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這幾種想法千萬不能有,是所有修行人的大忌!

2021-01-21 如釋我聞

佛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在佛教的世界觀裡,南閻浮提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叫做南瞻部洲,是世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的一部分。

娑婆世界是集苦的,想要在這五濁惡世離苦得樂就要在覺悟的道路上勇猛精進。

可是覺悟之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大路,而是充滿著荊棘和險阻的崎嶇小路,

其中的欲望、業力與習氣,都是阻礙著究竟涅槃的大敵。

佛陀為弟子宣講四聖諦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可是這智慧卻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給蒙蔽了,所以無數眾生只能在輪迴中兜兜轉轉。

修行不是嘴上功夫,也不是機械式的念佛拜佛這些形式主義,修行是要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滅苦的。

可就像佛陀說的那樣,身為南閻浮提的眾生,每一個想法都是罪與業,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卻不是絕對的。

以欲望為出發點的想法,即使是用在修行中也是不可取的,都是深陷苦中而不自覺的行為。

四聖諦是佛法的基本教義

不去想時間長短

有的人修行了一輩子不得要領,有的人念佛誦經到沙啞依舊痴迷,有的人精進苦行卻不能離欲。

要知道覺悟不是用修行時間的長短來計算的,也不能抱著「為什麼我修行了這麼長時間卻依舊沒有解脫呢?」這種想法去修行的。

如果深陷在時間的層面中不能自拔,就進入了「求不得」的誤區。

「求不得」是八苦中的一種,是苦苦中最讓人摸不透看不穿的一種苦。

佛陀宣講四聖諦為了讓我們通過修行來知苦滅苦,

而不是求解脫而不得,苦惱懊悔一生,荒廢了生而為人的珍貴機緣。

只有滅苦才能覺悟

不去想福罪多少

現代人信佛學佛總是把福報掛在嘴邊。

做了什麼善事有多少福報,做了惡事又有多少罪業。

念經拜佛消了多少罪業,精進修行培了多少福報。

殊不知,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世間苦的一種,過分追求福報是欲望的一種體現。

誤以為修行是有福報加身時的快樂,不過是短暫一瞬的自我滿足。

而後繼續沉淪世俗的迷惘,只會增添無數的痴迷。

這是苦諦中的「壞苦」。

一切的快樂都是短暫一瞬的,這是佛陀讓世人明白世間生壞的真理。

三苦:苦苦、壞苦和行苦

不去想修行日常

覺悟是出世間的法門,是滅苦之後的究極形態。

這種形態不是世俗的壽命有多長,福報有多深,而是真正徹悟世間真理的涅槃。

通往覺悟之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通過修行去知苦滅苦,也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情。

但如果將修行當做是一種日常,並且自我習慣於這種日常,

那麼所有的修行都陷入了「行苦」的漩渦。

行苦是三苦中最普遍也是最無法徹悟的苦。

以為修行過程中的不苦不樂是極高的境界,殊不知卻是自我習慣的產物。

一旦加之外界的因素,這種不苦不樂的狀態很容易就會被打破。

這並不是真正的覺悟,只是世間舍受狀態的一種體現。

真正要避開行苦的熾然,就不要被習慣的業力所掌控,要擁有自在的主導權。

佛陀為眾生kai'shi

煩惱名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

學佛之路上的修行切莫被想法所支配,不要成為五取蘊的奴隸,也不要把修行當做一種習慣。

滅苦之前首先要知苦,如果連苦都搞不清楚,所有為了滅苦而做的修行都是徒勞。

關於世間之苦,您又有什麼看法呢?

緣,妙不可言,您的關注與評論就是最殊勝的善緣。

佛陀為什麼以六牙白象入母胎,而不示現成其他動物降生呢?

誰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聽聽佛陀是怎麼說的

金庸筆下中的掃地僧地位不高,真實的掃地僧究竟是何等地位?

相關焦點

  • 佛陀是如何修行的?
    這是《金剛經》開篇的第一段,翻譯便是:我曾經聽佛這樣說:那時候,佛陀與1250位大比丘住在一起,住的地方叫袛園精舍,是舍衛國的給孤獨長者,施捨的。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就穿上袈裟,拿起衣缽,走進舍衛城去乞食。挨家挨戶的乞討一邊後,就回到住處,吃了飯,收拾好袈裟,洗乾淨飯缽,又用清水洗淨雙足,鋪好座位,安靜的坐下。
  •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2字修行真諦
    佛陀涅槃天降花雨,他對500比丘說了一句話,道明修行真諦 | 文 青衫文齋釋迦牟尼佛在早年生活中,對世間疾苦有了深入的感受,特別同情糾纏在生老病死中的芸芸眾生,他便發下宏願,要通過自己的修行,使眾生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獲得大自在。於是,他毅然拋棄現有的優裕生活,開始了修行人生。
  • 佛說:善積口德,簡單一句話也會有損福報,這幾種話千萬別說
    其實,說話是門藝術,裡面有太多學問,這裡先不去太過深究,但是以下幾種話,需要儘量提醒自己不要去說,會大大損害你的福報,甚至帶來一些無妄之災。01不說他人是非長短善於搬弄是非的人,往往是讓人想遠離的「小人」。
  •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
    《善生經》|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佛教文化的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的智慧教導眾生,以至於不管是在臺灣、香港等等第四處都有佛學院,甚至有些中小學都把佛陀的經典納入學校的教育中。在佛家文化經典中,其中一部經典《善生經》,就是佛陀與佛弟子善生的開示說法。
  • 人該如何「保富」?佛說,錢財不能交給這幾種人!
    佛陀住世時,僧團為了專心修行,持戒不抓金銀,不蓄私產,一切修行用度均由世間的大富長者布施供養。但是,佛並不否定財富,譬如《善生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物。」《雜阿含經》中也說:「始學工巧業, 方便積財物。」佛家認為,世人求財,應該從「正命」中來。
  • 佛教:好好說話,就是最簡單的積累福報的方法,這幾種話千萬別說
    其實,說話是門藝術,裡面有太多學問,這裡先不去太過深究,但是以下幾種話,需要儘量提醒自己不要去說,會大大損害你的福報,甚至帶來一些無妄之災。01不說他人是非長短善於搬弄是非的人,往往是讓人想遠離的「小人」。
  • 佛陀前世是兔子?燒身供養修行者助人成佛
    燒身供養的兔子(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在世的時代,有一位比丘,平時只喜歡與俗家的眷屬們來往,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於是佛陀讓這位比丘離開僧團、遠離村落,一個人到阿蘭若處修行。
  • 佛說:修行最大的困難,只有這四個字!
    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後,說了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裡面蘊含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是幸福的,但是每個人,都有一個東西,使得自己幸福不起來。這個東西,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妄想執著!
  • 修行的人要注意,有這幾種情況!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做夢屬於一種正常現象。當一個人白天時,不斷地思考什麼、想什麼東西或者人時,到了夜裡做夢,就會夢見。在中國民間,也有關於「胎夢」的說法,據說懷胎時,夢見動物就會生男孩,夢見花之類的,就會生女孩。到底有沒有這回事,修行的人一般不願意說它。按照佛教中的因緣之說,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遇見,都屬於緣分。是男是女,早已前緣註定。
  • 佛說: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出現,所有遇見,都為度化你
    好的人,前來幫助你,壞的人,則來度化你,不管好的壞的,與我們相遇,都有以下兩個原因。  佛教認為:「一切的遇見,冥冥之中,早有安排,因緣和合而生。」  何謂因緣?因緣不是愛情中的「姻緣」,比如,我和馬雲的一次相識,就是因緣,你點開了這篇文章,也是因緣。再有,路怒一族,在大馬路上吵架,這還是因緣。  不管是善緣還是惡緣,都統稱為因緣。
  • 一人之下:無根生說的「五蘊」是什麼?他就是佛陀轉世?
    佛陀為何要倡導「五蘊皆空」?  通過賴特的介紹,所謂五蘊分別指代:色蘊(人的身體)、受蘊(人的基本感情)、想蘊(人的基本感知)、行蘊(人的想法和行為)、識蘊(人的意識)。  綜合來說,五蘊就是指構成自我的五項基本特徵,包括客觀實在的身體到無實體形狀的意識和感知通通涵蓋其中---
  • 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饒過誰
    學佛修行四種人不能傷害,人在做天在看,因果報應饒過誰。佛教主張因果,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也是自然規律。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生的一切遭遇,不是無緣無故的。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則起,緣盡則滅,故名無常,不可得。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普賢菩薩從四個方面 向佛陀提出了圓覺法門的修行問題
    在聽了佛陀對文殊菩薩講解完本起清淨的圓覺法門以後,普賢菩薩即從自己的禪修墊上站起來,像文殊菩薩一樣,恭敬地對佛陀行禮後,向佛陀提出如何修行圓覺法門的禪修問題。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 不是所有臉型都適合剪短髮,這幾種臉型的女人千萬不要剪
    有很多女性覺得她的臉上肉肉比較多,所以應該剪一個短髮來擋一擋,希望短髮能修飾她比較肉的臉頰。可是這些妹子沒有想到,正是因為剪了短髮才會顯得她們的臉更加圓嘟嘟。會不會顯胖先放在一邊,對於更多人來說好不好看才是重點!
  • 夢境能預示一個人的因果,佛陀千年前已經說過,怎麼用佛法解夢?
    學佛人都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充滿煩惱的婆娑世界,夢境也是我們心性的一種心理暗示,是我們無名煩惱的另一種方式表達,它所能預示的只是自己心理上的一種表象,用佛法來講就是另一種「相」。一、我們都會做什麼「相」的夢境?
  •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
    佛說:修佛之人,有這3種行為時,修行的方向就對了!師父常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萬物皆有輪迴,凡事都有因果」。人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不要以為做錯了事,用一些手段就能消除需要承擔的後果,你所消除的只是社會責任罷了,而心靈上的懲罰,才是對你真正的懲罰。
  • 佛說:人為什麼,記不起前世?
    對於我們世間人來講,任何人都有「隔陰之謎」,好奇自己的前世之事,但又無從得知。關於「前世今生之迷」,佛在《佛說見正經》中曾講到過。當時,佛陀和眾弟子在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比丘就想到了一個問題,既然人有來世,那為什麼死去的人回來以後也不說呢,就想問問佛陀。不過他還沒開口,佛陀已經知道了他的問題。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有一老人聽說出家修行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自在,於是歡喜地前往精舍,希望皈依於佛陀座下。 (註:旃陀羅是以屠殺為業的人) 此時,佛陀早已瞭然他的委屈,來到精舍門前,也說了一首偈子: 「一切種智身,大悲以為體, 佛於三界中,覓諸受化子, 猶如牛求犢,愛念無休息。」
  • 念佛修行三種人,戒定慧都是不能少的
    佛陀說需要三方面的條件:戒、定、慧。就像是一個鼎的三條腿一樣,少了哪一個條件,這個鼎都站不起來。戒,是道德規範與行為準則,是主動地培育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善的品德與素養,它使我們遠離惡的不好的行為。這樣我們既不傷害別人也不被別人傷害。戒是定和慧的前提和基礎。定,是內心的安寧與平靜。在戒的基礎上,我們內心不再散亂,通過一定的方法,我們訓練我們的心力,使他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