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質、用)
自魏晉以後,乃有「體」「用」的名詞。在先秦時,所謂體,指一端或形體,如《墨經》云:
「體分於兼也。」(經上)
兼是總全,而體是部分。又《易傳》雲: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繫辭上》) 此體即是形體之義。
至魏、晉時,玄學家頗言體用,王弼雲:
「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老子注》)
以無為用,謂因涵無而有功能;《老子》嘗雲:「無之以為用」 (上篇),乃王弼此語所本。不能舍無以為體,猶雲不能舍無而存在;所謂體有存在者之義。南北朝時又有以質用對言者,梁範縝雲:「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滅論)所謂質用,與體用同義。故所謂體,亦可謂有實質之義。唐崔憬周易探玄云:
「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假令天地圖蓋方軫為體,以萬物資始資生為用。動物以形軀為體,以靈識為用;植物以枝幹為體,以生性為用。」(李鼎祚周易集解引)
此解釋體用,實最清晰。王弼、崔憬講體用,實乃言一物(天或地或萬物中之一物)之體用,非言全宇宙之體用。其所謂體,實尚非宇宙中最究竟者之名稱。(——按即後來之「本體」、「道體」,則指本根)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本根論》P6-8
《老子道德經注》 [魏]王弼 注 中華書局
王船山有「體用胥有」之說:
「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豈待疑哉?用有以為功效,體有以為性情。體用胥有而相需以實。」(周易外傳二)
註:胥:皆,都。
體用
「由自然泉源所發出的水流多半是不在舊槽道裡」
——培根《新工具》第一卷
體是無形的,而顯為用,則名一翕一闢。翕即幻似有形,假名為物。闢則是體之不舍其自性而顯現者,故於闢可以言體也。然一名為闢,便對翕言,便是就體之顯用而言,已不是尅就渾淪的本體而言。故其名以為體者,權詞也。……茲以理言,若尅就體上說,便名此體為實理,亦云真理。若通用上言之,闢者,萬變不窮也。
——《十力書簡》答徐復觀(見1987《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中國文化散論·一》
《梁漱溟 學術精華錄》
見言中西文化之發展似歸本於感情(理性)與理智各有偏勝。吾以為如本體透露者,則本體流行,觸處是全體大用顯發,感情理智決無偏勝。……
本體未發,即在虛妄(妄戲)分別中作活計,雖雲妄識為主公,而本體未嘗或熄,但妄識畢竟乘權,本體終難顯露。妄識流注,有勢用而無恆德,有偏勝而無圓滿(……)。故其行於物也,則猛以逐物與析物、辦物,而理智勝;其希求寄託也,則投依與執著之情性;其與人之交也,則對峙與爭衡之情亦勝。(爭衡謂由鬥爭而求得平衡)。見謂西人只是理智的,其實西洋人亦是感情的,但其情為妄情,不自本體流露耳。所以西洋文化一方面是理智,一方面又是最不理智。……
——與梁簌溟(同上·五)
古哲以真常言本體者,並非謂本體是恆常不變的東西。果如此,則體用將分成二片。佛氏便有此謬。……唯體是動躍的,現作心物萬象,如大海水是動躍的,現作無量眾漚。《新論》故說體用不二,而亦有分;雖分,而仍不二也。
——與梁簌溟(同上·六)
(註:文中劃線部分為童中燾老師在文摘卡中劃紅線部分)
童中燾老師個人郵箱
jacktong7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