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款新型號火箭迎首飛!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計劃將超過40次
央視網消息:昨天(17日)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藍皮書從世界航天發展態勢、中國航天發射活動、航天國際合作、商業航天進展等方面對我國航天科技活動進行全面梳理。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0年,我國航天發射計劃將超過40次,多款新型號火箭迎來首飛。我國當前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的首個改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將在今年迎來首次飛行試驗。長徵五號B火箭是以發射空間站艙段任務為目標進行設計的大型近地軌道液體運載火箭。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2020年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年初我們經歷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事件-新冠疫情,這段時間我們又飽受洪水的折磨。雖然今年波折比較多,但是也有不少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建國100周年穿越太陽邊緣
根據計劃,我國將在今年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今年航天日期間,已經公布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名字,即「天問一號」。之後,我國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執行採樣返回任務。網友評論不少網友為中國航天加油!延伸閱讀:新冠肺炎並未造成延誤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是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空間任務之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部分地區實施封閉管理,但這並不會影響7月的發射計劃——若錯過這一窗口期,就得再等兩年。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原標題: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將完成全球星座部署3月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新華社發(郭文彬 攝)新華社西昌3月9日電(李國利、楊欣)9日19時5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4顆導航衛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後續將進行變軌、在軌測試、試驗評估,適時入網提供服務。這是北鬥三號第29顆全球組網衛星,同時也是第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將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 5月將完成全球星座部署來源:新華社作者:李國利、楊欣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03-09 22:01這是北鬥三號第29顆全球組網衛星,同時也是第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此類衛星在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上發揮關鍵作用。北鬥系統建設先後經歷了北鬥一號系統、北鬥二號系統、北鬥三號系統三個階段。目前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鬥二號首顆星起算,我國已發射54顆北鬥導航衛星,距離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
-
我國成功發射第54顆北鬥衛星 5月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這是北鬥三號第29顆全球組網衛星,同時也是第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此類衛星在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上發揮關鍵作用。北鬥系統建設先後經歷了北鬥一號系統、北鬥二號系統、北鬥三號系統三個階段。目前北鬥一號4顆試驗衛星已全部退役,從北鬥二號首顆星起算,我國已發射54顆北鬥導航衛星,距離北鬥三號系統建成僅一步之遙。
-
連續三年蟬聯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新華社消息 「天問」「嫦五」出徵,「北鬥」「高分」收官,「長五B」「長八」首飛……202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所屬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以18發的高密度發射次數,繼2018年、2019年後連續第3年位列中國航天發射榜首。
-
「天問」問世,中國開啟火星探測,鍾南山:疫情擋不住航天豪情
為了紀念1970年4月24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成功發射,代表著我國成功進入太空領域,所以我國把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今天是我國的第五個「中國航天日」,為此,中國太空計劃傳來新的消息。
-
石豪:送別2020,迎接中國航天的新一個50年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 2020年12月27日23時44分,隨著遙感三十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中國航天的「超級2020」正式收官。 202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裡程碑式的一年,更是承前啟後的一年。
-
我國2019年航天發射計劃披露:長徵五號7月中旬復飛 嫦娥五號任務重啟
(拖拽/保存圖片可查看大圖)(科技日報1月30日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29日在京透露,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計劃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復飛,遙四火箭將於年底發射嫦娥五號。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當日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繼2018年成功書寫37次宇航發射紀錄後,該集團將繼續開啟「30+」模式,計劃2019年實施30餘次宇航發射,共發射太空飛行器50餘顆。其中,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北鬥三號、高分七號等「大腕兒」均將登場。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我國擬2年完成空間站11次發射,明年上半年發空間站核心艙
12月25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交接儀式啟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表示,「我國將在明年上半年用長五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周建平表示,明年發射核心艙後,我國會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將在太空駐留幾個月。
-
說再見|請查收這份特殊的日曆(2020上半年)
從年初的疫情,我們開始惆悵,想著2020能重新來過。可是時間沒有駐足,她向前走著,帶我們經歷了天災人禍,帶走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不舍······越是要和2020說再見的時候,我們越是懷念這一年,小編翻開日曆,今天和大家一起悉數那些難忘瞬間。
-
「一箭九星」創我國航天發射新紀錄 「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
2020年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我國首次在海上以「一箭九星」的方式發射衛星,創造了我國航天發射的新紀錄。
-
40次發射!2020年中國宇航任務計劃首度公開,硬核滿滿
在1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間瞭望智庫對外發布了《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中提到,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而202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
-
專題|2020年國外載人航天發展綜述(下)
整體上,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2020年世界主要航天國家繼續推動載人航天發展,既定乘員和貨物運輸任務有序推進,但部分新系統的研製進度受到影響。 世界主要載人航天國家在近地軌道持續開展近地軌道載人航天活動,取得重要成果,加速載人深空探索系統研製,著力推進相關能力建設。
-
2019全球航天發射次數再破百 中國佔約1/3超越美俄
按照「航小宇」的統計,今年全球發射次數比去年略少,2018年共進行了114次發射,其中中國39次,美國31次,俄羅斯20次。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9日稱,2019年俄羅斯總共進行了25次航天發射,其中13次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8次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1次在東方發射場,3次在庫魯航天中心。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計劃2020年進行航天發射的次數比2019年增加一倍,達到50次。
-
「中科航天人才杯」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2020年,國際航天界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發展成績仍然可圈可點,「隼鳥2號」任務使人類首次獲得小行星地下物質樣本,載人龍飛船成功發射正式開啟商業載人航天,「星鏈」低軌網際網路星座大規模部署等航天事件廣受關注。同時,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北鬥全球組網工程和火星探測器發射均入選年度世界航天十大新聞,顯示出中國航天在世界航天領域已佔據重要地位。
-
2018年39次航天發射 「超級航天」的辛酸與夢想
不管是已經離開歷史舞臺的美國阿波羅計劃,還是目前仍在發射場不斷挑戰極限的獵鷹火箭;不管是已經實現火星探測的「機遇號」「好奇號」,還是再次實現落月的中國「嫦娥」「玉兔」;抑或是一隻腳已經踏入航天強國的金牌長徵火箭,都牽動億萬大眾的神經。
-
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胖五」創造歷史運載火箭拓寬中國航天舞臺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承載此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創造中國航天的新歷史。——這是長徵五號火箭的第一次工程應用性任務,標誌著長徵五號火箭已經具備執行國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的條件,承載起中國人探索行星的發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