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不代表修行,只是修行中的助緣而已

2021-01-21 山谷散人

關於學佛修行人吃素,現在學佛人不吃素,好像就不是修行人了,同修都躲你,其實沒必要瞧不起,四年前我吃素就是機緣到了,原來都是每月吃幾天,機緣到了改吃純淨口素,淨口素就是佛教中禁食的五種蔬菜,大蒜,大蔥,洋蔥頭,韭菜,興渠咱們內地沒有,內地佛教加上了,香菜,

素食

我吃素食很好,體重一點沒減,我還遵守,日中一食,過中午十二點以後不吃任何食物,喝水,而且我還喝茶水,身體一直挺好,師兄們,不是表功的,

慈悲

如果學佛機緣到了,大家還是練著吃素,但要照顧好家人,不要自已吃素就讓全家人跟你吃素,我見過很多因為吃素家人爭吵的,吃素是為了菩提心的增長,減少貪慾、悲憫一切有情眾生,不是讓你吵架的,如果你能學著做一手好素菜,家人也會慢慢地跟你儘量吃素了,

花供佛

如果你有超度的本事,什麼都可以吃,

你吃什麼,就超度他去佛國淨土,恐怕現在很少有這種本事的人了,

有愛才素食

文化水平有限,寫的對錯請師兄批評指正,見諒,見諒,

願眾生早脫苦海,共證菩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想牟尼佛

相關焦點

  • 佛法:修行不一定非要吃素,但真修行人都堅持吃素,究竟為什麼
    在三皈五戒中,並未有說修行人一定要吃素的規定。佛陀時代,託缽乞食,也是眾生施什麼就吃什麼,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如果僧人那時候挑三揀四隻要素食,反而給眾生增加了煩惱。比如有些人也想禮佛修行,但暫時真做不到完全素食,這時候如果有強硬的規定,那這人就可能失去了親近佛法的機會;其次,就是某些特定情況下,不吃肉不足以活命。但,有一個情況,那就是只是為了貪圖口欲去吃肉,這個和直接殺害眾生其實區別不大。明明有可以吃素的條件,卻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慾,經常吃肉,完全不顧及眾生被殺時的恐懼和絕望,這就有悖於一個修行人該有的慈悲心。
  • 為了吃素而吃素,是一種執迷,而修行是斷「我執」
    請點擊上面的「關注」,與蘇摩Wu一起潛心修行。持戒不是目的一提到佛、道,一提到修行,一提到持戒,很多人想到的是吃葷、吃素的問題。對於葷素有兩種解釋——一種葷為佛、道所講的葷——五葷,也叫"五辛"。《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
  • 和尚跟道士一樣修行吃素,給人的印象卻是一胖一瘦,原因你知道嗎
    一樣是修行吃素,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這是怎麼回事呢?要想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得先了解一下和尚跟道士出現的背景。佛教最早起源於印度,創始人是釋迦牟尼,在秦始皇時代開始傳入中國。在一開始時,和尚的形象並不是胖子,也是比較清瘦的,只是到了唐朝才逐漸有變化。大家都覺得胖是一種美麗的象徵。再加上武則天為了政治需要,一方面大力促進佛教的發展,一方面對道教進行打壓,此時寺廟中已經有和尚開始變胖。
  • 為什麼修行要逆增上緣呢?
    不過他的主流思維啊,已經是逆流而上了,所以說呢,如果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沒有明心,我們沒有識自本性,往往修行啊,都是在隨波逐流而已,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修行成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這個道理。眾:在入世的過程中體會到的,阿彌陀佛!
  • 諸佛菩薩是這樣暗中護持修行人的!
    所以窮困的人,誠心念佛,護法和菩薩,會幫助他們,讓他們衣食住行無憂,可以養家餬口,這樣才能安心修行。此為順度。 而對於生活過的很好,甚至奢侈浪費腐敗的弟子,如果他們不是真的修行,只是念佛燒香布施供養,求求福報。他們很多時候也會事業順利。而因為奢侈浪費,這個福報很快就享受完了。此為順而不度。
  • 修行人須知:吃肉果報分幾層?吃素無營養論如何反駁?
    人家是累生累劫修得的福報和善緣,只是今生迷了,但是因為前世的福德機緣故,在臨終的時候,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貴人給他開示,開悟了。僅此而已。所以我們不能僥倖的說,「咱們都殺生,都吃肉,到了老年再念經,臨死的時候,我們找幾個高僧大德給我們念叨念叨」。能不能行啊?不能啊。如果你沒有累劫的功德福德,你往生的時候,哪個親人會幫你找這些大德高僧啊?即使幫你找,你有沒有福德感召上大德高僧呢?
  • 十修行
    ,忘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二修行舍丈夫不能相逢,忘不了夫妻的一場恩情三修行舍兒女比比真情,忘不了小嬌兒抱在懷中四修行舍姐妹好修真人,忘不了姐妹是一母所生五修行出遠門明光大道,有仙人來指路直往前行六修行出遠路離開家門,一路上受苦難誰人知情七修行受盡了千辛萬苦
  • 前世修行過的人會做什麼樣的夢?
    修行源於人性與天性的思考,修行的本意是對自身德行、品行、操行、知識的提煉。所以,如果你認為修行就一定與宗教信仰有關,顯然是錯誤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修行經常被信仰所引導。大家有個共識,即修行的人,能有比常人更多的智慧,更睿智的判斷,更有遠見的思維,及更強大的靈性。這確實也是修行的目的所在。陳鵬解夢認為,修行之下,修身和修心,都只是一個附屬任務而已。
  • 十六個修行障礙的深度解析和破除,提升你的意識頻率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境都是幫我修行的助緣,來者不拒,順其自然。那些總想順境的人,認為順比逆好,其實還是分別心。從本性來講,順境和逆境完全是平等的,只是作用不同而已,並無好壞之分。只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助你修行,如果在順境中把握不好,同樣形成障礙,會使你栽大跟頭。許多當領導的不正是在順境中栽了大跟頭嗎?凡夫和聖人都生存在同一空間,同一環境裡,所遇之境是同樣的。為什麼凡夫有障?
  • 修行人必須要過的五關
    讓他們事業不順利,經常出現破財等等。讓他們煩惱,生起出離心。不執著世俗的享受和福報。要真修行,就應該放下貪圖發財的念頭。不要再為錢財而勞累一輩子,應該放下對這些東西的執著。做自己該做的喜歡做的事情,不再為錢財而辛勞,而作努力。因為你一旦發財了,就會想著要更多。更多了,有想著如何守住,如何讓子孫不會敗掉。所以你一輩子都在為錢財而辛勞。一輩子都在做錢財的努力。那你還如何修行?
  • 佛法修行入門——觀心法
    其實真心也不是修來的,真心本具,只是被妄心覆蓋,我們看不到而已,所以修心只需除妄。概況講,佛法的修行只是做減法,減到無可再減就成真了。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都被社會大環境在影響,在滲透,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思想,這些都是後天生成的「妄心」,這都是在做加法,這妄心的表現形式就是「念念相續」。所以說修心必然是修去妄心,因為真心是空的——是本自現成,不假修成的。
  • 同樣是修行之人,為什麼和尚都很胖,道士卻很瘦?主要有三個原因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和現在的很多影視作品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和尚幾乎都很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彌勒佛,但是道士卻很瘦,比如武當張三丰。和尚和道士都是修道之人我,為什麼會有這麼明顯的差異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 百歲高僧講修行心得,顛覆90%的修行人!
    釋通永老和尚曾經有一段和徒弟間的對話,可謂是當代的禪宗公案,也體現了老和尚修行所悟,值得每個修行人認真看一遍。師父: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如何讓別人好,如何讓世界、讓大家都得道。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天天想著舍下自己,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第二個問題,佛陀告訴須菩提,後世之人能夠真切的理解《金剛經》的義理,並依照這義理去修行,去自度、度他,那麼這樣的人所獲得的福報,比用恆河沙那麼多的生命布施所得的福報還要大。佛陀針對這個問題,再次對須菩提強調,這所謂的佛法,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定法,並告誡眾生,不要執著這佛法是唯一的定法,要明白佛法只不過是開悟者的方便說辭而已,它只是一種助你開悟的工具。
  • 人世修行,幾人圓滿,能奔赴下一場修行
    修行圓滿,靈魂升華,肉身化作黃土,靈魂奔赴下一場輪迴。人世修行,不可能一世繁華而不生煩惱,亦不可能一世窮困而不見愜意。時間輪迴,患難見真情,誰真誰假何必深究!人世修行最貴是情,少一分都是遺憾,誰真誰假又有什麼重要的。
  • 放棄只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
    面對自己曾經魂牽夢繞的人,面對自己耿耿於懷的那件事,能夠以平靜的內心去面對,做到內心不動如山,就是放下了。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所做到的只是放棄,放棄是一種形式,放下是一種修行。【管理情緒做倔強的小草】什麼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如果不能感到輕鬆,心裡還是沉甸甸的就不是真正的放下。
  • 淺說狐仙修行和轉世為人的特徵
    狐狸是一種奇特的動物,擅長修行,狐狸的性格好記仇,但又好報恩,有一個成語叫睚眥必報,用這個成語可以來形容狐狸的性格再合適不過,所以狐狸雖好修行,縱是千百年苦修卻仍然難化秉性。善惡分明,有仇必報,有恩也必報,這也許是人們敬畏狐仙的原因吧。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二)
    對於打坐這件事上,張至順也頗有心得,他的一些經驗我們可以簡單看一下,張至順覺得真正的打坐並不是指的姿勢,而是意識,肉身呈打坐的姿勢,但是心神不寧,也不會有什麼效果,不用刻意做打坐的姿勢,只要是心神穩定,躺著也都是可以的,另外他還解釋了一下閉關,他認為閉關並不是把自己關起來不見人,而且關閉眼、耳、口三關,讓自己不受外界的影響,大道至簡,道和修行一樣,都應該是簡單的事,不應該複雜化,所以大家也不要把修行看得太過於遙遠
  • 佛陀是如何修行的?
    連佛陀這樣成了佛的人,依然還是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要吃飯,人不吃飯就會餓死。但是佛陀並不像我們一樣,天天上班,賺取工資;也不會像原始人類一樣靠體力在大自然中尋取吃食。他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就坐在那裡,餓了就帶著徒弟挨家挨戶的「乞食」。「乞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討飯」,但是,佛陀的「乞食」與中國人的「討飯」又有些不同。
  • 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原標題:止語是一種修行,無言是一種境界 無言是一種境界 好辯是一種執著 我們因為太多的爭辯 而是內心的無念無住 回歸更深的醒覺與自由 在沉默與獨處中 才能真正懂得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