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小隱隱於山林,大隱隱於紅塵,有的時候感覺自己攝受不住世間雜亂的念波想避開。
師:所以我們都說祖師大德有當下頓悟的啊,有即身成佛的,其實我們所當下頓悟的就是見自本性而已,見自本性之後,你的所做所行,一定會近乎到,那麼為什麼不敢說幾乎到呢,因為你近乎到,但是你的習氣仍然佔領了你的主流思維意識,所以說你的近乎道的覺知,還仍然打不過你的習氣。
師:所以說你仍然會被一些習氣有所影響,而不會完全合乎。不過他的主流思維啊,已經是逆流而上了,所以說呢,如果我們沒有見性,我們沒有明心,我們沒有識自本性,往往修行啊,都是在隨波逐流而已,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修行成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這個道理。
眾:在入世的過程中體會到的,阿彌陀佛!
師:好在末法時代,釋迦佛給我們表了一個法啊,就是說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殊勝,但是啊,遺憾的是有可能是我們眾生的根性比較低,也有可能是祖師大德沒有表達清楚,總而言之,過分的誇大了佛力,感覺我們每天行住坐臥念佛啊,將來佛必然來接我們,一句佛號念到底。事實上,如果你這樣做下去能念到底的話,比我們精進的這些善知識大有人在,我們看到幾個能夠自在往生的,就連我們大家公認的網上其實在當時真實情況當中也未必完全如此。
眾:師父,如果暫時的避開,對於修行的路是停下來了還是為前進。
眾:師父,遇到逆增上緣如何應對?
師: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絕對不是大家互相祝福祝願就能解決得了的,從凡人一直到賢聖,中間必然有一個克已的過程。克已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煩惱習氣而產生的雜亂的波動,協調到與彌陀本願的這個念波相一致的頻率,自然相應,這個沒有別人在控。
師:逆增上緣裡頭有智慧,為什麼這樣說呀,逆緣是成就你的智慧的,面對你這些逆緣的時候啊,有的時候我們抱怨沒有意義啊,我們和別人說,他們也不會體貼你自己的真實情況,只是表面的勸勸而已,沒有什麼意義,所以說你的逆增上緣,只有自己通過千方百計地去探索,如何把這個逆增上緣給他化解或轉化,才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正受用。
這裡對你的是一種歷練,這種歷練過程就是你成就你的方便智的過程,我們根本智是見性成明心見性就可以了,成就根本智,但是方便智,也叫厚德智,一定要通過我們的現實逆增上緣才能實現的。所以我們好多的同修啊,光是在佛經上轉來轉去,但是呢,在現實的逆增上緣上,他遇時不知道去千方百計的找方法,總是不自覺地把這個抱怨去放在對方方面,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也就是說同樣這一件不好的事情,你處理可能越處理越糟糕,是因為沒有智慧,如果遇到明眼人一處理呢,這件事情不但能處理好,還能把這個人調服和我去念佛,或者說他至少成為我的一個助緣了,這裡面就是方便智不一樣。
所以從究竟法上來講,你所面對的生活一切,全部都是佛法,那你說念的所有的經、誦念的所有符號,做的所有的啊,這些與修行相關的這些善事,都不一定啊,是你當下的方法,這個大家希望能明白我的意思。
眾:轉化,把逆緣轉化為法緣,佛緣。
師:所以呀,看一個修行人,不看他說的有多深啊,也不看他做得有多麼的令人佩服,或者說對公眾的影響力有多大,只看他對自己的漏因清楚與否,如果漏因清楚了,在自己的漏因上他每天或者說完善了多少轉化了多少,這個人才是真修行啊。
師:對,所以說轉識成智,怎麼轉就是在你遇到緣的方面,能讓你試出千條路,最後你就明白,不同的人的心性當中,你會發現共性這個本能反應,你就能夠知道,所有的人處在他這個境遇情況下他都會有他同樣的反應,這是客觀環境和他的內心環境,已知是菩提種子的起現行的因緣所共有的眾緣和合的結果,任何人處在他的境遇狀況下都會同樣的反應,這就是見性。
眾:師父,這個智慧如何升出來,就是現實中歷練而來的?
師:可以見性之後一定會順其性而行,這就是道。
幹慧是從佛經中來,或者別人的善知識點化中來,就是即使跟著師父,整天的親近師父來修行,那麼師父也會到一定程度讓你去下山的,能明白這意思吧?
眾:化解即智慧。
師: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愚痴裡出智慧,煩惱裡有菩提啊。這個煩惱裡菩提,不是在煩惱裡頭去找,而在我們在面對的時候,面對這些煩惱的時候,現實的一些苦惱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參訪這些名師或者行業內的明白人,我們來跟他請教,用自己的現實去體驗這些處理的方式方法,在這些妙用當中,你就會得到方便智,這個是誰也替代不了的,只不過是名師指點的時候啊,一針見血的,讓你按著這個方法自己去體驗一下,當下明白就過了,而不是自己千瘡百孔的來試出一種頭破血流的一些道路了,這就是業報。
眾:明白了,師父,必須歷練經歷。躲開了這些逆緣都只是暫時的,必須面對,歷練。
師:對,化解,就是能夠轉化了就是真實智慧。當然了,這個轉化的過程是靠自力的過程,我們都說這個靠佛力加持,其實啊,有的時候佛力加持,還不如你親近大善知識,親近這些名師,加持你更殊勝,因為對於你當下你是沒有這個能力跟佛菩薩溝通的,所以呢,你不像名師他能跟佛菩薩溝通,但是我們是不能跟菩薩溝通怎麼辦,如果名師點化你怎麼做怎麼做,你可能少走好多的彎路,但是這個點化的智慧,不是你的,所以名師還會告訴你,遍參別人同樣遇到境界的時候,他們處理方式不是這樣他們受到了果報,你參完了就都變成你的智慧了。
眾:在歷練中一次次的跌倒爬起來。
師:你把這些參完了,你就會變成了你的般若智慧,這就是名師點悟的功德之處。
眾:爬起來,再走,在反反覆覆的螺旋中上升。
師:在歷練中一次次的跌倒啊,然後再爬起來,時常啊大家要反省,如果在一個地方屢次跌倒,那是自己的愚痴在作怪,所以說我凡是這種堅強的毅力,我們值得讚賞,但是呢,對於你本人來講要反觀內形啊,其實啊,一次次的跌倒,我們沒有這個必要啊,也就是說什麼呢,就是說當你的修行心態,如果處在一種能夠吸收包容或者說索取,這個索取指的是對法的一種吸取,謙虛謙卑的心態的情況下,自然能感應善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