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朝換代後,清朝何還供奉明朝皇帝的牌位?

2021-01-09 腦洞外星人

一般而言,改朝換代往往意味著血雨腥風。對於前朝留下的一切,都恨不得一起抹去。那些前朝皇帝,乃至有血緣關係的前朝皇子皇孫,大多下場極為悽慘。

明朝經歷改朝換代的時候,同樣如此。明朝末代皇室,先後經歷李自成和清軍兩次打擊。守在洛陽的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殺了。崇禎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煥,76歲那年被康熙從老家帶到京城,直接殺了。

這些都只是改朝換代中,那些慘烈景象的一部分。只不過,相比較於活人的不幸,那些死去的明朝皇帝,反而受到了尊崇。他們的牌位照樣被清朝皇帝供奉起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改朝換代的時局

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李自成入主北京。在這個歷史劇變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掌握著改變歷史的機會。吳三桂也是。在李自成與清軍的夾縫中,吳三桂抉擇過許多回。

他最終選擇了清軍,讓多爾袞入關,一起圍攻李自成。在輪番圍攻下,李自成敗退,一路向陝西一帶撤軍。

多爾袞一路猛攻。在進攻的路途中,清軍並未停下殺掠的步伐。他們也如願佔領了北京。北京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便經歷了明朝滅亡、李自成敗退的大事。

多少顯得有些躁動後的疲乏。城裡的老百姓想要看看,這些新來者,又會做什麼。

多爾袞需要表明正統,收服民心

多爾袞進入皇宮。李自成在敗退時,曾在皇宮裡放了一把大火。此時的北京皇宮,看起來是那麼的頹敗。而多爾袞在進入北京後,立刻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把自己祖先的牌位放進了太廟。

北京的太廟最早建於明朝永樂年間。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擁有非常特殊的含義。

多爾袞現在把自己祖先的牌位放進太廟,意味著改朝換代。但在同時,他又把明朝皇帝的牌位,放進歷代帝王廟,供奉起來,這就是代表著,清朝是繼承明朝的正統。

圖為多爾袞畫像

在古代,這是一個王朝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據。清朝源自關外,他們必須為自己能夠取得天下,找到一個合法的理由。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多爾袞需要用這樣的做法,收買民心。

江山坐久後,同樣需要維持穩定

畢竟他們剛剛佔領北京,天下還有一半屬於明朝。西邊李自成的軍隊依然活躍。所以,在當時多爾袞有充足的理由,把明朝皇帝的牌位供奉起來。而這種做法,對於當時的矛盾衝突,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實,歷代帝王廟最早修建於朱元璋時期。當時朱元璋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修建了帝王廟。只是,他也沒想到,自己的牌位,也會被放在這裡。

圖為朱元璋畫像

乾隆用來警惕後人

等到天下坐定後,為了穩定統治,同樣需要把明朝皇帝的牌位供奉起來。不過,到了乾隆時期,這種做法多了一層含義。乾隆提出了「法戒論」,目的就是讓後人效仿那些有作為的君王,警惕那些敗亡君主的教訓。

而且,乾隆把很多有作為帝王,甚至是那些沒有統一天下的君王,如周世宗柴榮,乾隆也被他們放進了歷代帝王廟裡,一起供奉起來。

其實,無論是將明朝皇室趕盡殺絕,或者是把明朝皇帝的牌位供奉起來,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維護一個王朝的統治,坐穩自己的位置。

相關焦點

  • 滿清入關後,順治是如何處理原來明朝太廟祭祀的那些祖先牌位?
    早期的祭祀源於對自然和鬼神的敬畏,後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尊祖的習俗,到了國家形態後,統治階級為了凝聚部落、族群的社會關係,慢慢把獻祭先祖,尊崇祖先作為了一種宗教形態。既然是祭祀祖先就一定要有場所,經過很多代人的傳承,有了很多的祖先,不可能每次都去祖先的墳前逐個祭祀,這太麻煩,於是聰明的中國人就發明了「牌位」,把每個先人的牌位供奉就可以了,而牌位放置的地點,就是太廟。
  • 你知道清朝皇帝的牌位現在在什麼地方嗎?原來它們一直在這裡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清朝歷代皇帝的排位現在在哪裡呢?很多人可能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一下這個話題。目前,故宮安放保存的清朝皇帝牌位共有11塊。
  • 溥儀退位後,請求要回祖先的牌位供奉,因為一個原因,沒有同意
    溥儀退位後,請求要回祖先的牌位供奉,因為一個原因,沒有同意清朝最為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經歷跌宕起伏後,最終於溥儀的手上滅亡。雖然是亡國君,但是這並不是溥儀一個人能夠決定的事情,在溥儀之前清王朝已經經歷了多年的腐敗,加上國際大趨勢的影響,封建王朝的破滅是不可避免的。
  • 清朝276年,有12位皇帝,為何故宮皇帝牌位僅有11個?原因很簡單
    中國古人非常講究名聲,尤其是權貴人家尤其在意自己身後能否進入祠堂,這樣才代表著一生沒有白活,死後可以享受四孫後代的供奉和香火。其實最為莊重嚴肅的祠堂當屬皇室的祠堂,因為裡面擺放的靈位不但代表著一個家族,更是象徵著一個國家最為尊貴的身份,但是清朝皇室有一個人卻沒有機會進入祠堂。
  • 佛教法會上,供奉的紅色牌位和黃色牌位有啥區別?做什麼用的?
    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在封建王朝時期,有些皇帝是很尊奉佛教的,為此修建了許多寺廟和佛像,而皇親貴族有時也會參加皇家寺廟的佛教法會,並以這種方式來求心安。當然了,不管是燒香拜佛、捐香火錢或者參加佛教法會,都是人們追求心靈慰藉而做出的舉動。
  • 溥儀晚年買門票回故宮,準備要回祖先牌位,卻因一句話啞口無言
    作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他的退位代表著一個時代一個社會制度的沒落,也是他人生轉折點的開始。曾經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設想的千秋萬代,只不過也是自娛自樂的一個夢魘而已。但作為爭權奪位的工具,溥儀的一生更是充滿著傳奇和悲憫色彩。年幼上皇位,卻在幾十年後淪為新中國的普通人。之後的溥儀還嘗試過重回到故宮,本是想要拿回清朝十一個皇帝的牌位,卻沒想法到被工作人員懟得啞口無言。那麼為什麼被回絕呢?
  • 南方有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習俗,北方地區卻沒有?原來有這種原因!
    其實不能說北方沒有在家裡面祭拜祖先牌位的習俗,只能能說北方城市很少會有人在家供奉祖先牌位,只有在農村的一些宗族長輩家中都是供奉的有祖先牌位,每逢清明、鬼節或過年之時都會進行祭祖。與之相對比的南方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習俗,便是在城市裡面也有一些老人會在家裡供奉上祖先的排位。只不過北方的沒有南方普及罷了,而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是因為兩地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古時候南方地區被稱為南蠻,因為在中原人看來,南方人有時候做事不合禮節,有時候做事方式也非常野蠻粗糙。
  • 清朝皇帝的起名方式竟然是學的明朝,可惜學得了皮毛,學不到精髓
    有一個詞叫「清承明制」,顧名思義,就是說清朝的各類規章制度都是學的明朝。這是因為,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前,基本還處於野蠻落後的奴隸制時期,既沒有文明,也沒有文化,更沒有適用於王朝統治的運作機制。所以,拿來主義就成了迅速穩定政局的最佳手段。  清朝對明朝的學習是徹底的、全方位的,其中甚至包括了皇子的起名規則。
  • 清朝入關做江山,面對前朝的帝王靈位他們究竟是怎麼處理的?
    我們這到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那1950年的時候,經由當時的政務院批准,這裡批為首都職工文化活動的場所,毛澤東主席還專門題寫了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匾額,那太廟國學講壇就是由北京市總工會主辦,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承辦,中國紫禁城學會和北京電視臺《書香北京》共同支持的,我們也是希望藉助太廟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傳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的
  • 去寺廟上香,供奉的紅黃兩種顏色的牌位有何區別?僧人:不能弄錯
    而在去寺廟上香,供奉的紅黃兩種顏色的牌位有何區別?僧人:不能弄錯牌位是生活當中一種很常見的事物,它的作用就是供人們祭奠的,每當有親人去世以後,都會給他們立一個牌位,是一種承載著對逝者的懷念、祝福以及希望的事物。
  • 大清12帝,故宮牌位為何只有11個?專家—因為有個人不配
    清朝歷時三百多年,三百年來也有許多皇帝。總共有十二個皇帝。在這十二位皇帝中,有明君也有昏君,但他們無論個人成就如何,治理國家的能力如何,都死了。牌位被供奉在皇宮裡。然而,由於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但是每一個去過紫禁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實際上只有十一塊,而上面卻沒有誰的牌位呢?為什麼沒有?他的牌位現在在哪裡?下面就跟隨小編來一探究竟吧。
  • 劉氏 劉家人正確供奉祖先牌位的方法
    正確供奉後人牌位的辦法,實在只必要寫上祖宗姓氏,如「某門堂上歷代內外後人」,此乃作為哀悼思念祖宗之情,以摯誠之心,孝思憶念歷代後人,敬請衪們來到領受禮拜,接受親熱撫養。但此刻民間風尚對於敬奉後人或者有下列不對:(1)供奉後人牌位弗成擺放過高,或比擬別的佛菩薩為高:因為這是不敬及不對的辦法。當然佛菩薩是慈悲大批,不會介懷,但亦於禮分歧,因此諸等後人定然敢會平安人座受拜。(2)與佛菩薩放在1起:因為咱們的後人、先亡皆是未成佛道的1般眾生,屬於陰神類,故此衪們不敢與神聖昆季之間,來領受子孫撫養。
  • 「天地君親師」牌位上的「文昌天子」是哪位神仙?為何要供奉他?
    在古代和現在的西南等地區,家家戶戶都供奉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我國悠久的歷史下傳承下來的文化;至今每到逢年過節,或家逢風光喜事都會恭敬的禮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牌位正中的五個字旁邊還會有兩列神仙名稱,常見的都有「文昌天子」這四個字,這是指哪位神仙?
  • 為何清朝皇帝選妃子侍寢,要翻牌子?原來是這位明朝帝王的影響
    大明一朝,許多皇帝都跟前朝皇帝一樣,相信能長生不老。所以依靠術士什麼的煉丹求長生。這種情況,嘉靖帝最嚴重。比如,嘉靖帝不知從哪裡淘騰出來,說,早晨第一滴露水是最好的藥引子,用這露水服用丹藥,效果好得不得了。別說長生,估計都能成仙。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太廟就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然而配享太廟的意思是,在太廟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後來在皇帝的批准下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我可以被供奉在太廟。在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東北側,就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太廟。太廟的前殿就是祭祀的主殿,中殿供奉的是努爾哈赤以下歷代帝後神龕,中殿後界努爾哈赤以上四世祖先。
  • 號稱「君王死社稷」的明朝,卻有四個皇帝被俘,拜兩個民族所賜
    那麼這四位被俘的明朝皇帝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他們又因何被俘呢?明英宗:荒誕明英宗朱祁鎮,乃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年幼登基,登基時僅為九歲孩童。弘光帝:冷漠明英宗是明朝第一個被俘的皇帝,但是卻不是唯一被俘的皇帝,近兩百年後,又一位明朝皇帝成了敵人的階下囚,只不過這次俘虜明朝皇帝的人從蒙古人變成了女真人。1644年三月崇禎皇帝自盡,五月大臣們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繼位,是為弘光皇帝。
  • 唐朝皇帝供奉祖宗的太廟中,為何會出現一個身份卑微的樂工的牌位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古代皇帝而言,祭祀天地和祖先,絕對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軍國大事。祭祀天地,可以宣揚、強化「君權神授」的氛圍,樹立皇權的絕對權威,祭祀祖先,是為了弘揚「忠孝精神」,培養天下臣民對「天地君親師」的無條件崇拜服從,以鞏固皇帝的統治。
  • 唐山董氏家族,得到過明朝清朝九位皇帝的封誥
    這個家族是明朝永樂年間來此定居的,從明朝晚期的天啟年間逐漸湧現出人才,從公元1624年起一直到光緒二十七年的1901年,這377年間走出了10位進士、40名舉人和10名拔貢另有404名秀才。在當時看來,這樣的家族堪稱是人才輩出的官宦人家。
  • 清朝皇族在辛亥革命時全身而退還被優待,原來是這個原因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清庭與南方革命黨達成協議和平退位,清朝正式滅亡。一般來說,每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對前朝皇族的血腥屠殺,而清朝皇族竟然是安然無恙,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清朝結束意味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民國代表著新時代的來臨,所以封建社會那一套斬草除根民國也不會用。二是清朝滅亡是清庭和南方革命黨妥協之下的成果,意味著這次是和平退位,民國自然不好意思對清朝皇族下手了。下面宋安之來大概說說。一、封建社會的結束清朝的滅亡意味著封建社會的結束。
  • 清朝文武補子有何寓意?
    清朝《大清會典》規定,皇帝的朝服一般是明黃色,但皇帝衣服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材料也各不同,顏色也並不是只有明黃色一種,如祭天和天壇祈谷時用的是藍色,日壇朝用的是紅色,月壇夕月時用的是淺藍色。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要與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應,腰間都具有相應的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