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聞記者/史亞楠 攝像/夏天 剪輯/周勝男 陳嘉駿 設計/賈辰婧 實習生/程含宬 鮑歆珂
冬月裡的下午四點,落日的餘暉灑在江西省進賢縣城一處民居的陽臺上,還有些刺眼。張玉環站在泛白的光裡,望著附近的一處幼兒園,自己的孫兒在那裡上學。
無罪釋放後,張玉環在縣城裡租了這樣一個居所,一個老小區裡,五樓。陳設很簡單,他加上小兒子一家,大大小小五口人,住在三室一廳裡面。每天下午四點半去接兩個孩子下學回家是他的固定日程。
張玉環
央視一檔節目播了他的事情,張玉環對新聞報導裡的自己表現出興趣。離接孩子放學還有半小時,找到節目後,他戴上眼鏡,在客廳裡圓桌前的一把椅子上坐下來,開始捧著手機認真地看。
歸來
大約27年以前的1993年10月24日,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枕頭嶺張家村的兩名男童雙雙失蹤。苦尋之下,孩子的屍體於次日在鄰村的一處水庫被人發現。
張家村附近的航拍圖,遠處的水庫是當年遇害兒童遺體被發現的地方
悲痛和唏噓之餘,男童的家人和村民起初大都認為兩個孩子死於意外溺水,但村醫張幼玲的一個發現讓事情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兩名男童的下頜和脖頸處有明顯的勒痕與掐痕。他因此篤定,這不是一起簡單的事故,而是兇殺。村民們報了警。
屍檢結果證實了張幼玲的判斷,警方隨後展開排查。10月27日,即兩名男童被害後的第三天,張玉環因為手背有傷痕,情緒緊張等反常表現被警方傳喚,隨後遭收容。
此後的八年,歷經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四次庭審,2001年11月28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維持並核准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判決:張玉環犯故意殺人罪,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張玉環的手寫申訴材料 圖/受訪者
當年的卷宗顯示,案發後,進賢縣公安局的提取物證筆錄和江西省公安廳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做的化驗鑑定書,證實被告人張玉環穿過的工作服上沾的纖維與從水庫打撈上來的用於拋屍的麻袋均為黃麻纖維,這成為後來法院認定張玉環殺人的主要依據之一。
江西省高院2020年再審認定,這一鑑定只能證明張玉環衣服所沾纖維和麻袋纖維同屬黃麻纖維,並不能證明張玉環衣服上的麻袋纖維來源於該麻袋。這是張玉環改判無罪的理由之一。
從有罪到無罪,張玉環的人生迎來了一次重大轉折。推動這次轉折的,除了法治的進步,還有張玉環親屬、律師,以及他本人的堅持。
張民強是張玉環的大哥,一個傳統的中國男人。父親走得早,張玉環出事以後,身為長兄的張民強身上背負了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精神壓力。張玉環被帶走後的一天,警方到村裡宣布了破案的消息,張玉環成為「殺人犯」,他也就成了「殺人犯」的哥哥。
2020年8月4日再審宣判後,張民強在南昌高院外接受記者採訪
對鄉土裡長起來的人而言,村子就是全部,成為「殺人犯」的親屬,頭就不能再抬起來了,這幾乎沒什麼道理好講。母親在家哭天搶地,弟妹帶著兩個侄子被指著脊梁骨痛罵,乃至被用石頭砸,只能逃回娘家……庭審的時候,悲憤的張民強質問張玉環為何殺人,張玉環卻連呼冤枉。「我就一遍一遍地告訴他,是冤枉的,你就不該認,死也不該認。你冤死了,我們還留個清白;你亂認了罪,死了,就害了全家人!」張民強立志要為弟弟奔走。
堅持27年做一件事並不容易,但張民強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他說,長兄如父,自己如果不盡力而為,張玉環興許就死了。終於,張民強在2017年等到了願意代理此案的律師。力爭之下,等到了立案複查和開庭再審的結果。
張玉環案再審現場 圖/江西高院
2020年8月4日下午,法院最終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改判張玉環無罪後,張民強將弟弟接回了進賢縣老家。此時的張玉環,甚至已經認不出27年未見的老母親。
第二天,張氏兄弟一同到墳前,把改判無罪的消息告訴了他們已故的父親。二人邊說邊哭,對他們而言,一場具有儀式感的痛哭似乎比法院的宣判更能卸下各自肩上的重擔。
聚散
歸來那天,盛夏傍晚的熱浪包裹著張家村鼎沸的人聲在屋裡屋外翻騰,把知了的叫聲壓得極低。張玉環在密集的信息輸入與輸出中,度過了回家後的最初幾天。恢復平靜後,他有了機會重新系統地認知本該熟悉的一切。
宋小女是張玉環為人熟知的「前妻」,儘管直到張玉環被無罪釋放後,他們仍然沒有正式領過離婚證。
宋小女(左)與張玉環(右)年輕時的合影 圖/受訪者
時間再回到27年前,伴隨著張玉環的入獄,宋小女帶著兩個兒子度過了一段寄人籬下的艱難日子後,無奈地將兒子留給他們的祖輩,南下打工去了。1999年,宋小女感覺肚子疼得厲害,經檢查發現了子宮肌瘤。醫生建議宋小女儘快開刀手術,但丈夫在獄中,兒子又年幼,她猶豫了:「萬一我有個好歹,或者就死在手術臺了,兩個兒子不成了孤兒?」拖延中,弟弟勸她再找個人嫁了。
嫁人確實能改善窘迫的現狀,讓母子三人有點依靠,她慢慢被說動了。在弟弟的介紹下,她認識了現任丈夫,在福建,帶著一個孩子,弟弟說「是個好人」。改嫁前,宋小女去南昌監獄找了張玉環,徵求他的意見。儘管在心底裡並不想讓宋小女改嫁,兩人對坐流淚後,只得選了這條路。
8月4日張玉環回家當天的宋小女與長子張保仁
張玉環記得,回家那天宋小女也等在老宅前,人很激動。相擁痛哭後,張玉環忙著與幾十年未見的親友相認,宋小女則歪在外間的一把躺椅上,激動得大喘氣,後來索性被救護車送入了醫院。
很難說宋小女的熱情不曾給張玉環一種可以破鏡重圓的錯覺。她曾在媒體鏡頭前動情地說,張玉環欠她一個抱,她等了27年,她非要讓張玉環抱著她轉,張玉環應該抱。確實,在張玉環看來,闊別多年,雖然都已經年過半百,如果能再續前緣,不失為一件好事。張玉環沒能如願。
不同於張玉環的人際關係於1993年戛然中斷,宋小女在1999年與張玉環見面協議離婚後,有了一次「約法三章」的改嫁。現任丈夫不僅答應宋小女可以繼續與張家保持聯繫,也確實對宋小女很好,用她的話來說,她愛她的現任丈夫。宋小女通過兒媳婦給張玉環遞了話,態度堅定。於是在12月7日,張玉環與宋小女終於補領了離婚證書。
張玉環
不是所有人都理解這個女人。關於外界部分對宋小女毅然提出離婚的批評,張玉環願意替她解釋:畢竟人家在那邊有了新的生活,也祝她能過得好。但在心裡,張玉環一直都對這次離婚存著一份抗拒。他和兩個兒子、兒媳甚至也曾試圖勸過宋小女,「子孫親友都在這邊,你一個人到福建,始終不如一家人在一起吧?」
勸說沒有奏效。就如人們了解到的那樣,宋小女這個名字,似乎就是更多的與愛情有關。
張玉環與長子張保仁 圖/新華社
對於父母的選擇,張玉環的兩個兒子選擇接受。於他們而言,和張玉環之間父子重聚的命題,並不比父母之間夫妻分散的命題來得更輕鬆。
不被周圍接納的幼年經歷在張保仁和張保剛兩兄弟心裡留下了很深的傷痕。對比張玉環回來之後二人的反應,稍年長的張保仁似乎更加難以釋懷。兒時不愉快的記憶慢慢演化成對父親切實的怨念,至今橫亙在父子之間。
宋小女與婆婆、兩個兒子 圖/受訪者
回家那天,保仁曾經衝上前去抓著父親大吼,媒體鏡頭裡的張玉環錯愕於眼前這個年輕人的舉動,但很快又被其它情緒覆蓋,後來他知道,這是他的大兒子保仁。如今張玉環和小兒子保剛一家四口住在一起。他承認,和大兒子的感情恢復起來要更難一些。
保剛曾到監獄看過父親幾次,保仁則沒有。儘管自己的苦盼沒有等來長子的任何一次出現,身為一個缺席20多年的父親,他依然自認沒有立場對兒子的舉動作出任何批評。在他眼裡,孩子關心他,對他好自然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若感情淡一些,也只能慢慢來,不管什麼理由,畢竟是自己失職在先。
重建
老家的新宅已開始建第一層,張玉環每天都會來看
張玉環在離老宅大約一千米的幹道旁邊又申請了一處宅基地,準備蓋個小樓,已經開工了。從申請到破土頗費了一波周折,他很在意工程進度,覺得若是順利,如今早該蓋完一層了。小兒子張保剛有空就會來工地看著。保剛說,在生活上,自己倒更像「父親」,要照顧涉世未深的「兒子」。對於和父親的關係,他顯得更豁達些:「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既然無法改變,不如選擇接受。」
27年前的老宅早已經破敗不堪,記者來來往往,無聲的老宅反而成了極具話語權的範本。搖搖欲墜的院牆確實也很不安全,後來索性被推倒了。對於推倒本已廢墟一堆的老宅,張玉環沒什麼異議,他的心思被其它事情佔得很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建房與買房。
張炳蓮獨自生活在老家,拒絕了兒子張玉環接她去縣城一起住的提議
他首先要給自己重建一棟新房子,之所以不選在原址,張玉環給的理由是那裡不方便。新房子已經完成了地梁澆築,不大的工地上機器轟鳴,全部建完要花費幾十萬,但在他看來,房子是一切的基礎,房子建好了,他才能更好地贍養老母親,才有讓生活步入正軌的基礎。
張玉環新宅工地航拍
兒子的居住問題也是張玉環的頭等大事。他共獲得了496萬元的國家賠償,計劃拿出200萬元左右,給兩個兒子分別置辦一套商品房,目前小兒子已經有了意向房源,大兒子則還在考慮中。考慮到哥哥張民強對自己的莫大恩情,張玉環除了要雙倍補償哥哥的經濟付出外,還打算為張民強也在老家置辦一處住宅。
他常常用「妻離子散」來形容自己的經歷,而房子似乎成了張玉環對於家這個概念最可感、最可控的象徵。以此為起點,他試圖重新構築起他失去的世界:有一份工作,找一位愛人等等……
張玉環關注了兒子的社交網站帳號,經常翻看評論
他學會了使用智慧型手機,還很不熟練,勉強可以使用微信視頻,也可以「刷」抖音;他買了一輛電動車,這樣就能往返於縣城和老家之間,白天去看看工地,看看老母親,下午就回家接孩子放學。年過50,這些學起來都很有一些難度,好在子孫們還算耐心,願意一遍遍慢慢地教他。
入獄9778天,張玉環並不算是完完全全地與世隔絕,但他熟悉的話語體系和現實之間仍有很多空白等待他去填補,難度要遠比建兩棟房子,學一學手機大得多。時下流行的價值觀、話語體系讓他不知所措,更不要說聊到一塊。
張玉環出獄後,家人跟他一起成了新聞人物,借著這些曝光度,小兒子張保剛搞起了帶貨直播,對此,張玉環就很不能理解,他認為還是要做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踏實一點……等著他去學習和接受的事情還有很多。
張玉環接孫子放學回家
一期節目看完,張玉環放下手機起身去接孫子放學。從幼兒園回家的這幾百米路程,是他一天裡難得的感到充實的時光。孩子只有五六歲,活潑開朗,接受起這個「從天而降」的爺爺來也特別容易,一點不生分,這讓張玉環很開心。
從盛夏歸來到進入寒冬,張玉環的生活慢慢復歸平靜,他愈發希望大家忘了他。
來源:荔枝新聞
編輯: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