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4年始設於漳州,由福州將軍兼管。1757年停止閩海關徵稅事宜,海舶進出口均集中廣州,由粵海關徵稅。鴉片戰爭後,清庭被迫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其中包括福州。海關作為管理貿易的機構,得以重新設立。按清制,海關由海關道臺(正四品)管理。但在這五個海關中卻有兩個例外:粵海關沿襲十三行舊制仍由內務府管理,而閩海關則由福州將軍(正一品)管理。
然而外商與中國的海關之間常鬧矛盾,福州在開港之初的十餘年間,就發生過多次英商受英領事教唆拒繳稅款的事件。這其中固然有封建官吏舞弊弄權等因素在內,但中西文化的區別及在領事裁判權鼓勵下洋商的跋扈才是主要原因之所在。可是英國政府卻以此為藉口要求在中國另設由他們控制的「洋關」,這一侵犯中國主權的要求理所當然的被中國官員所拒絕。直到太平天國時期,英國人才有機可乘,再一次用「堅船利炮」迫使清政府同意讓他們「幫辦稅務」。從此,在中國的政府機構中就出現了一個怪胎----只能由外國人擔任長官且不受中國各級政府節制的「中國」海關(洋關)。
閩海關(洋關)的正式成立時間是在鹹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但早在《天津條約》訂立之前的鹹豐六年(西元1856年),英國駐福州領事就向福建地方政府提出了另建洋關的「建議」,但被地方官員拒絕。津約初定,首任總稅務司就親自來閩推行洋關制度。可見當時福州港的地位。
首位總稅務司是福州首任英國領事的兒子,但他如此重視福州,倒並不是為了他與福州的「淵源」,其主要是出於當時外貿發展形勢的考慮。福州自鹹豐四年(1854年)開放茶葉貿易後,兩年內茶葉出口就超過廣州,貿易額神速攀升,成為僅次於上海,和廣州不相上下的繁榮口岸。據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統計,當年福州外貿總值佔全國的13%弱,僅次於上海(65%)列第二名,廣州則以12%強列第三,而此時廈門、寧波、天津、漢口等十多個口岸進出口總值合計僅10%,還不如上海、福州、廣州中任何一口多。而這三個口岸中,上海的「江海北關」早在小刀會起事時就由英國人自作主張「代管」了,此時正作為「洋關」的樣板向外推廣;廣州粵海關在地方官員的「支持」下也已於津約甫定的鹹豐九年(西元1859年)順利「移交」了。其他各口貿易未振,大可不必急著接收。這樣一來,就只剩閩海關須由總稅務司操心,則其親自到福州推行「洋關」制度就很容易理解了。
閩海關主樓於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建成,這是一座兩層殖民式小樓,用今天的眼光看來,它很是簡陋卑小,但當時在周圍低矮的中西建築群中卻顯得鶴立雞群,第二年,在它的旁邊又建成單層的驗貨廠。這個海關辦公樓使用到民國38年(西元1949年)被火燒毀,此後閩海關搬進位於原辦公樓後面,於30年代購入的某洋行房屋辦公。這座辦公樓一直保留到2005年,因建設南江濱大道被拆毀。
同治八年,閩海關在閩江下遊的營前港設了一個派出所。由於中外貿易的發展擴大及世界造船技術的發展,前來福州的船舶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許多大型船舶無法進入番船浦內港,只好停泊在營前的白蘭潭錨地。為加強管理.減少漏稅,同時也為了方便商人,閩海關設了這個派出所。
除此以外,閩海關還建有稅務司公館、副稅務司公館、稽查長宿舍、員工宿舍等多棟建築,散布於番船浦、倉前山等處,這些建築大多尚存。
掃一掃,關注閩南儂二維碼
有你想聽的閩南故事
您有任何建議、供稿都可以發至郵箱
郵箱:16436429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