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農技專家趙亞夫:「為鄉村振興,我還要再幹幾年」

2021-01-08 中國江蘇網

開欄的話

幸福在哪裡?正如一首同名歌曲所唱:「她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裡,她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在艱苦的勞動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為了在全社會進一步弘揚奮鬥精神,今天起本報推出「奮鬥者的新時代 我奮鬥我幸福」專欄,多視角、多形式挖掘奮鬥典型、講述奮鬥故事,展示新時代奮鬥者的精神風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凝聚起更磅礴的奮進力量。

春節剛過,77歲的趙亞夫就回到了戴莊。這位著名的農技專家2001年從鎮江市農科所退休後,選擇了茅山老區最貧困的一個村——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村,不拿一分錢報酬,指導村集體辦合作社、種有機農產品,仍像退休前那樣,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富。

眨眼間,17年過去了。如今,戴莊村100%的務農農民加入了合作社,全村有機水稻畝均效益超過2000元,管理好的超過3000元;合作社公積金成為戴莊村集體主要收入來源,每年達120多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超過1000萬元,已躋身茅山老區經濟強村第一方陣。

「趙老師,如今戴莊富起來了,你為啥還天天往那跑?」記者問。

「事情多著呢。」趙亞夫說,這幾年,寧鎮揚一體化加速,句容農民就業機會增加了。戴莊村有機農業合作社成立頭幾年,有600多戶農戶種植了總共4000多畝的有機水稻、有機果蔬,去年減少到200多戶,其他農戶將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後在周邊就業,打零工每天收入也能超過200元,說明多數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今年我跟合作社負責人商量,看看土地流轉力度能不能更大一些,將種植戶減少到一百來戶,這樣可以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趙亞夫說,農民在非農領域的就業機會增多後,減少種植戶的時機就已成熟,村裡有不少原本種田的農民表達了改行務工的願望,留下來繼續種田的農民戶均種植面積可達50—100畝,戶均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這些人能夠成為職業農民。

「可喜的是,現在有不少年輕人成為職業農民了。」趙亞夫說,村裡的兩個大學生村官,一個是20多歲的河南小夥小王,帶著他父母在戴莊種了30畝有機蔬菜,成為鎮江一家生鮮配送公司的生產基地,去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另一位是本地的小王,種了100畝有機果樹,果園裡養雞養羊,去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

「村裡的農民出外務工,他們還享受合作社的權益嗎?」

「當然享受。」趙亞夫說,戴莊村的有機農業合作社是村集體辦的,成立之初,為避免少數人控股,農戶每畝出300元的股本金入股,現在加上以土地入股,股本金分紅一分錢不少,土地入股除了拿800元一畝的流轉費外,今年初還預分紅每畝50元。

「除了重新調整種地農民的數量外,今年你還打算忙什麼呢?」

「忙三件事:第一件是解決有機大米的銷售問題。」趙亞夫說,有機大米的市場競爭比較激烈。不久前,南京江北新區一家大企業找到趙亞夫,請他去指導搞生態農業,趙亞夫向對方提出,不要任何報酬,只要購買戴莊村的有機稻米就可以。目前雙方洽談得差不多了,今年戴莊的有機大米銷路可能不再成問題。

第二件事是試點一年種兩季有機稻。目前省內的有機水稻,一年只種一茬。趙亞夫研究了近年來的氣象變化後發現,這幾年句容的年平均氣溫達16攝氏度,而過去不到15攝氏度,氣候變暖了,一年種兩茬有機水稻是可行的,技術上也不成問題。因此,今年想試點種300畝兩茬有機水稻。這麼一來,種植成本就下來了,有機大米在價格上就有了競爭優勢。「不過,一年種兩茬有機稻,農民還不熟悉這項技術,所以我要經常往村裡跑,花一兩年時間教會農民。」

第三件事是帶著農民搞農家樂、發展休閒農業,「這是我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趙亞夫說,戴莊地處丘陵山區,這麼多年的有機農業搞下來後,環境變得很好,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一年四季果品飄香:草莓、藍莓、水蜜桃、無花果、葡萄、楊梅、獼猴桃、柿子等等,加上戴莊畜禽吃的是有機草料和飼料,發展休閒農業的產業基礎已經成熟。前幾年,天王鎮辦過幾屆櫻花節,很成功。戴莊今年引進20多種日本櫻花,種植規模達200畝,將成為櫻花節的核心區。

「休閒農業是產業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致富的拉動作用很大。」趙亞夫說,戴莊的休閒農業仍秉持一起致富的原則,由村裡的合作社成立旅遊部,把農民組織起來,對參與興辦農家樂的農宅進行股份量化。「這項工作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走上正軌呢。」趙亞夫透露,他的很多同事、朋友,包括鎮江市農科所、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專家、大型農業企業負責人以及日本的很多農業專家,共同組成了一個團隊,為試點項目提供技術支援,並貢獻改革思路。

「趙老師,您都77歲了,去年才動過腰椎手術,還準備幹幾年呢?」

「17年前我到戴莊來時,帶來了很多夢想,現在這些夢想一部分已變成現實,一部分即將變成現實,我丟不下呢!」趙亞夫說,「為了鄉村振興,我還想再幹幾年,再拼一拼。」他最感欣慰的是,自己這些年的辛勤實踐,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完全吻合:戴莊的青山綠水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戴莊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戴莊的農業生產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戴莊的職業農民隊伍正在形成……「習近平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對我來說,奮鬥的過程很快樂,看到往日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我是很幸福的。」

記者 朱新法

相關焦點

  • 「1+1」主題黨日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大家聽廣播看新聞,老聽裡面提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到底是什麼?咋個振興法?」李登軍操著一口家鄉話,手拿幾頁厚的講稿,他為了這堂課做足了準備。「時代不一樣了,小時候在公社幹活,將廁所內的廢物挑到田地裡做肥料,弄得村裡臭烘烘的,還能算工分;可現在呢,我們實施了改廁工程,美化淨化村莊環境,這是保護生態的典型做法。」
  • 數位化能給鄉村振興幫上什麼忙?聽聽 7 位專家怎麼說
    2019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規模是5778億。我們團隊根據目前數位技術應用發展綜合預測,2025年是1.26萬億,2035年是7.8萬億,2050年是24萬億。在後疫情時代,發展數字經濟是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非常典型的特徵,所以我們建議農業也要把數字經濟的問題作為首要問題來考慮。信息與技術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要素。
  • 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永嘉舉辦|鄉村振興|永嘉縣|浙江|...
    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現場。 潘沁文 攝中新網溫州11月20日電(記者 潘沁文)德行高尚、澤被鄉裡,是為鄉賢。11月20日,「賢聚鄉裡·和美滿家」2020中國·永嘉鄉賢助力鄉村振興高峰論壇在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啟幕,鄉賢齊聚一堂,為美麗鄉村建設獻智獻策。
  • 助力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他積極爭取資金140餘萬元,建成曹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於2018年12月投入使用,為黨組織開展各項活動提供有力的陣地保障。後續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依託,打造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籌建農村閱覽室,以「講、評、幫、樂、慶」為抓手,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 關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
    (二)目標任務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三)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落實黨管農村的相關法規,更好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 鄉村振興的五種「味道」
    理想中的鄉村,如同母親的懷抱,是能讓人心靈放鬆的地方。 來自富陽東洲街道黃公望村的婦女朱梅娟,經營一家民宿,是「公望女管家」負責人。 來自上海楊浦區的潘阿婆,被朱梅娟認作了「乾媽」,她在這裡一住就是6年多。朱梅娟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窗邊輕聲問候:「老媽,你醒了嗎?」晚上哪怕再忙,也會去探望。
  • 步履不停|鄉村振興指導員-「忙人」陳大姐
    擔任鄉村振興指導員 每天忙碌地跑在工地上、田地裡 穿梭在村裡的左鄰右舍間 村民們都親切地稱她為「忙人」陳大姐 2019年8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寧德市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勉勵寧德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煙臺開發區潮水鎮鳳眼村:廣場舞跳出鄉村振興的靚麗風景
    在煙臺開發區潮水鎮鳳眼村,就有這樣一支由常年在家的婦女自發組織的廣場舞隊伍,她們將愛好同推動村內文化事業發展結合在一起,閒暇時間走出家門,伴隨著歡快的樂曲,跳出一道鄉村文化振興的靚麗風景。據了解,鳳眼村廣場舞隊去年成立,到現在,已由最初只有5人發展到有16人的隊伍,年齡最小的53歲,最大的已有77歲。
  • 共同富裕,一個村莊的信仰與堅守——賈家莊鄉村振興啟示錄
    審視賈家莊從昔日的鹽鹼灘走向鄉村振興的軌跡,需要從這些故事說起。賈家莊村史館幸福不會從天降題「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你一定聽過這支歌,但不一定知道,賈家莊就是這首歌的發源地。這支歌是喬羽先生為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寫的詞,歌中「你看那汾河的水,譁啦啦地流過我的小村旁」,就是賈家莊昔日的模樣。
  • ...女茭白大王」李春萌獲評2020年度浙江鄉村振興帶頭人「金牛獎」
    近日,2020年度浙江鄉村振興帶頭人「金牛獎」揭曉10位獲獎者。縉雲「女茭白大王」李春萌成功當選,是本次麗水唯一獲獎者,也是繼縉雲縣筧川村黨支部書記施頌勤後我縣第二位「金牛獎」得主。茭白是我國特有的水生蔬菜,質地鮮嫩,營養豐富。
  • 青島市鄉村振興「金麥穗獎」評選啟動
    青島市鄉村振興「金麥穗獎」評選啟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1.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本報11月8日訊 為進一步暢通「三農」領域表達訴求渠道,青島市近日啟動鄉村振興「金麥穗獎」評選活動
  • 山西大寨:大寨精神引領型鄉村振興|華漢文旅鄉村振興案例一
    選取其中 15 個案例進行分享,分析了其中包含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和具體路徑,供其他項目作參考,以饗讀者。從來沒有一個鄉村像大寨一樣對中國的農村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它濃縮了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農村的發展和變遷,承載了中國幾代農民追求溫飽和富裕生活的夢想。
  • 鄉村振興——讓農民錢袋鼓只是鄉村發展的一部分
    其實現在很多人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總是說讓農民錢包鼓就是鄉村振興的全部,其實我們很多時候都會說到一句話德不配位,鄉村振興也一樣,不但要讓他們錢包鼓起來,還要讓他們精神生活充實,如果只是讓錢包鼓起來,實際上就是暴發戶的表現,沒有精神生活的充實,可能他們會因為增收而失去太多太多。
  • 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中國文明網
    鄉村,承載了太多人的記憶與不舍,許多人對「故鄉容不下肉身,他鄉容不下靈魂!若能一世安穩,誰願顛沛流離」產生了共鳴。而恰在新年前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擘畫了鄉村振興新藍圖,為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   在與時俱進中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意義。
  • 漫評: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
    而恰在新年前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擘畫鄉村振興新藍圖,為堅持解決好「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在與時俱進中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意義。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批批人走出鄉村,在城市各個崗位中耕耘,成了新的城市人,鄉村曾因人員的流失,發展面臨諸多困境。
  • 三澗溪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樣本:抓黨建不是「咋咋呼呼」,是幹實事
    「抓黨建不是咋咋呼呼,是幹實事」「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三澗溪村共3300多人,十幾年前曾是出了名的髒亂窮村。2004年,高淑貞擔任三澗溪村村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群眾開始了脫貧致富之路。「這些年,我攏了人心,帶領群眾致了富,也沒有什麼竅門,『尚方寶劍』就是習總書記的教導,一門心思抓黨建。」
  • 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鄉村振興激活中原沃土 農業發展更有競爭力 原標題:   初夏時節,穿行在中原大地鄉間,四下裡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應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三農」工作的時代大背景,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正邁出堅實的步伐。
  • 重慶眼科醫生成國際葡萄膜炎研究引領者 為患者還要再幹30年
    「現在小孩的情況挺好,沒有什麼炎症,半年以後再來找我。」楊培增首先診治的是一個名叫小垚的10歲男孩。回想起兒子4歲那年突然患病的經歷,母親田女士仍然心有餘悸。  「最開始孩子只是上火,找附近的鄉村醫生看,以為是普通感冒。」田女士說,沒想到,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小垚的感冒出現多次反覆,眼睛突然失明。
  • 市土儲集團:做好「農」字文章 賦能鄉村振興
    自2016年成立以來,市土儲集團聚焦主責主業,堅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產業振興」模式,不斷發力現代農業,「土儲引領」正成為我市鄉村振興工作中的一大盛景。  2020年12月8日,中國品牌農業戰略推進中心和市土儲集團就「聊·勝一籌!」品牌打造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 鄉村振興Rap起來!三水白坭《葡萄村長》mv發布
    鄉村振興Rap起來!「對,我就是來村裡搞事情的。」何文勝說,看著葡萄園碩果纍纍,看著村民生活越變越好,他覺得所有付出都值了。他像不停轉的陀螺,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活力,只為構築美美與共的鄉村畫卷,帶著對故鄉濃烈的感情,將愛灑在鄉村的每一片土地上,讓更多的村民品嘗到生活美滿的甜蜜。何文勝表示,人生下半場,錢不是首位。讓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變得美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這也是他內心深處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