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開》讓我們了解苦、恐懼、慈悲、六度波羅蜜、菩提心

2021-01-17 耘瀚讀書探索未知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次第花開》這本書,作者是希阿榮博堪布,也是另外一本書《透過佛法看世界》的作者。那本書是寫給那些尋找人生答案,但沒有了解過佛教的人的,也介紹的是最基礎的佛教概念。

這本書會稍微高一個階位,是寫給稍微對佛教有一點了解的人,讀起來會更加的有收穫。即使沒有了解也沒關係,因為裡面的文字非常優美,講的道理特別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用現代人生活的語言來解釋佛法對人類的影響。

佛陀開始講法的時候也是從苦開始講起的,每個普通人都會關注苦,每天被這些苦折磨,也都希望知道苦到底從何而來,能不能避免?佛經上把整個人類的痛苦分成三大類,一類叫苦苦,一類叫變苦,一類叫辛苦。

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和理解的痛苦,比如手被割破了,孩子成績不好,老人住院了,這些就是典型的苦,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認同的這些都確實是很倒黴的事情,這叫苦苦。

我們大家都認為的快樂,實際上它的本質還是痛苦,這個快樂最終都會演變成痛苦,這叫變苦。比如談戀愛的時候覺得特別的快樂和愉悅,但是到最後吵架的時候,又會變得特別的痛苦,甚至分手,這就叫變苦。原來是特別美好的事情,到最後會逐漸的變成特別壞的事情。再比如吃冰淇淋,吃的時候是非常愉快的事,但是它慢慢的會變成一身肥肉的時候,它就會變成一種痛苦。

眾生陷於輪迴當中,這種狀態的存在導致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所束縛的細微痛苦,這種輪迴不僅佛教意義的六道輪迴,即使就這一生,也會循環往復著各種不願意它出現的苦,這個叫做行苦。

具體而言,佛教把人間的痛苦又分成了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都不能夠逃脫。然後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離別苦、不欲臨苦,求不得苦是指想得到的永遠得不到,得到了又不珍惜,也不想要了;怨憎會苦是指不喜歡甚至仇恨的人總會碰到一起很痛苦;愛離別苦是指相愛的人遲早都是要分開的痛苦;不欲臨苦指的是我們不想要的痛苦總會不期而至,這些都是很大的痛苦。

堪布說似乎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起來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事實,其實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夠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

我們總是用大量的時間在憤懣和生氣,總是覺得為什麼要對我這樣,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東西。腦子裡邊不斷的想著對你不公平,這事不應該發生,如果沒發生該多好的時候,發現你的大量精力耗費在了不接受痛苦這件事上。

但是當你知道了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八苦也好,那三大苦也好,不管你承不承認它們都是存在那個地方的。當它們發生以後,只是發生了,你該幹什麼還幹什麼就好,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就好了,怎麼樣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而不要糾結在那個情緒當中。

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幅的減緩了我們的痛苦,了解痛苦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避他,而是為了我們直面它,你越直面痛苦,痛苦就會變得越簡單。你整天希望它沒有發生,它就會拼命的糾纏你,會讓你變得更加的痛苦糾結。

寂天菩薩說過:「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了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它,讓它變得更簡單,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堪布說:「人們焦慮和恐懼的核心就是我們拒絕無常的發生!」什麼叫無常?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是成、住、壞、滅的循環變化的,一件東西在那裡,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沒有消失了。

如果你知道和接受這個世界是無常的,比如你必然會變老,你的身體必然會越來越糟,你一定會長皺紋,會走不動路。明知道它一定發生,但你心中拒絕他,你就會焦慮,你就會覺得很難受,我怎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安全?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於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是執幻為實,我們把幻化的東西當成了實在並且一直存在的東西。

萬事萬物都是在不同的條件下而發生、演變、損壞、消失的,都不具有固有性和恆常性。不具有固有性就是無我,不具恆常性就是無常。並沒有一個本來就存在的「你」,也沒有一個「你」一直會存在這個世界上。

當我們不認識到無我和無常的時候,就會誤認為是無常給我們帶來痛苦。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你對於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個是熟悉無常,另外一個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

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在衰老、在生病、在經歷挫折而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樣,因為這個世界整個是無常的,每個人面臨的世界都是一樣的。熟悉無常能夠令我們的內心真正的放鬆和開闊。

放下執著就會安樂。什麼是執著和放下?安樂是一種內心地感受,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反之,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的心念活動,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當你坐在那裡看一本書時會帶著一種淡淡的喜悅,當你你早上起來刷牙的時候也會帶著一份淡淡的喜悅。遇到堵車還是暢通,遇到安靜還是喧鬧,那一刻都能感覺到那一種淡淡的喜悅。

如果不把快樂寄託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所帶給人們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覺是可以延長和擴大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把快樂寄托在外部世界,經常會想要是我得到了那個什麼東西我才快樂,只有我擁有了什麼東西,我才能夠快樂,這時候會發現你的快樂真的太少了。

你所擁有的那些東西都是瞬息萬變的,分分鐘那些東西都會不一樣,你的帳戶上的錢是會增加也會減少,增加了你會高興,減少了你又會沮喪,這樣導致你的快樂在不斷的消耗。

事實上你的快樂並不建立在外部這些東西上,當你此刻坐在那裡就能夠體會到那種淡淡的喜悅時,這就叫做輕安,輕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我執就是對自己的執著,認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強大,自己不能夠被侵犯;法執是對周遭事物的執著,對周圍事物慣常規律的執著。

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東西,我們耗費了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和外界之間砌一道圍牆的做法是徒勞的,總想把自己保護起來是徒勞的,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的不快樂。

發現你嘗試了那麼多次還是會被別人傷害,你有那麼多的存款,你購買那麼多的保險,到頭來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富足和不安全。這種挫敗感會使得你變得更加的不快樂。

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包括你的各種負面情緒,這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當中,而不是壓制它。對待負面情緒既不是壓制也不是發洩,這兩種方法都會對你的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你應該安住在這個情緒當中,接受它承認它並觀察它。當把快樂寄托在不斷的向外追求索取上時,就會像喝鹽水止渴一樣,得到的越多就會越不滿足。

修行其實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者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精神品質的追求。就是要關注到我們生命的本身意義,並且自覺地調整自身行為而與其他眾生共同感到安適和快樂。

慈悲就是你的所作所為不要給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再造成傷害。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叫惻隱之心,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能夠再往前邁一步,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這就是悲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和冷酷的一面,但是你的這種慈悲能力其實始終是存在的,就算在一個冷酷的殺手身上也會存在著悲心。從長遠說,我們如果真心的替別人著想,首先必須做到自律,自律首先要做的是覺察,就是我們一直說的正念。

我們經常說到你要想開一點,所謂的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裡編故事,故意誇大,加重你的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像當中,沒有好處的,這種想像當中,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沒有好處,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的目的是不傷害。

佛教經常講戒律,大家一聽到戒律就先想到束縛和不自由,不能吃肉、不接近女色、不偷盜、不淫邪等等。實際上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你,戒律是為了保護你,戒律是為了使得你給這個世界造成的傷害儘量的減少。

佛教還有一個常見的詞叫皈依,這本書裡邊有一句名言:「有的人居無定所的過著安寧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很多西藏的牧民居無定所,但過著安寧的日子,有的人在豪華住宅裡一輩子逃亡。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皈依是貫穿始終的修行。所以皈依的儀式並不是修行的起點,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佛陀關於無常和因果的開示給了我們無限的勇氣和希望,哪怕是最窮的目不識丁的藏民,也深信因果,並且能夠無懼的接受無常。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人們以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遭遇,以為只要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無常。

你如果意識到無常不是過渡期,而是整個的人生,那麼皈依就不是一個儀式,而是你整個人生的作為。當你做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心量放大到了把所有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的時候,你就能夠坦然的承受所有的辛苦和磨難,這就是皈依的意義。

皈依佛法使需要膽識的,很多人皈依是為了給自己買一份保險,認為自己家裡邊已經有錢了,也買了保險了,但是感覺還是不夠,那就信佛,求佛祖加持保佑吧!這個想法是極其錯誤的!

佛法並不向你承諾任何的安全感或者確定性,事實上佛法就是要打破你對於安全的幻想,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的習慣對於生活這種不迎不拒的態度和做法。當你能夠打破這個安全感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依賴在某一件事情上,你根本不需要把自己非得停在一個什麼東西上不變,也不會擔心害怕令自己愉悅的東西會被破壞。

就是我突然對現在的生活不願意過了,我打算過另外一種生活,這個叫出離。實際上你出離離開的是一種慣性,我們都生活在巨大的慣性當中,我們覺得這個事比那個事更好,是因為你更習慣這個事。

如果你不改變原有的習慣,你就會被原有的積習所牽引,就會投身到下一次輪迴當中去。如果想讓這個巨大的輪迴的車輪停下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能夠不斷的改變現在的習慣,然後才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的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出離是真正的自由,但不是為所欲為,真正的自由是能夠擺脫整個社會的慣性,而最大的慣性是輪迴的慣性。

我們會發現修行總是不能夠持續的改變自己的生活,有的人修行一段時間覺得挺好的,但是過一段時間又回去了。答案就在於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了,我們把全副的精力投入到了生活還不夠,還要通過修行為生活在上一個保險。

然而生活就像我們手中握著的沙子,抓的越緊它流失的越快,放鬆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課,對你的生活放鬆一點,不要總想掌控一切,這時候你的心態會變的更平和、更舒服,你才能夠感受到一天一天當中的快樂。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見到很多人,甚至包括自己每天都生活得很焦慮,為各種各樣細小的事情焦慮,甚至為家中沒有哪個菜的焦慮,為家中少了一個塑膠袋焦慮,各種事都能夠引起他們的焦慮。因為他把生活抓得太緊了,他希望這個生活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的實現,讓大家都安全。

表示理解,但這也是自卑的一種表現,就是這種巨大的慣性會把他帶動進去,讓他永遠都不可能體會到當下的喜樂。堪布在書中描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會讓我們心頭一緊,然後我們就必須立刻判斷出它的利弊,並據此採取相應的行動。我們自以為自己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天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順境如此,逆境就更加可憐!

修行只是讓自己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在不確定性當中安住的感覺,有人把這個就叫做自在。我們聽到的得大自在,就是我能夠在任何不確定環境下安住下來。

趨利避害是眾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我們的初衷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免於痛苦,而實際上這樣做卻是使用另一種痛苦來替代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一個頑固的習慣,從抓取到捨棄仿佛是一個重大的選擇,而實際上你並沒有選擇,這是自以為是選擇。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不僅隔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到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

堪布在書中說過一句話:「自以為是,有時還表現為自卑。」他說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當然是一種自以為是。是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如果你願意改變這些習慣,讓自己看上去不像個傻瓜,這個就叫做出離。真正的出離不是到廟裡出家才叫出離,真正的出離是願意當下改變,這叫做出離。

佛教徒就是那些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觀察自己的身體、語言、意識,觀察自己的身語意的所有活動。另一個是柔和的對待自己,慈悲不僅僅是針對他人的,也是針對我們自己的,並且首先是針對我們自己的。

當我們缺少對自己慈悲的時候,很難真正的對他人慈悲。一個人整天想關懷別人,整天去福利院裡邊做好事,但他對自己都特別的刻薄,他天天都讓自己很痛苦,他怎麼能夠給別人帶來真正的喜樂!

你首先得學會對自己慈悲,你才能夠真的對別人好。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面對自己很多負面的東西,面對自己很多做錯的事情,這時候依然不要忘記知足和感恩。儘管我有錯誤和缺點,但我依然可以知足和感恩,做到這一點很重要。

只有你不放棄自己,你才會不放棄他人。如果你對自己的自私、貪婪、懶惰都不能夠忍受的話,你都會覺得很深的自責,很痛苦的話,那麼你對別人出現這樣的事,你會更加嚴厲的斥責她。

要學會對自己寬容,對自己慈悲,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會學會體驗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能力,你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能力,這都是由己及人的,所以願諸眾生永具安樂以及安樂的因。

希望所有眾生都快樂,這就是慈心;願諸眾生遠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這就是悲心。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做對還是做錯都對自己感恩,對他人隨喜,這就是喜樂。對一切欣然接受,自然平等的對待眾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這個叫舍心,這4個合在一起叫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最重要的修煉方法就是六度波羅蜜,包括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其中般若意為智慧,教義中大多為尊重不譯。六度或者六波羅蜜的意思就是渡到彼岸,你要從此岸渡到彼岸去,此岸為輪迴境界,彼岸為不生不滅的脫離輪迴境界,用六度過生死海到達彼岸。

布施的精髓是捨棄你的貪執,比如你特別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一直很珍惜而不舍丟掉,布施就是有人要你就可以給他,對已有的東西不執著,對沒有的東西不希求,這個叫做不執著,叫做放下。

我們通過布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在布施的過程中也並不存在施惠於人這種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者為布施的結果而牽腸掛肚。對於已經擁有的隨時能夠放棄,對於沒有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就是最好的布施。千萬不要覺得我們布施給了別人,是你給他們恩惠了。

當你沒有覺得是幫到別人的時候,這才叫做布施。而當你整天計算著又做了多少好事,又幫了誰,那個地方又欠了我什麼東西,整天以一個慈善家自居的時候,其實你並沒有放棄任何東西,你只是拿它去交換了一種感覺而已,所以這不叫真正的布施。

布施是真的放下,捐出去就不要管它了,接納的人最後用的好不好,跟你也沒有了關係,隨緣就好了。對我自己而言只是在做布施修煉的事,我可以不擁有這些東西,不貪著它。

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兒,它的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這個叫持戒。比如不吃肉,這其實是對你的保護;不讓你淫邪、偷盜、說謊話、欺負人,這都是對你自己的保護,所以當你能夠持戒的時候是一種保護,即保護自己,也保護眾生。

這個是很多普通人很難做到的,你罵我了,我就一定要罵回你;你欺負我,我就一定報復你,這樣做了我們才能扯平,才能平復我的憤懣之心,這樣才能保持人格的平等。

忍辱按梵文本意是安忍,平和接受的意思,但是古德翻譯成忍辱也是讓我們知道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同時,還知道還有一種忍辱的選擇。這是讓我們能夠時刻保持正念,不輕易的對任何狀況下評斷並做反彈,這就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夠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夠接受,既沒有趨向也沒有規避。這樣做了就沒有了恐懼,也不會不耐煩。

忍辱和正念是相關的,比如你被欺負了,心中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這就意味著我並沒有特別希望擺脫目前的狀況。因為沒有一個自我受到傷害,我是無我的,這個難度確實是比較大。但是具有了這樣的修行,你就不會為所謂垃圾人苦惱,也不會因受到不公平對待而心有不平。你的內心會變得更加強大,而不是認為自己是在一味的忍受。

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要做而勤奮的去做事。平常做事經常聽到告誡要勤奮做事,是因為必須,你不做事就失業了,你不做事家裡沒得吃了,這只能叫勤奮,這不叫精進。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修成佛,沒有人承諾你這輩子一定能夠成功,但我還在不斷的努力,這個叫做精進。

當我並不是因為必須而我去勤奮的做事時,這個才叫做精進境界。如果求知這件事需要一輩子,我就一輩子歡歡喜喜的走。在求知的路上,不因為漫長而著急沮喪,這叫精進。勤奮是需要得到結果的,我今天加班了,我努力了,我創業了10年,我就需要上市,勤奮是要結果導向的。

禪定是捨棄散亂,散亂是沒有定力,這個更多的指的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而你的散亂的內心世界又會很快地反應到你的行動中來。企圖在喧鬧當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夠安住,能夠不離清醒的覺知,那麼一切行為都可以是禪定的。

孔夫子《論語》當中鄉黨的那一章,專門描述了孔夫子生活當中走路、跟人吃飯、說話,見到盲人如何應對、見到出殯的人應對、唱歌的時候、高興的時候、跟鄉人在一起應對、跟國君在一起應對。無時無刻都在保持正念,都在不斷的修煉,就是禪定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夠有定力,捨棄掉散亂,能夠專注在當下。

般若就是智慧,就是指般若空性,這個概念超越了文字,它很難用文字來描述出來,如果一定要解釋,它比較接近內心一種極度開放的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祈求、也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般若的感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修行對於每個人來講是次第而行,次第花開,是平凡而具體的。每天你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是修行,我們的吃飯睡覺都是修行。

相關焦點

  • 佛教的忍辱波羅蜜
    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明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在佛教的六度萬行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是得成於法的波羅蜜。這是行菩薩道的一個過程,行菩薩道就是為了證得般若。佛所說的「忍辱波羅蜜」是要具備般若智慧,能忍辱了,就是不執著於我。佛在娑婆世界,就是以忍辱波羅蜜悟道,因為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諸惡充滿,必須要忍辱修行才行。
  • 淨土宗:佛法的修行是靠菩提心作為動力
    一定要把我們的心量打開,發四弘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佛法的修行是靠菩提心作為動力,令我們在動經無量劫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普度一切眾生。菩提心是成佛之因,菩提心的生起,來自於對苦難眾生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由菩薩的六度萬行最終成就佛的智慧華果。菩提心是不能不發出來的。第二是深信因果。因果,包括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
  • 何謂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眾生忍與忍度?
    佛法的學程與學校教育不同,佛法所教導的,四諦的第一諦—苦諦,例如人生的生、老、病、死等四苦、八苦,這是告訴我們人生的實相,是人生很重要的課題,不可以不讀,這也是我所說的讀書。今天說「栽培自己」,栽培自己是需要的,就從自己栽種、培植「波羅蜜多」的課題來談。波羅蜜多巴利語P ā ramit ā,音譯為「波羅蜜多」,漢譯為「度」,唐代譯「到彼岸」。
  • 《心經》中的「般若波羅蜜」,什麼意思?真懂的人並不多
    現存的《心經》譯本:第一、法月所譯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二、般若、利言等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三、智慧輪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四、法成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五、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六、宋代施護所譯的《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 心定法師:世間學佛的捷徑 了知諸法空性發起菩提心
    大乘佛教所講的菩薩道,例如六度波羅蜜、四攝法,是在說人與人之間如何能互相尊重與包容、融和歡喜,怎麼樣達到和樂相處,自利利他。自利利他能夠圓滿,萬德莊嚴,就是人間的佛教。但人間佛教的本意,是說唯有在人間修行佛法,才有辦法成佛。佛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也在人間。人與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這幾類的差別,在於人能克制自己。為了達到道德的真善美,他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
  • 忍辱的內核是慈悲,而不是忍氣吞聲
    網圖作為佛教最主要的修行手段,六度萬行的內容如果是如此的簡單,那也真的是未免太小看這流傳了2000多年的東西了,一個宣稱可以出離苦海、直達彼岸的法門,其內容真的是人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和不堪嗎?下面我們就簡單的去帶大家了解一下忍辱的真正內涵,看看和我們心目中所想像的有什麼不同之處。按照佛教的理解,忍辱有大約5個層次,由淺至深分別為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
  • 宏圓法師: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無著菩薩解釋說:「第一波羅蜜者就是說般若勝於其餘的五波羅蜜,我們說六波羅蜜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勝於其餘五波羅蜜。《大般若經》中說:「若離般若波羅蜜多,布施等五度不得名為波羅蜜。」意思是說,若是離開般若波羅蜜了,那麼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了。
  • 廣為人知的《心經》為何少有人了解真義?學者:具大智慧才能讀懂
    我們熟悉的《金剛經》,亦為此部核心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十六國時期鳩摩羅什所譯。《心經》之所以難懂,是因為它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總提綱。般若部經書近800卷,《心經》僅有260字,而要了解它則要對佛教的思想有系統全面的認知才行。(圖片來自 IC photo)真知堂國學館:般若,即「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 《不空摩尼供養咒》消業滿願、功德無量,圓滿六度波羅蜜
    4.得滿願、祛病,恢復清淨戒,圓滿六度波羅蜜。5.常持此咒,得成為三世佛陀之心子,得授記,觀音菩薩歡喜現身摸頂。6.臨終見諸佛現身,得到「善男子!善來極樂剎」的安慰,於一切善逝前獲得不退轉無上菩提授記。蓮花化生,並能回憶宿世。7.繕寫、刻石、持誦令眾生見聞,眾障淨除,往生淨土,功德無量。
  •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非常好的,有法師曾經說過:抄寫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相當於讀誦十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然除了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好處很多以外,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注意事項也是很多的,相信很多人初學者並不是很清楚,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先要淨口,淨口就是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不要吃肉,也不要吃大蒜、大蔥、韭菜等味道比較大的食物,吃了就要去刷牙。
  • 檀那波羅蜜,度貪吝之心,四法施功德不可思議
    六度波羅蜜,是圓滿自性的資糧。檀那(tán nà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是福德資糧;智慧波羅蜜是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圓滿了,我們的自性、佛性自然就會顯現。六度波羅蜜布施第一,這個布施是施捨給他人財物、體力和智慧,以求積累功德直至解脫的修行方法。以財物與人稱為「財布施」,說法度人是「法布施」,襄助逆境者、救眾生厄難是「無畏布施」。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凡是有和尚、道士所在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聽到慈悲兩個字,那麼慈悲究竟代表的是什麼呢?又要怎麼樣才能夠做到慈悲兩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呢?今天我們就來簡短的了解一下,看看他們究竟是什麼意思。慈悲,是慈與悲的合稱,為佛家的基本教義之一,在現在流行的各大乘宗派之中,無論是菩薩還是覺悟了的佛,都以追求慈悲及智慧為最高的目標。所謂慈,是指慈愛眾生,並帶給眾生以利益與幸福,悲呢,是指因愛而憐憫眾生,並拔除眾生之苦謂之悲。如《智度論》中即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 嘉木揚·凱朝研究員:蒙藏地區佛教學佛次第
    「發心」就是發菩提心,「慈悲喜舍」讓一切眾生悉皆離苦得樂的思想來發心,這樣發心即是大乘佛教的菩薩思想,要念誦「皈依發心儀軌」。 「相續」就是說,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佛菩薩的身語意相結合的意思。本文介紹給大家的是,個人修持早課的情況,寺院早課內容更豐富。
  • 何為第一般若波羅蜜?金剛經第十四品之二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 佛經中有各種波羅蜜,本文詳細解釋了不同的波羅蜜的作用
    一是信根;二是慈悲;三是無欲求心;四是攝受一切眾生;五是願求一切智智。善男子!以此五種法,大菩薩成就布施波羅蜜。」「善男子!另外,依五種法,大菩薩成就持戒波羅蜜。何為五種?一是身口意三業清淨;二是不成為眾生的煩惱因緣;三是閉三惡道,開三善道;四是超越聲聞、緣覺境界;五是一切功德皆能滿足。善男子!以此五種法,大菩薩成就持戒波羅蜜。」「善男子!
  • 《心經》最後一句話給我們傳遞的是什麼?
    文/一隻孤獨的老鷹生活百味雜陳,世界其實很美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家都多多少少接觸過,有的人能默誦,有的人會讀,有的人能理解其中的大意,的確常念此經心性會得到清淨,智慧能得到提高。在《心經》中的最後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最後這句話是一句咒,「咒」一般不會翻譯成漢語,而是直接用梵語來表示,這樣念出來才會更有力量,效果會更好,如八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這些咒只有明白其中的意思念出來才會有功效,得到佛法的加持。如果只會念而不知其意,那麼就只有念誦的功德。
  • 法華經心得|修忍辱波羅蜜
    【法華經心得】13< 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續「求法」與契入「禪修」的偈言後,接下來是關於「六度波羅蜜」的實踐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中,除了「布施」是外修,其餘的全是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