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六種無為法,是通向涅槃的出世法

2021-01-08 普通人看世界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所以有為法即世間法,有生有死,而欲出生死則用無為法——「一切賢勝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五蘊中的色蘊攝十一個色法,受、想二蘊攝五十一個心所法,行蘊攝二十四個不相應法,識蘊攝八個心王法,加起來,總共九十四個法,都是「有為法」。所謂有為者,乃眾生生死之法,是妄識所寄,有造作故,也就是世間法。百法中另外六種是無為法,即: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受想滅無為、真如無為六種法。這六種法和上面講過的九十四種有為法不同,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法四個法的實性,是出世間法,故名「無為法」。

一「虛空無為」,是用虛空來比喻我們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虛空,沒有妄想、沒有雜染,儘管現一切相,起諸般妙用,而無絲毫住著,宛如虛空一樣無所作為,故名虛空無為。這種無為,實際上是指我們用功修行,進入無修、無得、無證的境地,圓滿了一真法界的神用。

二「擇滅無為」,是以無漏之智選擇相應的法門,斷掉種種障礙,滅掉種種雜染,從而體現真理、證入菩提。此法是權教菩薩用的分斷分證法,教下叫做「無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證」,不像大乘圓頓菩薩是圓斷圓證的。

三「非擇滅無為」,是指實教菩薩不用選擇某種方法來分斷無明,而是如實觀照。就是觀照法性本來寂滅、本來無為、本來如此,並不是選擇某種法門,經過修煉,方變得無為的。所以,非擇滅無為和上面的擇滅無為是完全相反的。擇滅無為是要選擇某種佛法來修證,從而斷掉諸種障礙、雜染,方證得無為。非擇滅無為識得法性本來如此、本自寂滅、本來無為,完全不須選擇某種法門來修證而成,故名「非擇滅無為」。

四「不動無為」,是指功夫修到離開了三禪天、進入四禪天的境界後,沒有歡喜、快樂等等來動搖其身心,而且水、風、火三災對其也奈何不得,故名不動無為。它是小乘聖人所證得的有餘涅槃。

五「受想滅無為」,是四空天的無所有處。受想不行,通滅盡定,而不是無出、無入的大乘定,故名受想滅無為。受想滅無為和不動無為均屬二乘人所證境。

六「真如無為」,是眾生的理體、我人的佛性。它本來非真非妄,不變不易,法爾如此,故名真如。依相宗說來,要證這個真如妙體,須修三觀:一是凡夫的遍計所執性。凡夫執著、追逐外境,昧卻本來,認假作真,無所不要,無所不著,故為遍計所執。二是依它起性。因修觀而明一切事物皆無自體,全是因緣合成,依靠它物而有。如草繩無有本體,依草而有,繩不可得,故空卻諸相而證入本性。三是圓成實性,即真如佛性。這三觀是相宗的實修方法。從「依它起」觀空,了卻「遍計所執」,即證入「圓成實性」。這一心三觀也是很妙的方法。宗下是從八識起修,直截指示你認識真如本體,即八識之中本有之覺性,就是本覺,即《起信論》所說的真如門。認識了真如本體,還沒有證到一心——清淨法身。所以,還需綿密保任、除盡妄習,才能圓證菩提。

法相宗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都歸納在「百法」中,以總括宇宙萬有。其中,「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四法所包含的九十四種法是凡夫所執的「人我」和「法我」,六種無為法是二乘和菩薩所執的「人我」和「法我」。同是我、法二執,卻是有粗有細。粗的是分別我法二執,細的是俱生我法二執。這兩種執著從凡夫開始,至外道二乘,經過三賢十聖,到等覺菩薩,才可淨盡。凡夫因執著五蘊四大假合之身為我,則有分段生死。外道執取「陽神」、「神我」,二乘執著「理我」。所以,修到七地菩薩以前,都沒有離開俱生我執,也都還有變易生死之苦。

「法執」即我所執之法。凡夫誤以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思想是實實在在的,以為這個身心世界是實有的。身內五根為「正報」,身外六塵、衣食住行等等為「依報」,這就是凡夫的法執。外道所執的是妄想涅槃。二乘所執的是偏空涅槃。菩薩所執的是取證真如(以為真如可證)。所以說,二乘和菩薩雖然已經有所修證,但仍然是迷悟相對,還在生滅裡。就是修到了第八地菩薩,已經證到平等真如,也還有執著,叫微細法執。這一切都是一個「執著」,這都是「法」,都因為「有所得」、「有所證」。《心經》云:「以無所得故」,這才是究竟法。生滅消匿,凡聖情盡,方見一心之用。直到最後,一切都沒有了,禪宗裡叫「一絲不掛」,那才是「歸家穩坐」。

只有破盡人我、法我二執,才能顯現一心,是名為佛。佛教的理論分析起來是很細密的,修行方法也很多很深。但是,我們不能光去分別名相,執著在名相上,記取名言,那就離道更遠,而且大家分別爭辯也就更多。我們要知道「即相即性、即性即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只有領會了性相不二,才算真正得到了佛法的要領。

相關焦點

  • 佛教知識:什麼是三法印
    佛教知識:什麼是三法印很多人都知道三法印的含義,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別真佛法和偽佛法的標準,如果你所修的法和三法印相契合,那麼這就是正法,反之,則可以斷定為偽法。,所以說,佛教的「三法印」中所講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符合這四個條件的真理,三法印可以說是佛教的大綱,或者說我們說他是佛教教義的題目,其餘的佛教經文都是根據這個三法印而延伸出來的,不僅僅說明了宇宙人生生滅的現象,同樣的也詮釋了諸佛寂滅無為解脫的境界,三法印是概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三條定律,下面我會用一段文字仔細來詮釋下這三條定律。
  • 佛教三法印指的是什麼?三法印的有何作用?
    佛教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教用三法印來辨別佛法的真假。佛教認為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稱為佛正法。三法印的作用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即可辨別公文的真假,故名法印。一切法若是與三法印相合,即便不是出自佛陀之口,也可以視作佛法。反之,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即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了義。佛教經典《雜阿含經》上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佛教認為諸行無常唯明有為,涅盤寂靜唯明無為,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為無為。在三法印的基礎上加一切諸行苦,即為四法印。
  • 在佛教中何謂「三界」?
    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三界。界是指有情生存狀態之一種,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與色界、無色界合稱為三界。即合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六欲天之稱。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慾、淫慾、睡眠欲等,故稱欲界。色界的「色」不是顏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著物質。
  • 什麼是三法印?若能理解三法印,也就能把握佛陀的根本思想了
    三法印的概說世間上每個宗教都強調自己所宣揚的教義是真理。所謂「真理」,必須合乎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恆如此等四個條件。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合乎這三個條件的真理。
  • 樓宇烈:「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在佛教上就叫「無我」。這個事既然既是無我,又是無常,那麼我們還這麼執著幹什麼?所以看破看破就是指這個,透過這個現象看這個事物本來的面貌,是無常的,也是無我的,無常和無我是佛教最根本的標誌。佛教有三個法印。三法印就是佛教的三個標誌。第一,諸行無常,現就是現象。佛教裡面把它叫現行。
  • 農曆二月十五日 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
    《涅槃》今天是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我們緬懷偉大的佛陀,學習佛陀的智慧,感恩佛陀的教誨。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和平、正法久住、災疫遠離。二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出現了一位智者,他就是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
  • 佛教:一目了然的緣起涅槃
    在祭拜形式上,和另兩個信奉只一個神的世界性宗教不同,佛教是於多神教,並且是拜祭偶像的。佛教與印度教同樣都產生於以婆羅門階級為中心的印度,它吸收了原來婆羅門教(古印度教)的生生輪迴和因果報應的思想。甚至眼下有一種說法,認為佛祖釋迦牟尼原本就是與孔子同時期的中國華北古羌族人的後裔,他的佛教思想與中國的儒和道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與承襲。如今,緣起涅槃的外來佛教已然是遍及長江流域的雪域、高原、幽靈、繁市、凹谷、平川的山山水水了。
  • 農曆二月十五釋迦牟尼佛涅槃日 祈願眾生功德圓滿
    祈願佛日增輝,正法久駐,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眾生解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拘屍那羅涅槃寺佛陀涅槃像(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重影)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也是「釋迦族的聖人」之意。
  • 佛教中「法印」是什麼意思呢?
    國王的印璽可以證明文件的真實,有通行無阻的作用,藉以比喻某種教義以符合「法印」而證明其為真正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並稱「三法印」,或加上「有漏皆苦」(「漏」即煩惱),稱為「四法印」。作為禪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的真實,主要指諸法的「真如」而言。真如論在大小乘佛學中總攝於「法印」。
  • 一切境界 唯業所感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_佛教_鳳凰網
    種瓜自然應該得瓜,不能得豆,而瓜種子只是得瓜的一個主因,另外還須日光、水、土、人工等因的不完備,不適當,一樣會使瓜種子不能結成瓜或是雖然結瓜而瓜會有種種缺陷。一般人不了解這些詳細道理,不是誤解因果,便是不信因果,而發生偏差,把因果道理庸俗化簡單化迷信化了,非常可惜。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佛典稱之為「一切法」或「萬法」,屬於心理者名「心法」,屬於物理者名「色法」。
  • 藏傳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六字真經或六字大明咒,是藏傳佛教誦咒「嗡、嘛、呢、叭、咪、吽」六個字。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對「六字真言」的詮釋頗多,但究其根本,不外乎以下幾種:(1)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六字真言,「嗡」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人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
  • 佛教:念「六字大明咒」的功德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咒是佛教最殊勝的修行法門之一。而修行的目的在於消惡斷業,由此積累功德,待到功德圓滿,也就可以往生佛國淨土,解脫世間輪迴苦海了。因此,念咒也是有功德的,如念準提咒、大悲咒、穢跡金剛咒、佛頂尊勝咒、往生咒、功德寶山神咒、光明真言等,都有很大的功德,甚至念佛經、佛號也一樣有很大的功德。
  • 佛教四大菩薩保佑眾生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係。
  • 詳說佛教的「皈依」含義
    皈依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一、皈依的意義:(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詭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為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為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為之快樂的法。
  •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什麼呢?一切的賢人、聖人,都是以無為法般若智慧修證之有無、深淺而有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眾生有無量的因緣差別,有賢人、聖人;「賢聖」,可分為世間賢聖、出世間賢聖。依字面而言,聖高賢低,然賢聖都是世間令人敬重者。世間法上的賢聖似乎沒有一定之標準,就像世間所稱的「偉人」,也沒有一定標準一樣。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佛陀因覺悟緣起法而得大解脫,可知此法之重要,而事實上,此法亦確為佛教教義的中心。無論大乘小乘,說空說有,全都圍繞這中心來各自解釋、發揮。但緣起法的內在理性是什難明的(注一),佛陀為了有情能較容易把握這甚深的緣起理性,乃從三方面來加以開顯。此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法印(注二)。三法印可說是緣起的三個綱目。了解緣起,固然即了解三法印;了解三法印,亦必了解緣起。
  • 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
    「貪嗔痴」被稱為三毒,貪圖世間的名利和五欲六塵的享受,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貪得無厭,死後就會投生到餓鬼道。對世間的善惡是非不能分辨,就是愚痴,死後會投胎到畜生道。見什麼人和什麼事,老是發脾氣,就是嗔心,嗔心死後會下地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片刻之間生起對他人的仇恨和憤怒,那麼千千萬萬個妨礙修行的罪惡就會滋生出來。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這一切全都基於佛教「反對神志」、「諸法無我」、「以人為本」的獨到之處——「緣起邏輯」。)佛在菩提樹下,覺悟佛教真理——看清「苦」的真相:有生必死、輪迴不息、流轉無盡;於是導向尋求徹底出離之「還滅」(「三明」:現觀眾生與自己業報輪迴的真相——事實與原理,並解脫——寂靜涅槃的可能;因為緣起)。四聖諦中的「滅」,即熄滅、涅槃。
  • 《學佛三要》:佛教之涅槃觀
    佛教之涅槃觀一 涅槃之意義我國佛教徒,都說學佛是為了了生死。是的,了生死是佛教的主要目標。真能了生死的,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學佛者的最高理想,被稱為「一切聖者之所歸趣」。得涅槃,在佛法中佔著主要地位,如神教以生天為最後目標一樣。到底什麼是涅槃呢?對於涅槃的意義,要有透闢的了解,才會以此目標而盡力以赴,以求得最終理想的實現。然在佛法中,這是甚深而最難理解的,我想從淺入深的加以敘述。涅槃,是印度話,含有否定、消散的意義。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第四個,夢見比丘法衣不全,躑躅在荊棘之中!佛陀顯然有些激動了,說道:是說未來的比丘,捨棄法衣不穿,棄戒樂俗,蓄養妻子,這真是大法的不幸。第五個夢呢?——第五個,夢見茂密的森林中,有很多的山豬扒掘旃檀大樹的樹根!佛陀顯露出憂愁的樣子說道:可見未來比丘只為生活打算,販佛像,賣佛經。第六個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