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家學佛?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
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就是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修行中的功德、福德,如何運用?
很多學佛人以為布施了錢財就有了功德,將功德庸俗化為利益的交換。這也是古往今來將佛教民俗化、工具化的人的通病。
功德的本質,在於破除我執,以無我的智慧貫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中,如此修行才能成佛。反之,福德的本質,則是沒有破除我執,以自我的目的貫穿在布施等一切行為中,僅僅是生死輪迴之因。
功德的相用是無我慈悲、平等利他。所謂慈悲,因為沒有了我執,剎那間都與無我智慧相應,所以才有無條件的、絕對真實的慈悲;所謂平等,因為沒有自他、能所的二元對立,剎那剎那都能視一切眾生乃至山河大地為自己,視自己為一切眾生乃至山河大地,其中絕無二相可得,所以才有無條件的、絕對真實的平等。
有沒有證得自心本性,有沒有成就般若智慧,是福德與功德的分水嶺。如果證得了自心本性,成就了般若智慧,那麼梁武帝當初所做的布施錢財等行為便是真實的功德,乃至接受別人的捐款以成就他人的善行,也是真實的功德。否則,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國救民,也都不是真實性功德,而僅是人天福德。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是當初,韋刺史為六祖慧能營辦大法會和齋飯。韋刺史請問道:「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希望大師給我們教法、授道。」
六祖大師給大眾開示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說:大家只要依照這個偈頌修行,就與恆續不斷地跟我同一處所而沒有差別;如果不依照偈頌修行,那麼即使出家,也不會於修道有什麼益處。
心平何勞持戒:證的平等心性,身、口、意、行都天然符合戒律,何須有分別、有能所地持戒呢?
行直何用修禪:自心與真如相應,時時刻刻都在法性定中,何須有分別、有能所地修禪定呢?
從修行的程度來看,「心平」「行直」都是指與悟道相應的般若智慧。「行平」是破除二種我執的平等性智,自己與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都可謂是無我一體、一體的無我,慈愛、悲憫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
因此,天然地做到持戒,而又沒有能持戒、所持戒的分別,沒有持戒、犯戒的分別。簡而言之,雖然無心持戒,卻心心念念都在自然而然中持戒,一切身體、語言、心靈的行為完全符合戒律的要求。
「行直」是破除二種我執,遠離與虛妄分別相應的虛偽諂曲,而完全符合般若智慧相應的平等正直,這即是與法性真如相應的法性定,時時刻刻都在禪定之中,而又沒有修禪定與不修禪定、禪定與散亂等二元對立的分別。
簡而言之 雖然無心修禪定,卻心心念念都在天然地入定,一切身體、語言、心靈的行為完全與禪定相應。
從修行的步驟來看,如果還沒有悟道,則必須時時刻刻以這種天然持戒、天然入定的境界而正觀,即修行加行智。這種修行的要求是極高,極嚴的,其目的就是指向見性成佛的目標,所以修行過程中的戒律、禪定都要隨順般若智慧。
如果已經悟道,則進一步時時刻刻與真如相應,並於一切行、住、坐、臥的威儀中,於一切萬法上,透過其般若智慧,成就度化眾生的行為方便。
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般若智慧,需要的是一顆平等的心,用平等心行事,做人就是修行,就能有所成就,這顆平等的心也是成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