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前世是兔子?燒身供養修行者助人成佛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燒身供養的兔子(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在世的時代,有一位比丘,平時只喜歡與俗家的眷屬們來往,不喜歡讀經,也無法適應僧團中的生活。於是佛陀讓這位比丘離開僧團、遠離村落,一個人到阿蘭若處修行。

由於斷絕了所有的染緣,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進用功之後,這位比丘很快便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種神通。比丘們感到很驚訝,請示佛陀:「世尊,為什麼這位比丘到靜處獨居修行,這麼快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這位比丘在過去生中就已經是如此修行。」

為了讓眾比丘了解整個因緣,世尊說了以下的故事:

久遠劫前,有一位仙人獨自在山林間精勤修道,日夜精進不懈,感得山中的一隻小兔子前來護持。過了幾年,山林遇到一場大旱災,很多植物都枯死了。

仙人告訴兔子:「這裡已經沒有東西吃了。我想離開這裡,到村落去乞食。」

兔子聽了極力挽留:「仙人!您在這裡這麼多年了,現在中斷修行實在很可惜。請您不要離開,我會想辦法供養您。」

為了讓仙人能夠安住於山中用功,兔子到處找尋可供仙人食用的蔬果,但它找了大半天,跑遍整座山林,竟找不到一點食物。

兔子心想:「要是沒有食物,仙人就不能繼續修行了。」於是兔子決定以自己的身體來供養仙人。它撿拾了許多柴火,回到仙人居住的地方,將柴火點燃,就在柴火燃燒正旺盛的時候,兔子義無反顧地跳進火裡,以自己的肉身供養仙人。

仙人見到這種情形,又驚訝又難過,心想:「這隻兔子平時就在我身邊守護著我,今天又為了不讓我中斷修行,投身火中,以自己的身體來供養我。這樣為法忘身的精神,就像菩薩為了眾生,犧牲自己也毫無怨言。我絕對不能辜負它的心意。」

仙人感恩兔子的捨身為己,悲傷地接受了兔子的供養,精進修行。

天帝被兔子捨身護法的義舉深深感動,於是降下甘霖,解除持續已久的旱災,使仙人又有了得以維生的蔬果。經過精進不退的修行,仙人不久便證得五種神通。

佛陀說:「這位比丘就是當時的仙人,而那隻兔子就是我的前生。因為這段因緣,所以今日我能令這位比丘遠離所愛的眷屬,一個人到阿蘭若處精進用功,證得阿羅漢果,得自在解脫。」

相關焦點

  • 佛教:對佛供養鮮花水果等,並不是最好的供養,最好的供養有一種
    花的供養為佛門儀式之一。供花是將鮮花用器皿供養於佛前。佛教以花供養佛菩薩,有四點意義:表示對佛陀的尊敬。表示對佛陀的奉獻。表示對佛陀的感恩。表示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為師。經典中羅列供華的種種功德果報,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云:「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 佛陀與其妻子的前世因緣
    根據《未曾有因緣經》的記載,在佛陀之子羅睺羅九歲的時候,佛陀派遣弟子目犍連把兒子接回來剃度,讓其修習聖道,但是他的母親耶輸陀羅卻不同意交出自己的兒子,甚至關閉城門不讓目犍連進城,這時候,目連尊者運用神通來到了耶輸陀羅面前進行勸說,但耶輸陀羅並未聽勸,不肯交出兒子,佛陀的父親淨飯王知道這件事之後讓佛陀的姨母波闍波提前去勸說,也同樣遭到了拒絕。
  • 鮮花、水果、油燈、飲食等供佛,都比不上一個方法供養功德大
    鮮花、水果、油燈、飲食等供佛,都比不上一個方法供養功德大。有很多人經常去寺廟,拿著鮮花、水果、油燈等到佛像前,去供養佛。每個人的心態不一樣,所以供養得到的福報也不一樣。很多人是希望求佛保佑,家庭平安和睦,有的是求富貴長壽等,其實這些僅僅是世間的福報,但凡福報是有享盡的那一天。
  • 佛教:佛前供香鮮花水果等,雖然寓意是很好,但不是最好的供養
    除了燒一炷香外,最常見就是燒三支香。第一,燒三支香,是禮敬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第二,燒三支香,禮敬佛法僧三寶。三寶有外在的三寶,也有我們自性的三寶。自心皈依覺,覺而不迷。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自心皈依淨,淨而不染。第三,燒三支香,定會與佛結緣,因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妙法蓮華經》中講,「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 佛教:佛前供花很重要,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但是不是最殊勝的供養
    按佛教的解釋,蓮花是「報身佛所居之「淨土」。可見蓮花已成為佛教的象徵,所以菩薩要墊以蓮花為座。佛教以花供養佛菩薩,有四點意義:表示對佛陀的尊敬。表示對佛陀的奉獻。表示對佛陀的感恩。表示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為師。
  • 佛陀兩大弟子和一個女人的前世今生
    要知道不好的因緣,緣於我們過去世沒有培植善根福報,沒有和人結善緣。 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天,佛帶著大弟子阿難、迦葉去遊行。走到一口水井附近,佛告訴阿難:「你去井邊那個女子那兒討點水喝。」阿難說好,便向那位女子走去。他拿著缽還沒有走到女子身邊,女人見到阿難,馬上就說:「你別到我跟前,我討厭死你了!我就是不供養你,你去吧,我是不會給你的!」
  • 專受行者殘食供養卻早已成佛的一切明王之主,不動明王
    之所以受行者殘食供養,表吃盡眾生未來殘餘無明習氣。不動明王(梵名 Acalanatha),為密教五大明王之一。或八大明王之一,又稱不動金剛明王、不動尊、無動尊、無動尊菩薩,密號為常住金剛。另外,在《大日經疏》卷五中則敘述,不動尊雖久已成佛,但以三昧耶本誓願故,示現奴僕三昧,為如來僮僕執作眾務,所以又名不動使者、無動使者,受行者的殘食供養,常晝夜擁護行者,令成滿菩提。
  • 修行者轉世後,他前世的修行成果還在嗎?
    修行者前世修行程度不盡相同,如果他前世圓寂時尚處於加行道,那麼,這將有兩種可能:第一,如果他前世願力足夠,在投胎轉世後,出離心、慈悲心(包括神通)會保留一部分,但並非和前世圓寂時一樣水平,只是,他今世會渴望出家修行,只要再繼續修行,很快可以全部「揀」回來,這幾乎就相當於在前世修行成就基礎上繼續修行。
  • 供養:佛前供花,做好這兩點,福報自來!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佛教之中,在佛前供奉殊勝,美妙、莊嚴的物品,如鮮花、水果、香、燈、水等等,其皆具有無量功德。佛前供花,其花代表萬事皆有因,又因才能有果。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奉獻、感恩、學習佛陀的教化,以佛為師。佛前供花,做好這兩點,福報自來!
  • 法華經:波闍波提和耶輸陀羅的成佛授記(74)
    讀完八歲龍女成佛這一部分後,好幾位讀者都表達了想要快速成佛的願望。這個願望令諸佛歡喜。能發出這個願望的人,是對法華經義有所領悟的人,故而才明白快速成佛是完全有可能的。讀者不過是業餘讀了一篇文章。讀明白了,心中就有了快速成佛的願力了,更何況是當時在現場的法會大眾呢?那個加持力就更強。他們為了快速成佛,都紛紛在佛前發下了弘揚法華的誓願。
  • 佛陀釋迦牟尼既已成佛,又為什麼會死?
    修行越圓滿的人,一切也應該更加圓滿,尤其是佛陀,既已成佛,又為什麼還會死?歷史上,釋迦牟尼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據記載,佛祖生前是吃了一種叫做旃檀茸的食物,中毒而死。據《南傳大般涅槃經》記載:「佛陀食前曾告知純陀,將旃檀茸盡奉給他一人吃,其它食物分給眾比丘。且,他食剩餘的旃檀茸,命純陀埋藏於地下,不令他人食。」因此,很多人認為釋迦牟尼知道旃檀茸是有毒的,而故意食之。我們也時不時聽人說:佛經裡也講了,佛陀應該是不生不死,不滅不垢的。
  • 孫悟空為何那麼容易就成佛了?燃燈:你看看他前世是誰就知道了!
    孫悟空為何那麼容易就成佛了?燃燈:你看看他前世是誰就知道了!其實這和孫悟空的前世有著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他是天地所生的一顆靈石,並且在出生的時候更是驚動了三界,很多人都說孫悟空是女媧補天所遺留下來的五彩石,但也有人說它是大禹治水所留下來的一塊聖石,不過不管怎麼樣說,孫悟空的背景肯定不一般。
  • 《琉璃美人煞》璇璣「千面佛陀」,金鳳用十世供養,魔王動心了
    《琉璃美人煞》一世一浮生,千人有千面,褚璇璣前世被白帝種下琉璃心,似乎就註定了她的來生,會像琉璃一樣,流雲漓彩,不可捉摸,猶如「千面佛陀」。事實上,如果不是禹司鳳成功地在第十世逆襲,褚姐姐的十世劫難,可能真會衍生出百世,甚至千世。
  • 法華經:佛對三位尊者的成佛授記,從中你能領悟出什麼(36)
    授記大迦旃延成佛【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 世尊接下來繼續授記大迦旃延成佛,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被譽為「論議第一」。
  • 佛前燒3支香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裡的任何一種外在儀軌都是在表法,是在透過莊嚴的形式來攝人的心念,讓我們煩亂憂鬱的內心得到解脫和清淨。我們做任何供養也都不是做給佛菩薩看的,不是說我們燒香,燒的越多,佛菩薩就最先保佑我們,不是我們燒的香越貴越高就越好了。佛菩薩慈悲,視一切眾生平等,怎會因這些世俗之物而區別對待呢?
  • 佛前燒3炷香的真實含義,別再無知了!
    許多人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到寺院燒香的習慣,佛前燒香自古至今,這個傳統一直在傳承和流傳,但其實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燒香到底是在幹嘛?只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不知其內涵,甚至有的人認為如果到寺院不燒香,會「得罪」佛菩薩,對自己不好。這是迷信無知的想法。為什麼要燒香?要燒幾炷香?燒香的真實含義是什麼?
  • 除非是極利根的人,一般人絕不可能只修高深佛法,而忽略五戒十善
    《正法念處經》:又修行者內心思維,隨順證法,觀察法行。云何彼比丘於八地處修第九地,得第九地?彼見聞知或天眼見,一切三界皆人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器,觀一切欲亦復如是。修行者,雖說證法,觀察法行。比丘是如何在第八地修行而得第九地得呢?
  • 佛陀涅槃日 請恭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圖)
    佛陀涅槃日 請恭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圖) 2005年03月24日 11:08:59 佛教在線 點擊:0次     佛教在線訊 今天(農曆二月十五日),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