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在我國有著特別的意義,《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從各部落的圖騰上各取了一部分元素組合,便出現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因而如今我們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麒麟是我國的瑞獸,老話說「瑞獸出沒,必有祥瑞,」相傳孔子出生前和去世前都曾出現過麒麟,在《禮記·禮運第九》中有:「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麒麟在我國人民的心中也有著特別高的地位。
這兩種特別的神獸常出現在古人的口中,和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教育子女則是許多父母都特別操心的事情,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俗語:「寧要麒麟子,不要化骨龍」,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育兒經。
在許多古人心中,龍的地位要比麒麟略高一籌,像至高無上的皇帝是天子,可穿龍袍,可坐龍椅,可睡龍床等,以龍代表自身不可侵犯的權威,那麼為什麼不要化骨龍?這個著重點便是在「化骨龍」,化骨龍是什麼?
「饕餮(Tāotiè)」便是化骨龍,是一種貪食的兇獸,以「人」比作「饕餮」,說的是這個人懶惰、貪吃能吃,廣東地區一帶,老一輩的人將自家不聽話和調皮搗蛋的孩子稱作是「化骨龍」。
化骨龍,一方面能夠謙稱代指女子,另一方面則是說這個孩子好吃懶做,將來未必懂得感恩,也只會揮霍,讓父母永遠不能省心,父母也便不想養育一個這般品性的孩子。
麒麟就不一樣了,以「人」比作「麒麟」,說明這個人才能傑出、德才兼備,在民間有詩:「麒麟踏祥雲,人間百難消。」若是有了麒麟子,家庭氛圍也會非常好,並且還有「麒麟送子」的說法,意思是這個家的香火會非常旺盛。
麒麟子和化骨龍更直截了當的說法是「懂事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孩童時期,父母難免要操心孩子的很多事情,懂事的孩子就會讓父母順心很多,但孩子的品性好壞,與家庭教育是脫不了關係的。
在幼兒時期,如何正確教育孩子?是許多父母的重中之重,此時孩子還處在一個餓了會哭,開心會笑的時期,他所表現出來的都是內心對這個世界最直白的感受, 父母就要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正確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