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一定要悟入自性,不能著相

2021-01-21 佛解人生

空如來藏就是我們的本心,本心本來清淨、覺醒、光明、圓滿、遍照一切處。我們平時都是活在一個虛妄的世界相上,而且認為是實在的,因此不能悟入真心。

祖師說:「不明本心,學法無益。」有時候你學了很多、知道很多或者做了很多,碰到事情還是會在相上打轉,還是顛倒,就像阿難尊者,他聽了很多,可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一迷惑就壞了。

為什麼佛陀要派遣文殊師利菩薩以楞嚴神咒去救阿難?因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空性的智慧,是大般若的代表,大般若空性就是要破一切相。那楞嚴神咒呢,首楞嚴就是究竟堅固,究竟堅固就是自性,自性才能究竟堅固不壞,自性堅固不壞就是大定,就是自性的大定、首楞嚴大定,楞嚴神咒就是首楞嚴大定所流。所以以大般若、以自性大定才能救相上的迷。相上的迷就是雖然多聞,但是因為沒有般若,沒有看破放下的甚深空性的覺照,再有就是自性大定沒有證得,所以碰到境界就不行了。

空如來藏就是自性的本心、本真,就是空性的般若實相,悟入空如來藏也就知道自性不變不動,不管身心世界怎樣變化,地水火風、虛空都是虛妄的。但是自性又不拒絕各種相的顯現,自性本來清淨、覺醒、光明、無相,不變不動,不礙一切相,這就是今天我們接下來要講的不空如來藏。

修行人一定要悟入自性,不能著相。我們為什麼痛苦煩惱、顛顛倒倒?就是不悟此心,著在相上,所以弄了很多,看著很精進,事實上還是個迷人!

所以修行應該清楚怎樣看破放下、怎樣清淨本心才能達到不動不變,有不動不變的心才能隨緣自在,否則就隨緣也不自在,跟著緣亂跑,碰到境界就風吹兩邊倒,有如牆頭草。來了一點境界你就亂跑,一會兒說我要回家、一會兒說我去寺院、一會兒說我要上街,在寺院待著不行就跑回家,在家裡待著不行就跑寺院,兩邊都不行就跑大街,來回跑。這就是什麼?沒有看破放下,不能夠安住自心而不動,緣來了、境來了就不行了。

阿難因為沒有大般若空性覺照,沒有看破放下,又沒有安住自性大定,所以戒體差點破了。所以戒要真正持到絕對好,一定要有大定大慧才行。戒是保護我們的,但是有時候來了境界戒就持不好,問題出在哪?定慧沒功夫,不要說自性大定大慧,有為的定慧有時候還不夠。有為的定慧還是在相上做。

所以我們要好好地修行楞嚴法門。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法:自性光明遍照法界,找到他,才算真正踏上了修行之路
    其中有段經文這樣說道:「聞燻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羅剎、鳩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很多同修覺得這段經文很有意思,所以單獨拉出來說說。這段經文是說自性光明開啟後,光明能夠遍照幽暗之處,讓那些喜歡害人的鬼神都不敢直視你。也就是說人一旦自性逐漸開啟,就是一個發光體。
  • 中年學佛猶未晚,願往後餘生長住自性回歸的解脫自在
    因為一個步入中年的男人往往意味著上有老、下有小,肩負著家庭與社會雙重責任的壓力,總不能拋家舍業、青燈古佛長伴去尋求解脫吧?其實這是一種對佛法自性解脫的認知誤區。首先,自性的解脫並非從現實環境而生,它是眾生於本源處就皆俱的一種智慧,不從內生,不依外得,天然妙成。反倒是因眾生住相生執而讓心有所縛,自性難以顯現妙用,若能知性、顯性、見性,不僅解脫無礙,還能轉變現實的境相。
  • 掌握「修行十二時辰」的秘訣,讓一天24小時都不空過
    ——摘自《五燈會元》卷第三以上是源律禪師與大珠慧海禪師的一段問答其實修行的人,與不修行的人所做的事,並沒有太大差異區別在於,做事時所用的心不一樣所謂修行,就是修正用心的習慣內在的用心習慣變了外在的語言習慣、行為習慣乃至氣質、人格、命運自然也就不同
  • 無非就是這四個字,悟透福報無量!
    《金剛經》全篇主要說明了「離相無住」的道理,悟透了這四個字,所獲福報無量。什麼是「離相無住」?這裡的「離相」不是說要你離開外面的相,外面的相是離不開的。因為你若離開了相,自性也就離開了。《金剛經》上教我們的「離相」,是離開心中的一切妄相,不要把相放在心上。因為我們的心一想,那個相就顯現出來了。內心若是有執著,分別心也就產生了。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怎樣才算是真修行呢?就是「自悟自修自性功德。」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和聖人一樣無差別的智慧。為什麼聖人遇到事情總能遊刃有餘很好地處理,我們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呢?原因是我們的「自性」迷失了。
  • 修行心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 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人人都知道,修行要的就是放下,正所謂「沒把死心掛心頭,就很難入道」。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法身的衣食睡 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
    二果羅漢的境界人人皆能開悟,有小悟、大悟之別。初果羅漢,名「入流」;有「初入」,也有「正入」。初入,剛得到一點好消息,明白六塵緣影,乃虛妄不實,故不執著,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而入聖人法性流,初得到聖人之智,既是初得,智慧未強壯,故要繼續修行用功。
  • 聖空法師:順著手指看月亮,依著佛法悟自性,千萬別執著法相!
    聖空法師58屆《楞嚴經》講解節選:【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佛打了個比喻,他說:好像一個人用手指著月亮,他指這個月是讓你看月亮,可是這個人不看月亮,偏看他的指頭,把他的指頭當成了月亮。所以指頭和月亮兩個都消失了,指頭能是月亮嗎?月亮能是指頭嗎?可是這個人硬把指頭當成月亮,兩個全不明白了,月亮也不認識,指頭也不認識了,說指頭的時候他硬說月亮,說月亮的時候他硬說指頭。
  • 六祖慧能:世界虛空,包藏萬物萬象,自性即佛,含藏萬種佛法
    佛陀說,我要教的是拔箭。不是追問那些無用的廢話。箭是什麼?箭就是宇宙。箭就是我這個觀念,就是維繫我們的一切。佛陀說,不應該在無用的問題上浪費時間,比方說,宇宙有邊還是沒有邊?佛陀在涅槃之後還能不能活下去?這一切都是無用的。重要的是我們要把箭拔去,驅邪祛魔,拯救眾生。以上佛學觀和慧能的禪宗頓悟完全不謀而合。
  • 佛度有緣人,如來說這句話是妄語,你明白怎樣通達無我之法嗎
    六祖慧能大師說:「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道出了學佛要以無相為宗旨,無住體空為目標,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般若妙義,成就無上菩提。只因為世人被煩惱執著蒙蔽了自性,所以,佛陀傳授了見性之法,讓世人了解自己的真如本體,回歸自性。《金剛經》雖然是大乘般若智慧,深奧無比 ,有上根的人,很快就能體悟其無上的般若智慧。如果,沒有慧根的人,讀誦再多也不會體悟佛意的。
  • 清靜經.修行密鑰.靜坐冥想
    前言:平臺發行的文章皆是因緣法,是開啟個人智慧的鑰匙、工具、土壤、善緣,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你打開個人的道法之門,一定要學會變通理解,透過頭腦(多維全息)心智觀照(覺醒)心靈實相(有相無相)智慧,透過實相智慧(覺、道、梵)覺照(證悟)本我自性、道性、天性、人性。
  • 佛法:六祖一句「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打了當今多少修佛人的臉
    網圖如果要用慧能大師的「迷時自度,悟了自度」來衡量現在的學佛人的話,那恐怕就是大型的打臉現場,因為沒有幾個修行者可以如慧能大師那般的自信自尊,敢於直面對現實的挑戰,說出這種從心底所發出的自信之語。慧能大師在這時就說出了響徹古今的自信之語: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今天我承蒙師父傳授無上心法,已經開悟了,只應自性自度。五祖於是為之印可:如是,如是!在五祖而言,作為一個師父,希望能夠儘自己最大的一份心,為傳承法統的六祖再盡一份力,同時也是作為一個考驗,看看六祖所悟徹的程度到了什麼地步。
  • 淨空法師: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本來就是同一個自性本體
    《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歸納這三大類就全包括了。你看,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德能,神通道力是屬於德能,六種神通具足,大乘經上講的三明六通;相好就是整個宇宙,全宇宙都是自性變現的。後頭有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哪裡來的?不現的時候本自具足,遇到緣,現出來就是整個宇宙。這個要知道,整個宇宙包括諸佛菩薩的剎土。
  • 修行,發起大勇猛心,要把此生當「末世」,只有這樣才能成就
    不發大勇猛心,永遠不可能成就我們學佛修行,去踐行佛法,一定要發大勇猛心,沒有斬釘截鐵的「金剛志」還留戀世間的點點滴滴,甚至一動念,你就可能要墮落。兩條道路的核心都是解脫,不同在於,解脫道偏向個人解脫,而菩薩道不僅要自己解脫,還要幫助更多的人走向解脫。解脫道傾向於智慧的成就,沒有特別發展慈悲心,自己解脫,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菩薩道則是在智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慈悲成就。但這不是說一條單是悲,一條單是智。智慧是佛法修行的根本,作為菩薩來說,也需要智慧才能解脫。沒有智慧的話,就是泥菩薩了。
  • 修行之「舉一反三」,動中入定才是究竟的禪定!
    動中入定的張繼科一、「舉一反三」本是修行的法語!每一個修行方法都必須「反聞聞自性、反見見自性、反照照自性」,這就是」舉一反三「。不能做到舉一反三,根本無法修行。正如你妒忌別人很有錢時,在妒忌心生起的那一刻,如果你能馬上覺察到自己的妒忌心了,這就叫做「反見見自性」。如果覺察不到,就說明你還沒有看清楚自己的自性。只要你能看見自己的起心動念,你就能做到反聞、反見、反照,這才是真正的「舉一反三」,也是「舉一反三」成語之由來——舉一念而三反也!問:調意念是把意念守在眉間嗎?如何讓意念透過眉間往外看呢?
  • 世間修行要用這樣的方法
    在世間修行、生活,生起覺悟,得到智慧,必須有定力來對治累劫以來的無明,把這一身的「臭」毛病洗刷乾淨,而佛法如同甘露來清潔、滋養我們的身心。我們通過修學佛經、拜懺來提高自己的道行,等自己的定力和道行達到一定的水平,足以對治自己業障帶來的煩惱,那樣就會感覺身心清淨,身心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