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1619 字
閱 讀 需 要
4 min
公元前47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去世,享年73歲。關於孔子,教科書是這樣說的,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名、字、哪裡人,都說得很清楚。唯獨沒有說他姓什麼?
也許,你會覺得我是在脫褲子放屁,孔子不就姓孔嗎?還能姓什麼?
可是,我要是告訴你孔子其實是姓「子」呢?那孔子豈不是應該叫做「子子」?你還別說,按姓+名這樣的叫法,還真應該叫「子子」。
這要從中國古代的姓、氏說起。
在今天,我們往往把姓氏混為一談,姓就是氏,氏就是姓。但古代不是這樣,姓和氏是有嚴格區別的。
先有姓然後才有氏。
姓的產生,從字形就可以推測,它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的。上古時代,人類先為母系社會,男人們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結果就是生下孩子不知道自己老爸是誰。那時候女性還強勢,根本不鳥那些提上褲子不認人的男人們,你們不管,老娘自己養。
孩子長大了要結婚,但是不能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通婚。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辨明血緣和世系,就產生了「姓」。
這就是「姓」的最初起源。在母系社會時,姓是跟隨女性祖先的,到了父系社會,姓則是跟隨父系祖先的。古代同姓不得通婚,所以姓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別婚姻」。
說簡單點,「姓」最初就是為了區別自己人和外人。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本「姓」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於是,又產生了在同姓內部劃分自己人和外人的需求。「氏」的出現就是滿足這種需求的產物,逐漸成為家族的標誌。到了後來,人們一看到某個家族的「氏」,就可以馬上判斷出它的高低貴賤。
「氏」的來源主要有國名、封地、住地、官爵等十二種。這樣一來,就會產生「氏」的撞車,也就是雖然不同姓,但氏的名稱卻一樣。
所以,姓氏的重要作用就是古書所說的「別婚姻,明貴賤」。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姓氏的區別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動搖,到了漢代,人們基本上已經姓、氏不分了。
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第一,同姓之間的血緣關係日漸淡薄。春秋時期,同姓不通婚的原則就開始鬆動了。原因就是經過長時間的傳承,所謂同姓之間的血緣關係已經很疏遠了。
第二,社會制度的變化。隨著戰國時期各國相繼變法,原先的宗法制度被突破,產生了以軍功獲爵位的平民貴族。這些新興力量必然要對舊有的姓氏制度發起挑戰,導致「氏」別貴賤的功能進一步弱化。比如,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本就是一介平民,他只知道自己頭上頂著個「劉」的帽子,至於是姓是氏,他是毫不關心的。就是算他想關心,他也肯定已經弄不清了。
第三,郡縣制的全面推行。秦朝建立後,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原來貴族頭上的「氏」已不再顯得高貴。氏只剩下了區別血緣關係的作用。
在這樣的形勢下,原先附加在姓氏頭上的許多功能被剝離,姓、氏再無相區分的必要。
孔子「子」姓得姓由來。
「子」姓來源於舜的部下契。當年,舜把契封在商地,賜姓「子」。契的十三代孫就是商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朝建立後,為了安撫商朝貴族,就把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封在商丘,建立了宋國。微子啟死後,微子仲繼位,這個微子仲就是孔子的十四世祖。
從孔子的十世祖弗父何沒能當上國君,但仍是宋公室成員。一直到了六世祖孔父嘉,按照當時禮制,「五世親盡,別為一族」,就是說孔父嘉不再列為公室成員,而是另外列為一族。既然「別為一族」,就要取個「氏」以示區別。於是,就取孔父嘉之「孔」為氏。
雖然從孔父嘉開始以「孔」為氏,但翻開孔子的世系,你就會發現孔子祖先的名字都很奇怪。如爸爸叫叔孫紇,爺爺叫伯夏,沒有一個是以「子」姓開頭的。
這與先秦時期的稱呼習慣有關。那時,對男子的稱呼往往不以姓氏開頭,而是習慣字+名。比如叔孫紇,叔孫是字,紇是名;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
也是從春秋時期開始,氏的重要性逐漸顯現。所以,孔子以後,就逐漸將「氏」冠在名前固定了下來。比如孔子的兒子孔鯉,再沒有稱他為伯魚鯉。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