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心備三心:靜心、內心、耐心!

2021-01-09 騰訊網

一、修行首先是要靜心!

人生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入定,只有入定才能發慧、才能出離!

而入定就一定要靜心,所以修行首先就要靜心。

我們的心太散,說明了我們的欲望太多了,攀緣心太強了。那又如何靜心、如何修行呢?

人人都知道,修行要的就是放下,正所謂「沒把死心掛心頭,就很難入道」。

佛法來不得半點虛假,釋迦佛當年擁有了地位、權利、美麗的妻子、剛出生的兒子、還有後宮佳麗無數……但他全都放棄了,試問!我們有誰能做到呢!

這還不夠,當釋迦佛在進入第七禪、空無邊的境界時,他放棄了心的暫時安寧,而追求到了永恆的真理。但也不是為了他自己!又在他涅槃時告訴阿難,要學習如來的生處、如來的學處、如來的涅槃處……所以世尊的涅槃也不是為了他自己!

因此,我們應該明白:要修行首先要靜心,要靜心首先要放空自己,即我們做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靜心——只有你做任何事情都不是為了自己的時候,你才能成功。因此才會有如此一說:人心靜的時候,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正是:

空在禪中悟,相在有時生,

性在定中顯,靜在非想處......

而且,你的心如果靜不下來,每天就是坐二十個小時也沒有用,甚至你想種個因都種不進去!心不靜下,就如種子沒有種下地一樣!

只有熄滅妄念,才能達至遂漸一心,再到無心乃至無無、空空!

靜心才能專注、深入,才能聚精會神、一心一意做一事,才能看住自己的每一起心動念。

就像一個大喇叭 ,靜心就是從喇叭的大口開始向內尋找,當找到了最後的極致——破了那個最細小的瓶頸,你就找到了,你就沒啥可找了!

二、所以說,修行不是外求,而是要「內找、內求、內心」!

所謂修道、入道都是要靠自己的本心(內心)來修、來入,而往外求什麼呢?即使按心所願求到了外在的所願,又有什麼作用呢?

外求的一切都不是你,都不是你的,都不在你身上,最後也終會失去,這個已經不用多說了,我們也早已明白了!

總之不管什麼?修行的宗旨就是:使自己入道、自性、自心入道,具體的做法是要關閉我們的六根,要能看到自己的起心動念,這些都是外心。只有這樣,才能滅貪嗔痴,達到心無欲求,從而對一切外境都不執著了,能坦然面對而無所求了!

那麼就要學會凡事都向內看,往自己的內心去找!那麼又怎樣的向內看呢?

其實不難,最平常的做法就是常常聆聽一下自己的呼吸,聽自己走路的腳步聲……慢慢的,你甚至能聽到自己體內血液的流動聲了、細胞的呼吸聲了……如此才是「屏熄諸緣,心如牆壁,內心無喘」,能如是去做,你就會慢慢覺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寂靜」——內心無喘即寂靜!

所謂「喧鬧」和「寂靜」,其實也都是聲塵,也只是現象罷了!但有一個一直注意並知道寂靜與喧鬧的知存在。如能覺察到它,就是真我了。

現實或者夢裡,它一直都知。這個知也是名知,最後也要拿掉。它就是佛經說的不生不滅的佛性、如來藏、真如。

以上說的,億如福報不夠的人,就一定看不懂!既然都已說到家了,你還看不懂,那就要去布施、懺悔了!

三、如上去做,道心(內心)已夠、明師的力量也夠、各種的條件也具備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能成就呢?

正是認真、持久性不夠,就是不夠執著。此外,身體的那股力量並沒有轉向內在,其實最主要還是自己的綜合素質沒有達到,要有綜合素質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在《阿含經》中會經常看到,世尊對來祈請出家的比丘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自披,從此以後梵行以立,不再後有!」以前我最喜歡這一句了,也以為大概的意思就是:當世尊如此一說,那些比丘的頭髮就自己落了,袈裟自己就穿上了……

現在才真正明白,正是因為他們已經有了足夠的出離心、離苦心,才能做到如此啊!

但我們現在最起碼的離苦心都沒有,又如何做到持久、忘我和付出呢?因此光有道心(內心)還遠遠不夠,還得去做、去行願,就是要保有一種持久的力量,這就是常人所說的「耐心」。

蒸一鍋米飯,十秒鐘你就掀開鍋蓋看一次米熟了沒有……這個樣子,你蒸一天米也不會熟啊!如果你能堅持30分鐘,忍住不去揭開鍋蓋,那麼當再次打開時,米就熟了……鍋、火、水、米,都具備了,但是人不行,是什麼不行,所以做不熟飯呢?

如上所述,修行什麼都具備了,還是不能成就的問題,就在這裡了!以上,願你能悟出些什麼了!

認清了自己的內在才是悟,人對自己一定要負責,這是真悟!

時時刻刻地去做、持續地去做!當勤懺悔,內心存善,為善最樂!這裡最不能缺少的正是——耐心!

相關焦點

  • 關於獨處靜心的佛語,心煩心累時多看看!
    三、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何必事事那麼在乎,更不必處處那麼計較。人這一輩子,不過百年,沒必要過分苛求什麼,奢望什麼,做你想做的,愛你想愛的,努力過好每一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遠望天邊雲捲雲舒。苛求太多,煩惱就多,奢望太多,痛苦更甚。四、同樣的心,不要總是裝滿怨恨;同樣的眼睛,不要總尋人短處。心有陽光,處處和善安寧;心懷豁達,處處海闊天空。修行先修心,暖人先暖己。
  • 抄寫佛經是否也是一種修行?
    抄經,可以說是各種靜心法門之中較為簡易和接地氣的一種方式了。在歷史的傳承中,作為文化積澱,成為人們長時間堅持的行為習慣。「有什麼用?」一直是現代人做事的癥結,人們習慣性問有無和得失,將自己束縛其中。在對待事物有沒有用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去看看莊子怎麼說。
  • 找出原因,做到靜心、寬心、有耐心,才能讓浮躁的人變得沉穩
    浮躁的人往往沒有耐心,做事不專注,容易分心,遇事不冷靜,容易衝動,很難成功。沉穩安靜的人,富貴不驕奢,清貧能守拙,既能獲得成功,又能活出真正的自我,人生順利,生活踏實。現實生活中,越是膚淺的人,越是浮躁,急於求成,功利心太重。越是有實力的人越是沉穩安靜,不急不躁,踏實努力。在古代,生活節奏舒緩,每個人都安心而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
  • 找出原因,讓自己靜心、寬心、有耐心
    如今,很多人習慣快速從網際網路獲取信息,更多人喜歡讀電子書,喜歡碎片化閱讀,越來越沒有耐心熟讀、精讀一本厚厚的經典名著。 我們的腳步變得越來越匆忙,心變得越來越茫然、浮躁。怎樣才能讓浮躁的心變得沉穩呢?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浮躁?產生浮躁的原因有哪些?怎樣才能變得沉穩?然後針對不同癥結,有的放矢,逐一解決。
  • 房子再大,也別忘擺放一「觀自在」,背後意義非凡,令人靜心
    林清玄曾在作品:《平常心,觀自在》修一顆平常心,觀照每一飯每一花,於平常中見定力,平常人生,真實且柔韌修一顆平常心,觀照內心真實想法,於起伏中的力量,平常人生,何處不自在。而「觀自在」一詞卻知曉其意的卻不多,很多人會聯想到觀自在菩薩,有些人將「觀自在」,理解成觀自心、觀自性,把「自在」當成一種感覺來修行,並加以觀照等等其實「觀自在」一詞內涵豐富,很多人了解這三個字後都會將之時常掛在嘴邊來念叨。那麼,「觀自在」究竟是指什麼?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而且中醫一直強調的心腎相交,這與我們修行也是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涉及一種科學的養生方法,不懂養生,就不能了生死。「炁」字讀qì即「氣」的讀音,「炁」即氣,即能量,是我們生理上的一種化學反應產生的。它是先天的能量,是人體的先天元氣,是一種精細的暗物質。也是你生命個體的能量主載,它不同於氣,可以認為是你的福報和功德,它隨生命的降生而生,隨生命的了去而了卻。
  • 「靜定心」修行即是道場、一夢漫言心皈處
    馬祖云:善惡事上不滯,即是修行。也就是於一切善惡、好壞、是非、得失當中,我們的心能夠平和自在,如如不動,不受擾亂,就是禪的修行。所以,許多人學佛,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的向外馳求,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  修行即要時時保持這份「靜」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我們都要將「心境」靜下來。
  • 禪語靜心的晚安心語,經典睿智,發人深省!
    過去事,過去心,不可記得;現在事,現在心,隨緣即可;未來事,未來心,何必勞心。二、該來的自然來,會走的留不住。不違心,不刻意,不必太在乎,放開執念,隨緣是最好的生活。三、人與人的緣分,有時候說散就散。緣分滿了,需要結束了。學學蒲公英的智慧,風吹即飄揚,風平則靜安。不要糾纏,不用感傷,不需言「盡」,一切隨緣。
  • 此心一切念,皆當作修持:請問修行的根本意義是什麼?
    於是,修行這個詞便在無意間被人們賦予了文藝的格調。基於此,不僅要反思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對修行之事如此嚮往且痴迷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從「修行」本身的概念說起。道教講說的修行,涵蓋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指通過一些特殊的煉養方式,通過保持人體精炁神的充盈不竭,首先實現身體上的康泰無疾,進而達到長生久視、乃至得道成仙的境界。
  • 洞簫 |《流霞》靜心聆聽,簡單,安靜,陶醉...
    讓我們一起來靜心聆聽這曲《流霞》,簡單,安靜,陶醉...▲點擊綠色音頻聆聽美好譚老師的簫聲,總是讓人感覺一邊蒼莽,不同江南絲竹的婉轉,而更有幾分曠達和幽深。於簫樂名家中最仰慕先生,不帶一絲煙火氣,但又包含對生活的熱愛。
  • 靜心的三方面:關於靜定,關於當下,關於活在當下
    ,或者說領悟,直接指導乃至決定我們的修心昨晚,看了李善友教授的那篇文章之後,我立刻想到,要從三個角度去解釋「活在當下」第一,什麼是靜定?活在當下,或臨在當下的時候,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靜定」心不亂,心不動,心不變佛家講「心」與「性」心,有時也分為兩種,真心與幻心,真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真實本心;幻心就是凡夫心,妄心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分類而進行分類,主要在於方便學習者的理解要點在於:性即不動者,見境而動念者即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
    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非常好的,有法師曾經說過:抄寫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相當於讀誦十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然除了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好處很多以外,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注意事項也是很多的,相信很多人初學者並不是很清楚,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除了要靜心,這幾點也是需要注意的!一、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先要淨口,淨口就是抄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前不要吃肉,也不要吃大蒜、大蔥、韭菜等味道比較大的食物,吃了就要去刷牙。
  • 用正德靜心啟動內在的力量
    春秋時期《管子》首先提出「心的管理」思想,其內容是「正德靜心」和「靜因之道」。正德靜心是指:心神安定才能認識和掌握事物的變化規律。正德的意思是說,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比如有的同學學習不踏實、不專心,還有的逃課、學不下去等,是因為他們沒修好自己的德。德沒修好,行為就不正,這樣的人怎能靜心學習呢?因此管子對於「心的管理」,首先提出的是「正德靜心」。
  • 修行要具足正確的知見,與堅定的立場
    其實這三個條件,也是我們大家常犯的通病,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大的障礙。所以說這三個條件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諸位同學必須要遵守的,但是前提(必須要跟隨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名師),方可按照此方式規定。修行必須要有決心,堅強的毅力才是。修行就是一番生與死的較量。不經一番寒徹骨,難得梅花撲鼻香。
  • 和田玉上抄佛文,最是寫經能靜心
    寫經亦是修行,寫在紙上,印在心間,是一次次心的歷練。此經亦不拘佛典,凡儒家經典、道家冊本、尋常竹帛,皆可謄錄,只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乃性之所好、情之所寄便可。人品雖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於落筆字可見學識、才能與志向。凡人寫經,不入時物,身心之修養,耳目之供給,莫不以心寄道;匠人琢經,一鑿一鏨於玉石上鐫刻,虔誠琢磨,方顯其誠。
  •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下)說到知心如幻,主要的,就是要我們莫以肉團心為心,莫以喜怒哀樂為心,莫以見聞覺知為心,莫以賢愚利鈍為心。我們不要以為心臟、肉團心是我們的心,喜怒哀樂是我們的心,見聞覺知是我們的心,好壞智愚是我們的心。其實,這都是幻心,不是真心。
  • 我們很多人修行不得力,慚愧心不具足,所以不能安住
    我老講,修行要有老實的心地,要當下承當。要穩紮穩打,要積功累德,「成就純直」。但是我們很多人,老想走捷徑,老要密行,老找絕招。結果,凡找絕招的人,都走進彎路。我們般舟行法,一定要強調傻人傻念、老實修行。淨空老法師提倡的「老實念佛」非常重要。「成就純直。具足威儀。」在威儀方面,每一個細小的方面,都能圓滿一切法。「常行慚愧」,我們很多人,修行不得力,慚愧心不具足,所以不能安住。
  • 相由心生:長相年輕,是因為內心善良
    所以顯得特別年輕秀美的人,一定單純品性善良,這是長期的心與行為的修煉在臉上的投影記住這個很重要:中年以後內心決定你的面相相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面相的好壞與其心靈的善惡是相應的: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氣決定色叫氣色,色決定相叫相貌。相貌是能逐步改變的,任何福報都有其必然的成因。
  • 盡心、靜心、不動心——自我修養的基礎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也。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認為人們盡力修養自己的善心,就會懂得了自己作為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那就會知曉天命。保存人的善心,培養人的本性,就可以順應天命。不管是長壽還是短命,都是修心養性以等待天命的安排,就是最好的處世之道。孟子這幾句話強調的是盡力修養善心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本源。
  • 「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禪、密、淨,即體、相、用,三而一,一而三,豈能分乎?都只是從不同用功角度描述了心的本質而已,三者是一不是三。  萬千法門離不開覺照,離開覺照的都不是正法。「禪定、清淨、相應」是所有法的靈魂,修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有禪定、清淨和相應。修法,先達到自性的清淨,然後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  禪心有你我,覺照觸你我,靜心菩提行,無願執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