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流行語是時代變化的鮮活標誌,是文化心態的顯著表徵,也是社會傳播的流行符號。從網絡流行語中,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網絡生態的趣味性、中國青年心態的積極性、中國文化傳播的創造性,更可以看到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網絡熱詞此消彼長的背後,是技術更迭、生活變遷、社會發展。
【關鍵詞】流行語 文化心態 網絡文化 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底,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發布了「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分別為:錦鯉、槓精、skr、佛系、確認過眼神、官宣、C位、土味情話、皮一下、燃燒我的卡路裡。這份榜單通過網民推薦、專家評選、網民投票三個環節,同時依託教育部和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篩選與解讀,兼具了網絡的娛樂性和學院派的專業性。縱觀近年來的「年度十大網絡用語」,許多社會發展趨勢與文化心態變遷,正凝練為榜單上的一個個熱詞,以「流行」的方式,詮釋著網絡時代的大眾話語與交往理性。
「槓精」的產生:漢語的時代創造力與文化傳播力
網絡詞彙從無到有,從有到紅,都自帶複雜的文化譜系、具有特殊的文化來源。一方面,表現了漢語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如「錦鯉」的舊詞新意、「C位」的中西合璧、「官宣」的縮略成詞;另一方面,反映了網絡文化的強大傳播力,反映了小眾亞文化走向大眾文化、主流文化的清晰歷程。
從2018年上榜的「槓精」一詞來看,充分體現了網絡時代漢語的創意組合與傳播能力。北方地區的民間文化中,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燈會,會有小丑坐在轎中,由身強力壯的大漢抬著轎子雙槓在人群中穿梭,小丑與遊人隨機鬥嘴打趣,用語言技巧博人一笑,這是最早的遊樂項目「抬槓會」。明末清初,由此衍生出了北方方言中的「抬槓」一詞,意為強行爭辯,多為依靠嘴上功夫、喪失理性邏輯、缺乏積極意義。進入網絡時代,網際網路中眾聲喧譁,很多討論通常沒有雙方都認可的底線、標準和規範,因而不免淪為「為辯論而辯論」,彼此指責對方「抬槓」。
網絡中形容人物的顯著特點時,常以「-精」的後綴表示,這一表述起初被廣泛使用,源於動畫片《葫蘆娃》中以「蛇精」形象來指代過度整容、削尖下巴的人,後來「精」脫離「蛇精」一詞而靈活出現,如「腿精」「睫毛精」來誇張形容明星腿長、睫毛長等特點,語義也從貶義轉為中性,甚至略含俏皮。
以「抬槓」與「精」組合成為「槓精」,既形象表達了某人總是抬槓、喜好無意義辯論的行為特徵,也包含了「抬槓成了精,凡人能奈何」的無奈和戲謔。這一網絡流行語富含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生動地反映了當前中國網際網路的話語生態,體現了漢語與時俱進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從網際網路誕生初期的「大蝦」(擅長使用網絡的人),表示數據機的「貓」(Modem),再到今天的「錦鯉」「槓精」,網絡空間成為展現漢語創造力最集中的場所,也成為展現語言文化最重要的傳播手段。許多網絡流行語衝破次元,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不斷刷新著漢語的表現力、拓展著漢語的可能性,同時也傳達著不同階層的聲音、溝通著不同社群的情感,成為時代精神與民族文化的標誌性符號。
「官宣」的背後:網絡傳播中的權威信源多樣性與文化生態豐富性
入選「2018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的「官宣」,是「官方宣布」的縮寫,原指由政府機構、權威媒體發布某一重要消息,現在已經逐漸泛化為「正式宣布、廣而告之」的含義。在這一過程中,話語主體從權力機構變為普通個體,話語色彩從嚴肅性、終結式、不容置疑,變為平和性、開啟式、分享討論。「官宣」不再是「官」的宣,舊詞新用的網絡流行,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傳統話語權力的轉移。
在「後真相時代」裡,網絡空間中的海量信息真假難辨,「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新聞反轉成為經常現象。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人們對政府機構、權威媒體等「官方」代表,有著比一般信源更高的信任度。網際網路中蓬勃發展的粉絲文化,則借用了「官宣」及這一詞彙內含的高公信力。2018年10月16日,趙麗穎與馮紹峰同時發布微博:「官宣」,並以兩人的結婚照與結婚證作為配圖,公布結婚訊息。此「官宣」受到廣大粉絲和網友的火熱關注,成為當天的熱門事件。「官宣體」藉由粉絲文化和明星效應,迅速褪去「官」的政治色彩,成為「正式宣布」的一種修辭方式,並被網友爭相模仿。
當日下午13點07分,博主「軍機不可洩露」仿照趙麗穎與馮紹峰的微博,發布「那年,今日,官宣!」,配圖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照片和當年《人民日報》頭版。作為一個粉絲四萬的軍事博主,發布這條微博的最初動機,只是與當天網絡流行的「官宣體」熱點呼應。而共青團中央官微則敏銳地意識到了其中的新聞價值,「全微博都關注這一件事情,容易忽略其他的事情,不合適」,共青團中央官微於當日13點19分引用,隨後《人民日報》、CCTV等官微也相繼發布了類似微博,幾大政務微博聯動,將我國原子彈首爆紀念日同時送上熱點。正當「官宣」逐漸淡化「官方」色彩時,幾大傳統型官微的這一「官宣」行動,重新強調其信息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從當日的情況來看,「娛樂明星的即時喜訊」與「國家政府的重要紀念」之間,形成了微妙的張力關係,也成為了日後「官宣」中具有隱喻意義的典型現象。
網絡傳播中「官宣」的平民色彩一旦形成,就無法被簡單否定,但對其理解經歷了一個「磨合」過程。在「黃V」明星、個人和「藍V」政府、官媒間,各方對「官宣」的命名使用與話語闡釋,逐漸將其圈定在一個可以達成一致的範疇之中:過度娛樂性的「官宣體」模仿消失,網民既選擇以「官宣」展示自己的重要而真實的信息,同時也認可傳統官方機構的權威信息發布。事實上,網民個體與傳統機構的互動愈發具有積極性與彈性,網絡文化生態的豐富性也就愈發突出。
「官宣」一詞,經過官方機構與網民自發的熱搜、討論與界定,最終獲得了網絡時代新的使用規則:當官方機構需要宣布信息時,公眾仍舊承認其媒介的公信力與信息的權威性;當官方機構退場進入日常情境時,公眾也會毫不畏懼地接過鍵盤,宣布自己的消息。「官宣」中的「官」,保留了正式性,淡化了威權感。
人人都可以「官宣」的背後,更具趨勢意義的是網絡空間中成長出的青年一代「數字原住民」,具有更加強烈的自主意識,他們關注自身的情感與訴求,認為作為個體取得的成就、想要分享的信息,可以承擔得起「官宣」的正式性與重要性。從現實看,這些屬於每個個體的點滴「官宣」,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多樣性與主體性,構成了當代中國發展與進步的整體圖景,匯成了更具全球傳播力的國家「官宣」與國家形象。
「skr」的再造:外來詞傳播的中國文化融合感與網絡文化趣味感
中國網絡文化與世界各國文化有著緊密的互動,外來語詞成為網絡流行語也並不少見,但是2018年紅遍網絡的「skr」,並非一個簡單的詞彙移植,而是經過本土文化改造,形成了中國網絡傳播語境中的「skr」。
「skr」一詞,並未收入正式出版的英語詞典,只在美國在線俚語詞彙釋義詞典Urban Dictionary中有兩個解釋:一為擬聲詞,模仿汽車漂移或突然轉向時,輪胎與地面摩擦產生的聲音;二為語氣助詞,通常是嘻哈歌手用來表示興奮、激動、幽默等情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嘻哈音樂的表演中,通常會加入一些擬聲詞,強調音樂節奏、推動歌曲進程,skr就是其中之一。在英語環境中,skr都是一個相對小眾的俚語。
某娛樂節目中有位嘉賓屢屢使用「skr」一詞,節目組也加以突出渲染,但傳播效果並不理想。網民發現,「你的表演太skr了」這類將「skr」作為形容詞的使用既沒有先例,也沒有清晰的語義,與此前熱詞「freestyle」擁有準確的中英釋義、使用場景相比,人為捧紅「skr」的運作,顯然有些生硬尷尬。這種填鴨式安利新詞招致了人們的反感,網絡上出現大量考證「skr」用法的帖子,並通過多種方式反諷該節目中對詞語的不當使用。對於無法消化的「skr」,網民以解構的方式,在腦洞大開中賦予了它極具中國語言文化內涵的嶄新含義和用法:以「skr」的諧音替代漢語中的同音字、近音字,例如「是個」。於是誕生了「skr殺,不可辱」(士可殺,不可辱)、「請skr而止」(請適可而止)、「你真skr小機靈鬼」(你真是個小機靈鬼)等用法。這些詞句被製作成表情包,迅速在網際網路中流傳開來。
網絡流行語是海量網民自發傳播行為的體現,網絡流行文化是對網民強大解構衝動下的共同文化取向的反映。多數網民沒有能力或興趣一針見血地指出令他們不適的問題,但是卻可以通過戲仿,用大量的重複、比擬、拼接,令問題自身顯現,顯示出其中隱藏的荒誕。
「skr」的另類流行,反映了人造流行、強行移植的失敗,再造流行、本土改造的成功。無論是擁有話語權的媒體,還是自帶粉絲號召力的明星,如果只做生搬硬套的「文化搬運工」、甚至在東西方之間做低買高賣的「文化掮客」,在當代中國愈發成熟的社會文化生態中或許都只能遭遇表情包的嘲諷。
中國文化是極具包容性的文化,這種文化特徵在中國網絡文化中更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網絡文化的包容性是文化自覺與文化開放的結合體。一方面,不排斥吸收外來語詞來豐富漢語表達、增添語言活力;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基因、文化自覺也是滲入了國民個體行為與民族集體意識。在當代中國文化傳播中生硬的中英混雜詞彙帶給人的印象,並不是「洋氣厲害」,而是「裝腔作勢」。事實上,缺乏生活氣息、文化土壤的外來語詞,無法在中國的現實與網絡中紮下根來。從近些年的網絡流行語看,既紮根中國文化土壤、又具有異文化趣味的內容,才能成為中國流行文化中的新組成。
從哲學上看,流行語不僅是「主體性」的體現,更是「主體間性」的體現。哈貝馬斯認為,後者對修補現代性、建設現代社會更具重要意義。網絡流行語是時代變化的鮮活標誌,是社會文化心態的顯著表徵,也是社會傳播與交往的流行符號。當代社會文化心態的每個細微改變,都伴隨著碰撞、衝突與融合,也為中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諸多啟示。
(作者分別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文化自信與國家形象研究」(項目編號:18ZD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強月新、徐迪:《我國主流媒體的公信力現狀考察——基於2015年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新聞記者》,2016年第8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李月敏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