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
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
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人人都知道,修行要的就是放下,正所謂「沒把死心掛心頭,就很難入道」。
佛法來不得半點虛假,釋迦佛當年擁有了地位、權利、美麗的妻子、剛出生的兒子、還有後宮佳麗無數……但他全都放棄了,試問!我們有誰能做到呢!
這還不夠,當釋迦佛在進入第七禪、空無邊的境界時,他放棄了心的暫時安寧,而追求到了永恆的真理。但也不是為了他自己!又在他涅槃時告訴阿難,要學習如來的生處、如來的學處、如來的涅槃處……所以世尊的涅槃也不是為了他自己!
因此,我們應該明白:要修行首先要靜心,要靜心首先要放空自己,即我們做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靜心——只有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為了自己的時候,你才能成功。因此才會有如此一說:人心靜的時候,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正是:
空在禪中悟,相在有時生,
性在定中顯,靜在非想處......
而且,你的心如果靜不下來,每天就是坐二十個小時也沒有用,甚至你想種個因都種不進去!心不靜下,就如種子沒有種下地一樣!
只有熄滅妄念,才能達至遂漸一心,再到無心乃至無無、空空!
靜心才能專注、深入,才能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做一事,才能看住自己的每一起心動念。
就像一個大喇叭 ,靜心就是從喇叭的大口開始向內尋找,當找到了最後的極致——破了那個最細小的瓶頸,你就找到了,你就沒啥可找了!
二、所以說,修行不是外求,而是要「內找、內求、內心」!
所謂修道、入道都是要靠自己的本心(內心)來修、來入,而往外求什麼呢?即使按心所願求到了外在的所願,又有什麼作用呢?
外求的一切都不是你,都不是你的,都不在你身上,最後也終會失去,這個已經不用多說了,我們也早已明白了!
總之不管什麼?修行的宗旨就是:使自己入道、自性、自心入道,具體的做法是要關閉我們的六根,要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些都是外心。只有這樣,才能滅貪嗔痴,達到心無欲求,從而對一切外境都不執著了,能坦然面對而無所求了!
那麼就要學會凡事都向內看,往自己的內心去找!那麼又怎樣的向內看呢?
其實不難,最平常的做法就是常常聆聽一下自己的呼吸,聽自己走路的腳步聲……慢慢的,你甚至能聽到自己體內血液的流動聲了、細胞的呼吸聲了……如此才是「屏熄諸緣,心如牆壁,內心無喘」,能如是去做,你就會慢慢覺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寂靜」——內心無喘即寂靜!
所謂「喧鬧」和「寂靜」,其實也都是聲塵,也只是現象罷了!但有一個一直注意並知道寂靜與喧鬧的知存在。如能覺察到它,就是真我了。
現實或者夢裡,它一直都知。這個知也是名知,最後也要拿掉。它就是佛經說的不生不滅的佛性、如來藏、真如。
以上說的,億如福報不夠的人,就一定看不懂!既然都已說到家了,你還看不懂,那就要去布施、懺悔了!
三、如上去做,道心(內心)已夠、明師的力量也夠、各種的條件也具備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成就呢?
正是認真、持久性不夠,就是不夠執著。此外,身體的那股力量並沒有轉向內在,其實最主要還是自己的綜合素質沒有達到,要有綜合素質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在《阿含經》中會經常看到,世尊對來祈請出家的比丘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自披,從此以後梵行以立,不再後有!」以前我最喜歡這一句了,也以為大概的意思就是:當世尊如此一說,那些比丘的頭髮就自己落了,袈裟自己就穿上了……
現在才真正明白,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出離心、離苦心,才能做到如此啊!
但我們現在最起碼的離苦心都沒有,又如何做到持久、忘我和付出呢?因此光有道心(內心)還遠遠不夠,還得去做、去行願,就是要保有一種持久的力量,這就是常人所說的「耐心」。
蒸一鍋米飯,十秒鐘你就掀開鍋蓋看一次米熟了沒有……這個樣子,你蒸一天米也不會熟啊!如果你能堅持30分鐘,忍住不去揭開鍋蓋,那麼當再次打開時,米就熟了……鍋、火、水、米,都具備了,但是人不行,是什麼不行,所以做不熟飯呢?
如上所述,修行什麼都具備了,還是不能成就的問題,就在這裡了!以上,願你能悟出些什麼了!
認清了自己的內在才是悟,人對自己一定要負責,這是真悟!
時時刻刻地去做、持續地去做!當勤懺悔,內心存善,為善最樂!這裡最不能缺少的正是——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