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經》| 佛說:有六種錢財不能賺,你知道哪六種嗎?
佛教文化的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是佛陀的智慧教導眾生,以至於不管是在臺灣、香港等等第四處都有佛學院,甚至有些中小學都把佛陀的經典納入學校的教育中。在佛家文化經典中,其中一部經典《善生經》,就是佛陀與佛弟子善生的開示說法。其中佛就有說到有六種錢財是不能賺,你知道是哪六種嗎?
《善生經》的歷史緣起是佛陀有一早上,佛在王舍城看到一個長者的孩子,在沐浴之後向東西南北上下六方禮拜。古印度的長者是指那些很富有,頗具影響的人。長者的兒子叫善生。佛看到後就問善生在幹什麼?善生恭敬地回答佛,說他的父親去世時叮囑他要每天禮拜六方,這樣才能夠得到幸福。
接著佛陀就說,這六方確實應該禮拜,而我的教法之中也有個六方,但六方跟你所禮拜的六方不同。於是善生就問本師釋迦摩尼佛,在你的法中是如何禮拜六方呢?佛陀就開示講了《善生經》,善生經的歷史就是如此由來,主要是教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大茶經就分享佛說的哪六種錢財是不能掙的。
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生活中總有些錢財不是我們可以所掙的。那哪些行為又屬於取財的非道呢?在佛說的經典《善生經》記載就說:「居士子!求財物者當知有六非道,云何為六?」
第一種:種種戲求財物者為非道「種種戲求」,不是誠實的勞動,不是一種認真的態度,如上班吊兒郎當,人到了位沒有到,心沒有到。出勤沒有出力。那是不是戲求財物呢?所謂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既然拿工資,我們就要有正業正心去做好當下。那喝喝開水看看報,而想得到工資就是非道。非道可以說是不道德的行為、方法。
第二種:非時行求財物者為非道非時就是每個人做事都有機緣,不可強求。不顧因緣去強求,就是非時。再有就是不正當的作息也是非時 ,因為很可能產生種種副作用,對身心健康不好,所以不能非時求財。
第三種:飲酒放逸求財物者為非道就像平常帶有賭博性質的掙錢之道,如你喝多少酒給你多少錢,也就不顧自己的身體,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後上吐下洩,把自己折磨得不像樣子。這樣的事年輕的時候經常開玩笑會有,這就是飲酒放逸求財。
第四種:親近惡知識求財物者為非道就是跟惡人一起賺錢求財。「知識」就是有某一方面的特長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識」,懂得惡法的人叫「惡知識」。就如做賊、做強盜、等性質就是惡知識,跟著這些人求財,遲早要出問題,特別是現在的法律社會。惡知識為了勾引你上當,最後說不定你比他罪還深。
第五種:常喜妓樂求財物者為非道佛所說的「妓樂」包括兩種,一種是妓樂,妓就是跳舞,樂就是唱歌。當然這裡不是說的排斥工作者,每個人的工作勞動都應該值得尊重。只是有些勞動,所得經歷和艱苦很不容易。暴利遠遠地超出他們地勞動,是不成比例的。
或者有些人為了追求明星,在沒有好的條件下,不惜重價買票去聽他們的歌,這也是一種。還有一種是妓,指那些賣身的人,以賣身來取得財富是非道,雖然很多人不得已,但是的確自己所付出勞動的報酬過於辛苦。
第六種:懶惰求財物者為非道懶惰本身是一種愚痴的行為,這與第一種有相似之處。用愚痴的行為去求得財物,這根本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是很難求不到財物的。人家幹活做事你每天睡大覺,會形成一種習慣。懶惰就沒有生活來源,就不可能創造美好的家庭環境。
佛陀開示宣說的這六種,種種都是我們生活方面的特色標準。如果有讀誦讀經典多的人,你會發現佛陀是如此的細心,真正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生經》是一部簡單的佛陀開示經典,學佛修行的在家居士,建議可以此來教導身邊的人也是一種福報。學佛修行就是要懂得把佛法的應用之生活,所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佛教更是一門大學問,大教育思想。願聞此文,眾人吉祥,財源廣進,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