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濤 柳絲
○殘留的青磚與青石條
○陳揮墓隱藏在油菜田間
原打算正月十五過後就去長豐尋找明代故永樂右軍都督陳揮墓,可惜計劃趕不上變化,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採訪整整推遲了一個半月。不過,踏著花香尋古探幽倒是更有魅力!
一
陳揮何許人也?帶著這樣的歷史疑問與困惑,我們在歷史典籍的浩瀚海洋中泛遊、尋覓。
陳揮生於元末的杜師娘崗,母親孟氏,妻楊氏。洪武初年,任甘肅洮州衛指揮,和徵西將軍沐英在雲南平番。
建文初年,陳揮升遷為左副總兵都督,隨曹國公李文忠之子徵戰,在鄭村壩被燕王朱棣所擒,平安逃亡。永樂初年,升遷為右軍都督,赴江西參贊軍事。
明代的右軍都督府,官署名,五軍都督府之一。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恩功寄祿,無定員。洪武十三年,始改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
根據《明史》和《明太祖實錄》記載,陳揮(《明史》作陳暉)是元末明初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朱元璋在南京設了五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僅次於左軍都督,乃一品武官。
明代嘉靖版《壽州志》,在「武功」一欄有陳揮的名字,上面記載「陳揮,國初節徵有功。」
清代乾隆《壽州志》記載:「陳揮,從徵有功,按舊志未載其何官,故闕而不錄。」
清代光緒《壽州志》記載:「陳揮以從徵功授官。」
1987年編輯的《長豐概覽》記載如下:「明右軍都督(僉事)陳揮,在杜師娘崗(今義井鄉杜崗村)東二裡許,建一陳府。其東二裡,有村名探馬衝,為駐紮軍營探馬之所,其西半裡有金谷堆,為庫房所在。曾發掘有大型花紋磚及金錢等物。東南裡許的孟圩,原是陳府的花園,至今瓦礫遍地,僅遺花園井一口,深約三丈,水寒且鹹。圩東側有一放豬場,為陳氏墓地。」
二
多年以來,一直渴望著、嚮往著能夠親歷陳揮墓看一下,感受一下義井這片神秘土地的硝煙瀰漫,櫻花小鎮櫻花怒放,撩動著我們的求所欲、求知慾、探索欲,在陳揮鏖戰疆場的描述中仿佛嗅到千年杜崗的戰火氣息、濃煙滾滾、塵埃落定,心中按捺不住驚喜與神往,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想與憧憬!
陳揮墓位於黃巷村委會西,現在屬於黃巷村,在公路旁的一塊油菜田,西邊是一個小水溝,南邊是陳府村莊,北面是農田。
當地人把陳揮墓叫金谷堆,據說早年挖出了不少花紋磚。因為陳揮墓的風水好,所以四周的老墳都圍著陳揮墓而建。
曾經有人質疑,為什麼清代《壽州志》對陳揮墓沒有記載,長豐縣文化和旅遊局的葛慧芝主任解釋說,陳揮墓發現得比較遲,1925年6月,有盜墓者首次發現了墓穴,靠頂有石碣兩塊,用鐵箍在一起。其中一塊是篆體文,刻有「明故右軍都督陳揮墓」;另一塊是楷書,記有母孟氏、妻楊氏等。
上世紀30年代陸續發掘墓穴多處。其墓內棺外廓長1.2丈、寬8尺,砌以大型花紋磚。東南側有小門,門旁有小孔。墓群每列3棺,共列12棺,陳揮墓居中。
陳揮墓中,出土有金盔1頂,鑲有金珠。腰束玉帶1根,由12塊玉牌組成。還有金絨數枚,均繡有「孫孫見佛」字樣。左側女墓中有鳳冠1頂,冠前綴大金鳳一對,中綴金花一朵,兩側綴小金鳳一對。腕戴金絲龍鳳鐲一對,花紋一為二龍戲珠,一為丹鳳朝陽。頭枕銀元寶兩隻,腳蹬銀元寶一隻。其餘女墓內也有金釵、金鳳、金耳墜、金耳環等物。墓群下方約30米處,還有一男墓,中有青瓷瓶一隻。
可惜那時候兵荒馬亂,這些器物都落入了私人手中,至今下落不明。
三
附近幾個村莊是陳揮遛馬的地方。
葛主任帶我們去孟圩的花園井遺址,傳說曾為陳揮所用。只是現在花園井全部被填上了,了無痕跡,只發現幾塊古青磚。
又在一個無人居住的房子門口發現一個青石條,但僅此而已。
我們在史海中鉤沉,嗅著油菜田的無限芬芳,在田間信步,仿佛看到當年陳府裡的兵馬蕭蕭,陳揮躍馬橫刀、馳騁疆場的英雄形象!
的確是年代太久遠了,我們能做的便是讓這位明右軍都督永垂千古:
「佐國良材,驍勇戰將;曠世英雄,劍指穹蒼。生於杜崗,母孟氏,妻楊氏,迭戰疆場。洪武肇始,屢遷洮州衛指揮,與徵西將軍沐英於雲南平番,屢克勍敵,譽為忠良。建文初,遷左副總兵都督,隨曹國公李文忠之子徵戰,於鄭村壩為燕王所擒,足智多謀,平安逃亡。永樂伊始,旋遷右軍都督,赴江西參贊軍事,懿行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