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27個最基本的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到你一生。
一,什麼是佛?
佛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者,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個普通人也就是凡夫從初發心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而且成佛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靠自力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的漫長時間,佛有無量無邊,我們常說的佛即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什麼是佛教?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為對世出世間一切惡行皆不要去做,而對於世出世間的一切善行應當積極努力的去奉行。佛教不是搞宗教,而過去佛教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持有同樣的看法,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對眾生的言傳身教,能夠依教奉行,就是按釋迦牟尼佛說的去做,就是佛教。
三,什麼是佛法?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49年的講經說法,佛弟子整理和記錄的佛經。在我國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四,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種心願,就叫菩提心,就是菩薩所行的菩薩道。
五,什麼叫三皈依?
皈依為皈投或依靠之意,受到三寶的加持。三皈依是指皈依三寶: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有外在的三寶,也有自性的三寶,即「覺正淨」。
六,什麼是三學?
佛法的三學是:戒、定、慧,戒定慧,又稱三無漏學,《楞嚴經》有言:「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修戒,完善道德品行;修定,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即循序漸進的關係。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心平靜;內心平靜了,應進一步提升智慧。
七、什麼是三毒?
「貪嗔痴」被稱為三毒,貪圖世間的名利和五欲六塵的享受,五欲指財、色、名、食、睡等五種欲望,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境界,貪得無厭,死後就會投生到餓鬼道。對世間的善惡是非不能分辨,就是愚痴,死後會投胎到畜生道。見什麼人和什麼事,老是發脾氣,就是嗔心,嗔心死後會下地獄。「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只要片刻之間生起對他人的仇恨和憤怒,那麼千千萬萬個妨礙修行的罪惡就會滋生出來。一嗔一地獄,嗔是地獄之源,人一生氣就如同在地獄中行走,煉獄之火焚燒身心。嗔心還會火燒功德林,以往所做的功德都將成為泡影。所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就斷了三惡道的因。
八、什麼是三法印?
三法印,是釋迦牟尼世尊,自人生現實的生老病死問題中,研究其果,推察其因,所觀察出的現實上的真理,這真理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判斷佛法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去衡量。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三法印。
九、什麼是四法印?
四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諸行無常:是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沒有一個常住不變;諸漏皆苦,眾生的種種行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積累下來,就像「竹籃打水」。諸法無我:一切法中,沒有一個真實不壞的我。這個我,本身就是業報所致,能見聞覺知的我,本身就是生滅法。涅盤寂靜,確認了一切法虛妄不實,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無量世生死不息,滅盡一切法的時候,就再也不會有來世。這樣也就滅盡了一切苦,這就是涅盤寂靜。
十,「四大皆空」是什麼?
佛教裡的「四大」指的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是構成宇宙一切萬事萬物的基本因素。就是世界也是「四大」組成的,也有「成住壞空」的過程,人這個色身也是「四大」因緣假和的身體,四大不調就會生病,四大解體就會死去,所以說「四大皆空」。四大不是人們理解的「酒色財氣」,這是一種五戒,四大是「地水火風」。
十一,什麼是四聖諦?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苦為生老病死,集為召集苦的原因,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盤境界的正道。
十二,什麼是四無量心?
菩薩須內具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薩利益一切眾生的存心,學習『無私無我』的精神。「慈悲即觀音,喜舍名勢至」,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慈」是給予眾生快樂,「悲」是拔除眾生痛苦。「喜」是看到眾生離苦得樂而發自內心地歡喜;「舍」則是不執著任何情緒的起伏,令身心處於清靜祥和的最佳狀態,修到四禪八定的人還要修這四無量心。
十三,什麼是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十方三世諸佛成佛前發的總願,也稱為通願,也是學佛修行之人必發的四種誓願。
十四,什麼是五戒?
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守好五戒,來世還可做人,五戒圓備者,即生大富大貴之家,長壽而揚名於世。
十五,什麼是十善業?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嚴持五戒十善業,來生可做天人,享受天福。
十六,什麼是五蘊?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心經》中就講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蘊之外不存在獨立的「我」或永恆不變的主體,世間所謂的「我」僅是五蘊暫時的和合,「我」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五蘊認做實在的「我」或不變的主體來執著。
十七,什麼是六根?
六根是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十八,什麼是六塵?
六塵指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
十九,什麼是六識?
六識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其與六根、六塵,合稱為十八界。唯識學派則加上末那識與阿賴耶識,稱為八識。
二十,什麼是六道?
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就是常說的六道輪迴。
二十一,什麼是六波羅蜜?
就是菩薩所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欲成佛道應當修行的六種行持。
二十二,什麼是八正道?
八正道分別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這是八條通往涅槃的捷徑。
二十三,什麼是七覺支?
七覺支即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除覺支、定覺支、舍覺支。根據《阿含經》的排列,一開始就修念覺支的四念住,由四念住而開發智慧。
二十四,什麼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為四聖諦中道諦的仔細開展,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內容,是趨向解脫、獲得證悟的道路。
二十五,什麼是四念處
四念處即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念是能觀的智慧,處是所觀的境界。
二十六,西方三聖是誰?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共同輔佐阿彌陀佛,接引念佛往生的眾生,稱為西方三聖。
二十七,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
在《阿彌陀經》中,佛向當機者舍利弗,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無盡的莊嚴,來啟發大眾的信心。信心建立之後,就勸與會大眾應求往生以發願,再開示執持名號以立行。尤其談到這個願的重要性——具足信願,一定往生。所以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要聽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話。
具足信願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淨土,做阿惟越致菩薩,即八地菩薩的不退轉菩薩,即便下品下生,一樣圓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而且一生成佛,才有能力廣渡眾生。所以想要做到大孝,就要勸自己的父母念佛。學菩薩精神自利利他,就是勸身邊的人念佛,因為念佛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所以功德無量。
所以,佛教27個基本常識,你都知道幾個,最後一個知識關係你一生。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一生解脫生死六道輪迴之苦,一生成佛的法門。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