寧武關。
  • 為何說清軍是明朝養大的?當你看完明朝的操作,你還恨的起來嗎
    ·明朝的財富怎麼順利流進滿人口袋的在14-18世紀,世界上50%的白銀都流入到了中國,70%的黃金都流入去了印度,這段時期,沿印度洋海岸的亞洲各國才是主宰全球貿易的主力,明清兩朝可謂是富得流油。明朝的財富開始集中在皇室手裡,這不得不提朱元璋的貪婪和自私,以犧牲沿海數省百姓的生存權為代價,用海禁的方式壟斷了帝國之內的所有對外貿易。
  • 清朝存在268年,大牢裡的關押犯人不計其數,清朝滅亡時都去哪了
    就算是兩個時代具有相似性,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清朝覆滅之後,那些罪大惡極的犯人並沒有完全像古代改朝換代時期的犯人一樣,全部被無罪釋放。 事實上,在清朝被推翻之後,原先的大牢之中所關押的那些屬於清朝的犯人,大部分都依舊生活在牢獄之中。
  • 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那些前朝皇帝,乃至有血緣關係的前朝皇子皇孫,大多下場極為悽慘。明朝經歷改朝換代的時候,同樣如此。明朝末代皇室,先後經歷李自成和清軍兩次打擊。守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殺了。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煥,76歲那年被康熙從老家帶到京城,直接殺了。這些都只是改朝換代中,那些慘烈景象的一部分。只不過,相比較於活人的不幸,那些死去的明朝皇帝,反而受到了尊崇。
  • 清朝將軍在關帝廟裡抽了一籤,大喜:我們贏定了
    1841年春天,浙東海面戰火再起。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會同海軍司令巴加、陸軍司令郭富一起,率領一支艦隊從香港出發,又一次北上。當年8月,英軍艦隊抵達舟山海面。在經過一番激戰後,英軍先後攻陷了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乍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