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出土明將周遇吉墓,後枕骨被砍斷,證實了清朝百年傳言

2021-01-08 大米嘚啵嘚歷史短文

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賊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這是《明史》中記載的明將周遇吉的壯舉。

李自成在西安登基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李自成建國後,率領大順軍開始進攻山西,在路途中,李自成遭遇了很小的抵抗,就佔領了山西的重鎮大同和太原,大順軍直指北京。

而就在李自成以為攻下北京,只是時間問題的時候,一座關隘橫在了他的面前。這座關隘名叫寧武關,比起大同、太原等軍事重鎮,寧武關好像不值一提,寧武關只有四千守軍,而且城池防禦工事也很差,但是這座小城並沒有開門投降,而且還堅決抵抗了李自成的進攻。

周遇吉鎮守寧武關

寧武關的明朝守將名為周遇吉,周遇吉是明朝的百戰名將。他曾跟隨張鳳翼抵抗清軍,作為先鋒率先殺入清軍中,大敗清軍。他還跟隨孫應元討伐農民軍,在同張獻忠部的戰鬥中,數次擊敗張獻忠部,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在楊柳青戰鬥中,周遇吉率領幾千明軍,同清軍七萬多人激戰幾個晝夜,殲滅數千清軍,以弱勝強,立下大功。

而當李自成的部隊襲來時,周遇吉明知道阻擋不了李自成十萬大軍,但是他作為一位明朝臣子,還是選擇了堅守寧武關。寧武關的四千將士,都是明朝精英部隊—勇衛營。在明朝末年的亂世中,崇禎皇帝看到明朝部隊的戰鬥力越來越弱,於是命令選拔精英部隊,最終組建了勇衛營,而勇衛營就由周遇吉訓練,因此寧武關的守城將士都是勇衛營的戰士。

大順軍先以步兵攻城,但是傷亡慘重,氣急敗壞的李自成動用火炮,大炮轟擊寧武關幾個晝夜,最終在寧武關上打開了缺口。大順軍進入城內,在《明史》記載中:

遇吉巷戰,馬蹶,徒步跳蕩,手格殺數十人。身被矢如蝟,竟為賊執,大罵不屈。

周遇吉率部同大順軍展開巷戰,最終周遇吉血戰至死,寧武關失守。百姓們被周遇吉的勇武感動,紛紛拿起武器同大順軍作戰,李自成盛怒,命令部隊屠城,又製造了一起慘案。

大順軍攻城

而在寧武當地,從順治皇帝時期開始,就流傳一種說法,那就是周遇吉是「縋城被執」,在《爝火錄》記載中:

公縋城出,自成猶立起禮公,公罵賊,不屈乃遇害。

這種說法同上面周遇吉血戰至死,李自成惱羞成怒,屠滅寧武的說法大有不同。在第二種說法中,周遇吉是主動去往李自成大營中,被李自成逮捕起來,周遇吉怒斥李自成狼子野心,最終被李自成殺害。

那麼這兩種說法哪種是真的呢?1997年,在擴建寧武火車站的過程中,發現了周遇吉墓,並將墓穴遷移到棲鳳公園。而在遷徙過程中,就找到了一些證據,證明清朝百年傳言。在周遇吉的墓中,發現了骸骨和兵器,經過檢驗,屍骨的主人年齡在四十歲到五十歲之間,這也證實了這就是周遇吉墓。而屍骨的枕部被砍斷,後枕骨有一個十三公分長的刀口,也符合斬殺的特徵,也就是說周遇吉是被斬首殺害的。

周遇吉遺骨被發現

周遇吉墓的發現,證實了清朝順治年間的說法,周遇吉是「縋城被執」,也就是周遇吉不是抵抗到最後一刻,而是選擇同李自成談判,最終被李自成殺害。

清代劉玉瓚和王珻都曾去往寧武,他們也證實了周遇吉為了保護一城的百姓,主動去往李自成大營,他以抵抗都是自己堅持的,同城中百姓沒有關係為由,請求李自成放過城中百姓,李自成同意了,將周遇吉安然赴死,李自成也沒有屠城。

而為何《明史》中記載的周遇吉的死因,同周遇吉真實的死因大不相同呢?我們都知道,《明史》是由清朝人編撰,其中進行了許多改動,把不利於清朝統治的歷史都給改寫了。而《明史》改寫周遇吉的死因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一方面借周遇吉慘死,抹黑李自成大順軍,把屠寧武關惡行強加到李自成身上;第二方面就是表明自己的正統性,前面抹黑了李自成,也就為清軍入關找了理由,「正統」的清王朝滅亡了「不義」的大順政權,給清王朝入主中原一個理由。

明史抹黑李自成

在劉玉瓚編撰的《總鎮周公墓誌》中,劉玉瓚表達了對周遇吉的敬佩之情,內容為:

十有五年,餘叨塵郡,亟來守茲土,過公之墓而拜焉。問公遺事,而故老猶有能言之者。

寧武關勇衛營將士將周遇吉屍骨秘密安葬,加上劉玉瓚和王珻的考證,證明了周遇吉的真正死因。周遇吉用自己一個人的性命,保護了一城的百姓,他為國盡了忠,還保護了無辜的百姓,他是真正的俠之大者,他是真正的勇士。

相關焦點

  • 明朝古墓出土將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清朝百年傳聞,網友:淚目
    而更為慘烈的,是總兵周遇吉。《明史》記載,寧武據守數日,城牆數次被大炮轟塌,又數次被明軍修復,彈盡糧絕後,周遇吉帶兵轉入巷戰,在親手格殺數十人後,中箭如蝟的周遇吉體力不支被俘,李自成恨其死戰不降,下令將周遇吉「懸之高竿,叢射殺之,復臠其肉」。
  • 明朝古墓出土將軍骸骨,枕骨砍斷坐實清朝百年傳聞,看完讓人淚目
    《明史》記載,寧武據守數日,城牆數次被大炮轟塌,又數次被明軍修復,彈盡糧絕後,周遇吉帶兵轉入巷戰,在親手格殺數十人後,中箭如蝟的周遇吉體力不支被俘,李自成恨其死戰不降,下令將周遇吉
  • 明朝古墓發現將軍屍骸,枕骨砍斷證實清朝傳聞,大義之舉令人淚目
    崇德十七年御駕親徵,在經歷屠城後,連敗居庸關昌平直至陽和。其大軍氣勢激昂軍心振奮,李自成之軍隊便一路高歌猛進挺入了朝中腹地---紫禁城。一、 寧武之戰地勢竟是如此據悉,明成化年間便設立有寧武關此地,作為「九邊重地」。雖與大同太原相比,寧武關略顯單薄,但不可忽略之處便在於,寧武關乃內長城一線之一,周邊地形險峻,其所在之地更為恢河北去出山之最後關口。
  • 密雲水庫下曾是清朝皇子陵,五阿哥永琪的陪葬品盡在首都博物館
    皇子墓復原圖,圖片來源網絡 在密雲不老屯鎮楊各莊村南兩公裡許,有一處清朝皇子陵,已知可確定的墓主有乾隆第一子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親王永璋、第五子永琪。由此永琪墓得以非常完好的保存了數百年,直到1958年修建密雲水庫。 修建水庫前,遷徙密雲地區的百姓,而永琪墓恰處在庫區範圍,故而考古專家決定發掘,發現永琪墓保存完好,地宮從未被開啟。地宮封門挖開後,內中修繕格外精美,陪葬品都原樣不變且非常之多,在燈光的照射下,更顯灼灼生輝。埋藏了數百年的玉器、金器、銀器多為宮中之物,工藝精湛。
  • 湖北千年古墓,出土一封墓主給閻王爺的求情信,專家看完忍俊不禁
    湖北發現千年古墓,出土墓主寫給閻王爺的求情信,內容讓人大開眼界,專家看完忍俊不禁。第一、湖北出土西漢貴族墓湖北省荊州古城北面,曾是古代東周時期楚國郢都故址。戰國時期秦國戰神白起攻入郢都,至此結束了延續長達幾百年的楚國歷史。至此之後這裡變成了一片廢墟,後來此地成為了貴族墓地,尤以秦漢時期的貴族墓居多。
  • 戰國「水墓」現9米盜洞,墓中暗藏2把寶劍,一出土就被高度保護
    儘管如此,現代的考古還是出土了不少的戰國青銅劍,很多人以為戰國時期的青銅劍都是出自吳越的。畢竟歷史上的名劍都是吳越劍,出土的最珍貴的戰國青銅劍「越王勾踐劍」也是吳越劍。事實上,戰國時期的楚劍也是非常珍貴,非常出名的。因為在戰國時代,楚國滅了越國後,將越國的大批工匠帶回,給楚劍的冶煉提供了技術。
  • 浙江發現南宋丞相墓,出土棺材價值2億,流傳千年的謠言不攻自破
    後世關於史嵩之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覺得他頗有才能、功勳顯赫,也有人認為他追求權力、專斷獨橫,在民間更是有傳聞說,史嵩之去世後,首級不翼而飛,他的家人沒有辦法,只能給他做了一個金頭,放在棺材裡一同下葬。這一傳言流傳了上千年,直到2011年12月,史嵩之的墓葬在餘姚市河姆渡鎮五聯村被發現,才讓這個謠言不攻自破。
  • 貴州興仁市漢墓出土一枚「官印」,相當於墓主人「身份證」
    這的確是一個讓人困惑的問題,一枚「巴郡」的印章怎麼會出土在貴州黔西南? 「巴郡守丞」印出土於貴州目前已知面積最大的漢墓——興仁交樂14號墓。該墓系夫妻合葬墓。印章出土在男室,系一枚子母印,即是由大小兩方或三方套合而成的印章,故又稱「套印」,始於東漢,流行於魏晉。
  • 上古大墓出土《山海經》異獸,專家:不科學
    在三千五百年之前的夏商時代,一座千年大墓中商人以綠松石為媒介,化腐朽為神奇呈現了《山海經》中的異獸——龍,證實了《春秋左氏傳》中三皇命人圈養龍的傳說。在堯舜禹時代,相傳堯帝徵召民間異人豢龍氏作為宮廷內的御龍一族,飼養真龍。
  • 細心的天文學家,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
    就在人們沉浸於編鐘帶來的驚喜之中時,細心的天文學家又從墓中出土的髹漆衣箱上發現了新的秘密。墓中共出土5隻髹漆衣箱,樣式相同,大小相近,箱身和箱蓋分別用整塊木料雕曾而成,其中一件編號為E·66的衣箱蓋呈弧形高高隆起,蓋上竟然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星象圖,田面中央以篆書書寫一個「鬥」字,古樸蒼勁,四四周按順時針寫著二十八宿名二十八宿東側繪有一龍,西西側繪有一虎。
  • 河北現蘇麻喇姑墓,陪葬品略顯寒酸,專家:揭穿康熙百年前的謊言
    有人戲稱清朝開局一匹馬,結局一門炮,除了康雍乾再無盛世言。康熙作為康乾盛世的始創者和締造者,可以是一個挽救清朝於危局,並帶領清朝邁向繁榮昌盛的關鍵人物。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經天緯地的雄才偉略之外,生命中還曾出現過幾個重要的女人,蘇麻喇姑雖然位列末席,但對康熙的影響卻不容小覷。河北現蘇麻喇姑墓,陪葬品略顯寒酸,專家研究後,稱揭穿了康熙百年前的謊言。
  • 江蘇溧陽春秋土墩墓出土一陶罐雞蛋 完整無損實屬罕見
    2019年3月26日,記者從溧陽獲悉,文物專家在溧陽上興鎮一座春秋時期的土墩墓內發現了一陶罐雞蛋。剛出土時雞蛋非常完整實屬罕見。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考古工地是一座直徑約40米的圓形大土墩,高度接近4米,當地人稱之為子午墩。目前,子午墩已發現墓葬多處,出土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陶器等各類遺物百十餘件。
  • 澤林鎮銀山村申映灣出土的明《孺人陳氏墓志銘》
    年4月27日,在澤林鎮銀山村申映灣(一作申楊灣)出土。 按譜牒載,伍氏為武昌大族,始祖自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幹)縣,有位名為伍希顏的人,時任興國(今陽新)學正,因愛其山水清音,官滿後就地為家了。後因元季兵變,世代遠隔,失其傳次。有伍公名榮十者,明洪武初,又自興國徙居今洪道鄉大泉裡牌子(洪),是武昌始遷祖。伍榮十,生伍潮宗。永樂間,伍潮宗以人才任廣東雷州府徐聞縣丞,年半有兵功,升知本縣,又歷升至本府同知,拜而命卒。
  • 曠野中 有座明右軍都督墓
    1987年編輯的《長豐概覽》記載如下:「明右軍都督(僉事)陳揮,在杜師娘崗(今義井鄉杜崗村)東二裡許,建一陳府。其東二裡,有村名探馬衝,為駐紮軍營探馬之所,其西半裡有金谷堆,為庫房所在。曾發掘有大型花紋磚及金錢等物。東南裡許的孟圩,原是陳府的花園,至今瓦礫遍地,僅遺花園井一口,深約三丈,水寒且鹹。圩東側有一放豬場,為陳氏墓地。」
  • 中華景觀攬勝: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
    解放後,1960年到 1962年發掘了該陵墓,其結構是斜坡土洞磚室墓,由墓道、甫道、過洞、天井、便房、前室、後室等部分組成。墓全長87.5米,寬3.9米,深16.7米。墓外有唐代封土家,家現高14米,見方56米,總面積6萬餘平方米。並有圍牆以護。 墓道口畫有巨大的青龍、白虎守衛其陵。墓道中並繪有武士組成的儀仗隊,中間過洞有男女侍從。
  • 西安出土一「怪異頭骨」,眾人認為是外星人,專家:這是唐墓公主
    在一些年代非常悠久的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物品往往非常非常神奇,形狀更是多種多樣,甚至有些物品,讓人摸不著頭腦,而在西安的一處遺址中,就出土了一個「怪異頭骨」, 頭骨的形狀讓人質疑,所有人都認為是外星人留下的,但這樣的說法直到被專家聽到,專家露出了異常的表情,直言:這是名副其實的公主,到底是怎麼回事?
  • 德安周氏墓出土一個銀盒子,裡面裝著鉛粉,如今成了博物館的文物
    專家們用起重機將幾塊青石板移除之後,一具保存完好的朱漆大棺映入眼帘,並且棺木上還有一件志蓋和志銘,上面刻有「宋安人周氏之墓」七個大字,故此,專家們確定墓主人系南宋平洲通判吳疇之妻。為了更好地保護棺槨,專家們決定將棺槨運回博物館後再開館清理,但專家們都沒意識到棺槨中竟有意想不到之物。
  • 河南安陽「曹操墓」進入文物布展階段,曾被懷疑墓主另有其人
    備受公眾與文史考古界關注的河南安陽西高穴村曹操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已經進入文物布展階段,並將打造為三國文化遺址公園,成為研究三國文化及漢魏歷史的重要平臺。他的墓地自然熱度很高,但西高穴村大墓是不是真的曹操墓呢?還存在質疑的,有學者認為西高穴大墓主人另有其人,懷疑的對象主要有姚襄、冉閔、夏侯惇、曹奐等。先說姚襄。姚襄(331年-357年),字景國,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十六國時期後秦景元帝姚弋仲第五子,後秦武昭帝姚萇之兄。原隨其父歸後趙,身高八尺五寸,垂臂過膝,雄健威武多才多藝,明察善於安撫籠絡人,因此被立為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