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袛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金剛經》開篇的第一段,翻譯便是:
我曾經聽佛這樣說:
那時候,佛陀與1250位大比丘住在一起,住的地方叫袛園精舍,是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施捨的。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衣缽,走進舍衛城去乞食。挨家挨戶的乞討一邊後,就回到住處,吃了飯,收拾好袈裟,洗乾淨飯缽,又用清水洗淨雙足,鋪好座位,安靜的坐下。
連佛陀這樣成了佛的人,依然還是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要吃飯,人不吃飯就會餓死。但是佛陀並不像我們一樣,天天上班,賺取工資;也不會像原始人類一樣靠體力在大自然中尋取吃食。
他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就坐在那裡,餓了就帶著徒弟挨家挨戶的「乞食」。
「乞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討飯」,但是,佛陀的「乞食」與中國人的「討飯」又有些不同。第一,它不是為生活所迫,用尊嚴來換取糧食;第二,它不是專向富人乞討,而是挨家挨戶的乞討。給,就接受,不給,就離開。始終,安詳平和。
這是佛陀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可以解決肚子的問題,又可以使自己不限於謀生的網羅裡,是利己。還有一利:利他。佛教把布施看成是通向解脫的重要途徑之一,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
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因此,向別人乞食,就是給人布施的機會,有利於他人的作用。
也許,看到這裡你會心生疑惑,佛陀乞食是一種修行,那麼那些路邊的乞丐、流浪漢也是在修行嗎?一開始,我也是心中有此疑惑。但是我看到最後「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才明白,佛陀在乞討後便「還至本處」,就是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生而為人,誰都要為衣食住行奔走。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一味的忙於謀生而忘了生命的本源。我們都陷於謀生軌道,淪為謀生的奴隸。本來,工作只是手段,得到足夠的住處、糧食、衣物就可以了,但是我們把工作當成了目的,一輩子努力,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或者守住現有的東西,不斷的謀求,想著要去擺脫塵世勞苦卻又無法擺脫,生出了各種煩惱。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奴隸,被我們自己創造的體質囚縛著。為了那些虛妄的、縹緲的目標,讓自己變成了一具動物。
一到假期,便如放出囚牢的囚犯出來放風,到各個景點旅遊,一旦假期結束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日復一日的重複著。
佛陀覺悟後每天的日常好像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而實際上,卻完全不一樣了,他時時在自己的「本處」。中國禪宗常說「沒有修行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開始修行的時候,看山又不是山,看水又不是水,完全覺悟的時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水又恢復到了原來的山水,但是卻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境界了。
我們應該像佛陀一樣,早晨出去勞作,完成必要的工作,然後回家,料理家務,把該做的做完後,靜坐攝念觀心。
「還至本處,敷座而坐」,應是《金剛經》給予眾多為生活奔波的眾生指出了修行的方便法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