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2021-01-21 網易

2021-01-15 15:11:56 來源: 意識的宇宙

舉報


  、修淨土法門和修禪定有區別?

  禪淨一枝花,用心都到家。兩者的目的地都是一樣的。

  淨土即大涅槃;禪定即大智慧。若知淨土,若知禪定,區別又在哪兒呢?

  下手處是有不一樣的方法,但事實上,十六觀門、持念佛號也是要經過四禪八定這個共法的!

  分別通過淨念相繼和止觀,以去無明,顯自性。

  淨念相續尋歸處,禪定無我眾同行,春秋似有別,相見道中果。

  、如何理解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

  禪、密、淨,即體、相、用,三而一,一而三,豈能分乎?都只是從不同用功角度描述了心的本質而已,三者是一不是三。

  萬千法門離不開覺照,離開覺照的都不是正法。「禪定、清淨、相應」是所有法的靈魂,修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有禪定、清淨和相應。修法,先達到自性的清淨,然後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

  禪心有你我,覺照觸你我,靜心菩提行,無願執我幻。

  、怎樣才能成就?

  心裡有眾生才能成就。一個修行人要心存眾生,心包太虛,才能成就。發菩提心,要做眾生的「不請之友」。在紅塵中修福報,修功德,消業障,改造自己,超越自己。戒定慧,信願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盡形壽應以菩提心攝受身、口、意、行,才可能成就!

  尊師重道了自我,見行實證是所做,持願覺知有擔當,靜心無住眾同行。

  四、修行八忌:

  1、求神通,在意境界;

  2、疑惑或不信,缺乏魄力、膽量;

  3、急於求成,心氣浮躁;

  4、以情代法,自我原諒;

  5、重法門輕見地,修法不修心;

  6、失覺照,任妄念紛飛;

  7、呆板執著,沒有智慧;

  8、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佛弟子要以佛制的四依法來聽聞佛法。

  1、依法不依人。

  無論講法者的聲望多高,也要依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來印證,凡不與法印相符的不可聽。

  2、依意不依語。

  就是要聽說講法的義趣。講法的言語水平,程度可深可淺。但義趣目的要明確,就是一定要符合「無常、無我,證空性」這個原則。所說的法是讓人破執著,還是讓人增加執著,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整個的佛法是讓人去執解縛,破迷開悟,如說法的結果是讓人迷上加迷,執著上再加執著,這就成了魔說,不能聽。

  3、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法有二種:世法——不了義,不了義是弘法的前方便,不究竟;

  出世法——了義,了義法是讓人了生死、脫輪迴,才是解脫大道。

  佛陀一生說法49年、300餘回的最終目的,就是讓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就是讓眾生人人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讓眾生看破、放下,去我執、法執。

  要知道不了義法只是八門的方便,一定要依究竟了義的解脫道去修,千萬不能人云亦云,耽誤自己一生。不要執著於生死無關的神通感應,見光見境的陰魔境界上。

  要在老實心、誠敬心、平常心、慈悲心、大菩提心上去修、去改正自己的習氣毛病,做一個平凡再平凡的、平常更平常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行直何用修禪?」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
  • 生活禪語|體用結合
    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生活禪語|體用結合心性有何差別呢?心有生滅變易,性者如如不動。所以,性是體,心是用。明心用,見心體,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佛教講的一切法,闡釋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據世間萬事萬物本自具足的體和用而宣說的。把體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彎路,容易見效果。比如說,一盞燈,也有體有用。燈的本身就是體,燈所發的光明就是用。體用結合,才能把世間的萬事萬物說清楚。體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東西是什麼。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世間禪和出世間禪有什麼區別世間禪又叫外道的禪。一切有禪定修養的學到者,比如說佛陀在世時印度的六師外道,中國的道家、先家,他們也需要禪定,沒有禪定就達不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但是他們的禪定是以世間禪而存在的。禪者曰:「為什麼說是世間禪呢?禪者說,世間與出世間的差別,在於有漏和無漏。有漏就是沒有出三界,能出三界方為無漏。漏到什麼地方呢?漏到生死中,漏到煩惱中,漏到輪迴中。
  • 經歷了一次禪七修行,體悟了禪宗直截了當的佛性
    這念心是沒有半點增減、不曾生滅,原來禪七就是讓自己的覺性藉由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站得起來又站得長,跌了很快又爬起來;原來禪七就是讓念頭離開平時熟悉的路徑,不再在六根門中忙進又忙出;原來每一個當下都是要讓覺性長大的殊勝因緣,習氣來了似乎可以不再懊惱、討厭,因為知道覺性才是自己,發現了習氣時竟然也坐在覺性上了;原來自己的一切分別與覺受呈現的都只是自己的心念與心量。
  • 禪是一種心靈文化
    禪的許多特質,包括洞察力、趣味及藝術性,都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天才和生活藝術大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對禪的家譜作了以下的觀察:   毫無疑問的,莊子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將純理論的印度佛教轉化為幽默的、打破偶像的、完全實用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並因而延伸出了各種禪的門派。
  • 息諸外緣,剋期取證:少林寺庚子年「禪七」今日起七
    每逢冬日,農事已了,便是少林寺僧眾精進修行的最佳時間,「禪七」以七天為期,少林寺每年自達摩祖師誕辰日起,連打七個七,為期四十九天。「禪七」是少林寺每年最為殊勝的佛事活動。禪七期間,寺內其他一切佛事從簡,常住上下一切都要護持禪七、成就諸師,保證「禪七」圓滿。在禪堂內,禪和子們以靜坐和跑香的方式來調和身心,勇猛精進,勘破疑情,了生脫死。
  • 詩僧王梵志:以禪入詩,意味深長
    「禪」是梵語ohyana一詞音譯的簡稱。唐代高僧陳玄奘譯為「靜虛」,也就是靜靜地沉思。它的內涵是將散亂的心念集中,進行冥想。它要求人們排除一切幹擾,意識集中,進入一種單純,空明的狀態。佛教與其它宗教有著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不單純地依靠信仰,而更注意「智慧」,強調「慧解脫」,也就是說,佛教徒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心靈智慧去感知宇宙,認識人生,消除痛苦,獲得解脫,從而達到」大徹大悟」的理想境界。而「彈宗」則更是追求心靈的慧悟。禪詩即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
  • 中國畫體 | 體用
    唐崔憬周易探玄云:「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圖蓋方軫為體,以萬物資始資生為用。動物以形軀為體,以靈識為用;植物以枝幹為體,以生性為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此解釋體用,實最清晰。
  • 禪堂即是選佛場 走進少林寺「精進禪七」的最後一天
    今天是庚子年少林寺「精進禪七」的最後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餘名禪和子將在今天接受永信大和尚、禪堂班首的考功。 ▲歡喜合影 禪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了,更無其他雜務,便以參禪打坐為法門,以每七日為一期,叫作「打禪七」。「打禪七」是佛教禪宗重要的修行方式,要在禪堂裡進行。
  • 十修行
    ,忘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二修行舍丈夫不能相逢,忘不了夫妻的一場恩情三修行舍兒女比比真情,忘不了小嬌兒抱在懷中四修行舍姐妹好修真人,忘不了姐妹是一母所生五修行出遠門明光大道,有仙人來指路直往前行六修行出遠路離開家門,一路上受苦難誰人知情七修行受盡了千辛萬苦
  • 畫符有十戒八忌,犯之永無靈驗!
    四、戒假公濟私,為個人發財。 五、戒瀆神明。 六、戒無故殺生。 七、戒好色酗酒。 八、戒鋪張揚厲。 九、戒朋比為奸。 十、戒濫收學徒,傳非其人洩露天機。 八忌 一、避婦女經血。 二、忌見色動心,以作符為名行雲雨之事。 三、忌神志昏沉,遇生病或醉後畫符。
  • 風水:先天為體,後天為用
    《金鎖玉關》先天為體,後天為用,河圖、洛書相傳為易學的源頭,從形象上看,保留了古人結繩記事的傳統,應該是在象形文字出現之前的古文字形式。從時間上看,要遠遠早於八卦。 河圖,一、六為水居北,二、七為火居南,三、八為木居東,四、九為金居西,五、十為土居中。 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
  • 保持這念心,運用在假有、真空、中道實相上,是真正的體用一如
    想契悟這念心,要先從有為法,精進修一切方便法門,再進一步契入無為。精進,分為消極與積極兩面。心不起貪、瞠、痴,口沒有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四種過失,身不造殺、盜、淫,這是屬於消極的精進。進一步,發四弘誓願,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死,如《普門品》所說:「心念不空過」,上半夜、中半夜、下半夜,無有間斷。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圓滿閉幕
    佛教在線河南訊 2011年8月28日上午,在一場精彩絕倫的決賽後,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活動比賽結果公布:來自中國佛學院的道悟法師獲得了此次獲得的一等獎。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親自為道悟法師頒發獎狀,紹雲長老、本如法師為衍覺法師、果道法師頒獎。賢空法師、聖贊法師為三等獎辯手頒發了獎狀。中國佛學院道悟法師在發表了獲獎感言。佛教在線(www.fjnet.com)安虎生總幹事代表主辦方發表致辭。最後永信法師、安虎生總幹事、紹雲長老、本如法師、賢空法師、明影法師、聖贊法師、戒毓法師,獲獎辯手等合影留念。
  • 清靜經.修行密鑰.靜坐冥想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原文五百多字,平臺分六章講解,修行密鑰是平臺推出的一個系列,附加分享各種修行方法,如有不理解或其它分歧可留言共同探討。修行建議悟後起修,在充分理解和有懂的人指導下循序漸進,否則建議只是看看,不要盲目嘗試!切記!如《愣嚴經》所講一切境界都是障礙,不是勝境。如《圓覺經》所講清心淨覺是修行的根本。如《金剛經》所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三災八難與修行的關係
    #修行#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災難也就隨之而來,水災、火災、風災,也叫三重劫。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和初禪天都燒得乾乾淨淨;火災來的時候,欲界、初禪天和二禪天都給水淹了;風災來的時候,三禪天以下全部被風破壞掉了。
  • 體用
    體用是中醫一個重要的概念。體是基礎,用是作用。沒有體,這個用不可能發生,而沒有用的體,那這個體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意義。
  • 關於——「體用」
    《易傳》中有「體」與「用」二詞,但並不連在一起。《繫辭上傳》說:「顯諸仁,藏諸用。」所謂用指內在的潛能。《繫辭下傳》說:「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所謂體指實際存在。這所謂體與所謂用與後來的哲學中所謂體用意義雖不完全相同,但乃是後來哲學中體用觀念的最初根源道有體用,不可以一端論也,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
  • 心保和尚蒞臨澳門禪淨中心傳授自在解脫心法
    合影留念佛教在線澳門訊  國際佛光會澳門協會禮請到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於2016年6月23日法駕前來澳門禪淨中心,為150位會員及信眾接心開示,傳授自在解脫的心法。《六祖壇經由行品》偈語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本來是自在解脫而沒有煩惱的,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工作、家庭、人事等方面的煩惱從何而生呢?煩惱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我們的心受到不斷在改變的外緣影響而生起的。追源禍始,就是因為以「無我」為「我」,以「無常」為「常」,因為貪嗔痴及無明作用而產生煩惱,輪迴不斷,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