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的「關注」,與蘇摩Wu一起潛心修行。
持戒不是目的
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
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
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佛家以蔥、蒜、韭、薤、興渠為五葷;道家以薤、蒜、韭、蔥、胡荽(香菜)為五葷。
佛家不吃此種五葷的原因之一是:「熟食發淫,生啖增恚」。簡單來說就是——吃了熟的五葷,易起淫心;吃了生的五葷,易怒。不利於生清淨心。另一個原因是這五種食物吃了以後口中氣味,神厭鬼喜。佛陀說,「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故而,一直以來這是佛教徒都需遵守的戒律。
道家不吃此種五葷的原因說法不一,多數認為其不利於修行。
另一種葷是指與動物有關的肉食,其餘蔬菜、水果為素;
不吃此種葷,而吃素是因為持戒——「不殺生」。
那麼問題來了,植物也有生命,為何可以吃植物呢?這個說法不一:
一種說法是:動物的七情六慾與人一般,死了以後會有戾氣,且動物有靈魂,六道輪迴中有一道為畜生道,吃了它要承擔因果,需償還。而吃了植物不會。
一種說法是:肉類不潔淨,植物相對來講更為潔淨,吃植物有利於清潔身體,更利於修行。
等等。
在寫「何為禪修」時,我談到,佛陀也是吃肉的,因為他對化緣而來的食物是不挑剔的,別人給予他什麼,他就吃什麼。但是佛陀到各國傳法之時,如果別人為了款待他,而宰殺動物、製成的食物,他是不吃的。
由此,又有一種持戒是「不吃活殺的食物」,比如很多雞、鴨、魚、海鮮等是活的,要吃它得現殺,就不吃。而市場、超市或者餐館裡售賣的已經死了的動物,只要它「不是因我而死」,是吃的。
修行,到底要不要吃素?
我並不認為它是一個問題,它應該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一件事情。
從我自身來講,前兩年開始我不吃活殺的食物,因為我覺得只因為我的口腹之慾而讓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消失,我不忍,也覺得不值得——我只是一個尋常的再不能尋常的人,不值得它們為我獻出生命。不吃活的魚和蝦,吃已經死了的,也許味道確實不及活的鮮美,但我可以接受,並不會因此而不開心。
今年,我開始不吃與動物有關的食物,只吃植物。不是為了持戒,只是因為我不想吃肉,吃植物讓我很舒服,而吃肉、海鮮等等讓我胃部不適、嘔吐。
近日,我開始不吃「五葷」,因為修行遇到瓶頸,生不起清淨心,心火旺、易怒。
饞不饞?吃不吃?
曾經遇到過一個女孩,她為了持戒,不吃與動物有關的食物。她說,偶爾「饞了」,也吃。
如此,很好。
我對我的朋友們說,如果我也「饞了」,我就吃,只不過我還未饞過。
因為,「饞了」,忍著不吃,是一種體驗,吃了,是另外一種體驗。無論是何種體驗,重要的不是「吃」還是「不吃」,而是「饞」還是「不饞」。
所謂的「饞」是一種欲望,不吃應該是因為「不饞」。否則你雖然不吃,但是因為不吃,腦子裡總是想著吃,想得受不了,受不了就總想著,那倒不如吃一口,也許吃了以後你會覺得,心心念念的這一口,吃了也沒什麼,下次就不想吃了。如果吃了以後還想再吃一口,那就繼續吃,但是不能只顧著吃,還要學習、思考,並將所學的知識和道理思考至衣食住行、行住坐臥,然後再感受自己的身體所需、心裡所感,如此,「饞」還是「不饞」、「吃」還是「不吃」,就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為了吃素而吃素,是一種執迷,而修行是斷「我執」。
當然,無論吃什麼都是要承擔因果的。輪迴果報不談,單說,肉吃多了容易「三高」、吃海鮮配啤酒容易得痛風,這也是因果。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做所的承擔後果,這是最簡單直接的因果。
最後再談「持戒」。
無論是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邪淫、不妄語),還是「八齋戒」、「十善業」,都是以戒律為依據而護持自己的行為和念頭。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持戒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智慧才是目的。
如果並不能自然而然的持戒,而是為了持戒而持戒——
如果能做到,且不痛苦,極好。
如果讓自己心生痛苦,不太痛就忍一忍,太痛就放一放——了解緣由、做好承擔後果的準備,然後不間斷的學習,不間斷的思考、領悟,持戒終將會自然而然的融入到行住坐臥中。
就拿「吃素」這件事情來講,如果實在不想,無妨。如果心裡想,又怕自己做不到,可以先試著從「不吃活殺」開始,一步一步感受,一步一步修持。
修行之事,從來不是逼迫,更不能一蹴而就。
歡迎各位讀者留言討論,長按點讚,多多分享,利益更多眾生。
本文文字內容均為原創,轉載請私信我,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