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今天是2020年3月8日,農曆二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我們緬懷偉大的佛陀,學習佛陀的智慧,感恩佛陀的教誨。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世界和平、正法久住、災疫遠離。
二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出現了一位智者,他就是佛教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畢生弘法,度化眾生,八十歲時在拘屍那迦城娑羅雙樹下,吉祥而臥,入大涅槃。
我國佛教認為,佛陀在無憂樹下出生,菩提樹下成佛,娑羅樹下涅槃。農曆二月十五日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臘月初八則是佛成道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十方佛,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傳。
優填王給佛陀鑄造了一個金像,佛陀合掌對這個金像說:「我涅槃後,就把所有弟子都託付給你了。」
六道眾生聽到佛教即將涅槃,都勸請佛陀不要進入涅槃,佛陀一一拒絕了。
佛陀的姨母不忍見佛滅度,和五百餘位女眾禮拜佛陀之後,回到修道的精舍,在佛涅槃之前一起集體滅度。
舍利弗和目犍連也不忍見佛陀涅槃,在佛陀滅度之前進入涅槃,同時有七萬阿羅漢也一起進入涅槃。
這集體的涅槃,使得佛的弟子們都十分恐慌,秩序混亂,佛陀用盡了各種努力才使得他們驅除了煩惱,恢復了安靜。
佛陀入滅時,眾弟子公推阿難尊者請問佛陀四個問題:
1、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為師。佛陀涅槃後,我們依誰為師?
2、佛陀在世時,我們依佛安住。佛陀涅槃後,我們依什麼安住?
3、佛陀在世時,惡性比丘有佛陀調伏。佛陀涅槃後,惡性比丘如何調伏?
4、佛陀在世時,佛陀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佛陀涅槃後,經典的結集,如何叫人起信?
佛陀回答:
1、我涅槃後,應以戒為師。
2、我涅槃後,應依四念處安住。
3、我涅槃後,惡性比丘,應默擯置之。
4、我涅槃後,一切經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起信的句子。
阿難最後請問佛陀一個問題:佛滅度後如何安葬?
佛陀回答:如轉輪聖王的葬法,用白布纏身,塗上末香,將屍體用金棺鐵槨裝飾起來,同時在身上澆灌酥油,然後用有香味的柴火燒化。火滅後,將骨末盡數收取,建塔安放。
佛陀說完後,就右脅而臥,頭枕北方,腳指南方,面西背東。這時正是中夜時分,萬籟寂然,沒有聲音,在雙林樹下進入涅槃之境中。
《佛所行贊》說道:「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於十塔」。佛涅槃後,得到許多舍利,平均分做八份,八國國王各得一份,回國建塔安置。香姓將原來裝舍利的空瓶帶回去也建了一座寶塔安置供奉。遲到的孔雀王未能得到舍利,只好將佛毗荼之後所遺留的灰炭帶回建塔供養。因此佛舍利被分葬在十處:摩揭陀國(阿闔世王),毗舍離國(戾車毗族),迦毗羅國(釋迦族),阿勒伽波(跋離族),羅摩邑(拘利耶族),毗塔底波邑(婆羅門),波婆邑(末羅族),拘屍那羅市(末羅族),蓽芭莉邑(孔雀族),香姓婆羅門(徒盧那)。
佛滅後約二百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用極度血腥的戰爭統一了印度,後來阿育王在三寶的感召下懺悔罪行並皈依佛教。為弘揚佛法,阿育王作了四件大事:一是立法敕宣示皈依;二是結集經典;三是廣建佛塔供養舍利;四是派僧人到國外傳教。阿育王還親自到佛陀故鄉朝拜,並立石柱記載。《佛祖統紀》說,阿育王在各國造了八萬四千塔。據唐代佛教文獻《法苑珠琳》記載,阿育王曾在中國建有十九座釋迦摩尼佛真身舍利塔。佛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後,有兩顆佛牙舍利留在人間。一顆傳到錫蘭(今斯裡蘭卡);一顆輾轉傳到中國,今供奉在北京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內。
何謂「涅槃」?
「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精神境界。佛經裡面講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指的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為、無我的境界。
「涅槃」也有人意譯為「圓寂」,功德圓滿叫做「圓」,業障滅盡叫做「寂」。
為了區分,佛逝世才稱為「涅槃」,一般僧人逝世稱為「圓寂」。
涅槃無法用語言準確說清楚。就像一個人生病了,很痛苦,然後醫生幫他把病治好了,這就是涅槃。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增加什麼,只是把我們原來的病治好了。
也有人這樣比喻涅槃。有一隻烏龜和一條魚在水裡遊,遊了一段時間以後,烏龜就爬到沙灘上曬太陽,曬得很舒服。然後烏龜又回到水裡跟魚說:「我剛才去曬太陽了,那裡很暖和、很舒服。」魚就問:「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你告訴我吧。」烏龜就形容:「沙灘上沒有水,可以爬。」這條魚就問:「水是什麼呢?」因為魚一直在水裡,它看不見水,也不知道上面有太陽,所以烏龜不管怎麼形容,魚都無法理解,因為魚沒有到過沙灘。
為什麼要涅槃?
佛教認為,眾生所有的行為、言語和意念都會招致業報,行善就會得善報,行惡就會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報應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業,導致新的報應。眾生就這樣在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中輪迴不息,具有無盡的痛苦和煩惱。
我們凡夫最大的兩個知見病是:一個是認為這個世界是永恆的,不知道世界是「無常」的;另一個是認為有一個我,有痛苦和快樂,在那裡輪迴,不知道萬物萬法都是「無我」的。
眾生一切煩惱的根源在於有欲望,而欲望的產生直接源於人的無知,所以人只有擺脫無知,才能從根本去除人的欲望和痛苦,跳出六道輪迴,進入一種沒有煩惱、沒有痛苦、不生不滅、永恆寂靜的涅槃境界。
涅槃有幾種類型?
對於涅槃含義的解說,一般小乘經論認為有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兩種,大乘學者認為除了以上兩種之外,還有本來自性清靜涅槃和無住處涅槃,共四種。
一、有餘涅檗。
指涅槃後仍存有不徹底的心念,是羅漢的境界。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但還有身體的存在,要受世間風雨、飢餓等痛苦,故稱有餘涅槃。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後,擺脫了煩惱,達到了涅槃的境界,但身體還在,這時也屬於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
若肉身已死、斷絕一切想念、一切果報也完全不存在了,就得到了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是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雖然早已證得無上菩提,但只有80歲時在娑羅樹下入滅後才進入無餘涅槃。
三、本來自性清靜涅槃:
是指一切有情平等共有的真如法性,真如是一切現象的本質,故稱自性;真如不生不滅,本來寂靜,一切有情平等共有,有情雖然有聖凡的分別,但本具的真如法性無異。真如與一切法相非一非異,但都只能憑聖者的內證,並非語言文字和思想概念所能描述,本性寂靜,故稱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指雖已斷除煩惱障,但尚未能斷除所知障,所以仍有法執,不住生死而住涅槃,大智大悲時常並起,由於大智所以超脫煩惱,由於大悲,所以不舍眾生,本體雖然寂靜,大用卻能無邊,所以能夠利樂眾生,盡未來際。
五、涅槃後住在哪裡?
我們眾生住在世間,住在五欲六塵的煩惱裡,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裡,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後的佛菩薩、羅漢住在哪裡嗎?
佛經裡面說:「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就是說涅槃的菩薩是在虛空之中。
對證悟涅槃的佛菩薩來說,這個虛空是無所不在的空,無處不有的空,無相無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那種千古亙在常存的空,住世時是一種清淨滿月的人格,出世時是一種自在明星的天慧。
佛在世時我沉淪,
佛滅度後我出生。
懺悔此身多業障,
不見如來金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