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2020-11-30 搜狐網

原標題: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

卻因太少的沉默無言

而招惹了無端的是非

其實有時候事後仔細想想

對於那些本質上沒有必要過多糾纏的

再爭不過別人的時候

只是徒增煩惱

即使爭贏了

那有如何?又有什麼值得慶幸的

有些事其實爭辯起來沒有什麼意義

傷了和氣,又辨不出個是非

但是我們熱衷於爭論是非長短

是因為我們的二元知見

這些知見來自「我執」

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標準

時間久了你就會發現

如是的實相真理,不是爭辯而得

而是默然觀照,本來現前

所以佛祖拈花,迦葉微笑

言語道斷,以心印心,當下相契

一切語言本是戲論

執相而求,謬以千裡

所以「無諍三昧,最為第一」

學會無諍,才能安住內心的平靜

懂得沉默,才能體悟空性的智慧

語言往往是禍根的起因

不假思索和不遮掩的去說

往往給自己帶來困惑

和風細雨的感覺人人都喜歡

但疾風驟雨便不得人心

出言時當心中權衡好

別傷了他人,也毀了自己

所謂止語

並非只是語言的止息

而是內心的無念無住

回歸更深的醒覺與自由

在沉默與獨處中

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爭不辯,無語無言

是非對錯,過眼雲煙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與其在爭辯中相互廝殺

不如守護內心的寧靜

去履行更好的修行

很多不語,不是無理

很多沉默,不是無能

只是明了了言語的真諦

因為止語是一種修行

因為無言是一種境界

此心如如,默然歡喜

溫馨提示:《兩河木藝》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布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焦點

  • 止語是一種修行, 無言是一種境界
    「止語」,是一種佛教修行法門,又叫「閉口禪」,修行之人通過止語定心,增長智慧。
  • 抄寫佛經是否也是一種修行?
    抄經,可以說是各種靜心法門之中較為簡易和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在歷史的傳承中,作為文化積澱,成為人們長時間堅持的行為習慣。「有什麼用?」一直是現代人做事的癥結,人們習慣性問有無和得失,將自己束縛其中。在對待事物有沒有用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去看看莊子怎麼說。
  • 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放下是面對那個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時,心裡沒有了起伏不定,在面對曾經讓自己耿耿於懷的事情時,內心變得平靜,坦然處之。真正的放下不是不去聯繫,不是不去思考,而是面對曾經的人和事已經不動心。
  • 靜心佛語:寬容是一種境界,人生的大智慧就是修養出一份寬容
    生活,很多時候,就是一種體諒,一種理解。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準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汙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 看誰都順眼,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修行!
    看別人不順眼,處處都要挑人刺,是因為自己的境界不夠。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這顆心。 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繫鞋帶,突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 於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從此,即使是必須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 感恩,是一種力量,也是一種境界
    也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確是一種偶然,就像一顆塵土任意飄蕩,風住塵息之後,才降落此時、此地、此家。沒有人知道自己的歸宿到底在哪裡,人生並非命中注定,蒼天有時也會捉弄人,人的生命是可貴的,又是脆弱的,但不是無所作為的。不管怎樣,不管來自何方,又將要去向哪裡,存在就是價值,感恩才知惜福。 「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
  • 做一個不會生氣的女人:佛說不生氣是種修行,也有人說是一種境界
    佛說:不生氣是種修行,這種修行修煉的是自己內心容量,當修行獲得正果的時候,你的內心就足夠強大。不會再為世間凡事所困擾,更不會為世事生氣。我二姐五十多歲了,沒見過她生過氣,父母和姐夫常對我們說,你們學學你二姐?她從不會生氣。我問二姐為什麼你不會生氣呢?二姐說「我為什麼要生氣?我要的很簡單,父母這麼大歲數依然健康不連累我們。
  • 淨宗法師:歸命阿彌陀佛,是凡夫當生修行的最高境界
    這個身體,這個心,我們所有的起心動念,不都是針對這個世界的境界所起的念頭嗎?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整個世界都是要舍掉的,何況這些念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整個世界都要舍掉,何況這些念頭,更是要舍掉。所以「舍」也是不用、不倚仗,就是要看輕。很多人往往是很看重。他為什麼舍不掉?他太看重自己,把自己的心念、所有這一切看得很重。看輕了,就舍掉了。
  • 放下您翹起的腿,就是一種大修行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有師兄往往把修行看得非常高大上,似乎談玄說妙,聊那些天地玄黃,宇宙蒼生的大道理才是,而和我們日常生活沒有關係。就像是我之前聊「心經」的時候說起「空」這個概念,就用一個杯子舉例,這裡面滿了就無法再容納新的東西,就是不空,而水倒掉了也就空了。
  • 為了吃素而吃素,是一種執迷,而修行是斷「我執」
    請點擊上面的「關注」,與蘇摩Wu一起潛心修行。持戒不是目的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 洛飛說:塔羅佔卜也是一種修行
    塔羅是一種很客觀的預測,邏輯性很強,不能我們想知道什麼,塔羅就給什麼。 如果大廈,第一層都沒有建出來,第十層變動性就會很大,塔羅只能告訴我們如何面對第一層的狀況,不給第十層的答案。就像有些人會問我,洛飛;我想知道什麼時候會發財 ? 這些問我,就是算塔羅我也給不了答案。 塔羅只能告訴你,目前你的財運狀況如何,目前你在財運裡面的表現如何。
  • 周國平:人生有這三種境界,第三種境界最高,你是哪一種?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人與人之間的境界不同,佛家有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的境界不同,所體會到的世界與感受也不同。周國平曾說,人生有這三種境界,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脫俗,最高是返璞歸真的平凡。看看你在哪一層?
  •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講解:有一種順緣的障礙,是你修行的隱形殺手
    所有的一切都是循業發現,循著染業發現一切染法,循著淨業就修行一切淨法。這個業非常的複雜、非常的深。在華嚴經講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業發現,善財童子是轉染成淨,一位一位的轉,一位一位的淨。 所以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圓修圓觀,思惟這種微妙的、甚深的道理。智慧淺劣的眾生,隨著業所發現的,他斷不了。如果我們隨著自己的惑業發現一些障礙(障礙有順緣、有障緣),你怎麼隨這個緣? 咱們舉事實說吧!
  • 無言花自香,淡定人從容
    花開無語,芳華爍爍;花落無言,餘香陣陣。 人生亦如這無言的花開花落,綻放凋零,一切都將在歲月中老去,重歸於塵,重歸於土。 歲月催人老,行走在喧囂紛繁的塵世,經歷著潮起潮落的人生,歲月不僅把滄桑刻在了人的臉上,更是刻在了人的心裡。
  • 婚姻,不僅僅是過日子,更是一種修行
    這是一種成熟的處世態度,需要不斷修煉自己強大的內心與自我控制能力方能達成。換言之,就是要求我們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戀愛階段,「我的眼裡只有你」,而且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你」。對方的一顰一笑很傾城,就連意見相左時的生氣拌嘴都顯得那麼可愛、那麼迷人,總之,看哪裡都是順眼的。
  • 不爭一時口舌之快,「難得物塗」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謀略
    第三,不爭一時口舌之快,「難得物塗」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謀略。在與外單位交涉時,如果事情的發展是朝著自己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就不必為了爭一錢不值的面子而斤斤計較,以「難得糊塗」的心態去對待他,這樣給足了對方面子,又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何樂而不為拿破崙曾經說過,「一支鵬毛筆,可抵十萬支毛瑟槍。
  • 「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有以下四個修行方法:第一、諸惡無染:「染」有漸進的力量,不容易使人察覺,因此,對於一切的惡習、惡念、惡事、惡友,我們不要去沾染,一旦沾染,就不容易舍離。所謂「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只要為人正派,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去做,自然不會招惹無謂的麻煩。第二、諸行無私:孔子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天地無私,所以成其大;日月無私,所以能遍照。
  • 聖鬥士:第八感只是一種境界,第七感才是究極的小宇宙!
    但是在LC中似乎有了小宇宙提升的加成,進而變成了實力的一種證明,故事中領悟的人有阿釋密達和希緒福斯,獅子父子的天人合一疑似。 阿釋密達毫無疑問是八感,死後靈魂還能去卡農島串門,那麼問題來了,希緒福斯呢? 希緒福斯對戰艾亞哥斯那局,前半段都在閒扯,後半段希緒福斯被虐,為了取勝自廢雙目來領悟八感,打敗艾亞哥斯。但是,希緒福斯的自廢雙目所達到的境界真的是八感麼?
  • 包容,是一種無聲的勉勵,讓對方在自省的基礎上改正錯誤
    包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境界。一個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不僅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也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過,這並不是說包容可以沒有限度。再廣闊的大海,如果不停地往海裡扔垃圾,遲早有一天,大海將不再蔚藍;再高遠的天穹,如果不斷地接收著來自地面的煙霧廢氣,遲早有一天,天空將是灰濛濛一片。
  • 拒絕別人有5種境界,你是哪一種?
    然後怎樣可以進一步學習,增加自己拒絕的境界。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會對你有需求,或委婉,或可憐,或強硬。總有人無數次嘗試突破你的界限,讓你感覺到不舒服。不過提不提要求這是他們的事,而能不能拒絕則是你的事了。當你對別人的要求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最好的自我保護方式就是拒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