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如何修行的?

2021-01-09 卿子雜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袛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金剛經》開篇的第一段,翻譯便是:

我曾經聽佛這樣說:

那時候,佛陀與1250位大比丘住在一起,住的地方叫袛園精舍,是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施捨的。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衣缽,走進舍衛城去乞食。挨家挨戶的乞討一邊後,就回到住處,吃了飯,收拾好袈裟,洗乾淨飯缽,又用清水洗淨雙足,鋪好座位,安靜的坐下。

連佛陀這樣成了佛的人,依然還是需要像普通人一樣要吃飯,人不吃飯就會餓死。但是佛陀並不像我們一樣,天天上班,賺取工資;也不會像原始人類一樣靠體力在大自然中尋取吃食。

他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想,就坐在那裡,餓了就帶著徒弟挨家挨戶的「乞食」。

「乞食」,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討飯」,但是,佛陀的「乞食」與中國人的「討飯」又有些不同。第一,它不是為生活所迫,用尊嚴來換取糧食;第二,它不是專向富人乞討,而是挨家挨戶的乞討。給,就接受,不給,就離開。始終,安詳平和。

這是佛陀創造出來的生活方式。可以解決肚子的問題,又可以使自己不限於謀生的網羅裡,是利己。還有一利:利他。佛教把布施看成是通向解脫的重要途徑之一,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

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因此,向別人乞食,就是給人布施的機會,有利於他人的作用。

也許,看到這裡你會心生疑惑,佛陀乞食是一種修行,那麼那些路邊的乞丐、流浪漢也是在修行嗎?一開始,我也是心中有此疑惑。但是我看到最後「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才明白,佛陀在乞討後便「還至本處」,就是回到自己住的地方。

生而為人,誰都要為衣食住行奔走。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一味的忙於謀生而忘了生命的本源。我們都陷於謀生軌道,淪為謀生的奴隸。本來,工作只是手段,得到足夠的住處、糧食、衣物就可以了,但是我們把工作當成了目的,一輩子努力,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或者守住現有的東西,不斷的謀求,想著要去擺脫塵世勞苦卻又無法擺脫,生出了各種煩惱。使自己成為生活的奴隸,被我們自己創造的體質囚縛著。為了那些虛妄的、縹緲的目標,讓自己變成了一具動物。

一到假期,便如放出囚牢的囚犯出來放風,到各個景點旅遊,一旦假期結束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日復一日的重複著。

佛陀覺悟後每天的日常好像跟我們普通人一樣。而實際上,卻完全不一樣了,他時時在自己的「本處」。中國禪宗常說「沒有修行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開始修行的時候,看山又不是山,看水又不是水,完全覺悟的時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山水又恢復到了原來的山水,但是卻不是同一個層面的境界了。

我們應該像佛陀一樣,早晨出去勞作,完成必要的工作,然後回家,料理家務,把該做的做完後,靜坐攝念觀心。

「還至本處,敷座而坐」,應是《金剛經》給予眾多為生活奔波的眾生指出了修行的方便法門了。

相關焦點

  • 普賢菩薩從四個方面 向佛陀提出了圓覺法門的修行問題
    在聽了佛陀對文殊菩薩講解完本起清淨的圓覺法門以後,普賢菩薩即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像文殊菩薩一樣,恭敬地對佛陀行禮後,向佛陀提出如何修行圓覺法門的禪修問題。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 佛陀說這幾種想法千萬不能有,是所有修行人的大忌!
    修行不是嘴上功夫,也不是機械式的念佛拜佛這些形式主義,修行是要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滅苦的。可就像佛陀說的那樣,身為南閻浮提的眾生,每一個想法都是罪與業,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卻不是絕對的。以欲望為出發點的想法,即使是用在修行中也是不可取的,都是深陷苦中而不自覺的行為。
  •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2字修行真諦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修行真諦 | 文 青衫文齋釋迦牟尼佛在早年生活中,對世間疾苦有了深入的感受,特別同情糾纏在生老病死中的芸芸眾生,他便發下宏願,要通過自己的修行,使眾生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獲得大自在。於是,他毅然拋棄現有的優裕生活,開始了修行人生。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在南傳佛教的典籍《中部》裡,佛陀不僅一次的告訴弟子們,自己的一生就是用來傳授知苦滅苦的法門的,並且說修行的最好境界是究竟苦邊。佛陀不是不宣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是要徹底弄清楚那些,窮極此生也不能完全了解,所以應該把有限的時間放在斷除煩惱知苦滅苦上。佛陀在世的時代,沙門之間經常會進行辯論,而佛陀對於那些關於宇宙或是神人的形上學的問題一概不答。
  • 一個僧人應如何對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會阻礙修行嗎?
    也就是說一個僧人應該如何對待美色?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會阻礙佛弟子候選嗎?其實這個問題也有比丘問過佛陀。話說在一次集會講法時,舍利弗問佛陀:師父,一個比丘應該如何面對美色?女人的美會阻礙我們的修行嗎?佛陀答到:比丘們,一切法的真性,是超越美麗和醜陋的。美與醜都只是我們心中創造的觀念。它們與五蘊是難分難解的。
  • 佛學:金剛經告訴我們,修行忍辱波羅密的成就
    在上一章節中,佛陀十大入室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向佛陀請教了兩個問題,就是《金剛經》第十三品的經題所概括的「如法」和「受持」。第一個問題是須菩提請教佛陀,為了便於後世之人依照佛陀所說的教義而修行悟道,弟子們將佛陀所開示的內容整理成經書,那麼這部經書該給他取個什麼名字,才能更好的符合佛陀的真實教義。
  • 他就是佛陀轉世?
    佛陀會信誓旦旦的回覆到:「當然有,劃分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它們逐一擊潰」。  《五蘊皆空經》刻畫了佛陀和很多人辯論的經過,他們分別就五蘊中的特徵之一去辯證「是真實存在的」,但很可惜每一場辯論最後都以佛陀勝出告終,而佛陀的終極必殺技當屬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覺得五蘊是你的,那你能夠隨意的控制五蘊嗎?
  • 佛陀前世是兔子?燒身供養修行者助人成佛
    燒身供養的兔子(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在世的時代,有一位比丘,平時只喜歡與俗家的眷屬們來往,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於是佛陀讓這位比丘離開僧團、遠離村落,一個人到阿蘭若處修行。
  • 佛哲小故事|佛陀授記王子「宿命神通」
    從前有一位王子,對於宿命的事很好奇,很想知道,於是便請問佛陀,佛說:「你何必要知道呢!知道了只是徒增擔憂而已!」王子再三懇請,一心要有通達宿命的能力。佛陀慈憫,便為授戒並以威德加持,於是王子有了宿命神通,了知過去未來。
  • 神通人人渴望,佛陀也展現神通妙用,但佛教卻反對神通,這是為何
    「神通」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用語中,據說只要修行「四禪八定」到達一定境界,神通便不求自來。佛教中的神通大致分為六種: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漏盡通。我們在神話故事中所了解到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兩位神將,便各自具備了天眼通和天耳通的能力。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願一切眾生皆繼承佛陀意志,利益一切眾生
    農曆二月初八(3月24日)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在此殊勝吉日,願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緬懷並感恩佛陀,感恩佛陀對眾生的教誨與度化,讓我們世世代代得指引,得到佛法的加持,心生菩提,遠離厄運。感化於人生的諸多苦惱,釋迦牟尼放棄了貴族生活,出家修行。
  • 諸行無常,教你怎麼面對生老病死,修行不一樣的人生!
    不論是生還是死,我們作為佛弟子,都要用佛陀的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因此在我們面對生的時候,心中歡喜的同時要感恩身邊的所有人,持經誦咒感恩佛菩薩庇佑加持並回向法界眾生。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要做到不害怕,就需要平日裡相信佛陀,修行佛法,常行佛事,常積善德,定會得到佛菩薩庇佑的。面對親人的失去,從中我們應該體悟諸行無常的道理。
  • 釋迦牟尼(佛陀)出世本懷,生平經歷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莫中外奇聞漫談「,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釋迦牟尼(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 佛教的開啟者。
  •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 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
    (資料圖)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嘆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
  • 如何將佛法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方法之二:持戒
    戒律,是佛陀為了人們離苦得樂,而制定的行為規範。對於出家人,有十戒、具足戒(出家男眾250戒;出家女眾348戒)。對於在家人,戒律有五戒、八戒。在這裡,主要說一下五戒和八戒。五戒分別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佛說:修行最大的困難,只有這四個字!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後,說了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裡面蘊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幸福的,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東西,使得自己幸福不起來。這個東西,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妄想執著!
  • 「正法眼藏」這4個字,如何理解?弄懂之後,有利於修行
    因為「正法眼藏」只有修行到佛那樣的境界才有,否則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正法眼藏」對於學佛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學佛之人修行的最高目標。佛教裡有五眼之說,所謂的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這五種不同的「眼」,但這五種「眼」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依照修行的層次來不斷升級,其本質就是修行之人修行佛法的五種層次。最低層次的是「肉眼」,也就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眼,看到的事物受到遠近、明暗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不真實的世界,也是一個不完整的世界。
  • 轉世修行之人特徵,你是否在其中!
    菩薩羅漢也是如此縱經百千劫來到世間度化眾生,他們化身來到人世間,經歷磨難修行。最終成就正果。在他們沒有覺醒以前也是和凡夫一樣的心態,會貪戀美色,貪圖享受,執迷權利和金錢帶來的優越感,也會謗佛,謗法,謗僧。只有佛陀,八地以上大菩薩才會知前塵往事,出胎入胎不會迷。但是依然會在人間示現凡夫,遊戲人間,度化有緣。
  • 星雲大師:佛陀法身遍滿虛空 佛指舍利仍有生命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火化後的一節指骨,直到現在,他的生命仍然活著。他給人感動,他能和你的心相呼應,他慈悲的生命、智慧的生命,就是感動的生命,一直在世間上流傳著。 金銀財寶,再大再多,你看了以後,頂多只是驚奇的發出「喔一聲;但是當你看到佛指舍利,可能就會自動跪下來頂禮,可能就會涕淚悲泣,或是法喜充滿。
  • 佛陀釋迦牟尼既已成佛,又為什麼會死?
    修行越圓滿的人,一切也應該更加圓滿,尤其是佛陀,既已成佛,又為什麼還會死?歷史上,釋迦牟尼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據記載,佛祖生前是吃了一種叫做旃檀茸的食物,中毒而死。據《南傳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食前曾告知純陀,將旃檀茸盡奉給他一人吃,其它食物分給眾比丘。且,他食剩餘的旃檀茸,命純陀埋藏於地下,不令他人食。」因此,很多人認為釋迦牟尼知道旃檀茸是有毒的,而故意食之。我們也時不時聽人說:佛經裡也講了,佛陀應該是不生不死,不滅不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