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六祖開示如何在家修行

2021-01-09 尚思修善學佛

怎樣在家學佛?

學佛修行的在家佛弟子越來越多,因為條件所限,不可能都去寺院修行。因此在家如何修行就成為學佛人的一個大問題,好多人糾結如此,就會形成新的煩惱,把本來學佛修行的快樂有趨於了煩惱無明之中。

印光大師說過:「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實這也是對在家學佛的一種開示。修行,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就是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只不過把心念轉一下就行了,怎麼轉呢?就是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

轉念修行,看開放下就在一念之間

修行中的功德、福德,如何運用?

很多學佛人以為布施了錢財就有了功德,將功德庸俗化為利益的交換。這也是古往今來將佛教民俗化、工具化的人的通病。

功德的本質,在於破除我執,以無我的智慧貫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五度中,如此修行才能成佛。反之,福德的本質,則是沒有破除我執,以自我的目的貫穿在布施等一切行為中,僅僅是生死輪迴之因。

功德的本質是破除我執

功德的相用是無我慈悲、平等利他。所謂慈悲,因為沒有了我執,剎那間都與無我智慧相應,所以才有無條件的、絕對真實的慈悲;所謂平等,因為沒有自他、能所的二元對立,剎那剎那都能視一切眾生乃至山河大地為自己,視自己為一切眾生乃至山河大地,其中絕無二相可得,所以才有無條件的、絕對真實的平等。

沒有二元對立,才是真實平等

有沒有證得自心本性,有沒有成就般若智慧,是福德與功德的分水嶺。如果證得了自心本性,成就了般若智慧,那麼梁武帝當初所做的布施錢財等行為便是真實的功德,乃至接受別人的捐款以成就他人的善行,也是真實的功德。否則,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國救民,也都不是真實性功德,而僅是人天福德。

心平何勞持戒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是當初,韋刺史為六祖慧能營辦大法會和齋飯。韋刺史請問道:「在家人該如何修行?希望大師給我們教法、授道。」

六祖大師給大眾開示無相頌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說:大家只要依照這個偈頌修行,就與恆續不斷地跟我同一處所而沒有差別;如果不依照偈頌修行,那麼即使出家,也不會於修道有什麼益處。

行直何用修禪

心平何勞持戒:證的平等心性,身、口、意、行都天然符合戒律,何須有分別、有能所地持戒呢?

行直何用修禪:自心與真如相應,時時刻刻都在法性定中,何須有分別、有能所地修禪定呢?

從修行的程度來看,「心平」「行直」都是指與悟道相應的般若智慧。「行平」是破除二種我執的平等性智,自己與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都可謂是無我一體、一體的無我,慈愛、悲憫一切眾生乃至物質世界。

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

因此,天然地做到持戒,而又沒有能持戒、所持戒的分別,沒有持戒、犯戒的分別。簡而言之,雖然無心持戒,卻心心念念都在自然而然中持戒,一切身體、語言、心靈的行為完全符合戒律的要求。

「行直」是破除二種我執,遠離與虛妄分別相應的虛偽諂曲,而完全符合般若智慧相應的平等正直,這即是與法性真如相應的法性定,時時刻刻都在禪定之中,而又沒有修禪定與不修禪定、禪定與散亂等二元對立的分別。

布施不見布施的人也不見布施的物

簡而言之 雖然無心修禪定,卻心心念念都在天然地入定,一切身體、語言、心靈的行為完全與禪定相應。

從修行的步驟來看,如果還沒有悟道,則必須時時刻刻以這種天然持戒、天然入定的境界而正觀,即修行加行智。這種修行的要求是極高,極嚴的,其目的就是指向見性成佛的目標,所以修行過程中的戒律、禪定都要隨順般若智慧。

如果已經悟道,則進一步時時刻刻與真如相應,並於一切行、住、坐、臥的威儀中,於一切萬法上,透過其般若智慧,成就度化眾生的行為方便。

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般若智慧,需要的是一顆平等的心,用平等心行事,做人就是修行,就能有所成就,這顆平等的心也是成佛的基礎。

相關焦點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六祖慧能說:得道之人只見己惡不見人非 一句話盡顯禪者胸懷 | 文 青衫文齋六祖慧能的法脈傳人之一神會大師,是唐代著名禪僧,菏澤宗之祖。最初,神會在荊州玉泉寺神秀大師處學習禪法,後來神秀大師因奉武則天宣召,入宮說法,便勸神會到廣東韶州六祖惠能那裡去繼續學習。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區別如來禪和祖師禪的區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漸與頓,一個是定與慧。比如說神秀大師所提倡的漸修法門,就相當於如來禪;慧能大師所主張的頓修頓悟的法門,就是祖師禪。祖師禪的特點,就是不特別地注重定,也不是把定和慧作為次第來修,而是以般若見為見地,以消解生活中當下的對立面作為功夫,所以它是頓修頓悟。
  • 修行忌「口頭禪」,有形有相的只是載體,無形無相的才是難得
    二、為何有的人修了好幾年都沒有什麼感應?是因為把別人看得太低,把自己看得太高了。一個學佛的人要想敲開道的大門,只有靠謙卑心,只有謙虛到了極點,才能無我,道才會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執太重時,這個「金剛罩」就把我們與道分開了。三、「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付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 終於知道如何向六祖學習修行了
    一、佛家如何評論人性?人性本是無屬性的,非善非惡,就看你種的什麼種子。如果阿賴耶識輸進去的是善種子多,那就是善的;如果輸入的惡習多,那就是惡的。所以,要薰染善習而種善種子,努力把人性導向善的方向。空、有應該是一種超越,只有你在起妙用的時候,才能感受到何為空、何為有。空比有的力量更大,空為體,有為相,空、有合二為一的時候就會起妙用!三、六祖57歲前是怎麼修的?六祖29歲去湖北黃梅求法,30歲的時候他還在修道,每天還要打坐,吃肉邊菜。3完全遵循佛教戒律規矩,以此修行。
  • 「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切記修行八忌
    一、修淨土法門和修禪定有何區別?  二、如何理解「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為歸」?  禪、密、淨,即體、相、用,三而一,一而三,豈能分乎?都只是從不同用功角度描述了心的本質而已,三者是一不是三。「禪定、清淨、相應」是所有法的靈魂,修任何一個法都必須有禪定、清淨和相應。修法,先達到自性的清淨,然後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  禪心有你我,覺照觸你我,靜心菩提行,無願執我幻。  三、怎樣才能成就?  心裡有眾生才能成就。一個修行人要心存眾生,心包太虛,才能成就。
  • 佛教 如何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且聽六祖慧能大師如是說!
    就在這追殺六祖慧能大師的數百人的隊伍裡有一個法名喚作惠明的僧人,因為俗家時做過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慣於奔馳。所以在眾人前面追到了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無奈將衣缽扔擲在一塊石頭上,大聲說:「此衣表信,可力爭耶?」然後將自己藏在了莽草叢裡。記住!此處已經是禪宗六祖的慧能大師可沒有什麼神通哦!記住!學佛千萬不要搞迷信!
  •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我更何所親?暢志自宜老。形容寒暑遷,新珠甚可寶。——寒山大士寒巖深復好,無人行此道。何謂寒巖?修行之究竟處自古少人出沒,儘管「好」,但卻「深」。無人親臨少問津!白雲高岫間,青嶂孤猿嘯。白雲之上,高岫之間,何其的超凡脫俗?青巒疊嶂之間,耳聞孤猿長嘯,又是一番怎樣的清冷境界?聖人多寂寥,古今皆如此!我更何所親,暢自自宜老。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怎樣才算是真修行呢?就是「自悟自修自性功德。」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和聖人一樣無差別的智慧。為什麼聖人遇到事情總能遊刃有餘很好地處理,我們總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呢?原因是我們的「自性」迷失了。
  • 鐵腳僧開示:修行得念佛、修忍辱、下苦功、放下才能成就
    外緣的錯,都是咱自己前生造過了,你得情願還這個帳、承認咱自己錯,你得承認、磕頭頂禮是咱指導師、咱的善知識,那才承認了、還帳了,慢慢你的心裡就放下了。你放不下,你前生造的錯、無量劫造的錯都纏著哩。你想成佛,你不承認自己的錯你怎樣能成佛作祖啊?到了菩薩位上找著還命帳,換一次還轉胎,還轉到娑婆世界還修行;修到菩薩位上還找著還命帳。
  • 萬行開示:你是在修法還是在修道
    你是在修法還是在修道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東華禪】以人為本,借事煉心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你是在修法還是修道今天晚上講一下修法與修道的區別。在弄清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白何為法、何為道。法是通向道的手段,也可以說是通向道的工具。
  • 佛教 夜半三更,五祖六祖之間的「幽會」,擦出的又豈止是火花?
    就在五祖弘忍大師用鞋底子擦掉六祖慧能大師偈子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五祖弘忍大師決定避過大眾耳目,去六祖慧能大師踏碓舂米的工作室視察一番!《壇經》原文用一個「潛」字來形容五祖弘忍大師的這次行動。當五祖弘忍大師見到六祖慧能大師的時候,這位未來的小祖師正在舂米。這個世間就是這樣,所謂眾生百態。從來不一樣的人幹什麼事都和大家不一樣。
  • 息諸外緣,剋期取證:少林寺庚子年「禪七」今日起七
    佛教在線嵩山訊 2020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達摩祖師誕辰,禪宗祖庭少林寺一年一度的冬季「精進禪七」今日起七。本次禪七禮請紹雲長老、修圓法師、本如法師、耀融法師、隆中法師、正超法師為首座,西堂延典法師,後堂續發法師,堂主常慈法師,維那延篪法師,代典座延箏法師,知客延典法師、延豊法師。
  • 還有在家居士可熟讀的十部經典
    這部經主要講述禪定等實修,涉及的細節比前文所述的幾部經典多出不少,想要進行佛學實修的讀者,可以閱讀此經。10、《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前面所講的經文,大多是講修行、開智慧、教人成佛的,而如果你想要消災、避禍、求福,則首選的經文應當是《地藏經》。當代人業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難以向上追求,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向下墮落。
  • 如何將佛法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方法之二:持戒
    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重要性在很多佛經中都有講到,以下略舉數例。《佛般泥洹經》有云:持優婆塞五戒者,可得天上;持三戒者,可得作人。《阿含經》有云:無戒之人,當生三惡道中。《大集月藏經》有云:持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此是世間戒行。以是戒行,則能成就清淨功德,降伏魔怨。
  • 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自古以來修行都是:一加法、一減法
    一、修行人必讀《黃帝內經》,「炁」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修行人必須讀《黃帝內經》,對醫學知識,對人體的生理結構要有所了解。修行人必須通醫理,這是「」五明」之一的「醫方明」,只有通達醫理才會知道人體經脈,修行時脈絡通暢了才能入道。
  • 心保和尚蒞臨澳門禪淨中心傳授自在解脫心法
    心保和尚蒞臨澳門禪淨中心傳授自在解脫心法合影留念佛教在線澳門訊  國際佛光會澳門協會禮請到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於2016年6月23日法駕前來澳門禪淨中心,為150位會員及信眾接心開示,傳授自在解脫的心法。
  • 萬行開示:人類與宇宙萬物命運共同體的真相
    這時候,他自然知道該如何度化、如何弘法。佛陀是怎麼做的呢?你們誰能回答?你們若悟到了我剛才所說的,就會有答案。若沒有答案,說明沒有領悟,只是在聽到了而已。「得道」是一種感受,不僅是「悟道」的明理。佛陀悟到了上面所說的「三要素」,自然也會悟到第四要素——如何做。那就是——行菩薩道!為什麼要行菩薩道呢?