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在佛教的世界觀裡,南閻浮提是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叫做南瞻部洲,是世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的一部分。
娑婆世界是集苦的,想要在這五濁惡世離苦得樂就要在覺悟的道路上勇猛精進。
可是覺悟之並不是一條平坦的大路,而是充滿著荊棘和險阻的崎嶇小路,
其中的欲望、業力與習氣,都是阻礙著究竟涅槃的大敵。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可是這智慧卻被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給蒙蔽了,所以無數眾生只能在輪迴中兜兜轉轉。
修行不是嘴上功夫,也不是機械式的念佛拜佛這些形式主義,修行是要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滅苦的。
可就像佛陀說的那樣,身為南閻浮提的眾生,每一個想法都是罪與業,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卻不是絕對的。
以欲望為出發點的想法,即使是用在修行中也是不可取的,都是深陷苦中而不自覺的行為。
不去想時間長短
有的人修行了一輩子不得要領,有的人念佛誦經到沙啞依舊痴迷,有的人精進苦行卻不能離欲。
要知道覺悟不是用修行時間的長短來計算的,也不能抱著「為什麼我修行了這麼長時間卻依舊沒有解脫呢?」這種想法去修行的。
如果深陷在時間的層面中不能自拔,就進入了「求不得」的誤區。
「求不得」是八苦中的一種,是苦苦中最讓人摸不透看不穿的一種苦。
佛陀宣講四聖諦為了讓我們通過修行來知苦滅苦,
而不是求解脫而不得,苦惱懊悔一生,荒廢了生而為人的珍貴機緣。
不去想福罪多少
現代人信佛學佛總是把福報掛在嘴邊。
做了什麼善事有多少福報,做了惡事又有多少罪業。
念經拜佛消了多少罪業,精進修行培了多少福報。
殊不知,這種想法本身就是世間苦的一種,過分追求福報是欲望的一種體現。
誤以為修行是有福報加身時的快樂,不過是短暫一瞬的自我滿足。
而後繼續沉淪世俗的迷惘,只會增添無數的痴迷。
這是苦諦中的「壞苦」。
一切的快樂都是短暫一瞬的,這是佛陀讓世人明白世間生壞的真理。
不去想修行日常
覺悟是出世間的法門,是滅苦之後的究極形態。
這種形態不是世俗的壽命有多長,福報有多深,而是真正徹悟世間真理的涅槃。
通往覺悟之路,絕不是一帆風順的,通過修行去知苦滅苦,也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情。
但如果將修行當做是一種日常,並且自我習慣於這種日常,
那麼所有的修行都陷入了「行苦」的漩渦。
行苦是三苦中最普遍也是最無法徹悟的苦。
以為修行過程中的不苦不樂是極高的境界,殊不知卻是自我習慣的產物。
一旦加之外界的因素,這種不苦不樂的狀態很容易就會被打破。
這並不是真正的覺悟,只是世間舍受狀態的一種體現。
真正要避開行苦的熾然,就不要被習慣的業力所掌控,要擁有自在的主導權。
煩惱名取,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
學佛之路上的修行切莫被想法所支配,不要成為五取蘊的奴隸,也不要把修行當做一種習慣。
滅苦之前首先要知苦,如果連苦都搞不清楚,所有為了滅苦而做的修行都是徒勞。
關於世間之苦,您又有什麼看法呢?
緣,妙不可言,您的關注與評論就是最殊勝的善緣。
佛陀為什麼以六牙白象入母胎,而不示現成其他動物降生呢?
誰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女性?聽聽佛陀是怎麼說的
金庸筆下中的掃地僧地位不高,真實的掃地僧究竟是何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