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修行要逆增上緣呢?

2021-01-08 淨土禪院往生心法

眾:小隱隱於山林,大隱隱於紅塵,有的時候感覺自己攝受不住世間雜亂的念波想避開。

師:所以我們都說祖師大德有當下頓悟的啊,有即身成佛的,其實我們所當下頓悟的就是見自本性而已,見自本性之後,你的所做所行,一定會近乎到,那麼為什麼不敢說幾乎到呢,因為你近乎到,但是你的習氣仍然佔領了你的主流思維意識,所以說你的近乎道的覺知,還仍然打不過你的習氣。

師:所以說你仍然會被一些習氣有所影響,而不會完全合乎。不過他的主流思維啊,已經是逆流而上了,所以說呢,如果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沒有明心,我們沒有識自本性,往往修行啊,都是在隨波逐流而已,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修行成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這個道理。

眾:在入世的過程中體會到的,阿彌陀佛!

師:好在末法時代,釋迦佛給我們表了一個法啊,就是說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殊勝,但是啊,遺憾的是有可能是我們眾生的根性比較低,也有可能是祖師大德沒有表達清楚,總而言之,過分的誇大了佛力,感覺我們每天行住坐臥念佛啊,將來佛必然來接我們,一句佛號念到底。事實上,如果你這樣做下去能念到底的話,比我們精進的這些善知識大有人在,我們看到幾個能夠自在往生的,就連我們大家公認的網上其實在當時真實情況當中也未必完全如此。

眾:師父,如果暫時的避開,對於修行的路是停下來了還是為前進。

眾:師父,遇到逆增上緣如何應對?

師: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絕對不是大家互相祝福祝願就能解決得了的,從凡人一直到賢聖,中間必然有一個克已的過程。克已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煩惱習氣而產生的雜亂的波動,協調到與彌陀本願的這個念波相一致的頻率,自然相應,這個沒有別人在控。

師:逆增上緣裡頭有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呀,逆緣是成就你的智慧的,面對你這些逆緣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我們抱怨沒有意義啊,我們和別人說,他們也不會體貼你自己的真實情況,只是表面的勸勸而已,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說你的逆增上緣,只有自己通過千方百計地去探索,如何把這個逆增上緣給他化解或轉化,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正受用。

這裡對你的是一種歷練,這種歷練過程就是你成就你的方便智的過程,我們根本智是見性成明心見性就可以了,成就根本智,但是方便智,也叫厚德智,一定要通過我們的現實逆增上緣才能實現的。所以我們好多的同修啊,光是在佛經上轉來轉去,但是呢,在現實的逆增上緣上,他遇時不知道去千方百計的找方法,總是不自覺地把這個抱怨去放在對方方面,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也就是說同樣這一件不好的事情,你處理可能越處理越糟糕,是因為沒有智慧,如果遇到明眼人一處理呢,這件事情不但能處理好,還能把這個人調服和我去念佛,或者說他至少成為我的一個助緣了,這裡面就是方便智不一樣。

所以從究竟法上來講,你所面對的生活一切,全部都是佛法,那你說念的所有的經、誦念的所有符號,做的所有的啊,這些與修行相關的這些善事,都不一定啊,是你當下的方法,這個大家希望能明白我的意思。

眾:轉化,把逆緣轉化為法緣,佛緣。

師:所以呀,看一個修行人,不看他說的有多深啊,也不看他做得有多麼的令人佩服,或者說對公眾的影響力有多大,只看他對自己的漏因清楚與否,如果漏因清楚了,在自己的漏因上他每天或者說完善了多少轉化了多少,這個人才是真修行啊。

師:對,所以說轉識成智,怎麼轉就是在你遇到緣的方面,能讓你試出千條路,最後你就明白,不同的人的心性當中,你會發現共性這個本能反應,你就能夠知道,所有的人處在他這個境遇情況下他都會有他同樣的反應,這是客觀環境和他的內心環境,已知是菩提種子的起現行的因緣所共有的眾緣和合的結果,任何人處在他的境遇狀況下都會同樣的反應,這就是見性。

眾:師父,這個智慧如何升出來,就是現實中歷練而來的?

師:可以見性之後一定會順其性而行,這就是道。

幹慧是從佛經中來,或者別人的善知識點化中來,就是即使跟著師父,整天的親近師父來修行,那麼師父也會到一定程度讓你去下山的,能明白這意思吧?

眾:化解即智慧。

師: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愚痴裡出智慧,煩惱裡有菩提啊。這個煩惱裡菩提,不是在煩惱裡頭去找,而在我們在面對的時候,面對這些煩惱的時候,現實的一些苦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參訪這些名師或者行業內的明白人,我們來跟他請教,用自己的現實去體驗這些處理的方式方法,在這些妙用當中,你就會得到方便智,這個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只不過是名師指點的時候啊,一針見血的,讓你按著這個方法自己去體驗一下,當下明白就過了,而不是自己千瘡百孔的來試出一種頭破血流的一些道路了,這就是業報。

眾:明白了,師父,必須歷練經歷。躲開了這些逆緣都只是暫時的,必須面對,歷練。

師:對,化解,就是能夠轉化了就是真實智慧。當然了,這個轉化的過程是靠自力的過程,我們都說這個靠佛力加持,其實啊,有的時候佛力加持,還不如你親近大善知識,親近這些名師,加持你更殊勝,因為對於你當下你是沒有這個能力跟佛菩薩溝通的,所以呢,你不像名師他能跟佛菩薩溝通,但是我們是不能跟菩薩溝通怎麼辦,如果名師點化你怎麼做怎麼做,你可能少走好多的彎路,但是這個點化的智慧,不是你的,所以名師還會告訴你,遍參別人同樣遇到境界的時候,他們處理方式不是這樣他們受到了果報,你參完了就都變成你的智慧了。

眾:在歷練中一次次的跌倒爬起來。

師:你把這些參完了,你就會變成了你的般若智慧,這就是名師點悟的功德之處。

眾:爬起來,再走,在反反覆覆的螺旋中上升。

師:在歷練中一次次的跌倒啊,然後再爬起來,時常啊大家要反省,如果在一個地方屢次跌倒,那是自己的愚痴在作怪,所以說我凡是這種堅強的毅力,我們值得讚賞,但是呢,對於你本人來講要反觀內形啊,其實啊,一次次的跌倒,我們沒有這個必要啊,也就是說什麼呢,就是說當你的修行心態,如果處在一種能夠吸收包容或者說索取,這個索取指的是對法的一種吸取,謙虛謙卑的心態的情況下,自然能感應善知識的。

相關焦點

  • 逆增上緣
    一個人做人成功、事業成功,要靠很多的因緣幫助。因為,順因緣固然可以助人成功,不順的因緣一樣可以激發人潛在的力量,成為勵志向上的「逆增上緣」。例如,我有病,才知道發道心,注意健康;我受苦,才知道改善環境,奮發圖強。大自然裡,梅花之所以受人歌頌,就是因為它耐得住冰雪,所以才能愈冷愈芬芳;松柏之所以令人喜愛,就是因為它禁得起霜寒,所以才能愈冷愈青翠。皮球不是打得愈重,跳得愈高嗎?石灰不經烈火焚燒,那能把清白留在人間呢?
  • 如何將佛法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方法之二:持戒
    八戒的要求比五戒要高。第三條,五戒是不邪淫,而八戒是不淫。不邪淫允許夫妻之間的適當性行為,而不淫則是斷除一切性行為。八戒第六條和第七條,深刻涵義在於不求身體的安樂。第八條是過午不食。對於在家人,持五戒最為合適。如果是單身,又於佛道有更高地追求,那麼可以持八戒。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重要性在很多佛經中都有講到,以下略舉數例。
  • 親緣、近緣、增上緣,體現什麼呢?
    為什麼呢?就是說在這樣的一種相好中,他才能夠出一種能量一種功德,這種功德表達為就是八萬四千光明的輻射力。我們現在全部就在阿彌陀佛的攝取不舍的光環之內。所以當你生了退心,覺得有點心虛,說今天沒有去聽法。這就是阿彌陀佛在攝取不舍,這一念起動的時候,當你最近懈怠了,覺得信願不太濃,不太烈的時候,馬上反觀,或者出來一件事逼迫一下你,又趕緊把這個正念提起來,這也是在攝取不舍。
  • 這一切境緣看作是修行的增上緣—仁山法師
    大家不要以為《無量壽經》重點就是教念佛沒錯的你用什麼心念佛得用無量的心去念佛不用無量的心念佛那念這句佛號照樣會念出一大堆煩惱為什麼呢所以接下來的煩惱他已經設計好了他沒有想著去改自己的心沒有想著去把這一切境緣看作是修行的增上緣妄生煩惱走了之後呢還要生一年煩惱怎麼生呢他想到這裡就生氣想到這裡就不高興遇到人就發牢騷自己心裏面造惡業遇到人發牢騷
  • 823時機各別+824二門教宗+825逆增上緣
    諸宗諸經諸教是什麼呢?「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下面「今說《觀經》定散二善」等,這是講淨土經教。大體來講,就是說這些聖道諸經論,是總的籠統地來說明一般性人天、菩薩五乘自力修行的理論與方法,它不是特別就罪惡凡夫這樣的根機所說的法門;而《觀經》所講的定散二善是專門為我們這些罪惡凡夫所說。《觀經》當中就是韋提提出來的,專門是為了韋提以及佛滅度以後五濁五苦這一切凡夫,來證明決定得往生的。
  • 修行人一定要悟入自性,不能著相
    為什麼佛陀要派遣文殊師利菩薩以楞嚴神咒去救阿難?因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空性的智慧,是大般若的代表,大般若空性就是要破一切相。那楞嚴神咒呢,首楞嚴就是究竟堅固,究竟堅固就是自性,自性才能究竟堅固不壞,自性堅固不壞就是大定,就是自性的大定、首楞嚴大定,楞嚴神咒就是首楞嚴大定所流。所以以大般若、以自性大定才能救相上的迷。
  • 修行要具足正確的知見,與堅定的立場
    其實這三個條件,也是我們大家常犯的通病,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大的障礙。所以說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諸位同學必須要遵守的,但是前提(必須要跟隨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名師),方可按照此方式規定。修行必須要有決心,堅強的毅力才是。修行就是一番生與死的較量。不經一番寒徹骨,難得梅花撲鼻香。
  • 忍字心頭一把刀,修行人為什麼要修忍辱?
    俗話說,忍字心頭一把刀,如果面對別人毫無道理的羞辱,為什麼要忍? 怎麼忍?會不會忍出內傷?作為一個修行人,如果因今生的受辱而再起嗔心,冤冤相報,這一趟趟的輪迴就永無出頭之日了。作為菩薩修行的六度不僅是自身成就所必需的修行更有度化眾生的攝受力對眾生而言示現一次懷著慈悲的忍辱比嘴上說千句萬句法義更有效果白隱禪師修忍辱白隱禪師是一位受到周圍人尊敬的修行人,某日突然有一對中年夫妻找上門來,「我們的女兒說跟禪師有了孩子,現在已經有五個月的身孕,你有什麼打算?」
  • 修行要忍辱,這個太重要了!
    你看他現在有了錢,道心沒有了,不再修行了、不再念佛了,這個問題嚴重!5 中國佛教古大德的教學,你看看《禪林寶訓》裡面,有很多是專門教學生修忍辱,其他的他什麼都不教,你就明了了。「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要常常記在心裡,要常常拿這個反省檢點。2:開頭學是要忍,慢慢的,忍都沒有1 學佛,首先要學忍辱。忍辱是菩薩的大寶,在菩提道上許許多多障礙,忍辱能化解。
  • 世間修行要用這樣的方法
    我們在以後的修行中要如此對照。第一點,就是不復貪著世樂明心見性的人,比如現在讓你再去泡卡拉OK、舞場、看肥皂劇,你還感不感興趣?一點點都不感興趣。對吃肉、喝酒、打麻將啊,坑蒙拐騙、投機倒把乃至其他色情等等……還感不感興趣?會感到太無聊了!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造十習因,受六交報,還有什麼可樂的嗎?
  • 佛教中的因果與緣之間的關係
    面對謎一樣的人生,我心中總會有很多疑問,為什麼有的人生活總是困難重重,諸多不順,而有些人卻事事順心,家庭幸福,為何一樣的人生卻有不一樣的遭遇呢?這些問題人們在茶餘飯後總會去思考。本篇文章,小編就來與您分享一下在佛教中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
  • 佛陀說這幾種想法千萬不能有,是所有修行人的大忌!
    修行不是嘴上功夫,也不是機械式的念佛拜佛這些形式主義,修行是要真正的用實際行動去滅苦的。可就像佛陀說的那樣,身為南閻浮提的眾生,每一個想法都是罪與業,這是不可避免的,但卻不是絕對的。以欲望為出發點的想法,即使是用在修行中也是不可取的,都是深陷苦中而不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